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藝道日新——張曉凌師生作品展」在北京恭王府開幕

「藝道日新——張曉凌師生作品展」在北京恭王府開幕

「藝道日新——張曉凌師生作品展」在北京恭王府開幕



本報訊10月12日,「藝道日新——張曉凌師生作品展」在北京恭王府開幕,展出了油畫、國畫、玻璃藝術作品84件,題材涵蓋風景、人物、花鳥等。來自中國文聯、中國美協、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國國家畫院、中國藝術研究院、新華社等單位的領導、企業家、藝術家,如邵大箴、靳尚誼、薛永年、左中一 、劉大為、呂章申、龍瑞、楊曉陽、徐里、吳為山、孫旭光、張士軍、何東君、王鏞、杜大愷、楊力舟、王迎春、盧禹舜、曾來德、張江舟、陳廣川、姜寶林、張慶善、牛克誠等200餘人參加了開幕活動。

「藝道日新——張曉凌師生作品展」在北京恭王府開幕



嘉賓合影


此次展覽由恭王府管理中心和中國國家畫院美術研究院聯合主辦,得到《中國美術報》、新華書畫院的大力支持。參展畫家共15位,包括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張曉凌,潘映熹,張曉凌的弟子劉玉泉、吳洪、王藝、白宗仁、杜少虎、魏廣君、葛曉成、陳立紅、陶宏、李昌菊、陳明、劉立宇、董雷,他們均是活躍在美術理論和美術創作領域的年輕學者。

在開幕式上,恭王府管理中心主任孫旭光談到了張曉凌與恭王府的淵源,他說:「張曉凌先生曾經在恭王府求過學、上過課,恭王府見證了他從莘莘學子成為理論家的歷程。這次展覽是對他學術成果的支持,也是對他一部分教學成果的展示。」

「藝道日新——張曉凌師生作品展」在北京恭王府開幕



恭王府管理中心主任孫旭光致辭


在開幕式之前,不少學者已經事先參觀了展覽,並在開幕致辭中表達了對作品的讚賞與欣喜。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大為說,此次展覽具有特殊的意義。作為理論家,張曉凌以他獨特的藝術見解、犀利筆鋒在理論界產生了重要影響。而這次展覽,他的學生呈現出了豐富的、多種形式的藝術實踐,這十分難得。展覽體現了這些青年藝術家的靈性、藝術創作取向、創新意識和豐富的人文內涵,令人耳目一新。

「藝道日新——張曉凌師生作品展」在北京恭王府開幕



中國美協主席劉大為致辭


中國國家畫院院長楊曉陽認為,這個展覽非常具有研究性。他在開幕式上致辭:「在恭王府最美的季節,曉凌先生和他學生帶來了一個非常別緻的展覽。我也是教師出身,一貫主張教學要『器道並重、一人一品』,今天看到這個師生展,完全符合這兩句話。這個畫展面貌多樣,既有理論家出身的畫家,也有畫家出身的理論家,最後殊途同歸。此次展覽體現出了傳統師道的深意與魅力,也體現出他們於藝術之途跋涉的探索精神。」他表示,在當下世風浮躁的環境下,這樣的展覽值得推崇。

「藝道日新——張曉凌師生作品展」在北京恭王府開幕


中國國家畫院院長楊曉陽致辭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在開幕式上談到,曉凌是把創作、理論研究和教學三維融為一體的一個綜合性的人物,他簡單、直率,敢於指出問題,不迎合。在學術方面喜歡別人碰撞、爭論,這樣的理論家是敢講真話的理論家。理論與實踐的互動是此次展覽的特點,張曉凌把他的弟子們帶到這裡展覽,把他的資源和人脈用到了學生身上,讓這些學生感受到了前輩的溫暖教誨。

「藝道日新——張曉凌師生作品展」在北京恭王府開幕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致辭


美術理論家邵大箴在觀展過後很有感觸。他說:「我認為我們做理論研究的同仁,都應該畫畫。一方面為了自娛,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使自己對藝術的本質、原理、歸類有更深刻的認識。通過平日的接觸和了解得知張曉凌的雙商都很高,從他的展出作品能看出他對藝術方面的體悟很深,更能看出其深厚文化素養、個人修養。他的學生在他的教導下,也是有功力和修養的。」

「藝道日新——張曉凌師生作品展」在北京恭王府開幕



美術理論家邵大箴致辭


在開幕式最後,張曉凌向到場嘉賓和自己的恩師致謝。之後,他談到自己與恭王府嘉樂堂的淵源:「我對恭王府有很深的感情,嘉樂堂曾經是我的考場,我研究生考試的複式就在這裡進行。對我來說,今天同樣也是一次考試。」談到自己重拾畫筆他感慨良多:「在北京的30多年,我們親歷了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和文化事件的發生,我曾經與中國國家畫院的同仁探討過我們民族的文藝到底能不能復興的問題。實際上,我們五千年的文明無法替代,文藝復興的力量在成長,在這種精神的鼓舞下和同仁的支持下,我在最近5年把畫筆拾了起來。我是師範學院畢業,各種藝術形式都有嘗試,也許畫得不好,但是是飽含感情去創作。」

「藝道日新——張曉凌師生作品展」在北京恭王府開幕



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張曉凌致辭


開幕式結束後,各位到場嘉賓與學者參觀了展廳,對參展作品給予了充分肯定,作品多樣的面貌展現出了參展藝術家活躍的藝術思維和創新意識。正如歐洲科學、藝術和人文學院副院長安特·格利博達所說,張曉凌的作品給了當今時代的我們深刻的啟示,在畫面的創造力和對宇宙的想像力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而學生的作品更是向觀者昭示了中國藝術持續創新和進步的傳統。藝術這一全人類的語言,從來不會為膚色、階級或者宗教信仰所限制,是人類歷史中最為閃光和令人愉悅的瞬間。展覽將持續至10月25日。

「藝道日新——張曉凌師生作品展」在北京恭王府開幕



開幕式現場

「藝道日新——張曉凌師生作品展」在北京恭王府開幕



開幕式現場

「藝道日新——張曉凌師生作品展」在北京恭王府開幕



開幕式現場

「藝道日新——張曉凌師生作品展」在北京恭王府開幕



展覽現場

「藝道日新——張曉凌師生作品展」在北京恭王府開幕


「藝道日新——張曉凌師生作品展」在北京恭王府開幕


「藝道日新——張曉凌師生作品展」在北京恭王府開幕


「藝道日新——張曉凌師生作品展」在北京恭王府開幕


「藝道日新——張曉凌師生作品展」在北京恭王府開幕


「藝道日新——張曉凌師生作品展」在北京恭王府開幕


「藝道日新——張曉凌師生作品展」在北京恭王府開幕


「藝道日新——張曉凌師生作品展」在北京恭王府開幕


「藝道日新——張曉凌師生作品展」在北京恭王府開幕


「藝道日新——張曉凌師生作品展」在北京恭王府開幕



攝影:武廣宇


名家現場感言


靳尚誼:師生展雖然有很多,但是這次展覽是一次新的探索。理論產生的時候不是指導實踐的,而是對實踐的總結,也就是對藝術史的書寫。像此次展覽這樣,理論家進行各式各樣的藝術實踐,這個方向值得倡導。首先,理論家的思想比較活躍,在實踐方面可以形式出新;另外,理論家經過藝術實踐之後對藝術的深入了解有助於評論寫作的準確。


薛永年:本次展覽有著特殊的意義,在展覽中我們可以看到理論和實踐的結合與互動。張曉凌是新中國美術理論的最高權威王朝聞先生的關門弟子,他既是一位理論家,又是一位著名的博士生導師。


當下的美術理論和美術史研究有一種傾向,表現為只強調學術性,不太注重藝術規律。然而就藝術規律而言,只有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才能夠深刻和透徹地使之得以體現。這次展覽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種思考,即理論和實踐不能分家,需要互動、需要結合,這對畫家和理論家的發展都有好處。


張曉凌的作品多以絲綢之路為主題,展現了絲路的燦爛與輝煌,體現出對歷史、對文化的思考,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示。學生的作品大致有兩種:一種是鑽研中國藝術傳統,傳承中國藝術的寫意精神;另一種是討論如何創新,即使是在表現禪宗思想的時候也有新意。無論是在藝術處理、藝術媒材的發揮,還是在構思上都有新意,體現出藝術家自身獨特的思考,說明了張曉凌教學的成功。


王鏞:這確實算得上是一個道器並重,一人一品的畫展,每個人風貌各不相同。所有的參展畫家都是既有一定理論素養,又有一定實踐功力的,如何將這兩點進行融合,對整個當代繪畫藝術的發展都有啟示意義。


張曉凌的油畫表現性較強,光色對比強烈,畫面結構相對簡約。國畫卻又看起來與他俠義的性格不太吻合,清淡、素雅,做到這些實屬不易。繪畫實踐是對他藝術理論的輔助,要做中國畫的理論研究,就要到繪畫實踐中去體會藝術,這也是此次畫展的最大亮點。理論家若是有時間、經歷和能力,適當參加繪畫創作是必要的,對理論研究是一種促進和深化,純粹理論的演繹容易脫離實際,也容易流於淺薄。不懂得繪畫實踐,理論和實踐就永遠隔著層紗。


徐里:此次展覽,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思考,作品都有自己的品格,令人耳目一新。高學歷、有學養的藝術家投身實踐,他們在藝術表達與表現過程中的追求源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這也彰顯了與其他展覽不同的面貌,思想理論對他們藝術實踐的支撐,是最重要的。


從教學的角度來講,老師沒有把學生教成一個模式,而是因材施教,這種教學模式是我們今天迫切需要的。今天的作品展現了中國的美學思想和東方神韻,這是當下的理論家為中國美術發展呈現出的新的面貌。這個展覽可以作為一個成功的個案在理論界、教育界與實踐創作的畫家群當中給大家以啟發,引起大家關注和研究中國美術教育的發展和走向。


龍瑞:從當下的美術界來看,特別缺乏有理論基礎建設的有影響的作品。我們現在理論思想比較混亂,特別是對中國文化的文化精神的研究還不夠。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當前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不是多了,反而少了,理論相對地邊緣化。在這個展覽中,他們提出了兩者兼顧的形態,這種傾向非常好,恰恰反映了我們當前藝術發展的瓶頸問題,非常值得關注。


盧禹舜:曉凌在理論研究、藝術實踐和人才培養方面都取得了很突出的成就,是當代很難得的有著全面修養的理論家、藝術家。從實踐成果上看,他自己包括他的學生均不失在技術層面上的深入研究和在作品中的整體體現。由於他們每個人都有很好的學養、修養和涵養,因此他們對現實生活的研究、感悟和體察很有深度。另外,曉凌和學生的藝術實踐也有著深厚的時代印記,在精神上和這個時代的人聯繫得很緊密,讓我們一看就知道是這個時代的畫家所從事的藝術實踐。總之,如果從理論家的角度去理解曉凌,應該說曉凌是更有畫家特點的理論家;從藝術家的身份去理解曉凌的話,他同樣取得了巨大的研究成果、培養了眾多有理論修養的畫家,做到這兩點,真的很不容易。


胡偉:藝術家利用現代的文化情愫來適時表現傳統,需要一定的文化修養和理論研究,這是理論家畫畫所具有的最大優勢。我認為這個展覽品格很高,通過展出的作品我們能感受到參展的這些理論家在繪畫時都很放鬆,正如楊曉陽在開幕式中所說的,理論家畫畫很放鬆,純藝術家在理論研究後畫出的作品也很放鬆,理論研究讓他們放掉了捆綁其創作的那根「繩子」,這樣在創作時就不會局限於那一筆一墨,這樣會有大局觀。我總結這個展覽有大局觀,值得稱道。


張江舟:此次的參展畫家都是張曉凌的學生,他們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都曾學習過繪畫創作,如此說來,他們既有理論基礎,又有繪畫實踐經驗,其作品和僅從事繪畫實踐的畫家的作品截然不同。雖然從繪畫技巧本身講,可能不如一些畫家嫻熟,但在他們的畫中,多了對繪畫及其相關課題的思考,其中有情緒、有感覺、有觀念。我認為,這就是讀書人來畫畫不同於一般人的地方,也是其最珍貴的地方。曉凌先生的畫,有很強的精神氣息。顯然,這是代表著張曉凌先生作為一個知識分子、當代文人的基本審美選擇和審美判斷,這是他繪畫的一個突出特點。從整個畫展來看,都具有這樣的特徵。這些畫作中顯露出創作者的思考,不是人云亦云的。


姜寶林:今天看了曉凌師生展很興奮、很高興。在我們的印象中曉凌是一個理論家,雖然我知道他以前是畫油畫的,但從沒看過他的作品。這次看了他的油畫作品大開眼界,沒想到一個理論家畫出如此專業的油畫,具有相當的高度,這是很難能可貴的。他在理論的指導下去實踐,通過實踐又總結出理論,將理論和實踐統一到一個人身上這就體現出整個的繪畫發展規律。他夫人潘映熹的作品畫得非常好,溫馨、文雅,富有現代感,又有筆墨趣味,給人一種愉悅的享受。學生的作品各有千秋,雖然畫種不同,但是表現出來的藝術思考、藝術修養和功利都不錯,這個展覽在我的意料之外。


趙衛:作為同事,我對張曉凌是很熟悉的,但更多的是熟知他作為理論家的一面。也許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對他的這次展覽充滿了期待,希望看看這位在理論上一貫以大膽、前衛、「時尚」著稱的學者,在從事創作時,會是什麼樣的面貌?而展覽上呈現出的作品,也的確是很令我吃驚的:我沒想到的是,這位學術上非常大膽的理論家,他的作品中傳達出來的,卻是這樣傳統的氣質。這也使我思考:也許,所謂的前衛、時尚,與傳統、學院並不是那麼截然不同,二者之間,在割裂的表象之下,更多的是一種內在的、深層次的關聯。


王迎春:張曉凌一直是一位優秀的理論家,這次畫展很出乎意料,但也在意料之中,更難得的,是他的學生們也都是成熟的理論家或藝術家,這是這個展覽的不一般之處。很多畫家在創作中,過多地追求技術、講求功力。所以觀看者在看他們的畫時,也會從這些方面來要求。本次展覽的不同之處在於它的立意,展覽中的許多作品立意很高。一個畫家,功夫再深、技巧再高明,最終還要有好的立意。就像「一人一品」這個說法一樣,我認為這些畫有思想、有哲理,首先考慮到立意,然後才是表現、技巧等。


紀連彬:我知道曉凌院長畫畫,但他深藏不露,我們一直沒有見過他的作品。直到今天張曉凌師生作品展開幕,我懷著迫切的心情看這次展覽。我發現他的作品既有水墨也有油畫,既有人物也有山水,作品的畫種、題材全面豐富,美術創作如此跨界,反映了他藝術的綜合修養和高度。正所謂器道並重,情商智商都很高,他這種情況在藝術界是少有的。曉凌展出的作品以他從絲綢之路考察回來之後的創作為主,取得非常大的成功。他在推進中國國家畫院「『一帶一路』國際美術工程」的過程中立下功勞,今天我們通過他的作品,看出他對絲綢之路的文化見地。


張敢:這個展覽和其他展覽相比,更多的是參展藝術家身份的區別,從展覽可以看出,他們都將理論研究和藝術創作結合地很好。美術理論研究和藝術創作不是一個行當,但是卻結合得很緊密,如果對畫沒有很深刻的見解,對美術理論的研究也很難透徹。張曉凌院長的學生能有今天的成績,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對學生美術理論和藝術創作兩方面訓練的結果。


梁占岩:張曉凌是我的老兄,我敬重他的學識、為人,他是一位有名望、有成就的藝術研究者。舉辦這次的展覽是很意義,學生和自己的老師通過展覽的方式進行某種學術的、心性的交流,這是每個學生的福分。展覽中每位參展藝術家的面貌都不一樣,正所謂「一人一品」,每個人都在尋找歸根的道路,繪畫中的語言、圖示與創作者的秉性、內心的知覺等等元素是相互關聯和貫通的,在多方共同作用下才能讓藝術的本能在人心中蘇醒。這個展覽營造了一種氣場,讓每個人在其中互動,這才是真正的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因勢利導。而大家也展現出了自己的學術上的硬度,讓藝術的對話不止於淪為「鐵鎚砸棉花」,更像是硬碰硬,展示出了藝術的力量。


謝小銓:此次展覽的主題是「藝道日新",這個題目非常貼切,恰恰體現出藝術創作之道的新趨勢,那就是有越來越多的學者投入到藝術創作中,不僅僅是墨戲,而更是一種全情的探索。可以說這既是我們當代文化大繁榮的結果,這也繼承了我國千百年來的文人藝術創作的歷史文脈。通過這次展覽,我們不僅可以看到參展作品有著極高的文人審美意趣,更煥發著學人理性的光輝。


何加林:張曉凌是畫家出身,又用大半生做了理論研究,這次展覽,也是他對早期創作的延伸,體現了他在理論研究之後重新梳理和創作的過程,也展示了他人生的多元性。張曉凌的學生有的畫家出身、有的理論家出身,而且都有自己的藝術風格與研究,經過他理論的培養,他們在作品的表達當中更多地傾向於對文人畫的追求,對文化內在的追求以及對內心世界的表達,這與他們讀書、研究、寫作有直接的關係。在恭王府這個有歷史文化積澱的場所辦展,也說明他們對文化的訴求和回望,同時,當代美術界很多人思想搖擺不定,不知道要追求什麼,這次展覽反而對這種混亂的格局有引導作用。


陳池瑜:張曉凌作為中國當代著名的藝術理論家、批評家、教育家,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和中國國家畫院培養了一大批學生。理論家帶著學生辦畫展,這本身就是一個新的創造。在作品方面,張曉凌本人和他的學生的作品各有風格特點,其中一些新作品的創作是與其他展覽是不一樣的。其中張曉凌的油畫十分氣派,有一定的思想,有一部分畫作是帶有一些宗教題材,將其融入到天空、雲彩和大自然的背景里,能夠感覺到一種自然的生命力和生命的神秘感,在用筆方面則比較大膽、筆觸感強,將形勢與精神很好的結合。


牛克誠:張曉凌是當代中國美術界重要的美術理論家,他最初以原始美術作為他理論研究的起點,之後參加了王朝聞先生主持的《民間美術》的編纂工作,後來他把很大的精力投入到中國當代美術現狀的觀察研究,他是中國當代美術發展的重要參與者。作為一位理論家,他和他的學生所構成的這種關係是一種思想的引領和創作方法論的引導。今天的展覽作品,一人一品。他們每個人從自己的學養、素養和現實觀察的角度出發,尋找自己的語言。張曉凌的學術思想對學生產生了一種影響,學生注重捕捉當代藝術創作的前沿信息,來把握自己藝術創作的方向,這些作品都很有新意,令人耳目一新。


鄭工:參加展覽的藝術家都有繪畫基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繪畫表現風格,這個展覽最大的特點就是一人一品,它體現出的開放性的特點,正是理論教師帶給學生最重要的結果。理論是幫助人們思考藝術問題的,在自己思考問題範圍中能形成自己的觀念,不僅解決藝術研究問題,對藝術創作實踐也有幫助。學生接受老師的教誨,學習老師的表現語言和技法後,要形成自己的東西,這是一個過程,而在張曉凌這裡,他教給學生自己完成這個過程,所以學生的獨立性更為突出。


高天民:以往我們經常看到畫家和他的學生舉辦展覽,而今天我們看到了一位理論家舉辦師生展。理論對於畫家來說,是重要的修養;而理論家從事繪畫實踐,往往能夠把其理性的認識運用至繪畫之中。理論研究和繪畫實踐都是十分必要的,特別像今天,我們有實踐類的繪畫博士,正是為了讓畫家能夠有更好的修養。理論研究和繪畫實踐相互補充,這個展覽就證明了這一點,無論是畫家還是理論家,正應該增強自己的理論研究或繪畫實踐的能力,讓理論和實踐相輔相成。


王魯湘:這是一場很特別的展覽。理論家創作是展覽第一個特別之處。第二個特別的地方是,這是一個師生展,而從展覽現場的作品看,它們之間卻看不到師門群展中常見的、創作上的相似性。這也是展覽之前讓我們很期待的一點,今天揭開面紗,我們看到的是各有面貌的一種狀態,不僅學生和老師之間沒有因襲,學生與學生之間也是各不相同,甚至連畫種、創作門類都不同。第三個特別之處,是這些創作者大多都是美術史論方面的學者,在理論研究與創作實踐之間的相互交錯,真正形成了楊曉陽所說的「一人一品」。


另外一個讓我更驚訝的,是今天展示出的張曉凌院長作品的「廬山真面目」。油畫、彩墨、寫生,展現了全面豐富的面貌風格。其油畫作品令我印象更深刻,作品雖然運用的是具象的手法,但是有著非常明顯的象徵主義的韻味。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學者畫畫時的興趣點何在,看出他對歷史、對時空、對存在的一種沉思,這一點在他的作品中表現的非常突出。而且這些作品的基調中,有一種悲劇的色彩,蒼茫、響亮、壯美、深邃。作為朋友,我認為張曉凌應該好好地畫下去。


張慶善:這一師生展,首先我感到很吃驚,然後更為張曉凌高興。我和張曉凌是多年的同事,知道他書法的功力了得,尤善魏碑,但今天看到這個展覽,我還是大吃了一驚。就像開幕式上幾位先生所說的一般,他和學生們的作品的確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繪畫到了一定的境界,自然不再比拼技巧,而是要看內涵,或像普通老百姓所說的那樣,「看想法」。曉凌先生的畫給我的感覺正是「有想法」。今天他率領學生舉辦這個展覽,當然不是僅僅展示這些作品,更為中國繪畫在未來的探討之路上點亮了一盞明燈。


王永亮:看了曉凌院長和學生們的展覽,讓我感覺眼前一亮。至少可以說是有別於其他綜合性展覽的。曉凌是理論家,他的學生也都是跟他學習理論,並沒有跟他學過繪畫,但是他的理論思想影響和引導了學生的藝術追求和藝術走向。這些學生的作品從藝術面貌和藝術個性的張揚上十分像他,又都具有個人特色。可以看出,每一位參展畫家都在思考如何把藝術和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並且運用不同的藝術語言去表達他們內心對現實生活的認知。所以,從他們的審美情趣到他們的藝術樣式都是令人感到欣喜的。


(本報記者李健秋、劉晶、任旭、王雯雯、張婷婷、殷鑠、呂婷茹、崔曉蕾、曾點、金新、劉肖肖、張玉、劉尋美、謝斯璇、顏培大、王彩、傅夢妮、賀瑋集體采寫)


作品賞析

「藝道日新——張曉凌師生作品展」在北京恭王府開幕



張曉凌 王朝靈跡 布面油彩 100cm×150cm 2016年

「藝道日新——張曉凌師生作品展」在北京恭王府開幕



潘映熹 荷語 紙本彩墨 30cm×30cm 2016年

「藝道日新——張曉凌師生作品展」在北京恭王府開幕



劉玉泉 吉色秋景 紙本水墨 138cm×68cm 2016年

「藝道日新——張曉凌師生作品展」在北京恭王府開幕



吳洪 修竹 紙本水墨 30cm×30cm 2016年

「藝道日新——張曉凌師生作品展」在北京恭王府開幕



王藝 觀蝶圖 紙本設色 18cm×41cm 2016年

「藝道日新——張曉凌師生作品展」在北京恭王府開幕



白宗仁 百仭雲峰 137cm×68cm 水墨紙本 2016年

「藝道日新——張曉凌師生作品展」在北京恭王府開幕



杜少虎 西廂記 紙本彩墨 68cm×68cm 2014年

「藝道日新——張曉凌師生作品展」在北京恭王府開幕



魏廣君 平安鴻禧圖 紙本水墨 136cm×68cm 2015年

「藝道日新——張曉凌師生作品展」在北京恭王府開幕



陳立紅、李德輝 靜物系列 油畫 2016年

「藝道日新——張曉凌師生作品展」在北京恭王府開幕



葛曉成 無題 布面油畫120cm×150cm 2016年

「藝道日新——張曉凌師生作品展」在北京恭王府開幕



陶宏 彼岸圖 布面油畫 40cm×40cm 2015年

「藝道日新——張曉凌師生作品展」在北京恭王府開幕



李昌菊 人物肖像 布面油畫 40cm×40cm 2014年

「藝道日新——張曉凌師生作品展」在北京恭王府開幕



陳明 塔公寺的喇嘛 水墨設色 70cm×46.5cm 2015年

「藝道日新——張曉凌師生作品展」在北京恭王府開幕



劉立宇 青未了 玻璃鑄造 80cm×5cm×30cm 2013年

「藝道日新——張曉凌師生作品展」在北京恭王府開幕



董雷 蜀鄉藏幽景 136cm×68cm 2016年


弘揚中國美術精神 彰顯中國美術氣派


關注美術前沿熱點 報道中外美術新聞


主管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主辦單位:中國國家畫院


國內統一刊號:CN11-0292


國內郵發代號:1-171


海外發行代號:C9257官方微信:izgmsb


聯繫我們:zgmsbvip@163.com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美術報 的精彩文章:

丁方:我們需要「文藝復興式藝術教育」
陳明:歷久彌新的壯麗畫卷 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
沐之:傾瀉而下的浪漫 撕裂肌理的溫柔——安娜·特蕾莎·巴勃扎和她的纖維藝術
楊曉陽:風骨駿爽,氣韻沉雄
胡竹峰:《霜天帖》

TAG:中國美術報 |

您可能感興趣

青年畫家家昌「藝術作品展」在北京開幕
作品公示:人文北京+騎游北京+王新
北京石齊畫院新中國畫作品展在京開幕
中國淮陽書畫作品晉京展在北京宋庄舉行
東京《江戶與北京》開幕式王軍總領事出席
好風相從—郝邦義作品巡迴展在北京千年古宣美術館開幕
藝術家孔寧新作品「世界最大的葉子」將亮相北京
致新疆民族企業家園園長譚志軍生日快樂!——麟嘉於北京
「大美青海—天境祁連」攝影展在北京景山公園開幕
《紅星照耀中國》北京熱拍 趙文卓首演張學良
藝術北京首日預展!
北京恭王府上演非遺服飾秀
北京尚品潤博春拍賣今日開始預展
YES北京現場〉《林子大了》北京開機儀式 郭德綱郭麒麟父子齊上陣
「海盜船」銀飾北京新燕莎新店開幕
北京黨史老照片在線影展——北平新生
王根生繪畫藝術在北京展出
新作 | 吳濱深度解析北京天悅壹號設計
「新晉奶爸」品冠平安夜北京開唱 當場與陳曉東結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