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編撰抗戰史寫台兒庄為何不提白崇禧李宗仁
國民黨方面的「中央抗戰史」厚達700多頁,提到抗戰中的第一場大捷「台兒庄大戰」只有三四頁,而且,沒有提到李宗仁、白崇禧的名字。一部民族的抗戰史,由於蔣桂之隙,兩個不可少的名字竟是缺位。
本文摘自《看歷史》2012年第5期,作者:楊東曉,原題:《白先勇:書寫父親白崇禧》
白先勇為自己的父親寫書,已歷時十年,但仍在不斷的文獻發現中陸續修改和增刪。這部作品不同於他此前任何一部小說,他要寫的是歷史,是「這邊也不講、那邊也不提」的白崇禧。
75歲的白先勇從遠處走來,禮節性的問候中帶著崑曲生旦亮相的雅緻,黑色唐裝大滾大鑲著雲紋袖口,這些細節讓人想到他全球巡演的《牡丹亭》。但是,這次他要談的不是崑曲,而是他的父親白崇禧,一位在歷史的迷障中有著多重影像和毀譽的軍人。
1987年,50歲的白先勇再一次踏到上海的土地時,距他離開這裡,已過去了38年。這一次回到大陸,他尋找到了1945至1948年隨父親來滬時住過的三處舊居;他看了崑劇《長生殿》;他寫出一篇不同於以往小說創作的文字《驚變》,分別刊載於台灣當年12月號的《聯合文學》和次年上海《文匯月刊》元月號;他成為1988年《文匯月刊》元月號的封面人物。
《驚變》的文字,在1988年初入中國讀者的視野,猶如一場「驚艷」--離開革命文學體驗不久的大陸讀者當時正處於傷痕文學閱讀中。
25年前的上海之行,開啟了白先勇後半生的兩項使命。拯救和推廣崑曲,以及,為父親寫一本書。
為父親寫書
白先勇為自己的父親白崇禧所作的書寫了大約十年,在海內外多次被媒體問起,什麼時候收官,是否已能出版。
可是,由於每遇到一點新的資料,就要納入其中,所以在《養虎貽患--父親的憾恨》《白崇禧將軍身影集》都陸續面世後,這部一再被人問起的傳記還在不斷地修改中。以至於動筆的確切時間,白先勇已經不記得了。
為父親白崇禧寫一本書的想法,最初產生於1990年代初。
台灣「中央研究院」的出版物中稱曾經為白崇禧做過128次口述(白先勇記憶中是132次),最後一次口述是白崇禧去世前8天,這些內容就是歷時4年記錄下來的《白崇禧先生訪問紀錄》。這部口述歷史由於白崇禧的猝然離世而中斷,「很重要的國共內戰還沒講到,他就走了,民國史因為兩岸政治立場不一樣,很多都被曲解了」。
「這是一部不完整的歷史」,白先勇說。國內戰爭年代中的許多曲折,國軍在抗日和內戰中的一些決策還沒有從白崇禧的視角表現出來。國軍的這位悍將非常特殊,他一邊是蔣介石「四·一二」清黨的執行者,還跟共產黨打過內戰;一邊又同蔣介石有矛盾,北伐勝利後桂系跟蔣系打了7年仗,白崇禧曾被迫流亡安南(今越南),1936年還策划過「倒蔣」;盧溝橋事變後第7天,卻被蔣介石的專機接到南京,參與抗戰。
「北伐之後我父親的許多動向,都與後來的歷史走向有關,但是有很多時刻,這邊也不講、那邊也不講,很重要的歷史時刻被埋沒。」
對於「四平之戰」,國民黨初到台灣時也總結過,但是作為歷史不再講了。白先勇為了作傳曾走訪過當年的一些將領,他們也說這場戰役「關鍵哪!關鍵!」可就是沒人敢寫,也沒人檢討過。白崇禧也向白先勇多次講到這場戰役。所以,白先勇認為「這一類事情,我該寫出來,因為別人不知道」。
為何要給自己的父親立傳,白先勇認為不僅白崇禧的口述歷史不完整,而且由於歷史的原因,兩岸對白崇禧的歷史記載都有不公允之處。
白先勇曾說過,白崇禧既反共又反蔣,故爾,國共雙方在寫他的時候,都有忌諱。白先勇認為,兩岸寫出來的白崇禧傳記與真實的白崇禧都有一些出入,因為都有他們不想提起的地方。
「如果有個完整的口述傳記,我就不會想到作傳了,寫寫回憶就可以了。但我父親還沒有一本信史。」白先勇說。
不為親者諱
白先勇和父親在台灣一起生活了11年,交流最多的時期,是他在台灣大學讀書的那幾年。白崇禧晚年,經常向已經二十多歲的白先勇,提到一些他對外不會說得太多的話。白先勇說,1946年的「四平街戰爭」(大陸稱「四平戰役」)、「徐蚌會戰」(大陸稱「淮海戰役」),是父親跟他講得最多的。
白先勇多次聽到白崇禧講述他與林彪、劉伯承的數次交鋒,雖然那個時候年輕的白先勇還沒想到要拿筆記錄下來,然而正是這些講述,在幾十年後,使他決定要為父親全面地寫一本書。父親的戰爭記憶給白先勇留下這樣的印象:「父親從來沒敢低估共軍」。事實上,也的確有人將國民黨的白崇禧和共產黨的林彪作過比較,將他們並提為國共「戰神」。林彪對蘇聯《真理報》說過:「我認為在國民黨軍將領中,白崇禧是最有才幹的。」
因此,白先勇書寫的這本傳記更多的是從白崇禧的視角和觀點出發的,寫白崇禧的記憶和觀念中的真相。
白先勇不是史家,他為父親立傳或者書寫父親的一生,一方面是根據自己對白崇禧的了解來寫,這種了解來自真實的生活,包括白崇禧在生活中不為人知的一面。尤其是在台灣時期,生活在情治人員視線中的白崇禧,有別人看不到的苦悶。另一方面他也查閱白崇禧各個時期留下的文獻。
閱讀各種版本的《白崇禧傳》是白先勇必不可少的功課。
不同作者,不同歷史時期,都有不同的觀點。程思遠版本的《白崇禧傳》,白先勇讀得很認真。程思遠是李宗仁的秘書,在1949年以前與李宗仁、白崇禧的關係密切。白先勇認為,程思遠的《白崇禧傳》史實上大部分沒有問題。但是由於後來程思遠的思想和政治立場發生了變化,所以有些觀點就不同了。
傳主是作者的父親,白先勇不免受到追問,你寫的傳記是否客觀?以父親為主角書寫,會不會為尊者諱?白先勇肯定地答覆:「不會不會,一點忌諱都沒有。」
追尋父親的蹤跡
承載白崇禧一生毀譽的戰爭史部分——北伐、抗戰,以及白崇禧對此間國共矛盾、蔣桂矛盾、戰略分歧的看法、觀點和作為,主要依靠對白崇禧歷史資料的整理,這包括1987年在廣西圖書館發現的一批白崇禧1930年代在廣西期間的演講稿、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的文獻資料、白崇禧同時代人的回憶錄(如黃旭初等人的回憶錄)、台灣「國史館」文獻、白崇禧與同僚及友人的書信、1949年以前的大陸報刊等。
「中研院」的黃嘉謨先生將白宗禧在北伐時期的所有電報、演講詞集成的《白崇禧將軍北伐史料》,也是白先勇追尋白崇禧早期活動的資料來源。1987年的廣西之行收益甚多,白先勇在桂林圖書館找到一些絕版的書籍,收集了很多白崇禧在廣西用「三自三寓」治省的文獻資料。1930年代,白崇禧意識到中日大戰不可避免,他的很多演講詞都涉及「整軍以待」,他說「全省皆兵」存在的理由就是要抗日了。白先勇認為,白崇禧不僅是位軍人,他更是有政治理想的人。
在這些故去時代的黃褐色紙張中,白先勇發現,白崇禧在不同的時代,有時「身影高大」,有時則「影蹤全無」。
國民黨方面的「中央抗戰史」厚達700多頁,提到抗戰中的第一場大捷「台兒庄大戰」只有三四頁,而且,沒有提到李宗仁、白崇禧的名字。一部民族的抗戰史,由於蔣桂之隙,兩個不可少的名字竟是缺位。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的威望為何在幾月內一落千丈?
※慰安婦真相:每天被日本兵輪姦得渾身酸疼
※哪位國民黨抗日將領被外媒稱為遠東戰場「老虎」
※解放軍少將徐焰:網上對國民黨抗戰有眾多不實吹噓
TAG:談文讀史 |
※宋代江西洪邁編撰《夷堅志》樹小說史豐碑
※悟實方丈與寺志編撰團隊座談
※荷蘭記者深陷造假門,主編撰文為其辯護
※民國教材為何那麼火?民間編撰,因材施教,編書的都是牛人
※當代道教秘法傳播者、道藏精華編撰者——蕭天石先生
※雍正皇帝為何要親自編撰圖書,並自曝家醜?
※世界辭彙量最多的漢字詞典,為何是韓國編撰的?
※打造中華道都暨《龍虎山道教文獻集成》編撰座談會在鷹潭召開
※黨同如:黨氏族譜編撰的領頭羊
※紀曉嵐編撰四庫全書時並未推薦紅樓夢嗎
※貴州省首本科學家傳記叢書於今日起正式編撰
※被譽為「小道藏」之「雲笈七籤」的編撰者是誰?
※歷史上的紀曉嵐, 《四庫全書》的編撰者是百姓們的代言人
※「程序員自殺」死者家屬已聘請律師 世紀佳緣個人信息可隨意編撰
※大文化人,沒有他的組織編撰,《毛選》的出版也許遜色也許推遲
※邁康<醫學專業叢書>編撰通告
※中國第一位女史家馬皇后,13歲被選入宮,編撰了《顯宗起居注》,堪稱千古賢后!
※明代萬曆年間編撰並摹勒刻石的一部草書集字帖《集古草訣辨疑》
※朱棣哪來這麼多錢?編撰《永樂大典》,疏通運河,修長城,遷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