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雨果獎」點燃科幻熱?專家:我國科幻事業發展不足

「雨果獎」點燃科幻熱?專家:我國科幻事業發展不足

科學家霍金曾說過,「科幻不僅有趣也會啟發人類的想像力。我們也許還沒有達成『大膽地去那些人類還沒有到過的地方』,但至少我們可以在想像中做到這樣。科幻和科學之間是雙向交易。科幻提出一些科學可以容納進去的想法,而科學有時發現比任何科幻都離奇的概念。」事實上,從嫦娥奔月到蛟龍探海,從原子發電到人工智慧,這些百年前的科學幻想正不斷變成現實。


就在上個月,第74屆雨果獎頒獎典禮在美國舉行,之前憑藉《北京摺疊》入圍「最佳中短篇小說獎」提名的中國女作家郝景芳最終成功奪獎,這也是繼劉慈欣的《三體》之後,第二次有中國作家斬獲這個被稱為「科幻界諾貝爾文學獎」的大獎。然而,在頻頻獲獎的背後,中國科幻的現狀如何?「雨果獎」能否點燃科幻熱?圍繞這些問題,在日前舉行的首屆全國科幻季上,中國科幻界的代表人物坐到一起,進行了深入探討。


給科幻插上科學的「翅膀」

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閻晶明認為,新世紀以來,特別是近兩年,我國的科幻文學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具有必然性。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科學事業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而這個必然性就在於我們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把科學和幻想有效地結合。文藝藉助科學的翅膀,助力人類認識自身、認識世界,想像自己未來的可能性。科學的力量是不能忽視的。」


閻晶明指出,中國的文學從來不缺乏幻想,綿延幾千年的中國古代文明也有耀眼的科學成就,但用科學的精神注入文藝作品、科學和文藝之間有效的結合還是在現代中國才出現的。「可以說,在漫長的時期裡面,我們有幻想文學,但是沒有科幻文學。」魯迅在近百年前曾指出,科學固然有助於人類取得進步,但是也打破了過去的很多幻想。而今天的科幻文學證明了魯迅當時擔憂的狀況正在發生轉變,中國的科幻文學正在與世界科幻文學不斷地走向交流、交融的局面。


閻晶明認為,中國的科幻事業要發展,首先要強化科學精神,要提升文藝作品中的科學知識、專業才能。「既然叫科幻文學,就不能沒有科學精神,不能不以科學技術的專業知識作為內力。」


科幻作品啟迪科學發展

「翻開近代科學史,最早的科幻作家要數赫赫有名的天文學家、物理學家、哲學家開普勒。他曾於1610年寫成一本名為《夢》的小說,預言了萬有引力和20世紀人類的登月之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劉嘉麒指出,在現實生活中,科幻對科學提供啟發和幫助的例子有許多。


例如,潛水艇的發明者之一西蒙·萊克、行動電話之父馬丁·庫帕,都在發明時受到過科幻作品的啟示。「咱們中國人也從來不缺乏幻想,女媧補天、嫦娥奔月等神話故事,激發了後人的夢想。春秋末期魯班製造木鳥飛上雲霄,萬戶飛天為信念獻身。這些還依然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奮力拚搏,從而實現了中國航空航天事業的偉大跨越。」 劉嘉麒認為,豐富多彩的科學幻想必然會引起波瀾壯闊的創新、創造、發現、發明熱潮,在這個意義上,科幻能夠推動科學進步。「宇宙演化、粒子奧秘、生命起源、意識之謎等這些科幻小說中經常出現的話題在科學上也引發了廣泛關注,並得到了許多重要發現。」但劉嘉麒也指出,科幻並不是不切實際的空想,而是人類對未來的科技發展和社會形態基於科學精神、人文精神的深入思考後產生的理性幻想。科學背景是科幻作品存在的前提,也是其能夠吸引人的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火星救援》和《星際穿越》兩部科幻電影。《火星救援》中故事的發生場景雖然在人類尚未到達的火星,但片中展現的大都是現有成熟技術和可預見的硬科技。而人類首次探測到引力波的爆炸性,也讓人不禁聯想到《星際穿越》中利用引力波在不同時空中傳遞信息的情節。」劉嘉麒總結,科幻是從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基礎上起飛,對未來科學技術的發展可能達到水平的一種科學想像,「只有基於前沿科學,通過合理的邏輯推理而產生的科幻作品才能成為一部優秀的作品。」


「三體熱」背後的尷尬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徐延豪指出,今年年初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指出,支持科普創作人才培養和科普文藝創作,大力開展科幻、動漫、視頻、遊戲等科普創作,推進位定對科幻創作的扶持政策,從而進一步推進全民科學素質工作,增強製作創新能力。「科幻作品作為一種在科學基礎上展開理性想像的文學藝術形式,能夠激發讀者和觀眾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而民眾的創造力正是建設創意型國家,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最關鍵的基礎。」

新華社副社長劉思揚認為,今天的中國,正經歷舉世矚目的現代化過程。這一劇烈而複雜的轉型,催生著更寬廣的科幻視野、更大膽的未來想像。與此同時,這些關於人類和科技的奇思妙想,也將助推中國的創新發展。「讓中國科幻走向世界,已成為科幻界的重要使命。」


去年,作家劉慈欣的著作《三體》獲得第73屆世界科幻大會頒發的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在國內掀起了一股「三體」熱、科幻熱。當時,有人說中國已迎來科幻元年。劉思揚認為,目前科幻事業的發展也存在著相當程度上的不足,創作人才不足、社會關注不夠、權威平台欠缺等問題仍突出存在。「在經濟全球化語境下,我們需要把握新的機遇,通過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幻平台,挖掘和培育科幻人才,營造和擴大科幻氣氛,引導科幻產業行業健康發展,築牢我們的文化話語權。」(孫樂琪)


責編:李鵬宇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外網 的精彩文章:

希拉里舊演講曝光:中國要南海,美國就要太平洋
美國大學生如何看待各大社交網路
德勤:英鎊下跌 英國奢侈品市場全世界最划算
蘋果三星專利官司鬧到美國最高法院 明年裁決
專家:殲16將成空軍主力戰機 有效充當殲20補充

TAG:海外網 |

您可能感興趣

「雨果獎」能否點燃科幻熱?
「雨果獎」能否點燃科幻熱
國內科幻電影「難產」 「燒腦」科幻片需「走心」科學家
專訪閻晶明:華語科幻產業發展需要科學與幻想強有力的結合
科幻作家陳楸帆:VR技術最大問題是「眩暈症」!
科幻熱潮襲來 國產科幻片難產都有「奇葩」經歷
科幻動畫大爆發?國產科幻動畫仍有這些問題待解決
虚拟现实≠科幻?
用Ps創建抽象科幻場景,科幻級震撼效果
科幻電影不在科幻,盤點科幻電影中已實現的技術
有故事的科幻畫才是好科幻畫
科幻作家寶樹:讀科幻是一件危險的事
「燒腦」的科幻片需要「走心」的科學家
《三體》《球狀閃電》是軟科幻嗎?軟科幻與硬科幻如何區分?哪種類型在中國更容易得到推廣及發展?
專訪科幻作家韓松:科幻,帶來的不只是幻想
科幻電影在世界各國是怎樣發展的?
中國科幻文學頻頻獲獎,中國科幻電影何時爆發?
《逆時營救》熱度火爆 獲科幻作家評:中國迄今最好的科幻片
中國有科幻作家,沒有科幻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