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甲午前夜中日「海戰」:炫「富」賽軍備

甲午前夜中日「海戰」:炫「富」賽軍備

甲午前夜中日「海戰」:炫「富」賽軍備



長崎事件(油畫)

1886年(光緒十二年)8月,北洋艦隊第一次訪日。


當年7月,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接到清廷駐朝鮮全權代表袁世凱的報告,說朝鮮有人謀劃聯俄防英,而俄國正覬覦朝鮮元山口外的永興灣。朝鮮一向是大清的保護國,清政府深知,一旦其落入他國控制,必將危及自身安全,於是命令北洋艦隊前往永興灣一帶巡防。


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總教習英國人琅威理接到命令後,立即率定遠、鎮遠、濟遠、威遠、超勇、揚威6艘軍艦前往朝鮮東海岸海面操演。由於海上長途航行需要上油、修理,得到李鴻章首肯後,4艘「遠」字型大小軍艦由丁汝昌統領前往日本長崎,其餘兩艦在海參崴待命。


長崎啟戰端

8月9日,定遠等4艦到達長崎。定遠、鎮遠屬同級艦,由德國伏爾鏗造船廠製造,在西方又被稱為薩克森改進型鐵甲艦,排水量7000噸。在當時海軍中的地位,類似今人眼中的航空母艦,堪稱「亞洲第一巨艦」。長崎民眾對歐美軍艦早已司空見慣,但來自中國的鐵甲巨艦卻還是首次到訪,因此碼頭上擠滿了看熱鬧的人群。


沒有想到的是,北洋水師的水兵卻和當地民眾發生了衝突,而接著是更大規模的「有預謀、有組織」的襲擊,日本拳師領著流氓手持刀棍故意擁擠挑釁,雙方大打出手。數百名早有準備的日本警察將街道兩頭堵死,將手無寸鐵的中國水兵隔離在各個街區,隨即大肆揮刀砍殺。長崎市民從樓上往下澆沸水、擲石塊,有人手拿刀棍參與混戰。中國水兵猝不及防,寡不敵眾,又無法互相呼應,結果吃了大虧,被打死5人,重傷6人,輕傷38人,失蹤5人。


事件發生後,北洋水師群情激奮。有記載說,定遠等四艦迅速進入臨戰狀態,褪去炮衣,將炮口對準了長崎市區。總教習琅威理甚至主張對日開戰:「即日行動,置日本海軍於不振之地。」當時日本海軍才剛剛起步,絕非中國海軍的對手。


可是丁汝昌卻沒有下令開火,喪失了把日本海軍「扼殺在搖籃中」的機會。李鴻章得知「長崎事件」後很生氣,召見了日本駐天津領事波多野,語帶威脅地說:「如今開啟戰端,並非難事。我兵船泊於貴國,艦體、槍炮堅不可摧,隨時可以投入戰鬥。」


11月24日,駐日公使徐承祖致電李鴻章,要求斷交撤使。此時中法戰爭剛結束不久,清廷不願再度捲入戰爭漩渦,故未批准此議。次年(1887年)2月,中日雙方簽訂協議,對各自的死傷者互給撫恤,日本賠付中國52500元,中國賠付日本15500元,長崎醫院的醫療救護費2700元由日方支付。

在日本人看來,外國水兵喝醉了酒來本國滋事,最後竟然要本國賠款,是可忍孰不可忍?「中國威脅論」一時成了日本主流民意,「大力發展海軍」也成了日本國內的共識,「一定要打敗定遠」,更作為日本海軍的目標和口號。就連日本小孩當時最流行的遊戲,也是分成兩組,一組扮成中國艦隊,另一組扮成日本艦隊,遊戲主旨就是圍攻定遠、鎮遠。


炫「富」賽軍備


「長崎事件」結束後一個月,日本明治天皇下令從內庫撥款30萬日元作為海防補助費,揭開了「海防獻金運動」的序幕。經過新聞報刊大肆渲染,日本國內很快就掀起「海防獻金」的高潮。至1886年9月底,捐款總數就達到103.8萬日元,當年不像今天,日元還是很值錢的。這筆巨款全被用作擴充海軍軍備。1888年及1890年,日本相繼提出兩次海軍擴張案,共購買或建造了4艘軍艦。其中「吉野」號購自英國,時速23節(即23海里/小時),是當時世界上航速最快的巡洋艦。


1891年5月到6月間,北洋艦隊在威海進行了成軍後第一次校閱,場面極為宏大,頗令親臨現場的李鴻章陶醉。校閱剛結束,日本政府即邀請北洋艦隊訪日。本來,以近海防禦為戰略目標的中國海軍不需要鐵甲艦,李鴻章就是為了震懾日本才力主購買定遠、鎮遠二艦,這一邀請,正中李鴻章炫耀海軍實力的下懷。


6月26日,丁汝昌率北洋艦隊的精華——定遠、鎮遠、致遠、靖遠、經遠、來遠6艦組成編隊,從威海衛出發,首次正式訪問日本(上次去長崎是為了補給維修)。7月5日下午3時,艦隊抵達橫濱港,旗艦定遠艦鳴21響禮炮向日本海軍致禮,日本海軍負責接待的高千穗艦也鳴21響禮炮作答,當時停泊於港中的英、美軍艦皆鳴13響禮炮,向北洋艦隊致敬,一時間禮炮轟鳴,此起彼伏。

7月8日的《東京朝日新聞》以《清國水兵現象》為題,報道了觀看北洋艦隊的感受:「以前來的時候,甲板上放著關羽的像,亂七八糟的供香,其味難聞之極。甲板上散亂著吃剩的食物,水兵語言不整,不絕於耳。而今,不整齊的現象已蕩然全無,關羽的像已撤去,燒香的味道也無影無蹤,軍紀大為改觀。水兵的體格也一望而知其強壯武勇。」


7月16日,丁汝昌在泊於橫濱港內的定遠艦上舉行招待會,邀請了包括國會議員和記者在內的日本各界人士出席。登上定遠參觀的日法制局長宮尾崎三郎後來回憶,定遠號艙內非常乾淨,不亞於歐洲軍艦。他還記敘道:「同行觀艦者數人在回京火車途中談論,謂中國畢竟已成大國,竟已裝備如此優勢之艦隊,定將雄飛東洋海面。反觀我國,僅有三四艘三四千噸級之巡洋艦,無法與彼相比。同行觀艦者皆捲舌而驚恐不安。」


日本輿論也大力渲染國內「對強大的中國艦隊的威力感到恐怖」的社會心態,如著名思想家福澤諭吉在《時事新報》上談及北洋艦隊時也感嘆道:「艦體巨大、機器完備、士兵熟練,值得一觀之處頗多。」


一流輸二流

相比5年前在長崎的遠觀,這一次與定遠艦從內到外的「親密接觸」,讓日本軍方深感羞愧和刺激,隨之掀起了超常加速擴充其海軍軍備的又一波高潮。就在明治天皇接見來訪的北洋海軍軍官前一天,日本內閣提出了5860萬元的海軍支出方案,獲得國會通過。


1892年,日本內閣又公布了建造10萬噸軍艦的計劃,經天皇許可很快得以落實。1893年,明治天皇發布敕諭:此後6年間,每年再從自己的私房錢中撥出30萬日元,並從文武官員的薪金中抽出1/10,作為造艦費繳納國庫。就在這一年,知恥而後勇的日本海軍已有各種軍艦55艘,彈藥儲備超出了一次對華戰爭可能消耗掉的數量,迅速成為一支可與北洋艦隊相抗衡的海上力量。


1891年訪日期間,北洋艦隊一些軍官注意到了日本海軍的高速發展,暗生危機感。右翼總兵劉步蟾向丁汝昌力陳:我海軍戰鬥力遜於日本,添船換炮刻不容緩。丁汝昌也上條陳,認為北洋艦隊有些艦艇已經老化,機器運轉不靈,艦隊在航速和射速上落後於日本,請求增購艦船。


然而,在日本風光一時的北洋艦隊,出訪歸國後卻迎來了當頭一棒:清廷戶部以財政短缺為由,壓縮海軍經費,兩年內禁止北洋水師購買外洋槍炮、船隻和機械,連補充裝備的費用都不撥給。


一流艦隊停滯不前,二流艦隊高速趕超,中日兩國海軍的差距迅速被抹平。連一直對北洋艦隊的實力引以為傲的李鴻章都喪失了自信。在他看來,北洋水師勉強可以自守,戰於境外,即便遇上日本,也勝算難保。


悲劇的是,1894年中日甲午之戰,北洋艦隊沒有敗在海上,卻全軍覆沒於威海港口,比李鴻章最壞的估計還要壞。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腦洞探索觀 的精彩文章:

南京大屠殺史料:美國傳教士救上萬中國女性後自殺
信仰的力量:103歲老紅軍回想80年前過草地

TAG:腦洞探索觀 |

您可能感興趣

李鴻章與中日甲午海戰
百年前中日甲午海戰的最大啟示
中日甲午海戰 鄧世昌壯烈殉國
甲午海戰中,中國海軍為什麼會敗給日本?
甲午大海戰中日本聯合艦隊的旗艦!
看甲午海戰中排名第十一的日本海軍如何戰勝世界第八的大清海軍
真相令人震驚:甲午海戰中,日本海軍根本沒直接擊沉任何中國軍艦
甲午中日海戰:北洋水師的慘痛一戰
大清滅亡啟示錄,中日戰爭——甲午海戰
甲午海戰中的日艦為何都「死於非命」?
中途島海戰 日軍慘敗
看中、朝聯軍如何全殲日本海軍:從鳴梁海戰到露梁海戰
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紀念甲午海戰民族英雄鄧世昌
白江口海戰,唐朝海軍打了中日之間的第一仗
進錯房間的慘劇:日德蘭海戰中的英軍裝甲巡洋艦
甲午海戰前,慈禧用海軍軍費修園子,而日本天皇卻省下錢來買軍艦
日軍胡說八道!甲午海戰中,他們沒有直接擊沉任何一艘中國軍艦!
北洋多英烈:盤點甲午海戰自殺成仁的北洋軍官
全新海戰時代的開啟,傑利科海軍上將對日德蘭海戰戰前的形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