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鮑勃·迪倫:像一塊滾石

鮑勃·迪倫:像一塊滾石

本文摘自《像一塊滾石》,(美)鮑勃·迪倫 著,徐振鋒 吳宏凱 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



鮑勃·迪倫:像一塊滾石


鮑勃·迪倫,圖源網路


一九六一年二月,這名十九歲、面容蒼白的年輕人背著吉他和破舊皮箱,走下「灰狗」巴士,從白雪冰封的明尼蘇達來到了紐約格林尼治村。


這裡,被人們昵稱為「村子」,是全世界民歌的中心。


不只民歌,這裡也是各種前衛文化、地下藝術正在發生的地方,各種顛覆性的創造與想像恣意地跨界串門子。在麥杜格街(McDougal Street)上,畫家在Café Wha聽著爵士樂與民歌,民歌手和詩人在「煤氣燈酒館」(Gaslight)狹小的地下室輪番吟詩歌唱,或者不小心進入了小劇場中粉墨登場。

這個斑斕場景不是始自六○年代。從十九世紀中期開始,格林尼治村就是美國波希米亞文化和激進主義的首都。藝術家、作家、革命者在這裡熱烈地揮灑他們的生命。


而這些波希米亞和革命分子並不是在華盛頓廣場——這裡是「村子」的心臟——的兩側各自生活著,而是在廣場中間一起相擁起舞:波希米亞們抵抗主流文化的壓迫,革命分子反對資本主義的支配;但革命家們沒有忘記美學與意識是革命所必須的,作家與藝術家也深信想像力的解放不能沒有社會結構的改造。於是,這裡誕生了尤金·奧尼爾的劇作、左翼記者約翰·里德(John Reed)的激情文字、女性無政府主義者愛瑪·古德曼(Emma Goldman)的呼喊,以及後來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詩人們用詩歌和邊緣的身體點燃反文化的火光。


尤其是華盛頓廣場上的民謠。三○年代以來的民歌運動,在皮特·西格和伍迪·格斯里兩個民歌之父的領導下,早就孕育著濃厚的左翼理想主義,且大部分推動民歌的場所和雜誌都同時是政治基地。例如麥杜格街上的「民謠中心」(Folklore Center),是無政府主義者老楊(Izzy Young)所開;民謠雜誌《唱出來!》(Sing Out!)更是老左派們結合民歌與革命的武器。


自明尼蘇達大學輟學來到紐約的迪倫,在「村子」里比任何人都用功(他的師姐是一九五九年就紅了的瓊·貝茨)。他的主修學科當然是民歌,但他也在麥杜格街的酒館中吸收各種音樂精華,在十二街的藝術電影院看費里尼和其他歐洲電影,在布里克街(Bleeker Street)的咖啡館中傾聽社會主義者和「安那其」激辯革命道路,在朋友家的書房閱讀大量的歷史、藝術與文學著作,並和女友蘇西終日埋藏在劇場和博物館。


很快地,他成為格林尼治村最耀眼的畢業生。

在來到「村子」之前,迪倫已經熟讀了伍迪·格斯里的傳記。迪倫在他身上聽到了民歌的質地,愛上了他流浪者的形象,學到了為人民而唱的精神。他說:「伍迪是個激進分子,而我想成為那樣的人。」


所以他來到紐約尋找伍迪,去新澤西的醫院探望病重的伍迪,唱歌給他聽,


並為他寫下一首歌:《給伍迪的歌》(Song to Woody)。


迪倫的風格很快凸顯出來。他演唱許多時事歌曲(topical songs)——書寫和紀錄時事或歷史的民歌,用他獨特的編曲與嗓音。


他說:

「我唱的民謠歌曲絕對不容易入耳,它們並不友善,也不圓潤滑順。它們不會帶你平緩地靠岸,我想你可以說它們不商業。不但如此,我的風格對於電台來說是過於乖僻而難以歸類的作品,然而歌曲對我來說遠不只是輕鬆的娛樂而已。歌曲是我的導師,它們引領我,帶我到另一種對現實的意識,帶我到某個不一樣的共和國,某個解放了的共和國……一個『看不到的共和國』。」


作品簡介



鮑勃·迪倫:像一塊滾石


《像一塊滾石》,(美)鮑勃·迪倫 著,徐振鋒 吳宏凱 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1


鮑勃·迪倫歷時三年在手動打字機上敲出來的回憶錄,記錄的不僅是作者發明創造和靈感進發的輝煌時刻,還有那些意氣消沉的時刻,曾經想退卻,不想努力乃至失敗,但它們如何仍有可取之處。迪倫對此毫不諱言,沒有人期待他會如此開誠布公。他袒露這些瞬間,正視它們,把握它們,然後超越它們。這是了不起的成就,像亨利·米勒最隱私的作品一樣,這也是一部開創時代——書中所描述的時代——的作品,揭示人類精神的種種可能。它們並不都是輕而易舉的可能。終究,它只是生命,從來沒有像這樣被書寫過的生命。


20世紀最偉大的搖滾音樂家,美國文化的符號——鮑勃·迪倫,不僅稱得上是20世紀最偉大的搖滾音樂家,更是一位傑出的詩人,一位語言大師(他是惟一一位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音樂家)。這本鮑勃·迪倫歷時三年在手動打字機上敲出來的回憶錄,最終證明其作者是一位傑出的散文大師,一位引人注目的文化觀察家,和一位化裝成盪鞦韆演員的詩人。這本書揭開了這位大眾文化偶像的神秘面紗,展現一代才子盡情釋放生命的風采。被評選為《紐約時報》等全球數十家著名媒體2003年年度最佳圖書。


(本文為騰訊文化簽約的合作方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文化 的精彩文章:

唐·德里羅:白噪音
專訪諾貝爾文學獎女掌門:諾獎評選為何保密
卡達萊:恥辱龕(節選)
諾獎賠率榜上為何總是那幾副老面孔
厄普代克短篇小說《父親的眼淚》節選

TAG:騰訊文化 |

您可能感興趣

《像一塊滾石》鮑勃·迪倫的搖滾之路!
鮑勃·迪倫:一個解構的神話
鮑勃·迪倫一直是個謎
專訪許巍:像鮑勃·迪倫一樣唱下去
鮑勃·迪倫:站在人們想像的另一邊
明星拿起畫筆會怎樣:從金·凱瑞的丟臉到鮑勃·迪倫的驚喜
心塞!鮑勃·迪倫都拿諾貝爾文學獎了,村上春樹還在陪跑!
鮑勃·迪倫與杜甫
撕開薯片袋!送你一隻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詩歌三首
鮑勃·迪倫獲諾貝爾文學獎:每一句歌詞都是不朽的詩篇
狂歡中的鮑勃·迪倫與諾貝爾文學獎
鮑勃迪倫看過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嗎?
詩人鮑勃·迪倫
冷叔扯淡:從鮑勃迪倫扯到美國汽車文化
親眼見到鮑勃·迪倫的那一天
鮑勃·迪倫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對就是那個歌手!
鮑勃·迪倫和薩特拒絕諾貝爾文學獎的聲明
一張圖看懂,鮑勃?迪倫得諾貝爾文學獎有多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