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真的「少兒不宜」嗎?
作者:陳阿嬌
近日,北京大學考試研究院院長秦春華在《中國青年報》發表文章《「四大名著」適合孩子閱讀嗎?》,一石激起千層浪。文中認為,四大名著中的內容,要麼是落草為寇,佔山為王的故事,要麼是宣講佛教幻滅的精神,不適合孩子們閱讀,甚至認為外國名著也不適合孩子讀,且根本就沒有多少適合孩子們閱讀的名著。
其實北大學者的這篇文章,問題在於以偏概全。沒有完美的文學作品,包括名著也是有各自缺陷的,但是讓他們成為名著的部分,並不是他們的缺陷,而是他們不可替代的部分。如果因為名著中不夠完美的部分就徹底否定名著在教育中的價值,那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一、四大名著中確實有些少兒不宜的地方,「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有一定道理
「四大名著」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說法,指的是成書於明清的四部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紅樓夢》,具體起於何時、有誰確定,沒辦法考證得一清二楚,但以其文學藝術價值之高脫穎而出,其中的節選章節如《草船借箭》、《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武松打虎》、《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等篇章長期入選多個版本的中小學課本。
不同年齡段的人在閱讀名著的時候應該有所甄別,這種認識不是現在才有人提出來。一直以來,就有那麼一句俗話:「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因為少年血氣方剛、易於衝動,看了《水滸》學裡面的英雄好漢,形成不良的習性,所以少不讀水滸;深諳世故的人讀《三國》,洞悉其中的陰謀詭計、爾虞我詐,難免會愈加老謀深算、溝壑滿胸,所以老不讀三國。
四大名著如今被稱為「名著」,但誕生之初並不是登堂入室的高雅之作,反而是一種最通俗、最接地氣的市民文學。明清時期市井文學繁榮發展,才誕生了章回體小說。四大名著的幾乎所有明清版本,都是當時的書商為了賺取利潤而進行批量印刷的,賣給市井讀者賺錢的商品,也難免因為商業需要而有低俗、媚俗甚至暴力、色情的內容。有些確實不太適合兒童閱讀。
例如,在《水滸傳》第四十二回中,就有這樣的文字:「李逵捉住李鬼,按翻在地,掣出腰刀,早割下頭來。……只沒菜蔬下飯,看到李鬼的屍首,自笑道,放著好肉,在面前,卻不會吃。拔出腰刀,便去李鬼腿上割下兩塊肉,灶里抓些碳火便燒,一遍燒,一遍吃……」確實是有些驚悚,特別是年齡比較幼小的孩子們看,有可能會受到驚嚇。
二、不能因為個別血腥暴力就抹殺名著的價值,情節複雜、氣氛悲觀更不是缺點
雖然四大名著中確實有不適宜作為初級教育讀本的橋段,但是並不能因此全盤否定四大名著的偉大價值,這是以偏概全、一葉障目。
實際上,北京大學考試研究院院長的這篇文章中,對於四大名著為什麼不適合孩子閱讀,給出了很多具體的說辭。例如,《西遊記》,文中認為:書中隨處可見「修持」、「菩提」、「元神」、「禪心」等字樣,蘊涵著濃重的佛教色彩,是四本里最不適合孩子閱讀;談《紅樓夢》文中認為:「色」、「空」、「幻」、「滅」的主題對於孩子來說,這些觀念要麼不理解,要麼理解了就會影響他們對未來生活的預期。
甚至,對於外國名著,他也很有微詞,「不是說不應該讓孩子去讀國外文學經典,而是翻譯作品總歸和原作隔了一層。即使譯者的水平再高,也很難讓孩子從中體會漢語文學作品的魅力,更不用說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了。」
這些言論,其實是有些偏激的。因為,情節複雜、或者涉及佛教禪學理念,對於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算不上什麼缺陷。例如,悲劇和悲觀的氣氛,是經常存在於很多優秀的文學作品中的,例如法國十九世紀最著名的現代派詩人波德萊爾的代表作《惡之花》,就充滿悲觀者的嘆息,但這並不妨礙這本詩集成為經典。相似的,以悲劇作為寫作主題的作家實在太多了,包括時下流行的村上春樹,作品中悲觀的氣氛也比比皆是。在古希臘文化中,悲劇意味著給人心靈以「凈化」的功能,就是說,看了一場悲劇,並不是要人們變得悲觀,而是能從人生的生老病死,不得已的命運中,得到一種震撼,以期「凈化」心靈。悲劇也確實存在於廣闊的人生經驗中,並不是能夠迴避的。
《水滸傳》中當然有暴力的描寫,但是同時也寫出了綠林好漢的義氣和不平則鳴的錚錚俠風;《紅樓夢》的確有「白茫茫大地真乾淨」的悲劇氣氛,但寶黛之間的純真愛情也是人性中的至純至善。如果說《三國演義》中充滿了爾虞我詐,那希臘神話里的「特洛伊木馬計」是不是也只能算是奇技淫巧?如果有點嫌疑,就把文學名著一棍子打死,絕對不讓孩子們讀,以此標準,中小學生不僅僅是無書可讀,甚至根本就無書可教了。
實際上,四大名著好不好,價值是否能夠蓋過瑕疵,不由一兩個學者說了算。這四部經典,三部成書於明代,一部成書於清代,已經誕生了幾百年,從藝術層面到思想內涵,是經過時間檢驗了的,也是民族文化的寶貴遺產。世界上沒有任何一部文學作品是完美的,對教材和兒童讀物過分的嚴格要求,是一種苛刻,實際上弊大於利。
更要指出的是,節選納入語文教材和課外讀本中的四大名著篇章,是經過教材編纂者和專家共同研究過的,涉及色情、暴力等負面元素的部分是絕對不會入選課本的。除了官方的教材,在市場上流通的名著版本中,出版人和學者也針對孩子們的閱讀需求和接受能力,編纂了很多專門提供給孩子的版本,對原著中確實不適合未成年人的部分進行了刪節,即方便閱讀,又保護了孩子們的身心,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有如此多重的保護,已經能夠做到去偽存真,去粗取精。
三、互聯網時代,孩子們能接觸到的「少兒不宜」內容,遠比我們想像的多,讀名著其實是個不壞的選擇
與其說學者是禁止孩子們閱讀四大名著,倒不如說是學者擔心孩子無法消化成人世界的「複雜」。要求把四大名著從兒童閱讀中剔除出去,其實是簡單粗暴豎一道防火牆,消除了潛在的危險,但也把有營養、有益處的部分都丟掉了。
生於互聯網時代的零零後、一零後,獲取信息的渠道實在是太多了。色情暴力等負面元素,通過網路的傳播效率,無論如何也比公開的合法出版物要高得多。文學名著在呈現在孩子們面前的時候,至少有出版編輯、教育專家的多層把關,還有家長和老師的正面引導、監督,更多的是讓孩子們吸收古典名著中有益的部分。而互聯網上通過網路信號和電子屏幕傳播的「少兒不宜」的內容,無論如何也要比名著的危害大。就算有「網路爸爸」等軟體和防火牆的阻擋,但在互聯網時代長大的一代,「翻牆」也不是什麼難事。
北大學者不擔心這些東西對孩子們身心的傷害,卻一門心思認為「沒有多少名著適合孩子們讀」,這實在是對當下社會現實狀況缺乏了解。孩子們是成長中的成年人,他們甚至有成年人不具備的敏銳觀察,對善良、美好事物的熱愛原本也比成年人更加純粹、真誠。學者認為的所謂「少兒不宜」,可能本來就是基於成年人對孩子們的刻板認識,不僅僅片面化、機械化,甚至有「杞人憂天」之嫌,以保護之名,行控制之實。
結語:
沒有一部文學作品是完美無瑕的,四大名著以課文或者課外讀物呈現給孩子們的時候,其中的負面因素已經進行過刪節和修繕。文學名著具有無可替代的文學價值,四大名著是民族文化中的瑰寶,應該在基礎教育中被介紹和學習。學者以偏概全,認為多數名著都不適合孩子們讀,其實是對未成年人理解能力的刻板認識,也是對文學名著的誤解和污名化。
※新發掘的胡蘭成著作《易經與老子》首次出版
※喬葉:滿眼皆窮人,舉世皆窮人
※喬葉:塔拉,塔拉
※李浩:喬葉寫作的個人標識
※李遇春:喬葉的心理現實主義與女性寫作
TAG:騰訊文化 |
※除了「四大名著」,你知道還有這「六大名著」嗎?
※葉傾城:四大名著是很好的,可惜小孩子讀不得
※四大名著的玄機那麼多,你可都看懂了?
※除了「四大名著」,你知道中國還有這「六大名著」嗎?
※一句話總結四大名著,太有才了!
※讀不懂這四個「字」,你就讀不懂「四大名著」
※「四大名著」,適合年輕人讀嗎?
※「四大名著」適合孩子閱讀嗎?
※四大名著,四種修行,道盡人生!你以為這樣就夠了?
※讀不懂這四個字,你就讀不懂「四大名著」
※四大名著主題曲,百聽不厭!
※論「你咋不上天呢?」在四大名著中的合理應用
※四大名著的神點評,不服不行!
※如果将四大名著写成一个故事,会是什么样子?脑洞大开!
※四大名著一句話總結,太有意思了!
※如果有中醫的幫助,是不是四大名著就會少一本呢?肯定會的,信不
※趣味 | 如果要你給四大名著換一個名字,你會取什麼?
※四大名著的开篇词写得都很美,看你最喜欢哪一篇诗词?
※一句話總結四大名著,太有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