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經散寒,養血通脈之當歸四逆湯
(本文來自於中醫古籍APP,學習更多關於當歸四逆湯的妙用,請下載中醫古籍APP)
導讀:當歸四逆湯主治血虛寒厥證。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脈沉細或細而欲絕。臨床常用於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無脈症、雷諾病、小兒麻痹、凍瘡、婦女痛經、肩周炎、風濕性關節炎等屬血虛寒凝者。
【方歌】
當歸四逆桂芍棗,細辛甘草與通草。
血虛肝寒四肢厥,煎服此方樂陶陶。
【組成】
當歸12g 桂枝(去皮)9g 芍藥9g 細辛3g 甘草(炙)6g 通草6g 大棗(擘)8枚
【用法】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現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溫經散寒,養血通脈。
【主治】
(l)陽氣不足而又血虛,外受寒邪。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脈細欲絕或沉細。
(2)寒入經絡,腰、股、腿、足疼痛。
【方解】
四肢為諸陽之本,陽氣不足,四末失其溫養,所以手足厥寒。然而不見其他陽微陰盛證,卻又脈細欲絕,是血虛而又經脈受寒,血脈不利之故。況手足厥寒只是指掌至腕、踝不溫,與四肢厥逆有別。正如成無己云:「手足厥寒者,陽氣外虛,不溫四末;脈細欲絕者,陰血內弱,脈行不利。」所以但用溫經散寒,養血通脈為治。本方從組成看,是桂枝湯去生薑,倍大棗,加當歸、細辛、通草而成。當歸苦辛甘溫,補血和血,與芍藥合而補血虛。桂枝辛甘而溫,溫經散寒,與細辛合而除內外之寒。甘草、大棗之甘,益氣健脾,既助歸、芍補血,又助桂、辛通陽。更加通草通經脈,使陰血充,客寒除,陽氣振,經脈通,手足溫而脈亦復。《傷寒論》方以四逆命名者,有四逆湯、四逆散、當歸四逆湯。三方主治與用藥皆不同。正如周揚俊云:「四逆湯全從回陽起見,四逆散全從和解表裡起見,當歸四逆湯全從養血通脈起見。」所以本方又能治經脈受寒,血澀不通而致腰、股、腿、足疼痛者。
【附方】
(1)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傷寒論》) 即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5g、生薑15g,改用水酒各六升,煮取五升,去滓,溫分五服。功用:溫經散寒。主治:手足厥寒,脈細欲絕,其人內有久寒者。
(2)黃芪桂枝五物湯(《金匱要略》) 黃芪12g 芍藥9g 桂枝9g 生薑12g 大棗4枚 水煎,分三次溫服。功用:益氣溫經,和經通痹。主治:血痹證。肌膚麻木不仁,脈微澀而緊。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治當歸四逆湯證而內有久寒者。既然內有久寒,可見當有大便溏薄,嘔吐,脘腹疼痛等症,故加吳茱萸、生薑,增強溫中散寒之功。或問:內有久寒,又見手足厥寒,脈細欲絕,何不用附子、乾薑?是由本方證既因於陽虛有寒,又因於陰血內弱,而且病情不如四逆湯證危急,所以不用姜、附辛熱燥烈之品,防止爍耗陰血,而用生薑性溫不燥,辛熱去寒,吳茱萸暖肝溫胃,散寒開郁,並借酒力以行葯勢,使寒去而陰血不傷,手足溫而脈亦復。
黃芪桂枝五物湯治血痹,即桂枝湯去甘草,倍生薑,加黃芪而成。血痹由素體「骨弱肌膚盛」,勞而汗出,腠理開,受微風,邪遂凝於血脈,致肌膚麻木不仁,但無痛,狀如風痹,而脈微澀兼緊。《素問?痹論》曰:「營氣虛,則不仁。」故用黃芪合桂枝,以益氣通陽,芍藥養血和營,姜、棗調和營衛。又因本方旨在溫通陽氣,調暢營血,故去甘草之緩,倍生薑之散,使微邪去,而血痹自通。
友情提示:現在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很多疾病都開始年輕化,學習中醫養生,保養身體健康,請下載中醫古籍APP,在各大應用商店均可下載。
※溫經止血艾葉煮蛋除惡寒
※溫經散寒,行氣活血,散瘀止痛,則寒邪可散,氣血可通,痛經自然霍然而愈!
※溫經散寒艾葉蛋,掃凈女性體內惡寒
※三伏養生之溫經湯
※最受女性歡迎的冬季痛經藥方,溫經通脈
※溫經通脈是肉桂
※這種常見的樹,它的皮是溫腎助陽,溫經通脈,散寒止痛的良藥!
※經方的魅力之溫經湯
※《父親的中醫情懷》之十六——一技在手濟天下,溫經散寒捏大筋
※灸法的溫經散寒治療
※跟我識中藥 | 艾葉:溫經絡,逐寒濕,暖子宮
※低頭族不良習慣 當心頸椎病找上你!溫經散寒讓艾絨撫平肩膀疼痛
※中醫以為,艾葉能溫經止血,有溫中、逐冷、除濕的成效
※這遍地可見的野草,是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的良藥!沒想到吧?
※朱良春大師治療痹證(一):桂枝,附子兩葯配伍,溫經扶陽,祛風散寒
※調經種子第一方:溫經湯的臨床使用秘訣
※黃煌:運用溫經湯治療內科雜病的經驗!
※諸痹針灸經典處方分享(一):祛風散寒方,溫經散寒方
※厲害了!農村房前屋後種植的一種植物,能散寒除濕,溫經止血,藥效特別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