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開悟後是什麼境界

開悟後是什麼境界

開悟對於很多初入修行的人來說很神秘,也很嚮往,期待自己有一天能夠明心見性,開悟證道,但修行中非一日之功,途中艱辛唯有自知,貪嗔痴慢疑不見消減,煩惱妄想也是如滕蔓攀緣,不能斷絕,於是更對開悟疑惑不已,甚至心生退意,半途而廢。

開悟後是什麼境界

什麼是開悟?

開悟,其實並非神秘莫測,它是佛法修行過程中的一個階段性的成果,一個重要證量名詞,有著多種具體的證量體現,下文會一一詳述。

開悟是對生命及宇宙本體實相的真實發現和覺知,又稱見道,也叫開心入無漏智,亦名明心見性。開悟既是有為法和無為法的轉折點,也是世間和出世間的分界點。修行者一旦開悟,就等於即身證得菩薩的初果,同時在知見上與佛比肩平齊,所以,開悟也就是即心成佛。

怎麼樣才算是開悟呢?

開悟,並不是一個抽象的形容詞,而是包括感知、思想、以及心身狀態的變化在內的一個具體證境,它有著與它相應的多種形態的量的體現。

開悟,是修行者對自心真空法性的覺知,是一種感覺到思想認識的飛躍。這種飛躍,不是通過後天思維——第七識的作用所能達到的,更不可通過第七識所產生的意念——第六識的作用來實現。

開悟後是什麼境界

開悟的實現,是修行者的善根(——包括心身障礙的清凈與客觀理智的增長)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的結果。而且,絕大多數的開悟,只能在完全止息內心深處的一切造作行為(包括意識力的啟動及其對所有名相的注意)——亦即「大死一回」的狀態下,對絕對空寂的心靈進行冷靜的觀照方能證得。

因此,真正意義的開悟,不僅包括知見範圍的突破,同時也是整個生理結構乃至心理結構的突變。它不僅有認識上的變化,而且包括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相應變化。如果沒有這些現量變化作為基礎,沒有對內心固有情結造成的感覺障礙的突破,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開悟。

這裡說道知見與生理兩方面,其實可以大體的理解:佛家重在心性的修行,從心證悟,直指人心;道家重在身體的修鍊,從身起修,煉精化氣,最後體悟大道,不過佛家的密宗一脈倒與道家有著很多的相似點,尤其是圍繞自身生命力逐步修鍊的方面,更是有很多驚人的相似點,請看公眾號「往期回顧」8月16號文章:佛本是道?中華道家與神秘的密宗竟有如此多的相似點

那麼開悟後有什麼具體可見的證量變化呢?

開悟後是什麼境界

一般可從以下五點考證:

一、氣脈變化:

開悟中的氣脈變化,乃是開悟在本質上不同於一般思想上的解悟、和淺表感覺體悟的一個根本關鍵。其內容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個是心輪脈結開散,第二個是業氣進入中脈。

關於開悟中的氣脈變化,一般佛教顯宗經典在介紹這一證量時,大多都只有「心開」二字其內容極為簡單和隱晦。譬如《楞嚴經》有關二十五位聖者悟道經驗的部分,就有如下相關描述:「其心豁然」、「心開漏凈」、「心得通達,然後心身一切通利」、「心身暖融、無礙流通」,、「我即心開」、「爾時心開」、「自得心開」等等。

在禪宗根本經典古本《六祖壇經》(法海本)中,有關「心開」的內容共有六處,

如:「心開悟解」、「若悟心開」、「若得心開,汝悟無別」、「惠能得聞,言下心開」、「一念心開,出現於世,心開何物?開佛知見」。(後來通行的曹溪本《六祖壇經》中只剩三處,其意義也變得更加隱晦)。

相對而言,在佛教密宗的一些甚深經典譬如《大幻化網》、《大樂光明》等有關著作,對於開悟中的氣脈變化反而介紹得比較清楚。只是一般人未得灌頂許可,不能窺見其中奧妙而已。

由於開悟時上述氣脈變化證量的決定性存在,所以,不同的佛法修行流派對此皆有大致統一的描述,譬如,「入流」、「入心』、「入中」、「登地」(即登入心地),「桶底脫落」、「花開見佛」,等等。

由於心輪打開後,修行者在的心氣合於中脈(人體氣脈渦心部位)中客觀存在的、與萬物本體同樣不二的真空體性,所以,開悟,密宗又稱作「證入空性」,顯宗則稱作「證佛法身」,禪宗則稱為開啟「真空如來藏」,得見「本來面目」。

開悟後是什麼境界

二、知覺變化:

開悟的知覺變化,包括知覺能力的變化與覺知範圍的變化。一般沒有開悟的眾生,他們感知能力一般是受業氣支配的,其感知具有方向性、起滅性、局限性、虛幻性,藉由這種感知所獲得的感覺,佛家一般稱之為偏執覺、錯覺、或者幻覺。

對於開悟者來說,由於業氣進入中脈融入中脈真空法性(而轉變成明空智慧氣),這時他們的感知能力也會發生相應的突變,即會從原來的有生滅、有方向、有障礙的感知而轉變成為恆常的、遍察的、通徹無礙的感知。——這,也就是佛家所提倡的「正覺」的產生。

由於「正覺」的獲得,開悟者對心身內外的事物會感覺到特別清晰和透徹。對此,《楞嚴經》的相關描述是:「觀見十方,精真洞然,如觀掌果」、「離垢消塵、法眼清」、「心見發光、光極知見」、「見覺明圓」、「見身微塵,與造世界所有微塵,等無差」、「心身發光、洞徹無礙」、「十方圓明」等。

對此,禪宗的《六祖壇經》及其它有關祖師的著作中都有大致相同的描述,譬如: 「內外明徹」,「洞然明白」,「心鏡明、鑒無礙,廓然瑩徹周沙界」、以及「銀碗盛雪、明月藏鷺」、「鷺鷥立雪」之類的比喻等。與此相仿,在佛教密宗與凈土宗中,對於開悟也各有「得見明體」與「心地開明」之說。

因此,在真正的開悟者法眼中,一切事物彷彿全部是透明的。他們一般都能夠無礙地觀察到心身內外存在的煩惱現象,以及一般眾生的修行狀態,並能有效地幫助有緣眾生改變心身狀態。所以,密宗又把開悟叫做證得「轉法輪智」。這一點,也是古代明師能夠觀機而教的奧妙所在,禪宗之所以被稱作「正法眼藏」的秘密緣由也在於此。

開悟後是什麼境界

三、心態變化:

開悟過程中心間脈輪的打開,乃是修行者的心身障礙清凈到一定程度後,內在善根的增長從量變到質變的結果。心輪的打開,本質上也就是修行者心靈深處所有的意識情結的解脫與內心緊張(煩惱)的終結。

由於這一關鍵性的變化,在心輪打開的同時,開悟者的心靈會感到一種徹底的輕鬆,此時,隨著業氣進入中脈融入空性後心身緊張的消除,開悟者的整個身心會立刻感覺到一種極度的輕鬆與喜悅。這種輕鬆與喜悅,甚至可以瀰漫到全身的每個細胞和每個毛孔。因此,在《楞嚴經》、《楞伽經》等經典中,開悟所達至的「見道位」通常叫作「極喜地」,這種極喜的境界,也就是隱藏於我們內心中的「西於方極樂世界」。

由於心輪脈結的開散和業氣進入中脈融入空性,開悟者在開悟後的一段時間內,其內心一般都會自然安住於這種「空樂」之中。這時,由於心結的開散,開悟者的我執力被消除,其本身也很難生起心力或者念力來打破這種「空樂」。

由於這種原因,開悟者的內心會長期沉浸在「空樂」之中,不會因一般外來刺激而引生煩惱,也不受外在影響的狀態,也就是佛家所說的「解脫」和「無生法忍」的狀態。

開悟後是什麼境界

四、氣質變化:

開悟者的氣質變化,準確地說是一種氣質隱化。造成這種氣質變化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其一是業氣從打開的心輪進入中脈融入空性,其二是心輪脈結開散後內心造作習慣的止息,其三是開悟者自性本覺能量的顯現。

由於上述原因,多數的開悟者在開悟之後,其心身中因妄念造作與衝突而形成的粗重、熱惱、緊張的氣質,往往會頓然一掃而凈,由此而轉變為清凈、寬和、喜樂的氣質狀態。這種清凈喜樂的氣質,不僅能使開悟者自身時常體會到一種清涼喜樂的感受,由此恆久地不離內心的自在與安樂。

對於一些誠心親近開悟者的有緣人來說,這種氣質往往也會顯現出極大的感染作用,並使他們內心的煩惱頓歸息滅,由此轉變為寧靜和歡喜。由於這種現象的存在,所以,開悟也被叫做「登清涼地」。中國佛教華嚴宗的第四祖澄觀大師,之所以被唐朝的德宗皇帝加封為「清涼國師」,關鍵就在於這種氣質的感染作用能夠「清涼帝心」的緣故。

五、形相變化

開悟者的形相變化,是由內在的氣脈變化與心態變化造成的。一般來說,相對小乘道的開悟者而言,大乘菩薩道的開悟者的相貌變化更加明顯。

由於心間脈結的消除、業氣融入中脈空性法身、開悟者心身壓力及其緊張作用的消除,以及內心造作行為的中止,開悟者心身從此進入極大的平衡狀態,通常情況下,開悟者的心身狀況會因此發生極大的改變,許多宿疾會自然不藥而癒,身體健康出現明顯好轉,其肌膚會變得柔嫩,臉色會變得圓潤,目光會變得清澈,原有性格習慣所顯現的面部特徵(譬如橫肉、皺紋等)將逐漸淡化,而部分顯現出童子般相好而且莊嚴的相貌特徵。

開悟後是什麼境界

後述:

開悟,並非高不可攀,只要善根足夠,方法對路,許多人即生都可以獲得。這一點,佛陀時代就有許多人已經用事實加以證明。

開悟,其所證者只是自性法身,僅僅是報身與化身修證的開始。開悟之後,顯宗還要修證十個大的次第才能圓滿;禪宗還要經過向上、保任、除習、使見行打成一片,才能產生大機大用;密宗更有形形色色的報身與化身成就法需要修證。

這些,都是我們修行中所必須正視的和不斷努力的。

------------------------

關注微 信 號:定觀天下/dingguantianxia786,講述關於哲學、宗教、心靈及歷史文化的思考,分享奇聞異事,獨特視角,原創思考,新奇,新趣,新內涵!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什麼是開悟?開悟之後的境界是什麼樣的?
人開悟後是什麼樣子?
開悟見性以後什麼樣?
開悟了的人是什麼狀態
本煥老和尚:開悟之後的境界是什麼樣的?
開悟後,還要在生活中磨鍊
憨山大師開悟前後的三次夢境
夢參老和尚:開悟的人是什麼境界?
你為什麼沒有開悟,因為你被巨人扔到了山後
打開悟性 自己開悟
開悟和不開悟人的世界,有何不同
是不是開悟就是認知世界的真相?
祖師大德開悟都在一瞬間 那一瞬間是怎麼來的?
開水濺到手就能開悟,開悟是偶然的還是必然的?
真正開悟的人是什麼狀態
師父我突然開悟了,願把所悟在這裡免費公開!
開悟,你準備好了嗎
凈慧長老:前後際斷的開悟機緣
菩薩因此而開悟,超脫了一切的生死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