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作為農業大省的河南 蟲口奪糧這場鬥爭從未停息

作為農業大省的河南 蟲口奪糧這場鬥爭從未停息

作為農業大省的河南 蟲口奪糧這場鬥爭從未停息


作為農業大省的河南 蟲口奪糧這場鬥爭從未停息

作為農業大省的河南 蟲口奪糧這場鬥爭從未停息



河南鞏義發現的寡徑宗系蜚蠊化石

作為農業大省的河南 蟲口奪糧這場鬥爭從未停息



2011年6月中牟飛機滅蝗本報資料圖記者閆化庄攝影.

作為農業大省的河南 蟲口奪糧這場鬥爭從未停息


禹州方山發現的短翅艾斯蜚蠊化石

作為農業大省的河南 蟲口奪糧這場鬥爭從未停息



河南信陽羅山縣發現的萊陽中蝽化石

作為農業大省的河南 蟲口奪糧這場鬥爭從未停息


飛機滅蝗過程中消滅的蝗蟲本報資料圖記者閆化庄攝影


□策劃民生新聞部執行記者賀笑天劉瑤


核心提示丨對農業大省河南來說,昆蟲採集可不光具有理論價值,還有著更實用的意義。試想,如果愁眉不展的農民拿著受了蟲災的莊稼和害蟲來請教,專家們卻連害蟲是啥都答不上來、連分類定義危害農作物的昆蟲都做不到,又該如何對症下藥呢?種類採集就像是昆蟲的「人口普查」,只有先認識了解它們,才能保衛我們的口糧。

農家水稻長不高,植保專家開「藥方」


2012年7月份的一天,開封杜良鎮的幾戶村民辛辛苦苦插下的秧苗,成片出現不長、甚至越長越矮的現象。


「快來瞅瞅吧,俺的水稻咋了?」無奈的村民向河南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的專家求助。


原來,這是一種水稻病毒病「水稻黑條矮縮病」,老百姓俗稱「小矮子病」,由灰飛虱傳毒引起,被稱為水稻「癌症」,一旦得病無葯可治。正常水稻長七八十厘米高,但得了這種病,只能長二三十厘米高,發育就像停止了一樣,後期不能抽穗或僅抽個小穗,對產量影響極大。


灰飛虱作為水稻黑條矮縮病毒病的傳播媒介,主要在小麥田越冬,春季經過繁殖,在5-6月份蟲量達到全年最高峰,此時正值水稻秧苗期,灰飛虱便陸續從小麥遷移到秧苗上取食,同時傳播病毒病。


目前水稻黑條矮縮病還沒有好的防治藥劑,只能靠防治灰飛虱的辦法解決,即「預防為主,治蟲防病」。


「它雖然是一種病害,但不能噴葯『治病』,必須『治蟲』,因為它是在秧苗期通過灰飛虱傳毒的,當發現有病毒病時,噴葯也沒用了。秧苗期就防治好灰飛虱,才能保證後期不得病毒病」。省農科院植保所水稻課題組主任任應黨博士解釋道。


雖然當年病毒病在開封杜良面積還不算大,但對於農民來說,收成是全年的指望。水稻黑條矮縮病一旦爆發流行,將造成重大損失。前些年,該病曾在浙江、江蘇等省爆發流行,均造成了重大經濟損失。任應黨連續兩年對稻農開展義務培訓,力爭使損失降到最低。


「一要認識到位,這種病害要靠治蟲來防;二是把握秧苗期傳毒這一關鍵時期;三是措施要得當,最好是覆蓋防蟲網育秧;四是改種直播稻,錯開秧苗與灰飛虱傳毒高峰期」,任應黨介紹了他的防治要點,「最重要的還是病蟲害種類鑒定,只要原因弄清楚了,總能找到解決辦法的。」


2014年,開封杜良示範區水稻畝產650~750kg,是多年來當地的最好收成。


從化學防治到綠色防控,環保意識逐漸增強


像任應黨一樣,深入基層義務給農民進行病蟲害防治技術培訓的專家還有很多。省農科院植保所每年都會接到許多「愛科學」的農民們送來的各種作物病株樣本,專家們都儘可能幫助他們解決生產上的問題。


「相比以前,河南的老百姓們越來越注重科學種田了,有問題也會想到求助專家。」不過在任應黨看來,科技人員下鄉的力度還需要加強。


隨著科技進步,河南省植物病蟲害綜合防治效果一直都在提高。建國以來,河南省植物保護工作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為河南農業發展做出了應有貢獻。


在舊中國,植物保護事業被視為「雕蟲小技」、不足掛齒,舉國上下在植物病蟲害防治方面很少有直接對群眾有利的成就可言。


從建國至上世紀60年代,我國也經歷了一段一味追求高產增產、過分依賴農藥等化學手段的時期。「就像人感冒了總吃抗生素,以後得病了就無葯可醫了。」任應黨這樣形容過分使用農藥的後果,害蟲不可能100%被殺死,留下的往往是抗藥性極強的,一旦建立起種群,危害更大。再者,殺死害蟲的同時益蟲也不能倖免,天敵少了,蟲害會在短時間內爆發。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環保意識的增強,人們對優質安全的農產品的需求日益增長,農作物病蟲害防治也從綜合防治向綠色防控轉變。


「以前主要是解決『吃得飽』的問題,現在是『吃得好、吃得安全』」。省農科院植保所所長魯傳濤告訴記者,「農藥、化肥在糧食增產、病蟲害防治方面功不可沒,但使用過度造成較嚴重的環境污染、農藥殘留問題,所以國家提出到2020年實現農藥化肥零增長計劃,這對植保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要做好病蟲害預測預報,把不必要的農藥減下來,另一方面,要加強農藥替代技術研究,做到少用藥、不用藥。」


在河南治蝗像抗洪都是「硬仗」


除了後方科技人員的不懈努力,沖在「滅蟲害」戰役前線的河南省農業廳植保站的工作人員也一直在默默無聞與害蟲「戰鬥」著。


東亞飛蝗是一種爆發性和遷飛性農業大害蟲。新中國以前蝗災曾頻繁爆發,每次都因防治手段落後或防治不力等原因,常造成「飛蝗蔽天,禾草皆光,餓殍枕道」的慘景。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致力於蝗災的治理,經過多年努力,蝗蟲爆發頻率明顯下降,災害得到有效控制。在50年的蝗災治理工作中,飛機治蝗發揮了重要作用。據不完全統計,1951—2000年間,我國累計開展飛機治蝗面積達600多萬公頃,約佔全國治蝗總面積的25%,僅飛機防治一項挽回糧食損失近100億公斤。


在農業大省河南,防蝗災就像抗洪一樣,是大事,蝗區主要集中在黃河灘地,其雜草叢生、難以耕種成為蝗蟲的適生環境。


省植保站的王建敏告訴記者,2004年以前,蝗區的勘測、定位、丈量,基本上是由經驗豐富的治蝗情報員目測、步量等及其落後的手段進行,蝗區區域大小準確率極低。更別提上世紀90年代,通訊技術還不發達,飛機播撒殺蟲藥之前,幾乎都是地面人員舉著旗子指示蝗蟲密集地區,在高溫高濕的環境里艱難工作著,若遇上天氣突變不適合飛機飛行,人工導航員們有時一等就是一天,更別提播撒藥物對人體的傷害了。「上世紀50年代播撒六六六粉,地面人員、飛行員都出現過中毒現象。」


2002年9月,河南省GPS工作組在省植保站趙永謙站長的帶領下,由北京農業大學張龍教授作技術指導,分東、西、南三個小組,行程3500公里,克服種種困難對我省蝗區進行衛星定位,走在全國前面。2004年我省GPS導航飛機治蝗進行精準施藥基本開發成功,徹底改變了過去馬拉人扛、目測步量的落後辦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並使測量精度達到米級,飛機治蝗更加科學、及時、有效、經濟、安全。


你知道嗎?


「小強」和恐龍竟然是「鄰居」


在河南發現的昆蟲化石,多是「意外收穫」


若給你一次回到洪荒時代的機會,看看在河南地界上生活的最遠古的昆蟲,你猜它是什麼樣兒?


【一件你可能不大相信的事】打不死的「小強」也會玩「穿越」?


「有一種昆蟲,斷食可活1個月,斷食、斷水可活3周。」被網友奉為「神話」的它,生活中無處不在,卻人見人「拍」,這頑強的生命力,為它贏得了「打不死的小強」的稱號。


自從周星馳在影片中將蟑螂稱作「小強」之後,蟑螂就此成名,「小強」也成了蟑螂的代名詞。


其實,「小強」和河南的緣分可不是一般的深。乍一看到「短翅艾斯蜚蠊」和「寡徑宗系蜚蠊」這兩個「火星名」誰都會一頭霧水,但若要告訴你,它們就是「小強」的「原始版」,發掘地分別位於河南禹州的方山和河南鞏義(當時叫鞏縣,1991年改為鞏義),你可能會非常驚訝。


這兩個小東西的發掘,得歸功於河南省煤田地質局四隊和三隊的隊員。其中,「短翅艾斯蜚蠊」的發現人,是當年四隊的地質組長韓文俊。已80歲高齡的他,再次回想起那次看岩心發現昆蟲化石的經歷,還是激動不已。


「外出勘探找煤,需要鑽孔,每次打出的岩心,都得看看屬於哪個地層,哪個時代,偶爾也會發現植物或動物的化石。」韓文俊回憶說,1981年,他獨自一人前往河南禹州(當時叫禹縣,1988年改為禹州)方山觀察打出來的岩心,其中有一塊上面帶有翅膀,「足足有食指肚那麼長。」


雖是地質專家,但韓文俊對古生物化石卻不大懂,不過他知道,這一定是塊好東西。後來,經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的專家林啟彬鑒定,證實了韓文俊的判斷。


1985年,林啟彬和韓文俊聯名發表論文,把在禹州方山上石盒子組發現的昆蟲化石,命名為短翅艾斯蜚蠊。它不僅是河南最早發現的昆蟲化石,也是在河南發現的最古老的化石。


蟑螂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昆蟲之一,曾與恐龍生活在同一時代,甚至要早於恐龍的出現。「很久以前,有些蟑螂甚至是吃肉的捕食性昆蟲,隨著歷史的變遷,蟑螂也在不斷進化,以適應現在的生活,從而成為最具生命力的昆蟲之一。」說到「小強」的進化史,河南省地質博物館古生物研究室工作人員常華麗博士給出這樣的解釋。


【一個意外中收穫的驚喜】「放屁蟲」的「先輩」在河南還有不少


比「小強」的出世要晚一些,大約在一億三千萬年前,一隻萊陽中蝽和它的小夥伴們,生活在氣候宜人的森林裡,然而一次突如其來的火山噴發,打破了它們原有的生活平靜,即使具備飛行本領,也沒能從災難中逃生,它們被包裹在火山灰里,永遠地睡著了……直到1991年11月份,一群古生物學家的到來,才讓「沉睡」在河南信陽羅山的萊陽中蝽重見天日。


萊陽中蝽就是大家熟知的臭娘娘,因其體後有一個臭腺開口,遇到敵人時就會放出臭氣,因此它也被稱為「放屁蟲」。


那一年,河南省古生物學會名譽理事長、古生物學專家王德有也是參與考察的專家之一。如今,回想起當年在信陽羅山陳棚組發掘的5塊萊陽中蝽化石,王德有用「意外收穫」來形容。


原來,他們此行的目的,是想尋找「熱河動物群」的生活足跡,去證明信陽大別山是「熱河動物群」分布的最南界。同時,也想通過對當地岩層構造的研究,搞清楚備受爭議的信陽大別山北邊,到底是晚侏羅世,還是早白堊世。簡單說,這一回他們研究的是地層。


「我們想找東方葉肢介化石,它是一種像甲殼一樣的淡水生物,只要發現它,就能證明『熱河動物群』曾經在這兒生活過。」王德有說。


至今,王德有仍清晰地記得,挖掘地位於河南信陽羅山縣,當地較為荒僻。他說,只要外出,整個團隊隊員就只有一個姿勢,跪在地上手拿地質錘,邊敲打山層中的岩石,邊用放大鏡「淘金」。


突然間,一位專家通過放大鏡找到了一點「蛛絲馬跡」:「有翅膀,旁邊還有頭,像是古生物化石。」


一層層敲開岩石後,「小傢伙」現身了!「整塊化石只有小拇指指甲蓋一半大小。」王德有邊比劃邊說,既然有翅膀,那就具備短距離飛行的能力,不是東方葉肢介類化石,「剛挖出來時,化石泛著淺黃還帶點褐色,共有5塊,只有一塊比較完整。」


火眼金睛的專家們現場就基本確定,這是中蝽化石。後期,經過南京一位古生物專家鑒定,得出的結論為:萊陽中蝽。遺憾的是,在信陽羅山發掘的中蝽並不是新物種,早在1928年,在山東萊陽一帶就曾發現過同樣的化石,所以取名為萊陽中蝽。


【一個你想知道答案的疑問】河南昆蟲化石為啥不多?


截至目前,在河南省內發掘的昆蟲化石,除上述三個屬種外,還包括在南陽南召、鎮平發掘的擬蜉蝣屬中的三尾擬(類)蜉蝣,在澠池發掘的澠池艾斯蜚蠊,以及未定種的古箭蜓(蜉蝣)和三疊蜚蠊,數量與其他省份相比並不算多。


那麼,地大物博的河南,昆蟲種類數量在全國趨於前列,可為啥昆蟲化石卻存在得相當低調呢?專家解釋:由於化石形成所需條件複雜,根據河南的地質情況、岩性情況,可預見在河南形成昆蟲化石的幾率很小,所以這也能解釋為什麼在河南總是意外發現昆蟲化石。


儘管河南的昆蟲化石不算多,但在科研上卻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河南昆蟲專家申效誠說,昆蟲化石的發掘工作對研究昆蟲進化歷史和進程意義重大,因為化石證據不僅可以揭示出生物進化的過程,使昆蟲史更完整,還能揭示出歷史上的氣候變化。而且對河南現代昆蟲研究也有一定的意義。


本版化石圖片由河南省古生物學會名譽理事長、古生物學專家王德有提供


河南平均每4.63年發生一次蝗災


相關鏈接


在農業大省河南,超6000萬農民靠土地吃飯。莊稼收成不易,粒粒皆辛苦。開封文史學者劉海永從2005年起開始收集各種史料,其中不乏關於中原地區遭受蟲災的記敘。據《中國蝗災史》及相關檔案統計,民國時期,蝗災依然十分嚴重,民國38年間,河南有29年發生蝗災。也據《中國蝗災史》記載,在河南人記憶最慘痛的1942年,夏蝗肆虐,自春至秋,洛陽、宜陽、新安、孟津、長葛、尉氏、鹿邑等縣蝗蟲蔽日,所到之處,禾苗被噬盡凈,秋收絕望。


記者查閱《河南蝗蟲災害史》發現,早在公元前624年即春秋時期即有關於河南蝗災的記載。而從公元前624年至1949年的2573年中,河南省境內蝗災發生的年數達556年,平均每4.63年發生一次。人與蟲的鬥爭從未止息。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河網 的精彩文章:

「行萬里路」是最好的親子活動
原來蝦是這個味道 10歲白血病男孩的這句話看哭了不少人
萌翻了!笑容能讓整個世界都晴朗的星座
嫁給這些星座,餐餐吃的都是愛的味道
為夫則剛,不給女人壓力的星座男

TAG:大河網 |

您可能感興趣

河南開封舉辦千人吃瓜大賽 現場「吃瓜群眾」大戰「御林軍」
全國十大鄉村旅遊目的地 河南省省這縣!
河南農村大媽用這些農產品招待女婿 竟然沒花一分錢
河南一農婦盜墓多年,連餵豬漕都用「國寶
河南一農婦盜墓多年,連餵豬的水槽都用「國寶」!
秦始皇一統六國之後滅南越,北伐匈奴收河南地,開疆拓土功蓋千古
河南省第一人口大縣,被安徽省三面包圍!
河南一河灘挖出「袁大頭」上百人持鐵鍬瘋狂挖寶
河南人名聲壞,最早要追溯到抗戰時期這場大饑荒
河南洛陽實拍:農村的街巷上,即將消失的民間老手藝「倒鋁鍋」
河南電大:打通作風建設「最後一公里」
史上三大竊國大盜,竟然是河南老鄉
河南村婦盜墓多年,餵豬槽都用國寶,這膽真大
河南十大最沒有爭議的歷史人物,杜甫和商鞅都是河南人!
重讀抗戰 抗戰最偉大的省 河南
熱門!河南省首單市場化債轉股項目落地河南能源——成為眾多媒體聚焦的熱點
實拍河南農村土葬全過程
河南這次又中槍了,多地發生「臭腳鹽」是河南產的!
河南省為抗戰做出的偉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