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60年:六大領域航天器都能造 效益巨大
裝有逃逸塔的長征2號F運載火箭
1956年10月8日,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機構成立,我國航天事業邁上歷史舞台。歷經60年發展,我國在運載火箭、人造衛星、載人飛船、探月工程領域取得豐碩成果——
欲與天公試比高
■杭添仁
60年前的10月8日,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宣布正式成立,中國航天事業就此展開。回首中國航天60年,我國已形成了載人航天、深空探測、導航定位、對地觀測、通信廣播、空間科學與技術試驗等6大領域航天器研製業務,取得多方面巨大效益。
1 火箭陣容整齊
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1號衛星成功升空,我國成為世界上第5個用自製火箭發射自製人造衛星的國家。幾十年來,我國「長征」系列火箭從常溫推進到低溫推進、從串聯到捆綁、從「一箭一星」到「一箭多星」、從發射衛星到發射載人飛船、空間探測器,現具備發射各種航天器的能力。
我國現有長征2號、3號、4號成熟子系列運載火箭。長征2號子系列火箭目前主要用於發射低軌道航天器。其中長征2號F運載火箭近地軌道運載能力8.1噸,是我國首枚載人運載火箭,增加了故障檢測處理和逃逸系統,航天員的安全性達99.7%。
長征3號子系列火箭目前主要用於發射高軌道航天器。長征3號B運載火箭可將5.5噸有效載荷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是目前我國發射國內外地球靜止衛星的主力火箭。長征4號子系列火箭目前主要用於發射極軌道航天器。
從2015年起,我國開始陸續發射新一代「長征」火箭。2015年9月20日,我國長征6號新一代小型液體火箭把20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2015年9月25日,我國長征11號運載火箭將4顆小衛星送入軌道。它是我國全新研製的4級固體小型運載火箭,作為「長征」家族中第一型和唯一型的固體火箭,實現了我國運載火箭24小時快速發射的跨越,可滿足應急情況下微小衛星發射需求。
2016年6月25日,我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征7號首射成功。它有著運載能力高、綠色環保、價格低以及可重複使用等優點。
東方紅1號衛星在軌飛行示意圖
2 衛星閃耀太空
在人造地球衛星領域,我國現能獨自研製、發射和應用試驗衛星、科學衛星和應用衛星3大類衛星,有的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在試驗衛星方面,2012年發射的實踐9號A衛星、實踐9號B衛星是我國民用新技術試驗衛星系列的首批星。2015年,我國發射了通信技術試驗衛星1號和吉林1號技術驗證星。
在科學衛星方面,我國在2003年、2004年分別發射了探測1號、探測2號衛星,它們分別對地球近赤道區和極區兩個地球空間環境變化最為重要的區域進行寬能譜粒子、高精度磁場及其波動的探測。
2015年12月發射的「悟空」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是我國第一顆天文衛星。2016年4月6日,我國首顆微重力科學實驗衛星——實踐10號升空。它是單次搭載空間實驗項目最多的衛星,專門用於微重力科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空間實驗研究。2016年8月16日,我國發射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擬在國際上首次實現星地自由空間量子密鑰生成和分發、量子力學基本問題及非局域性檢驗等具有重要科學和實用意義的實驗。
就我國發射的航天器來說,我國發射的應用衛星品種和數量最多,用途最廣,效益最高。我國已先後研製、發射和應用了3代固定通信衛星、一代數據中繼衛星、一代移動通信衛星。
其中用於第二代通信衛星的東方紅3號衛星平台是目前我國經過多次飛行考驗的中容量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平台。
我國第三代固定通信衛星採用東方紅4號衛星平台,具有輸出功率大、承載能力強和服務壽命長等特點,現已用於10多顆通信衛星。
我國已發射了3顆採用東方紅3號衛星平台的第一代數據中繼衛星天鏈1號。
2016年8月6日,我國首顆移動通信衛星——天通1號的01星升空。它標誌著我國正式進入了地球同步軌道移動通信衛星俱樂部。
神舟5號載人飛船在軌飛行示意圖
3 載人航天「三步走」
載人航天是航天技術向更高階段的發展。目前,我國先後發射10艘宇宙飛船和天宮1號、天宮2號空間實驗室,突破和掌握了載人天地往返、空間出艙活動、空間交會對接載人3大航天基本技術,成為世界上第3個獨立掌握了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1992年9月21日,我國的載人航天工程正式啟動,採用「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第一步是研製載人飛船,實現我國載人航天的歷史性突破。這已通過神舟5號、6號載人飛船完成。
第二步是突破和掌握航天員太空行走、空間交會對接兩項關鍵技術,發射空間實驗室和貨運飛船。這是建造空間站的前提。這已通過神舟7號航天員翟志剛進行太空行走拉開序幕,並分兩階段實施。
第一階段通過發射天宮1號目標飛行器和神舟8號無人飛船實現了自控交會對接;通過分別發射神舟9號、神舟10號與天宮1號實現了自控和手控對接。這標誌著我國獨立掌握了空間交會對接技術。此後,我國載人航天進入第二步第二階段,已經或將在2016年、2017年分別發射天宮2號空間實驗室、神舟11號載人飛船和天舟1號貨運飛船,主要任務是驗證航天員中期在軌駐留技術、在軌加註技術和未來空間站的部分新技術。
第三步是在2020年左右建成長期載人的大型空間站,將在軌運營10年以上,成為我國空間科學和新技術研究試驗以及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
2016年10月,我國將發射神舟11號載人飛船。其任務是執行人員和物資天地往返任務;進一步驗證改進型飛船性能;確保航天員安全返回地面。2017年,我國將用長征7號運載火箭發射我國第一艘貨運飛船天舟1號,驗證推進劑在軌補加技術。「天舟」貨運飛船貨運載荷比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擁有較高的運輸效率。
此後,我國將以空間站建設和應用為基礎,以載人月球探測為新突破,以支撐國家發展利益向地月空間拓展為目標,研究制訂新形勢下載人航天發展的新戰略。
玉兔號月球車全景相機拍攝的嫦娥3號著陸器
4 啟動深空探測
深空探測是了解地球、太陽系和宇宙,進而考察、勘探和駐留在太陽系內其他天體的第一步。我國於2004年開展了以月球探測為起點的深空探測。
我國探月工程(又叫嫦娥工程)分為「繞、落、回」三個發展階段,現已完成前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繞月探測,即在2004-2007年研製、發射繞月探測器。這一階段突破了地月飛行、遠距離測控和通信、繞月飛行等技術,建立了我國月球探測航天工程初步系統。
第二階段為落月探測,即在2007-2013年研製和發射攜帶月球車的落月探測器。這一階段突破了月球軟著陸、自動巡視勘察、月夜生存等關鍵技術,為建立月球基地提供參數。
第三階段為採樣返回探測,即在2013-2017年研製和發射採樣返回器到月球表面特定區域軟著陸並採樣。這一階段主要突破返回器自地外天體自動返回地球的技術和高精細月球樣品分析技術等。
我國繞月探測通過發射嫦娥1號繞月探測器實現。2007年10月24日,我國首個月球探測器——嫦娥1號繞月探測器進入太空,它獲取了全月球影像圖、月表化學元素分布、月表礦物含量等科學研究成果,填補了我國在月球探測領域的空白。
我國落月探測通過先後發射嫦娥2號、3號、4號探測器來實現,2013年12月2日成功發射的嫦娥3號落月探測器首次實現了我國對地球以外天體的軟著陸,我國成為世界上第3個掌握落月探測技術的國家。我國將發射嫦娥4號落月探測器,它有望實現3大壯舉:首次實現人類探測器造訪月球背面;首次實現人類航天器在地月拉格朗日2點對地月中繼通信;為專家提供月球背面空間科學研究平台。
我國月球採樣返回探測是通過發射嫦娥5號試驗器、嫦娥5號、嫦娥6號來實現的,現已發射了嫦娥5號試驗器。
「十三五」期間,我國將完成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導航等重大專項;推動航天方面的立法工作。2025年前後,將全面建成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
※解放軍東海登陸對抗演練 三軍戰場信息實時共享
※俄國防部否認俄方與聯合國車隊在敘遇襲有關
TAG:中華網 |
※2017全球航天探索大會今日開幕 中國多種航天器亮相
※2016世界航天十大新聞:「最硬」航天器抵達木星
※天舟一號發射成功系中國最大最重航天器 相當於100個成年人
※中國航天重大突破,新武器上天摘「星」,歐美航天器避之不及!
※前蘇聯奇蹟:第一大飛機安225肩扛航天器升空
※媲美國際!中國航天器定軌精度達厘米級
※3D列印助航天器天線大瘦身:零件數量100變1
※2020年我國在軌航天器將超200顆
※世界第二富豪砸10億美元,力挺航天器研發
※航天器鈈-238燃料全面量產還需數年
※最新消息:傳奇航天器於9月15日7:55分飛入土星內部
※小村落發現6000年前人古老技術 現在被NASA用來製造航天器
※航天器取名難度大 中國特色名字受追捧
※美國私企將發射登月航天器 重9公斤僅公文包大小
※美國宇航局Maven航天器在火星的十大發現
※歐洲研究團隊提出派50個小型航天器前往300顆小行星的計劃
※美媒稱俄3顆神秘衛星開始大幅變軌 可攜帶武器破壞別國航天器
※小村落發現6000年前老技術,現在被用來製造航天器!
※第一個飛出太陽系的航天器「先驅者1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