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心理|為何在家鎖房門有利於人格發展

心理|為何在家鎖房門有利於人格發展

為何在家鎖房門有利於人格發展

知友|Steve Shi

記得從中學時代開始,父親就會經常突然衝進房間來檢查我是否有在做功課,而我恰好又是個貪玩的小孩,所以經常手忙腳亂藏起漫畫書的時候被他抓個正著。

你可能會覺得這都是小孩子不懂事時必要的管教,可是作為一個成年人依然有這樣的生活環境,則會有另一番影響。

中秋剛過,許多身邊的朋友都回了趟老家,也有許多朋友很快就從老家回來了。

問起原因,大部分人都說呆在父母家,第一天是公主,第二天是平民,第三天就成了乞丐。也有的朋友一直和父母住在一起,所以日子可能一直沒那麼好過。

為什麼我們從小就和父母住在一起,卻在年紀增長的同時也感到越發抗拒?我想從一個很小的相處細節談起:鎖門。

你在家裡的時候會鎖自己房間的房門嗎?我猜想絕大多數人都不會鎖門。

為什麼不呢?大家可能會覺得一家人這麼親近,鎖門感覺奇怪,父母會責怪,自己也會覺得不好意思。

可是你可能不知道,對這樣一個細節的處理方式,其實對你的心理健康和與父母的關係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我的來訪者當中有若干位朋友都和我談到過一個很典型的問題:房間不能鎖門,所以父母隨時可能進來,於是自己在家裡時常處於緊張焦慮的狀態。

空間與自治

在探討心理健康問題時,我們很容易把一個人的心理活動放在真空中看待,認為一切都是來自主觀的體驗與選擇。

可是人的心理與所處的物理空間也有千絲萬縷聯繫。著名的人本主義諮詢大師歐文·亞龍曾經提到過他的一個案例,來訪者喪偶之後一直無法走出陰影。為了更好地了解這位來訪者,亞龍提出到他家裡進行家訪。

亞龍發現來訪者家裡放滿了逝去妻子的物品:書本,照片,個人用品,其中最為顯著的就是客廳正中央的單人沙發椅。來訪者的妻子就是在這沙發椅上去世的。

整個房間都是關於她的,而關於他的東西卻非常少。這或許就是為什麼來訪者無法走出哀傷,因為他的生活全被妻子填滿。

我們的生活環境通常可以映射出我們和生活伴侶的關係狀態。這樣的映射通常並不是有意而為之,而是在日復一日的互動中逐漸塑造。那麼上不上鎖自己的房門,又映射出什麼呢?

社會心理學有一個理論叫做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這個理論認為人們天生具有成長和向好的傾向,不過這種傾向的實現與否取決於一個人是否足夠自治,動力是否主要來自內在。人的動力有內在的和外在的(intrinsic vs. extrinsic),自我決定理論認為動力越是內在,我們就會越努力地執行自己的選擇。

比如兩個同樣智商和個性的孩子,在同樣的教育環境下努力學習,一個是因為對學習內容非常感興趣,另一個是因為父母會獎勵自己的好成績,那麼前者很可能擁有更好的表現和結果,同時也會擁有更好的心理健康狀態。

發自內心的,依據自己意願的行為往往能夠帶來更好的生活狀態和心理狀態。

一個人能夠產生髮自內心的自我意願,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維持一定的獨立自治。

因為顯然一個人如果沒什麼獨立性,習慣了以別人的評價和期待為動力來源,那麼他可能很難澄清和堅持自己的個人意願。

當我們不敢給自己的房門上鎖的時候,意味著我們的私人空間可以隨時被進入,也就意味著我們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獨立自治。

不上鎖的房門,象徵著個人界限的模糊和缺失。

在屬於自己的房間里,我們本可以有很個人的私密的感受和體驗,做任何我們發自內心想要做的事情。可是當這個房間隨時面臨被侵入的風險,我們的自發意願也就隨時面臨這被批判的焦慮。


缺失的獨立

當和我的那幾位不敢在家裡鎖門的來訪者談到這種安排的影響時,他們無一例外地都提到了這樣的幾點:

第一,持續焦慮。在家裡時持續地感到焦慮不安,有隨時被撞見和被監視的恐懼。

尤其是當家庭關係產生衝突時,由於不能鎖門,所以衝突感會一直蔓延到自己的房間里,因為衝突隨時可能因為父母的進入而繼續存在。

引用一位來訪者的話,「想哭都不敢哭」,雖然心情難過,但是被父母發現哭泣的恐懼更強。

第二,不接納自己。在缺少了明確界限,沒有私密空間自由表達和處理自己的感受時,許多人無法面對和接納自己的想法和喜好。

因為即使獨自一人呆在房間里時,也會強迫自己做出符合父母期待的樣子來,而這些期待和自己的真實想法與喜好往往是相衝突的。

這些想法可以是想看漫畫的願望,想哭想笑想放鬆的感受,也可以是想思考想關注自己的意圖。

我們會容易認為在父母眼裡這些事情是沒必要的,沒價值的,而這種被否定的風險隨時存在,所以我們逐漸失去自我接納的能力。

第三,猶豫不決。因為缺少心理上的私密性,時刻承受自己想法和父母期待之間的矛盾感受,許多人會因此缺乏判斷力,在很多問題上無法做出選擇。

發自內心的感受會不斷被質疑和否定,所以在許多問題上我們都會徘徊糾結,無法在自己的渴望和父母的期望之間做出抉擇。

這些問題由此又可能衍生出一系列的狀況,比如和父母產生互賴關係(codependency)。

在互賴關係里,一方會過度依賴另一方來決定自己的生活和身份,因為依賴方缺少自我,無法從內在自發的角度去做出選擇。

因此依賴方可能會體驗到強烈但不穩定的關係,對獨處的極端排斥,自我需求的忽視,過度渴望他人認可,欺騙和自我欺騙,以及低落的自我價值。

簡而言之,不鎖門的安排,讓一個人在家庭關係當中缺少了合理的界限和獨立性,從而失去了足夠私密和自治的空間來讓自己的自我獲得成長。

讓關係進化

我想或許你依然會覺得鎖門是一件令你不好意思的事情,因為我們從小都不需要這麼做,現在要鎖門自然會覺得有些奇怪。

在我看來,鎖門的意義一方面是現實層面的考慮,另一方面更是關係上的象徵意義的實現。

從現實意義上來說,鎖門能夠讓自己獲得一個足夠安全的,相對不容易被打擾的空間。這樣的空間有利於自我意識,自治性和獨立人格的發展。

而從關係的角度來說,鎖門則更是一種對親子關係的重新定義和調整,讓關係從孩子與父母進化到成年人與成年人。

你需要明白的是,人與人的關係不是靜態的,雖然父母經常很渴望你一直是孩子,因為這樣讓他們感到安全,對你有掌控。

我們和父母都在經歷著不同的生命階段的切換,所以我們必須明白親子關係的不斷進化是必須也是必然。

自治性(autonomy)是我們從孩子成長為獨立成年人過程中必須獲取的屬性,鎖門的象徵意義即在於開啟了對自治性的培養,是在告訴父母「我在自己的空間里時,可以獨立處理好自己的選擇與行為」。

自治不是疏遠他人或切斷關係,這是很多人容易混淆的問題。健康的關係需要有健康的界限,親密的維持需要以雙方的獨立自主為前提。拒絕或者忽視自治性,反而是糟糕關係的重要成因。

鎖門還有一層意義,可以體現在更廣義的社會關係上。

中國的家庭文化向來都是重集體輕個體的,所以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界限意識非常模糊。之所以產生這樣的文化,我認為是因為傳統的大家庭是我們獲得一切社會支持的來源,所以維持好了與家人的關係,生活的各方面就有了保障。

可是這樣的意識形態在今天已經不適用,因為父母子三人組成的核心家庭是更為普遍的模式,親戚之間的關係越發疏遠,我們需要獲得社會支持的時候,需要越來越多地依靠非血緣關係的社交網路。

這樣的關係形態對獨立性和界限的需要大大超越傳統的大家庭模式。尤其是婚戀關係中,感情十分親密,但是卻沒有血緣關係的捆綁,就更加需要雙方有成熟獨立的自我,才能得到平衡健康的關係。

說的俗氣一點,不敢在爸媽家裡鎖門的人,在戀愛關係里恐怕也會被這樣那樣的不敢所困擾。


如何鎖門

我鼓勵你做的並不是鎖門這件事情本身,而是通過鎖門的行為,嘗試在和父母的關係里建立起一些界限來。

當你這麼做時,有可能一開始會帶來一些麻煩,比如如果你和父母已經形成了互賴關係,那麼很可能會遭致對方的激烈反對。

關於如何鎖門,我會給你以下一些嘗試的建議:

第一,你可以嘗試著鎖門,看看他們的反應。有的父母可能壓根不會有太大反應,這可能令你意外,但也是幸運的結果。

更多的時候,他們可能會有一些疑問,這時候你可以向他們解釋清楚你的意圖,讓他們知道這並不是某種帶著敵意或者攻擊性的行為。

如果是我,我大約會說「我這樣做是希望在家裡面有一些自己的私密空間,因為我是個成年人,有的時候需要獨處的時間。雖然在許多時候我會希望得到你們的關注和支持,但是你們並不能為我承擔一切,有的時候我還是覺得自己應該獨自去面對一些問題。所以鎖門就是為了促進我自己的責任感,讓我學會自己處理好自己的生活,然後愉快地和你們相處。」

第二,向他們強調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相處。父母始終都有被子女嫌棄和拋棄的恐懼,而你需要讓他們明白鎖門的行為,終極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與他們相處,因為在有的時候對你來說最有效的自我調整和消化不良情緒的方式是獨處。

第三,建議鎖門後的相處方式。讓他們知道你並不是隨時都會鎖上自己的房門,有的時候你會保持房門敞開,也歡迎他們進入。

你只會在自己需要獨處的時候才鎖門,在那樣的時候如果他們需要進來,需要事先徵得你的同意。如果你能夠和父母探討這方面問題,我也建議你問問他們希望以怎樣的方式來面對這種新的變化。

第四,你需要明白在重新調整和建立界限的過程中,一定程度的強迫是有些必要的。事實上鎖門是一個很小的行為,並不會真的對家庭關係帶來多麼巨大的衝擊,所以如果你的父母比較難以溝通,你可以堅持鎖門,逼迫著他們慢慢接受,也讓他們逐漸習慣這樣的行為。

鎖門的終極目的不是阻斷和父母的關係,而是為了讓你能夠掌握與他們的關係和與自己的獨處之間切換的權力。這個相處中的小細節,與其他許多細節一起,構成了你和父母相處模式的形態,進而也影響你人格的發展。

珍惜自己的獨立空間,重視自治性,如果你感到了和父母關係對你的影響,那麼就努力為自己創造一些喘息和調整的空間,鎖上房門。


知乎 Live 特別推出面向職場人群的「簡單心理系列知乎 Live」,無論你在職場的哪個階段,都能在這裡找到你需要的「職場心理課」

回復「職場心理課」獲取「現在也不晚,但當年初入職場時有人教我這些就更好了」專欄鏈接。


回復「心理」可查看「日報·心理合輯」
「閱讀原文」
下載「知乎日報 App」
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農村院門不可對廚房,門前不能有枯樹,否則不利於家庭發展
親情心理聯結是如何發展的
馬紹祥吁同心 發揮地理優勢 塑造大嶼成策略發展門戶
澳門特區政府:中央出台的便利措施有利於澳門居民在內地發展
妻子性格越溫和越有利於家庭健康發展?
事業發展順利的女人面相
希特勒對心理學的發展有什麼影響?
門窗企業跨界整木家裝需慎重 切勿盲目發展
車險超市創業加盟的發展有利條件有哪些?
隱形爸爸是社會發展的產物,不是你家獨有
阻礙你職業發展的6種不良心理
無人化發展已經是大趨勢,科學家造出能自主學習的機器人
辦公室中使用哪些飾品有利於事業發展?
舒適家居系統,規範才會更好發展
胃炎為何會發展成胃癌
人與人只談利益才能長期發展
北大醫療兒童發展中心在房山設自閉症兒童心理康復機構
非國有博物館發展意見出台 扶持政策利好 倒閉後不得私分財產
女人在左眼下長痣,在相書上認為事不利於丈夫運勢的痣相,阻礙家庭運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