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三國︱曹操殺了多少名士
>天天快報
重讀三國︱曹操殺了多少名士
冷熱軍事史2016-09-27
曹操之所以能統一北方,三分天下得其二,一個重要原因是人才充裕,所謂「猛將如雲,謀臣如雨」,以名士為主體的曹操「智囊團」竟有93人之多。曹操愛才惜才、求才若渴,甚至劉備這樣的梟雄也想收歸麾下。建安後期他又再三發布求賢令,明確提出「唯才是舉」的選人標準,廣招天下英才。然而一旦人才不能為曹操所用,或者其性格中猜忌多疑、狹隘專制的一面發作時,曹操對名士人才也毫不留情。
粗略統計一下,被曹操逼死或殺掉的人才名士至少有10個,這個數字不包括被曹操殺掉的東漢朝廷大臣、對手(比如曾經好友張邈) 及其手下的名士,以及建安末年叛亂中牽連誅殺的士人。
被曹操殺害的名士人才統計
▍殺害邊讓引發叛亂
192年,曹操在當地官僚和名士擁戴下成為兗州刺史,當時他的實力不夠強,地位也不穩固。兗州屬中原的「四戰之地」,周圍強敵環伺。州內諸郡的太守、豪族也各懷異心,其中就有曹操青年時的好友、曾經的黨人、陳留郡太守張邈。曹操起兵之時,本是張邈的屬下,現在卻成了張邈的上級,這令張邈心中不平。
邊讓,子文禮,曾在大將軍何進府中做幕僚,後出任揚州九江郡太守。邊讓自認為不適合做太守,遂辭官回家鄉兗州陳留郡。作為與孔融齊名的名士, 邊讓「恃才氣,不屈曹操,多輕侮之言」,曹操怒而殺之,並夷滅邊讓一族 。這可捅了馬蜂窩。兗州「士林憤痛」,兔死狐悲,曾經擁戴曹操的名士陳宮與張邈聯合呂布發動叛亂。
何進(?-189年)
兗州郡縣紛紛倒戈,只有鄄城(兗州治所,即首府) 、 范、 東阿還在曹軍手裡。當時曹操在進攻徐州,如果不是留守的荀彧和程昱沉著應對,力保三城不失,恐怕就沒有日後的魏王了。曹操花了兩年時間才徹底蕩平這場叛亂。199年呂布兵敗後,陳宮也被俘虜,曹操不計舊恨,勸陳宮投降,陳宮不為所動,遂殺之。
陳宮(?-199年)
曹操從兗州叛亂中吸取了一個教訓:名士的重要性。即便沒有治國或軍事才能的名士,不能成為曹操的幕僚,但他們聲望高,又結交或依附豪族,振臂一呼,地方豪族和人民往往歸從。在力量不足夠強大時,不能任意戕害名士,反而應該充分利用名士的聲望和號召力。官渡決戰之前,袁紹南下大舉攻曹的影響下,曹操控制地區「四方瓦解,遠近顧望」。曹操派出陳群、何夔等一批名士去鎮撫譙郡諸縣,以穩定人心。
193年殺死邊讓之後,直到204年之前,曹操沒有殺掉手下一個名士(兵敗不降或者還想叛逃的陳宮和沮授不算,算不上名士的華佗也不在此列),反而以朝廷名義徵辟了一批橫議是非、桀驁不馴的名士,比如禰衡和孔融。
華佗(145-208年)
禰衡與此前的邊讓一樣恃才傲物,多次輕侮曹操,曹操吸取教訓,一忍再忍,最後實在忍受不了,也只是推薦禰衡給劉表而已。大名士孔融不但對曹操冷嘲熱諷,更反對曹操篡位,但曹操也隱忍很久,208年當上丞相、權力更加穩固之後,才藉機除掉孔融。
▍後期殺名士或因政治不合,或因不能容人
平定冀州前後,東漢朝廷也幾乎被架空,曹操大權在握,志得意滿、容不得置疑和批評,兗州叛亂後矯飾、姑息名士的面具漸漸除去。205年曹操下令「整齊風俗」,破除朋黨,加強言論控制,主要是針對孔融這類的「浮華之士」。
較早暴露曹操矯飾一面的是許攸。官渡之戰時,許攸從袁紹陣營叛變,建議曹操攻擊袁軍糧草所在地烏巢,曹操從之,一舉擊敗袁紹。許攸自恃功高,輕慢曹操,甚至直呼曹操小名阿瞞。曹操裝作不在乎,但內心忌恨,終於在204年抓住把柄殺掉許攸。
許攸(?-204年)
與孔融同年被殺的周不疑在漢末歷史上並不突出,實際上是一個少年英才。他與曹操最喜歡、最聰明的兒子曹沖關係很好。曹操想把女兒嫁給周不疑,被周拒絕,不久後曹操派刺客暗殺了他。周不疑死時年僅17歲,據史書上說,他被殺是因為當年曹沖不幸病死後,曹操認為其他兒子以後都駕馭不了周不疑。
在筆者看來,這個理由實在牽強,一個17歲的少年再有才華,能比得過曹操霸府內多如過江之鯽的謀臣智士?曹操殺周不疑的真實原因是,權勢越大,曹操性格中狹隘、專制的一面越充分暴露出來,小小的周不疑竟敢拒絕堂堂東漢丞相(司空)的好意,不知好歹!
婁圭,字子伯,荊州南陽郡人,青年時與曹操有交情,後來成為曹操的謀士。隨曹操平冀州、征劉表、破馬超,屢立功勞,曹操感嘆「子伯之計, 孤不及也」。後來,婁圭就說了一句「此家(曹操)父子,如今日為樂也」。曹操認為他誹謗,收監後殺之。其實,很可能是婁圭的才智遭已曹操嫉妒,也有功高震主之嫌,出言不遜只是曹操除掉他的借口。曹操愛才惜才的另一面,是度量狹小、陰狠好殺。
婁圭(?-212年)
與婁圭同年被殺的是荀彧,筆者已寫過《曹操為何逼死他的首席謀士》詳細分析荀彧死因,這裡簡略說一下。荀彧是士人領袖,為人低調謙遜,在曹操統一北方的過程中居功至偉,又與曹操及其手下重臣聯姻,但反對曹操的篡逆不臣之舉。鑒於荀彧的貢獻、威望和地位,曹操不敢直接殺掉,只好逼荀彧自盡。
荀彧(163-212年)
路粹是「建安七子」之外知名度較高的作家,在曹操幕府里充當筆杆子。曹操指使路粹羅織孔融罪狀,孔融被誅後,時人看到路粹的文章,「無不嘉其才而畏其筆」。這個刀筆毒辣的御用文人結局也不好,215年隨曹操大軍到漢中時,路粹「坐違禁賤請驢伏法」,「賤請驢」可能是經濟犯罪。
216年、219年曹操先後殺掉崔琰和楊修,具體原因後文分析。從204年到去世前的15年里,曹操至少殺死或逼死了手下八個名士。而在此前11年,即使算上被殺年份不詳的桓邵,也只有兩位。這十位名士中,純粹因政治問題而死的只有荀彧,孔融、崔琰、楊修之死是政治因素和曹操性格因素都有,而邊讓、桓邵、許攸、周不疑、婁圭都沒有犯什麼大錯,只是曹操眼裡揉不下沙子,不敬、失言、甚至僅因為才高就會招來殺身之禍,伴君如伴虎也!
實際上,由於曹操的矯飾、猜忌、多疑,程昱、賈詡、劉曄等忠心耿耿又多謀善斷的謀士都謹小慎微,未能充分發揮才智。
▍崔琰和楊修之死
崔琰出身於東漢名族清河崔氏,師從大儒鄭玄,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素有清正之名 。崔琰早年在袁紹手下,曹操平定冀州後,始為曹操效力,出任「丞相東西曹椽屬征事」 , 也就是掌管人事選舉的職位。
216年曹操進爵魏王,崔琰舉薦的楊訓上表稱頌曹操的功德,有人譏笑這是逢迎權勢。崔琰拿過楊訓的文章來看,並寫信給後者說到:「省表,事佳耳!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這句話的意思可以理解成:「你的文章寫得很好,這是個什麼世道,將來會有公正的評價的。」
這封信被人告到曹操那裡,曹操心虛,將「會當有變時」理解為暗指自己將取代漢室,是腹誹心謗,將崔琰下獄,判了個剃髮勞動改造。不料,崔琰服刑期間,竟大會賓客,辭色不饒、好像心裡很不服。曹操心想治了你的罪還這麼囂張,一怒之下令賜死,崔琰遂自殺。
崔琰因言獲罪自殺固然和曹操多疑、狹隘、好殺的性格有關,但曹、崔兩人的矛盾卻由來已久、深刻複雜,並非上述那麼簡單。
崔琰長期掌管選舉人才,他的標準首先是忠孝節義,這是典型的儒家選人,以德行為本。曹操主張「唯才是舉」,這在210年發布的「求賢令」中,已明確提出。217年第三次發布求賢令,曹操更加露骨,人才只要有能力,不仁不孝也可以任用。作為儒家信徒,崔琰拒絕執行這樣的標準。曹操將崔琰調出人事部門,令他去管理宮城內外的治安。崔琰的抗命不從為其後來被殺埋下了禍根。
崔琰另一次得罪曹操事關立儲。曹操打算立曹植為繼承人,但還下不了決心,遂秘密地詢問臣僚。在所有接受諮詢的大臣中,崔琰表現得很衝動,將自己的意見公之於眾。他認為應該以曹丕為太子,而且表示要「已死守之」。崔琰言辭激烈、膽大妄為。正式決定沒下之前,他就曝光了曹操的真實意圖,豈不是有離間父子兄弟親情之嫌疑?不過,立儲之爭再次表現出崔琰信奉長幼有序的儒家理念,曹操本人更推崇刑名法術。
曹植(192-232年)
曹操此時恐怕已有殺崔琰的念頭,只是還沒找到合適的借口。 崔琰信奉儒家、性格正直都與荀彧一樣,結果就落得和荀彧一樣的下場。
楊修是漢末政治家楊彪之子,其才智之高,在曹操的臣僚中也屈指可數。楊修屢次揣摩出並指出曹操的真實意圖,已經犯了為人臣的大忌。更關鍵的是,楊修是曹植的幕僚,多次幫助曹植通過曹操的考驗,曹操得知後很氣憤。
楊修(175-219年)
曹操確立曹丕為太子之後,仍偏愛曹植,還想給曹植機會。219年曹仁被關羽困於樊城,曹操命曹植挂帥領兵解圍,並給他選配能和關羽抗衡的猛將徐晃。此時曹魏與孫吳暗中聯合對付關羽,整個戰局已經不利於關羽。曹操當然不指望曹植能在戰場上斬將殺敵,但只要走個過場,展示一下總領軍務的能力,就有理由讓曹植重新與曹丕競爭太子之位。
曹植出征前,曹丕擺酒餞行,曹植被不懷好意的曹丕灌醉了,錯過了第二天出征的時間。曹操大為失望,曹植竟然視如此重要的軍國大事為兒戲,這樣的人怎麼能成為合格的繼承人。如果是其他人擔任主帥,貽誤軍機之罪就可以問斬了。自己疼愛的兒子不能殺,也不能聽之任之,於是曹操就殺了楊修。這其實是給曹植一個嚴厲警告:以後不會袒護你了,好自為之吧。一定程度上,楊修是做了曹植的替罪羊,不過楊修捲入立儲之爭過深,又不知收斂才智,已經深為曹操所忌,曹操需要的只是一個合適的時機。
曹丕(187-226年)
曹操是三國時期最優秀的政治家,善於籠絡和運用人才,也能打破儒家思想窠臼,提出「唯才是舉、不拘品行」的用人標準,極大擴展了人才遴選範圍。但隨著曹操權勢威望的增長,其不容置疑、猜忌、專制好殺的一面也越來越強化。所以,被曹操殺害的名士人才中,大多是因為個人原因得罪了曹操,而非政治上的不合作或者背叛,即使是因為政治因素被殺的名士,也或多或少涉及與曹操的性格衝突,換句話說,就是曹操猜忌多疑、不能容人。
曹操最後殺掉的手下名士崔琰和楊修都捲入了立儲之爭,另外,名士毛玠也是支持曹丕的,他為崔琰之死鳴不平,被曹操免職,氣死於家中。立儲確實是曹操晚年很頭疼的一件大事,除了上述名士,還有很多曹操的臣僚參與其中,司馬懿就是曹丕的死黨。曹操認為司馬懿深謀遠慮,有不臣之心,本欲除之後快,卻被曹丕力保下來。結果,就是這個沒被殺掉的司馬懿及其子孫埋葬了曹魏王朝。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冷熱軍事史
※劉淵:想做皇帝的匈奴單于
※日本為什麼敢襲擊珍珠港,向「巨人」美利堅宣戰?
※宿敵:漢人與匈奴的五百年恩怨
※重讀三國︱疾疫、戰爭與士人武將
※丞相都打不過曹魏,他卻勉力為之,結果加速國家滅亡
TAG:冷熱軍事史 |
※重讀三國︱疾疫、戰爭與士人武將
※重讀二戰歷史,看中國大國復興之必然
※汪國真逝世周年:重讀他最受歡迎的十首詩
※經典重讀 我的國文啟蒙
※美國博士來中國重讀本科,她說:中國這專業獲國際認證,美國沒有
※重讀曾九帥|曾國荃之孫戊戌變法失敗後自殺殉友
※國文課本驚見「古人臉書」網友狂贊:好想重讀國中啊!
※既近又遠——重讀宋朝
※重讀三國︱威震華北的公孫瓚為何敗給了袁紹?
※刀鋒行者:三觀盡毀殺人夜——重讀《銀翼殺手》原型小說
※重讀經典的幾個理由
※重讀抗戰:抗戰日軍傷亡數字
※解讀丨重讀經典的幾個理由
※重讀抗戰 日本國民為何戰敗時仍支持侵略
※【舊文重讀】為什麼說脫毛是一個長期艱苦的鬥爭
※重讀盛唐華美詩篇,看當今中國領跑世界
※古人為何敬重讀書人,連土匪都很少搶他們?
※今日百萬中醫人重讀經典,挑戰中醫智庫
※2017年天津高考作文題目:重讀長輩這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