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教養生重視清靜無為

道教養生重視清靜無為

道教養生重視清靜無為



老子和莊周所倡導的清靜無為的養生思想,深刻的影響著對我國道教養生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同時對中醫學的理論也有很大的影響。《黃帝內經》中就「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等論述,這顯然和道教著作中的觀點是相一致的。

東漢時期,道教創立,道教中就把老莊等的學說加以發展,使之成為道教的教義,在這其中,就繼承和發展了老莊的養生思想。東晉時期的葛洪在《抱朴子·養生論》中說:「心內澄則真神守其位」,「常以寬泰自居,恬淡自守,則身形安靜災害不幹」,就強調精神修養在養生中的重要作用。並說「仙法欲靜寂無為,忘其形骸」,「天下悠悠,可以長生」。這些表明葛洪的養生思想與老莊學派所提的清靜無為,返樸歸真的思想是相通的。南北朝時期的養生家陶弘景也十分看重精神修養,他在《養性延命錄》中所倡導兩條養生的基本法則,一是「養壽之法,但莫傷之」。認為「養性之道,莫過之也」。所謂「莫過之」,就是什麼行為都不要「過」,如「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視,莫強食飲,莫大沉醉,莫大愁憂,莫大哀思』。要做到這些,他提出要「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愁、少怒、少樂、少喜、少笑、少好、少惡,認為「行此十二少,養生之都契也。」第二是「恬淡無為」。指出「泰然無為,神氣自滿,以為不死之葯」。把「恬淡無為」抬到很高的地位。


唐代養生家孫思邀也用了很多道教的養生方法,他認為養生者應淡泊名利。他說:「故養性者……於名於利若存若亡,於非名非利亦若存若亡。」孫思邀極為看重精神修養,反覆倡導人尤其是老人要擁有良好的精神。他說:「老年之道,無作博戲強用氣力……無悲愁,無哀坳」,指出如果老年人經常處於悲愁和哀坳的情緒,是十分傷害身體的。其他養生家如葛洪、陶弘景都是我國道教早期養生的代表人物,他們的養生理論也推動了道教的發展,他們的養生思想中都十分重視精神的修養,而後來的道教養生家們也都承襲了他們的這些養生思想,也主張精神修養,如唐代的道士司馬承禎提倡「主靜去欲」,元代道士丘處機主張「清心寡欲」等等,這中注重精神修養的養生思想,成為我國道教源遠流長的重要養生術。


掃描二維碼,關注武漢長春觀公眾微信號!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漢長春觀道學堂 的精彩文章:

道教基本教義——三洞宗元
道教的多種養生之道(一)
宮觀易錯繁體字簡述
道家的「心齋」和「坐忘」

TAG:武漢長春觀道學堂 |

您可能感興趣

道教養生 如何清神?
道教養生——內視
道教《清靜經》養生:觀空
道教養生「采天地能量的清靜功」
道教的養生說
清明養生重在養肝舒心
道教養生方法·道德養生
觀察道教養生觀對中醫養生理論有影響嗎?
清明養生重在養肝,清明養生吃什麼?
道教養生方法——心理養生
道教養生教你按摩穴位解酒
養生之道全靠靜心
《清靜經》養生:觀空
文玩養生:核雕把玩契合養生之道
靜心養生
立夏養生 常清常靜溫州白雲觀道醫養生講座
易與養生 清明時節養生要訣
道家推靜觀養生理念
立夏養生 重在靜心養肝巧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