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次打敗清朝皇帝親征大軍,如此將才最後竟被千刀萬剮

三次打敗清朝皇帝親征大軍,如此將才最後竟被千刀萬剮

公元1630年,明朝崇禎皇帝下令,將原薊遼督師、兵部尚書袁崇煥凌遲處死。北京城百姓圍觀袁崇煥被千刀萬剮,大罵「賣國賊」,爭食其肉。十四年後,崇禎皇帝上吊於煤山,清軍入山海關,佔領北京,從此奴役天下二百餘年。

此後數百年來,關於袁崇煥這個明末人物的功過是非,眾說紛紜,爭論不休;但大體皆認為明朝滅亡這一重大歷史事件,袁崇煥確是個關鍵人物。

一派認為:袁崇煥是足以抵抗滿清入侵的國家棟樑,擎天一柱,崇禎皇帝殺他是自毀長城,就如南宋趙構殺害岳飛一般,導致了明朝最終滅亡;

另一派則認為:袁崇煥的戰功全系誇大吹牛,掩敗為勝。他擅殺大將毛文龍,又與滿清私下議和,被處死是罪有應得;也正是他的欺君誤國,導致了明朝最終滅亡。

究竟此人是功臣還是罪魁,相信正反兩方面的觀點,對明末這段中華痛史有興趣的朋友也看過不少。如今且談談狐狸小編的一孔之見。

明朝末年,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即清朝太祖高皇帝),起兵叛明建立後金汗國,薩爾滸之戰、廣寧之戰、遼瀋之戰連戰連捷,前後橫掃幾十萬明軍,席捲遼東七十餘城,偏偏在寧遠城下吃癟,受阻於當時一個無名小卒、大明寧前道袁崇煥。

寧遠之戰,袁崇煥但憑堅城利炮,以不足二萬明軍,擊退努爾哈赤親率的八旗精兵五六萬人侵攻,殺傷數千人,讓此前數十年軍事生涯戰無不勝的努爾哈赤憤懣退兵,回去數月後即死。

【帝(努爾哈赤)自二十五歲征伐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惟寧遠一城不下,遂大懷忿恨而回。】——《清實錄·清太祖實錄》

【虜眾五六萬人,力攻寧遠。城中用紅夷大炮及一應火器諸物,奮勇焚擊,前後傷虜數千,內有頭目數人,酋子一人,遺棄車械鉤梯無數。】——《明實錄·明熹宗實錄》

【自辰至晡,殺三千人,敵少卻。二十五日佟養性督陣攻西門,勢更悍,先登,益眾。敵俱冒死力攻,城中衛之如前,擊殺更倍於昨。】——《明季北略》

後金大汗努爾哈赤,兵敗寧遠

三次打敗清朝皇帝親征大軍,如此將才最後竟被千刀萬剮

所以當時舉國大喜,上下齊吹袁崇煥,把袁崇煥包裝成大明朝新出爐的名將軍神,實在太過正常;

天啟皇帝特下詔書,讚揚「雖未盡殲逆奴然已首挫凶鋒,似此忠勞朕心嘉悅。」「寧遠以孤城固守,擊退大虜,厥功可嘉。」將袁崇煥擢升為遼東巡撫,從此進入封疆大吏之列。

而當時明朝一方大造聲勢,說「一炮糜爛千里」,轟死虜酋努爾哈赤云云,如當時的平遼總兵毛文龍就首先通過登萊巡撫李嵩上奏,稱聽聞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中負傷。其實這也是上下心照不宣的官方版本吹牛,以此提高軍心士氣、振奮百姓民心的手段,實無足深究。


【天啟皇帝:袁崇煥血書誓眾,將士恊心運籌,師中調度有法。滿桂等捍禦孤城,矢心奮勇。雖未盡殲逆奴然已首挫凶鋒,似此忠勞朕心嘉悅。】——《明實錄·明熹宗實錄》

【天啟六年四月辛丑,登萊巡撫李嵩疏言:「天啟六年四月十五日,准平遼總兵官毛文龍揭回鄉張有庫等口稱:『新年老汗於二十四日在寧遠等處攻城,不料著傷。」】——《明實錄·明熹宗實錄》

其後的寧錦之戰,新任後金大汗皇太極(即清朝太宗文皇帝),率領八旗軍主力全員出動,加上部分蒙古僕從軍全力侵攻,袁崇煥指揮數萬關寧明軍苦戰二十餘日,令韃虜終無計可施。在最後的寧遠城決戰中,面對皇太極親領的數萬八旗主力;袁崇煥據守堡壘,滿桂1萬援軍列陣城外,與敵軍短兵相接,奮力廝殺,在炮火支援下大敗敵軍,打死、打傷八旗軍各數千人。皇太極敗退後轉攻錦州,又被守將趙率教以紅夷大炮還擊,再折兵數千人,被迫撤軍。

此戰努爾哈赤之侄「貝勒」濟爾哈朗、之孫「貝勒」薩哈廉和「貝勒」瓦克達負傷,後金宗室「覺羅」拜山戰死。天啟皇帝大喜過望,下旨盛讚「內鎮、文武將士戮力衝鋒,屢挫狂氛,一月三捷。」京師的魏忠賢及其黨羽,人人以此戰之功得以加官進爵,蔭襲子孫,不下百人,九千歲的從孫還在吃奶,竟也因此推恩得了個伯爵。


寧遠監軍太監劉應坤奏報:寧遠交戰,【打死賊夷,約有數千,屍橫滿地】

錦州隨軍太監紀用的奏報:錦州交戰,【初四日,奴賊數萬,蜂擁以戰。我兵用火炮、火罐與矢石,打死奴賊數千,中傷數千,敗回賊營,大放悲聲。】

【聖諭:「朕承祖宗洪基,作華夷共主,乃匪茹之凶未殄,克艱之警方殷,雪恥除殘,深廑宵旰。近者寧、錦之間羽書狎至,賴心膂股肱重臣運籌供億,內鎮、文武將士戮力衝鋒,屢挫狂氛,一月三捷。】——《明實錄·明熹宗實錄》

而戰役指揮官袁崇煥,為了能夠在閹黨大勝、東林殘敗的朝堂立足,繼續自己的守遼事業;雖然竭力奉迎閹黨,在遼東給九千歲修生祠,在報捷奏摺里稱頌天啟皇帝「中興之偉烈,師出以律」,稱頌魏忠賢「功在社稷」「帷幄嘉謨」,在他們英明指揮下,方取得了「誠數十年未有之武功」。

可他既是東林黨大員孫承宗孫閣部所提拔,因此也被視為東林黨的外圍人員,因此依舊不得魏忠賢一黨信任,僅升一級,開缺免官。


明朝司禮監秉筆太監、提督東廠:魏忠賢

三次打敗清朝皇帝親征大軍,如此將才最後竟被千刀萬剮

平心而論,袁崇煥其實在寧遠、寧錦這兩戰,並沒有真正表現出如韓信、白起那般歷史頂級名將的軍事水準。如寧遠鏖戰時,沒有發兵救覺華之屠,令該島軍民傷亡殆盡,確是一大缺憾,亦因毛文龍部出兵滿清後方牽制,方得解圍。但面對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這對此時東亞最強的父子檔名將,煌煌一個上億人口的大明朝,竟已經沒有人能比袁崇煥守得更好。

從努爾哈赤起兵一直到多爾袞入關勢如破竹打下南京,近三十年時間,大明官軍對滿清及其前身後金的戰績,有超過袁崇煥指揮的寧遠、寧錦、廣渠門這三戰的么?僅能與之一提的也只有孫承宗之遵永大捷。但孫閣部長於戰略卻不長於戰術,先敗於柳河,復起後再敗於大凌河,這點就不及袁崇煥了。


明督師大學士,孫承宗

三次打敗清朝皇帝親征大軍,如此將才最後竟被千刀萬剮

袁崇煥繼承發揚了孫承宗的「遼人守遼土,遼人養遼土」「且築且屯,修守修備,逐步推進」戰略思想,更進一步,一邊堅持以遼人就地屯田養兵,一邊堅壁清野,多備火器,據守堅城,依靠先進的紅夷大炮,揚己之長避己之短,儘可能降低了後金八旗軍兵勇將驍、善於速戰的長處,因此讓野戰能力較之後金孱弱的明軍,得以一轉此前數年頹勢,以弱克強。

這兩場戰役中,滿桂和趙率教等將軍身先士卒,奮勇爭先,固然居功至偉。但袁崇煥既是前敵主將,既擔其責,自領其功,一如曹操赤壁敗績,本因黃蓋詐降與火攻,為何後世皆雲「周郎赤壁」,而非「黃公赤壁」?蓋因軍有、事有主從耳,因此評價袁崇煥,必須承認他確實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已經具備了一個優秀戰役指揮官的水準,足以進入中華歷代名將之林,絕不可僅以書生大言談兵視之。


遼東巡撫、薊遼督師:袁崇煥

三次打敗清朝皇帝親征大軍,如此將才最後竟被千刀萬剮

如果不是袁崇煥於遼東潰敗不可收拾之際,乘時而起風雲際會,有寧遠、寧錦兩場大捷打出來的「東虜剋星」光環加身,被大明舉國上下視為「挫奴酋、退洪太,以一己之力挽狂瀾於既倒,力全關寧防線不失」的擎天棟樑,崇禎帝又怎麼可能一度將他視為護國柱石,而委以重任?哪怕越權擅殺鎮帥(毛文龍)這種事都強忍下來,替他追認合法了。

從古到今,許多人都完全不會兩分法看人,如果認定某人無能有罪,那他就一無是處,甚至是個漢奸,而被該「漢奸」殺害的就必是足可挽救國家危亡的忠臣。類似論調在明末時評中出現並不奇怪,而到21世紀,還拿真相未明時的評論來當論據,就不免失之偏頗了。

袁崇煥在崇禎朝復出,督師遼東之後,剛愎自用,越權擅殺毛文龍,實為大錯。他平台召對,對崇禎帝豪言五年平遼,卻讓清軍潛師至北京城下,作為方面負責大員,責任亦無可推脫。

可若定要說袁崇煥是有意賣國,放著幅員廣闊煌煌天朝的極品大員不做,一心投此時極其貧困落後的後金為漢奸云云;實在有侮辱人類基本智商之嫌。

若說袁崇煥是故意縱清兵入關威嚇崇禎帝,逼明朝和後金議達成城下之盟,才放開自己的防區云云,更是完全不懂大明官場基本法則:這是把皇帝和滿朝文武、天下士子都當弱智耍么?那本身豈不是異想天開的弱智加三級?袁崇煥是在大明官場歷練多年的老江湖,又不是剛出道的中二愣頭青。他怎麼可能不知道讓虜兵兵臨京師的嚴重性?

須知道哪怕秦檜能勾結兀朮,威嚇趙構,促成宋金和議,最基本前提他也不是大軍統帥,淮西更不是秦檜要負責的防區。

至於說滿清修《明史》褒揚了袁崇煥,認為其死得冤枉,所以袁崇煥就肯定誤國、賣國云云,更是幼稚之極的小學生思維:滿清修《明史》和清《國史》,還大罵吳三桂是叛臣,洪承疇是貳臣,按此「滿清褒揚的,我們就要反對的邏輯」邏輯,莫非這些真漢奸反而是好人?

滿清修《明史》里,還吹噓朱元璋【治隆唐宋】,吹噓朱棣【遠邁漢唐】,順便把明朝人記述的明初大軍屠城掠民,靖難時殘虐忠臣的事迹統統省略,把他們朝千古聖君的方向去美化;甚至連明英宗朱祁鎮這個喪師辱國、殺害忠良的昏君也被美化成【無甚稗政】(沒有什麼大的失政);對崇禎帝的美化更無以復加,種種失政都成了群臣誤國誤君,亡國責任十成推卸掉了九成。

這些當然不是因為滿清皇帝是明粉、明朝皇帝粉,而都是為了維護專制統治、強化其集權政治的需要,所以美化前朝皇帝便是倡導君權神聖無上,君主臣奴不可動搖,根本目的還是為了愚民以長久奴役廣大漢人。

因此不止是袁崇煥,諸如抗清殉國、或被冤殺的眾多明末英雄志士,如熊廷弼、孫承宗、盧象升、史可法、鄭成功等,大都被滿清表彰為「忠君效主」之士;其目的同樣也是將封建君臣之義去取代抗虜衛國的民族精神。忠君思想本是被滿清大力弘揚的,華夏夷狄之別,才是滿清真正懼怕了二百餘年而竭力抹殺的。

滿清乾隆帝發明出一個「皇太極用太監施反間計」,當然是借袁崇煥一案來黑崇禎帝。但袁崇煥最早是被南明弘光皇帝和永曆皇帝平反的,並給予謚號「襄慜」,根本不是滿清。


錢海岳《南明史》:【崇禎十七年五月,安宗(弘光帝)《登極恩詔》……又復袁崇煥、趙光抃原官。弘光元年二月,(弘光帝)予袁崇煥、王在晉祭葬。昭宗(永曆帝)以鄺露言,謚袁崇煥「襄愍」。】

至於一扯到袁崇煥問題,就不信明朝史料、也不信立場偏向明朝的近現代史家,只相信滿清一方史料的那些網路論者,他們的立場和目的本身就極可疑。

如袁崇煥擅殺毛文龍肯定是一大過錯,但東江鎮最後失陷,已經是毛文龍被殺十一年後的事了。孔有德耿仲明四年後投清,是因為登萊兵變,在山東造反失敗;尚可喜六年後投清,是看到了孔、耿二人受到滿清優厚待遇。

現代的尚家後人竭力為尚可喜翻案,把這個屠殺七十萬廣州民眾的惡魔吹噓成所謂「大清忠臣」,為他建造金碧輝煌的紀念館,自然也能僱傭一些網路歷史發明家,把東江失陷、三順王投清的責任全推卸給袁崇煥,好為其漢奸先祖的賣國求榮洗白。


考究的尚可喜紀念館,楹聯曰:「艱守海東五島為明效命反遭誣陷當擇主而事,苦戰遼西兩山保清統一正受封獎然篤忠累朝」

三次打敗清朝皇帝親征大軍,如此將才最後竟被千刀萬剮論證袁崇煥不是千古完人,不是「明末岳飛」,破除對他過度的吹噓誇大,很正常;批判袁崇煥因其剛愎自用和能力有限導致的種種錯誤、造成對國事的危害,也沒有問題;

至於有些論者為了反袁崇煥,不惜連天啟帝崇禎帝二位皇帝皆一致褒揚的、明朝政府官方權威史書《明實錄》一致認可的,寧遠、寧錦二戰大捷和後來的廣渠門之戰也要否定,強行引用滿清方面文過飾非、誇大戰果掩蓋損失的那些篡改史料,如《滿文老檔》《清實錄》,來論證其子虛烏有、實為敗仗云云,


廣渠門之戰:【袁崇煥令都司戴承恩擇地廣渠門,祖大壽陣於南,王承胤等陣西北,崇煥公陣於西待戰。午刻,有騎兵突東南,力戰稍卻,承胤竟徙陣南避。游擊劉應國,羅景榮,千總竇浚等帥兵追虜至運河。虜酋精騎多冰陷,所傷千計。京兵亦傷失數百人。】——《明實錄·崇禎實錄》

【廣渠門之戰,汗弟貝勒阿濟格馬被創死,汗兄貝勒阿巴泰臨陣不進,議削貝勒爵。】——《清實錄·清太宗實錄》

要麼是反袁反到走火入魔,其論已是已不值一哂;

要麼就實在懷疑此類矯枉過正言辭的本心,是不是假借黑袁崇煥為名,給滿清塗脂抹粉、歌功頌德,才一定要抹黑明末遼東戰場這僅有的幾場勝利,以便將八旗軍吹噓成戰無不勝攻無不取的神話鐵軍。

寧遠之戰後,「皇上深嘉清野堅壁之偉伐酬報於前,而姑免失糧棄島之深求策勵於後」,可見天啟皇帝雖被滿清黑成文盲和木匠,可他的判斷能力和眼光都遠遠強於今天這些網路鍵盤歷史家。


明熹宗天啟皇帝:朱由校

三次打敗清朝皇帝親征大軍,如此將才最後竟被千刀萬剮明末遼東失敗的根本原因,則是當時的大明朝面上光鮮,二百多年積累的體制弊病,早已積重難返。王朝末季,人口激增、土地兼并嚴重,一邊是錢財集中於權貴巨室,一邊是腐朽的國家機器根本收不上稅,國家財政窘迫,此外又恰逢全球化進程的大航海時代,和外國交流空前密切的「晚明大變局」,可以說朱元璋朱棣基於小農經濟設計的政治體制,已經完全跟不上資本主義萌芽蓬勃發展的生產力水平了。

因此大明江山社稷若想要繼續延續,也非得動一番猶如再造新朝的大手術不可,如光武帝之建武中興那樣,並不是和張居正那樣在體制內修修補補,或是出個如戚繼光戚少保般的忠臣良將,就足以救國安民、力挽天傾的。

大明體制之病,已入膏肓,又恰逢天災頻發的小冰河期,實非一崇禎帝朱由檢可救,非一袁崇煥可救,亦非一毛文龍可救。


大明崇禎皇帝:朱由檢

三次打敗清朝皇帝親征大軍,如此將才最後竟被千刀萬剮

當一個人困於密室,缺食少水瀕死之際,若突然見鴆汁在前,飲之可延半日性命,只怕沒有人能忍下不喝。半日後的生死,就留到半日後再去操心。便是果真毒發身死,好歹也多賺了半日活命。這就是「飲鴆止渴」的道理。

生死關頭危急時刻,就是聖人賢者也只能顧及眼前,萬難求得長遠。

沙場用兵不比尋常,戰機變化稍縱即逝,今日難知明日事,一將功成萬骨枯,萬難深思熟慮求得周全,常是進退皆為錯,取捨都成罪。袁崇煥棄覺華而全寧遠,堅守而不救錦州,資軍糧於蒙虜,清兵越境時尾隨之而戰於燕京,其中原因皆非在私心,而在取捨,皆非在忠奸,而在對錯,在輕重緩急。

袁崇煥最大缺陷,是本身能力不足,全方位不敵皇太極這個當時東亞無人能及的不世梟雄,因此在政治軍事外交等諸多方面,皆可說被皇太極玩弄於股掌間,如他自言的「奴子(皇太極)妄心驕氣,何所不逞,著著皆狠」。

他確實絕非如後世許多人過高期望的那般,是徐達、戚繼光那樣的大明軍神轉世,足可一己之力去挽救國家危亡。


【巡撫遼東袁崇煥奏:「奴子妄心驕氣,何所不逞。我欲合西虜而厚其與,彼即攻西虜而伐我之交。我藉鮮為牽,彼即攻鮮而空我之據。我藉款愚之乘間,亟修凌錦中左以扼其咽,彼則分犯鮮之兵而撓我之築。著著皆狠而著著不後。若錦失,奴又必以困錦之兵困寧,與中右一路乘勝而下即及關門……】——《明實錄·熹宗實錄》

滿清崇德皇帝,皇太極

三次打敗清朝皇帝親征大軍,如此將才最後竟被千刀萬剮

但若定要說因為清軍兵臨北京、督帥便當以「欺君、誤國」罪凌遲處死,因此袁崇煥被千刀萬剮是罪有應得云云;則不免把大明朝當做了一個如大秦帝國那般的古典軍國主義法家政權。

也不必說別人,單單就說崇禎帝的先祖,所謂的大明英宗睿皇帝朱祁鎮,不但土木堡之戰喪師辱國,葬送幾十萬大軍;當了俘虜後,因為貪生怕死,給瓦剌軍帶路叫門,進攻大明的關隘和城池,完全喪失了最基本的民族氣節。如此一個真正的賣國漢奸,為何非但不用去死,竟還能厚著臉皮復辟,竟還能殺害護國忠臣于謙于少保;而其子子孫孫竟還能君臨天下百餘年?

至於「君權至高無上,欺君便是該死」云云,這等鬼話,朝中飽食終日的大臣、書院讀傻了書的腐儒說說便也罷了,無論古今的升斗布衣小民,本當嗤之以鼻。

所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此論只不過是滿清專制統治近三百年,通過戲劇話本小說竭力鼓吹的那套玩意兒,以之代替了華夏原有君臣之道。

君不君,則臣不臣,君視臣如草芥,則臣亦視君如仇寇!這才是真正的華夏士風,亦是從先秦至宋明,屢經專制君主打壓而堅韌不拔的華夏道統、士人風骨。

我華夏文明漢家法度,向以春秋決獄,論心不論跡。「志善而違於法者免,志惡而合於法者誅。」更通俗的話:「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中華民族兩千多年的優良傳統如是。

當時之勢,任事的方面大員誇大其辭,以增強皇帝與朝野信心,原屬尋常之事。毛文龍曾上奏「二年之間有不平遼滅奴,復三韓之舊業,甘治欺君誑上之罪」,孫承宗亦云「只計及五年間究竟何如。倘臣言不當,立斥臣以定大計,無紆迴不決,使全軀保妻子之臣附合眾喙,以殺臣一身而誤天下也」,後來楊嗣昌討流民軍、孫傳庭戰李闖時的誇口大言更是不用提了。是以袁崇煥「五年平遼」之言,不過與之類似。

從另一方面,誇口起碼說明這些能臣幹吏敢於任事,為迎合帝王和朝野的好大喜功、或說殷殷期望才不得不吹。若黃道周劉宗周那種當世大儒倒是不吹用這樣的牛皮,以禮信為干戈,一死報君王,全自家氣節便了。

更何況,袁崇煥當真得到他所要求的五年時間了么?做大事有波折有艱險本屬尋常,可從皇帝到內閣,在後金軍入寇後便急於找一個大員背鍋,以平息京師眾怒,只顧當下又何計長遠?在清軍還在城外,便先捉守軍主帥下獄,時機選擇更錯得離譜,關寧軍不顧而去直接打臉。

原本遼鎮軍閥化的趨勢,上下彼此心照不宣,一下子直接揭穿這層紙窗戶,反而令皇權威信大損,實為得不償失。祖大壽自此以後的行徑,論跋扈不臣何止十倍於袁崇煥?而明廷對他已經無可奈何,哪怕他擅殺同為從一品大員的何可綱,更食其肉,偽降皇太極,之後還得繼續用他主事,直到松錦大戰。若一直有個雖然膽大、終究是進士文官底子的袁崇煥做緩衝或說中間人,又何止於令一群丘八藐視明廷至此?

袁崇煥擅殺毛文龍已是大錯,而崇禎帝又殺袁崇煥則是錯上加錯,僅有的幾個敢於任事的人才都因內耗而無意義消耗了,徒然令親者痛而仇者快。

看看袁崇煥死後的大明朝,清軍幾次入關抄掠華北各省,如入無人之境,掠走人畜上百萬,親王郡王總督巡撫的腦袋被當西瓜排頭砍,回家前還送上「諸官免送」的牌子。除了盧象升舉五千天雄軍與之死戰殉國外,竟再也沒有一支敢與之野戰的明軍部隊。

而盧象升巨鹿死戰前,斥楊嗣昌雲「長安(京城)口舌如風,倘唯唯從議,袁崇煥之禍立至?」正因為他帶孝從軍,不願落得如袁崇煥一般身敗名裂,死後背負污名的結局,才寧可去以寡擊眾,以死明志,而明朝也因此失去了一個才兼文武、品行高潔的得力將才,足見袁崇煥一案影響之深遠。


大明督師,兵部尚書:盧象升

三次打敗清朝皇帝親征大軍,如此將才最後竟被千刀萬剮

袁崇煥負君王不曾負社稷,負袍澤不曾負本心,一戰勝於寧遠,二戰勝於寧錦,三戰勝於廣渠門下,據守孤城,決死拼殺,連克滿清韃虜,一樁樁功績不可抹煞。

他好賭弄險,膽大妄為,逞強跋扈,排斥異己,卻同時也堅韌不拔,至死心懷天下,雖不完美,終究是瑕不掩瑜,漢家好漢,鐵血忠魂!

過往抗擊韃虜、保衛國家之先烈,毅宗崇禎皇帝也好,袁崇煥、毛文龍、盧象升、滿桂、趙率教……皆已往矣,他們的是非功過,又豈是我輩太平盛世坐而論道之人可妄議的?縱辯得天花亂墜,於逝者又能如何?

願我中華兒女團結齊心,不再就過往之事相互攻訐,繼承他們為國家為蒼生而不惜犧牲自身的優秀品格,才算是「論史可以明智」的初衷。

如果您喜歡本文,請您關注狐狸的微信公眾號:狐言論史huyanls1012)。狐狸會每天給您發送關於中國歷史的相關好文。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最牛大忽悠,慫恿皇帝御駕親征,50萬大軍被殺,皇帝也成了俘虜
太囂張,斬來使,逼急皇帝,朱棣5次親征,將他們一一絞殺!
史上最蠢皇帝:率20萬大軍親征一仗全軍覆沒被活捉,五千年就他
此鄰國多次揚言打到北京去,皇帝怒而3次親征,8年把鄰國打沒了
史上七大親征皇帝:外族入侵親自出馬,最後這位狠,誰不前進殺!
日本女天皇替朝鮮小弟出頭,御駕親征攻打大唐,卻被大唐軍威嚇死
史上慘敗親征皇帝:一位陣前窩裡反被三樣兵器弄死,一位被敵生擒
這位打仗很牛當皇帝卻很菜,親征喝醉被活捉,死無葬身之地亡了國
史上三大親征皇后:前一位秒殺武則天,後一位滅二十多國勇寇天下
皇帝前線慘敗歸,途中泄憤女婿,再次親征時,女婿部將做逆天舉
他為保江山,御駕親征,過於狂妄自信,被三十萬大軍包圍七天七夜
明朝倆皇帝御駕親征,為什麼一位把敵人打吐血,一位被敵人生擒?
孫權被笑稱為孫十萬,但其十八歲時也曾親征大勝
一場皇帝御駕親征,卻被「反殺」的戰役,大家都猜到了嗎?
順治帝兒子替父親征,被鄭成功大炮轟死,難道他十歲就領兵打仗?
明朝一皇帝御駕親征,擊敗蒙古小王子五萬鐵騎,卻被稱為「昏君」
明英宗率領幾十萬大軍親征,為何沒有一場勝仗,反成了囚犯!
這位對貪官狠對百姓厚,親征力挫外敵的皇帝,為何卻被罵作昏君?
朱棣親征蒙古,晚上做了一個夢,嚇得立刻撤軍,幾天後慘死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