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是誰的故土 最後孤守西域的唐朝安西軍
孤懸海外有遺忠:安史之亂後孤守西域的唐軍
由於唐玄宗李隆基晚年的昏聵,內用佞臣李林甫、楊國忠,外用叛將安祿山、史思明,755年造成安史之亂,國家勢力一潰千里,使得伊斯蘭勢力進佔西域,從而使中華文化近500年無法佔領西域,才使得伊斯蘭一統中亞、西域,造成今天的新疆各族都被伊斯蘭化。
安史之亂後的西域歷史
753年前後,正是唐朝經營西域的全盛時期,但是此後隨著國內政局的的劇烈變化,唐朝在西域的勢力也大大衰退,由高峰跌入了低谷。755年(天寶十四載),唐朝國內爆發了有名的安史之亂,由唐朝蠻族將領安祿山、史思明率領的東北邊疆叛軍長驅南下,攻陷東、西兩京,唐玄宗愴惶逃出長安,南下四川盆地。玄宗的兒子肅宗在靈武繼位之後,調集西北邊軍勤王平叛,守衛西域的安西、北庭節度使屬下的邊兵也被大批調往內地。
據記載,756年(至德元載)有三支西域唐軍被調回內地,其中李嗣業、段秀實率精兵五千,安西行軍司馬李棲筠率兵七千,馬磷精兵三千,三支軍隊共一萬五千人返回鳳翔,參加了收復長安的戰爭,以後在此基礎上組成了戰鬥力很強的鎮西北庭行營。(見《新唐書》各人傳記)
除了西域邊兵之外,唐朝還徵發了西域各國本地的軍隊幫助平叛。《資治通鑒》卷218記載,756年肅宗在徵發拔汗那兵馬的同時,又使拔汗那"轉諭城郭諸國,許以厚賞,使從安西兵入援。明確見於記載的有于闐王尉遲勝率領的本國兵馬五千(《舊唐書·尉遲勝傳》)。另外與拔汗那一起發兵的還有大食等國。最晚到757年(至德二年)正月以前,他們就已經行進到了河西地區(《資治通鑒·卷219》)。到了758年(乾元元年)秋天,吐火羅葉護烏那多與西域九國首領來朝,請求"助國討賊",肅宗派他們赴朔方行營效力[《冊府元龜》卷973《肋國討伐》,參見《新唐書·吐火羅傳》]。西域邊兵大批內調,對平定安史之亂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卻大大削弱了唐朝在西域的勢力。
這時西域的外部威脅主要是大食和吐蕃,西域防禦能力的衰退,給他們提供了入侵的時機。但是大食勢力並沒有趁機東進,而是派兵助唐叛亂,這說明大食從一開始就無意(或無力)進入蔥嶺以東的地區。對吐蕃而言,這時唐朝不僅僅是撤回了安西、北庭的邊兵,而且也調回了隴右、河西防備吐蕃的軍隊,入侵隴右、河西要比進攻西城便捷得多,也有利得多,於是吐蕃大舉進攻河西。在這種形勢之下,西域反而得以保全,孤軍堅守了將近半個世紀之久。
到763年(廣德元年)時,吐蕃軍隊已經盡陷蘭、廓、河、都、洮、岷、秦、成、渭等州,佔領了河西、隴右的大部分地區(《資治通鑒·卷223》)。此後西域守軍與內地的聯繫斷絕,但仍然奉唐正朔,堅守西域(吐魯番出土的《高耀墓誌》(發掘簡報見《新疆社會科學》1985年,第4期)有廣德四年(相當766年)年號。實際上廣德只有兩年(763-764年),765年代宗改元永泰(765-766年)。墓誌仍然沿用廣德年號,說明在765年以前就己失去聯繫,不知長安改元永泰。)。而且四鎮在這時還保持著一定的兵力,765年(永泰元年)左右,河西唐軍抵擋不住吐蕃的進攻,遣使前往四鎮,"索救援河西兵馬一萬人"(敦煌文書P.2942《河西節度使判集》),這至少說明西域的形勢這時要比河西穩定得多。
大概到了768年(大曆三年)左右,西域守軍又與朝廷恢復了聯繫,(斯坦因在於闐發現的漢文文書中,有大曆三年(768)年號。
朝野上下對他們"忘身報國"的精神感動得"酸鼻流涕"、唐代宗下詔褒獎,並向西域唐軍通報內地情況,讚揚他們不動中國,不勞濟師,橫制數千里,有輔車首尾之應。以威以懷,張我右掖,凌振於絕域,烈切於昔賢。微三臣(指河西節度使周鼎、安西、北庭都護曹令忠、爾朱某)之力,則度隍逾隴,不復漢有矣(《唐大詔令集》卷 常袞《喻安西北庭諸將制》。據岑仲勉研究(《西突厥史料補闕及考證》第104頁),此制文下於大曆四年(769)至大曆七年(772)之間)。
其實就歷代原王朝而言,經營西域不外乎內外兩方面的原因。就內部來說,控制了西域既可張揚國威,又保證了絲綢之路貿易的繁榮;就對外來說,控制了西域就可以牽制和削弱北方游牧民族的勢力,並進而保障河西,隴右的安全,防止南、北兩個方向游牧民族勢力的匯合。吐蕃攻陷關隴之後,已深入唐朝心腹地區,西域地區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戰略意義,西域的存亡對整個唐朝邊防來說已經沒有多少實際的意義,所以西域雖有"奉國之誠",朝廷卻因"事勢不及相恤",(《全唐文》卷464《慰問四鎮北庭將吏敕書》)不得不採取了任其自生自滅的態度。
783年(建中四年)唐朝將領朱泚又發動兵變,佔領了長安。唐德宗出奔奉天,遣使向吐蕃請求援兵,吐蕃藉機提出以徑、靈等四州以及安西、北庭作為交換條件。德宗應允了吐蕃的條件,與吐蕃簽署了誓約,並且準備派遣沈房、韓朝彩等人前往西域辦理交割事宜。擬將西域將士、官吏、僧道、耆壽、百姓等撤回內地,然後將西域交割給吐蕃。令四鎮、北庭將士遞相慰勉,葉力同心,互相提摘,速圖近路,復歸鄉井,重見鄉親。同時如有資產已成,不願歸此,亦任便住,各進所安(《全唐文》卷464《慰問四鎮北庭將士敕書》)。但是實際上由於吐蕃軍隊在戰爭中觀望不進,陰持兩端,而且又趁機劫掠武功,所以唐德宗聽從了李泌的意見,以吐蕃沒有履約為由,拒絕將四鎮北庭交給吐蕃。
從已有的線索分析來看,西域唐軍並不知道交割西域這件事。唐德宗發布撤軍敕書的時間是784年(興元元年)(據《舊唐書·吐蕃傳》),但是在於闐丹丹烏里克遺址中卻發現了有建中八年(相當787年)年號的漢文文書,唐德宗建中年號只有四年(780一783年),784年改元興元,785年又改元貞元,直到787年(貞元三年)西域仍在沿用建中年號,說明不知道兩次改元的消息,換句話說,沈房等人可能根本就沒有到西域。李泌在上疏中還說:"安西、北庭,人性驍悍,控制西域五十七國及十姓突厥,又分吐番之勢,使不得并力東侵",並以此作為反對將西域交給吐蕃的另一個理由。其實就當時的客觀情況而言,安西、北庭即便起到了"分吐蕃之勢的作用,這種作用也很有限。西域之所以能夠長期堅持不墜,主要原因並不在於它自身如何強大,而是由於吐蕃勢力在此期間正全力經關隴地區進攻關中,沒有全力進攻西域。唐德宗最初痛痛快快的就答應了吐蕃的要求,正好為李泌的說法打了一個大大的折扣。總之,一直到了788年至789年(貞元四、五年)之間,唐朝駐守在安西四鎮,北庭、西州的軍隊還控制著蔥嶺以東的西域地區(《悟空行記》,參見《宋高僧傳》卷3《唐上都章敬寺悟空傳》、同卷《唐北庭龍興寺戒法傳》)。
因為資料的缺乏,現代的書論及北庭、安西的陷落都以其第一次陷落當結束,如790年。但事實上,790年只是北庭陷落、安西勢力受挫的轉折之年,並非全面消亡的年代。那時安西都護府並未陷落,緊接著回鶻又捲土重來,兩軍一匯合保住了安西、北庭的大部分地區,只是北庭因為曾完全陷落,被回鶻奪回即為回鶻領土,安西一直有安西軍駐守仍為唐土。又到了803~805年,安西都護府遭到吐蕃葛邏祿聯軍的猛烈進攻,大部分領土淪陷,而安西的首府則在808年陷落。宗。總結就是,北庭都護府在755~790年堅守後淪陷,不久被回鶻收復成為回鶻領土;安西都護府在755~790年堅守後勢衰,790~808年在勢衰時與回鶻聯軍對抗吐蕃葛邏祿聯軍,最後被吐蕃攻陷。
※秦始皇神秘而獨特的地宮皇陵,負責設計的是他
※伯顏:制服漢人應滅盡張王劉李趙這五姓
TAG:大千世界 |
※漢朝設立西域都護府是不是意味著西域屬於漢朝?
※無兵源、糧餉補充,孤守西域半世紀,大唐安西騎兵最後的悲歌
※玉帝讓孫悟空管蟠桃園竟跟西漢的張騫出使西域有關
※唐朝安史之乱后,吐蕃侵占河西走廊,为何西域仍在大唐手里?
※西域最早的屯田,是漢武帝於
※唐朝安史之亂後,吐蕃侵佔河西走廊,為何西域仍在大唐手裡?
※處於東洋、中土、西域視野之間的清王朝
※經略西土,唐朝在西域的經營失敗了嗎?
※這位具有漢族血統的西域國王,為大唐開闢安西四鎮獻出了生命
※唐朝名將高仙芝,大唐西域守護神的隕滅
※沈珍珠是恥辱,孤軍堅守西域,屢敗吐蕃的鐵血郡王才是大唐榮耀
※東漢與西域的「三通三絕」
※不東不西的建築 東庄西域建築館
※秦之後,不能擁有河西和西域之地的王朝均不是大一統王朝!
※除大漠外,仍有三大威脅漢朝之地:河套、遼東、西域
※新疆虎——已經滅絕的西域老虎
※雁 歌:西域風情
※清朝為何將西域改名叫做新疆?
※堅守西域的東漢軍魂締造者耿恭,再次踏上平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