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法略說不定心所之「惡作」
百法略說(125)
不定心所之「惡作」
文/心愚
惡作這個詞,應該念「wu zuo」,而不是「e zuo」,但是我們通常念習慣了呢,也就順嘴了。為什麼是「wu」(四聲)呢?這個地方表示的是「厭惡」的意思,厭惡自己先前所作的行為。那麼是不是這個意思呢,我們先看看窺基大師的解釋:
言惡作者,惡所作業,追悔為性;障止為業。此即於果假立因名。先惡所作業,後方追悔故。悔先不作亦惡作攝。如追悔言:我先不作,如是事業,是我惡作。
窺基法師說,什麼叫惡作呢?就是厭惡和討厭自己所作的業,產生了追悔的念頭,這是惡作的體;由此產生的作用呢,就是能障礙你修止。這個惡作呢,是從已經產生的果來反望以前的因,而假立的一個概念,因為你前面做了那些產生因的業,後來覺得造成的這個果你很不喜歡,很厭惡,所以叫「於果假立因名」。窺基法師這裡還強調了一個情況,就是你後悔以前有什麼事情沒做,這也是屬於惡作,比如我就經常後悔,小時候讀了十七八年書,小學二年級都沒畢業,最後只能做民工,我對沒好好讀書這個事情產生厭惡和追悔了,這也是惡作的情況。
然後呢,我們再看看普光法師的注釋,是這麼說的:
於已作未作,善、不善事,心懷追悔,名為惡作。
普光法師的解釋裡面也有這個意思,對於以前做過的或者沒做過的事情,不管是善事還是不善事,心裡懷著追悔的念頭,這就叫惡作。
我們再看一下《瑜伽師地論》里的說法,是怎麼說的:
惡作者:謂因尋思親屬等故,心生追悔:謂我何緣離別親屬?何緣不往如是國土?何緣棄捨如是國土,來到於此,食如是食,飲如是飲,唯得如是衣服、卧具、病緣醫藥、資身眾具?我本何緣少小出家?何不且待至年衰老?或因追念昔所曾經戲笑等事,便生悔恨:謂我何緣於應受用戲樂嚴具朋游等時,違背宗親朋友等意,令其悲戀、涕淚、盈目、而強出家?由如是等種種因緣,生憂戀心,惡作追悔。由前掉舉,與此惡作,處所等故,合說一蓋。又於應作不應作事,隨其所應,或已曾作,或未曾作,心生追悔。云何我昔應作不作,非作反作。除先追悔所生惡作,此惡作纏猶未能舍,次後復生相續不斷憂戀之心,惡作追悔,此又一種惡作差別。次前所生非處惡作,及後惡作。雖與掉舉處所不等;然如彼相騰躍諠動,今此亦是憂戀之相。是故與彼雜說一蓋。
《瑜伽師地論》里說什麼叫惡作呢?這裡就舉了很多具體的事例來說明了。比如說是因為你琢磨尋思自己的親屬啊家庭啊等等,尋思這些的時候呢,心裡產生了追悔的念頭。後悔啥呢,就後悔說,我為什麼要離開自己的親人呢?我為什麼到這樣的地方來呢?我為什麼當初要離開原來那麼好的地方呢?我到這麼個破地方來,吃的這麼差,穿的這麼差,只能得到這麼差的待遇,我當初怎麼這麼傻啊?
或者還有的人出家了,也後悔了,說我幹嘛那麼小的年紀就出家啊?我為什麼不等著年紀老了,什麼事情都經歷過了,什麼好吃的都吃過,什麼好玩的都玩過了,我再出家呢?現在好多這樣的情況,明明童真入道多殊勝啊,卻不把心思放在佛法上,整天琢磨自己沒出家的話該多好啊,有好多好玩的事情可以去做,有很多朋友一起玩樂,結果自己一時糊塗出家了,還鬧的父母親人很難過,產生這樣的後悔的心思。有了這樣的心思,就很危險了,搞不好就抵抗不住社會上的誘惑,就倒駕慈航了。
所以你看《瑜伽師地論》里列舉了這麼多具體的事例來說明什麼叫惡作,「由如是等種種因緣,生憂戀心,惡作追悔。」我們通過這些事例應該很清楚了吧。
《瑜伽師地論》里接著說,前面我們學過的「掉舉」這個隨煩惱心所啊,「與此惡作,處所等故,合說一蓋。」在五蓋裡面呢,掉舉和惡作是合在一起算作一個蓋的,為什麼呢?這裡有兩個方面來說,第一個方面呢,是從二者的處所相同來說的,因為這兩個心所從原因來說,從處所來說,從效果來說,都是很相似的,所以合在一起叫做「掉舉惡作蓋」。這個在《批尋記》里說過,「掉舉惡作,皆以親屬等所有尋思及曾所經戲笑等念為食。即此處所為因,能生掉舉惡作,由是說言彼處所等,故此二種合說一蓋。」
還有一個方面呢,是掉舉和惡作的處所雖然不同,但是二者也可以合說為一蓋。這裡說,對於那些應該做和不應該做的事情,或者你做過了,或者你沒做過,心裡產生追悔,心裡想我以前哪些事情該做的結果我沒做,哪些事情是不該做的我反而做了,這就是惡作的表現。還有的情況呢,是你對以前的業產生追悔了,這個追悔產生的煩惱還沒過去,你對自己剛剛的這個後悔又開始厭惡了,不斷的重複加深,就不斷的生起憂慮。這裡是講了一下惡作的表現。
「次前所生非處惡作,及後惡作,雖與掉舉處所不等,然如彼相騰躍諠動,今此亦是憂戀之相。是故與彼雜說一蓋。」這是對第二個方面的一個總結,就是說這裡所說的惡作的情況,雖然跟掉舉處所不同,但是他們在具體的表現行相上,都是類似的,所以合在一起說成一個蓋。這個詳細解釋起來內容有點多,大家有時間可以參考一下
《瑜伽師地論》的講義,像妙境長老的講義,大家可以看一看,我們在這裡先了解個大致情況就行。
下面我們再看看《廣五蘊論》里的解釋,是這麼說的:
云何惡作?謂心變悔為性。謂惡所作,故名惡作。此惡作體非即變悔,由先惡所作,後起追悔故。此即以果從因為目,故名惡作。譬如六觸處,說為先業。此有二位,謂善不善。於二位中,復各有二。若善位中,先不作善,後起悔心,彼因是善,悔亦是善。若先作惡,後起悔心,彼因不善,悔即是善。若不善位,先不作惡,後起悔心,彼因不善,悔亦不善。若先作善,後起悔心,彼因是善,悔是不善。
這裡呢比較詳細的列舉了追悔的各種狀況,前面的定義比較簡單,我們也不具體解釋了,主要是看一下後面的內容,你以前所作的業呢,有善和不善兩種類別,根據對於善和不善業的追悔,出現了四種情況:
第一種,對於善業,如果你沒做善業,後來追悔了,比如後悔自己當初不好好修行,這個因是善的,果也是善的。
第二種,你以前做了惡業,後來追悔了,比如後悔自己偷人家東西,這個因是不善的,但是這個追悔的果是善的。
第三種,對於惡業來說,你有機會造惡業,但是你沒造,後來後悔了,比如後悔當初沒偷人家東西,這個因是不善的,這個追悔的果也是不善的。
第四種,對於你以前做過的善業,後來後悔了,比如後悔當初幫助了別人,這個因是善的,但是這個果卻是不善的。
這四種情況一對照,是不是惡作的類別就很清楚了?所以《廣五蘊論》里的這個內容也還是很有意義的。
最後我們再看看《顯揚聖教論》里的說法,是這麼說的:
惡作者:謂於已作、未作善、不善事,若染、不染,悵怏追變為體。能障奢摩他為業,乃至增長惡作為業。如經說:若懷追悔;則不安隱。
《顯揚聖教論》的意思也很簡單,就是有一個注意的地方,它強調惡作的作用的時候,除了說會障礙修止觀,而且呢還會不斷熏習,讓你增長習慣於惡作的習氣。這是《顯揚聖教論》裡面經常出現的一個解釋,前面好幾個心所的解釋里都這麼說過,大家記得吧。
那麼關於「惡作」呢,我們就學完了,內容也比較多,大家好好思考思考,體會體會。一個方面是體會我們對於哪些方面應該追悔,應該懺悔,由此而生起慚愧,生起精進;哪些方面我們不該追悔,當然是善業不該追悔啦,善業是未生要令生,已生要令其增長才行的。還有一個問題呢,就是我們要知道,惡作這個心所,或者叫做「悔心所」,它是能障礙禪定的生起的,如果我們想修禪定,那麼一定要對治這個東西才行。
※用酒燒菜,會犯酒戒嗎?
※比丘與比丘尼的責任和義務
※普鈺法師:從佛學院到搶寺院——廬山海會寺事件人物剪影
※牧牛隨筆:關於近期寺院糾紛事件之思考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
※百法略說別境心所之定心所
※百法略說煩惱心所之「嗔」
※百法略說煩惱心所之「慢」
※百法略說善心所之「不放逸」
※百法略說煩惱心所之「疑」
※百法略說善心所之「信」
※百法略說善心所之「精進」
※百法略說煩惱心所之「惡見」的涵義
※百法略說煩惱心所之「無明」的涵義
※百法略說善心所之「行舍」
※百法略說煩惱心所之「無明」的種類
※懷孕以後切忌不要「隨心所欲」,一定要注意這些「小細節」!
※百法略說慢心所」的表現類型
※生成法則,若即心者。法則非塵。非心所緣。云何成處
※以慈悲心為根基而立 鬼神便不能隨心所欲
※跑步是否意味著可以隨心所欲地吃?
※莫言:從心所欲不逾矩
※多肉組盆可不能隨心所欲!如何組盆更好看!
※愛與恨無非是我們的分別心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