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多年,賀知章的《回鄉偶書》你理解對了嗎
其一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其二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
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回鄉偶書是賀知章告老還鄉之後寫的作品,一共是兩首,大家對第一首比較熟悉,幾乎人人會背,第二首可能就知道的不多了。但即使是第一首,我們地瓜講堂今天的講解也會讓你重新不知道這首詩!看看,地瓜講堂就是這麼壞吧,就是喜歡給大家攪渾水吧?非得給大家鬧彆扭嗎?其實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今天的講解讓你再次認識這首詩,送給你全新的《回鄉偶書》的解讀。準備好耳朵吧,地瓜講堂,重塑經典,讓經典發光。
第一首:「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相信這首詩不用任何注釋大家一眼也就能看明白。意思是:俺賀知章從屁大點兒的時候就離開老家出去闖蕩嘍,過了這麼多年後,年齡沒有長到那啥身上,還是不要臉地長在俺身上,俺帶著一身白髮回到老家咯。俺的變化實在是太大啰,除了一口濃重的鄉音木有改變,這骨頭啊視力啊喘氣啊全都變得跟快爛木頭差不多嘍。站在老家村口,一個屁大點兒的小孩看見俺,眼睛盯著俺瞅,眼皮子都不帶眨一下的。俺心裡那個激動啊,這可是俺的鄉黨喲!美不美,鄉里水;親不親,家鄉人喲。俺問他:「小娃子,你這樣子看著俺,是認識俺?」小孩子咧嘴一笑,露出了一口大豁牙,說:「客人,你上誰家來做客的吧?快說,你是誰家的親戚,給糖吃,我要吃糖,不然不讓你進村兒!像你這樣的老頭兒,我一天搶八個!」
好吧,我又天馬行空了。主要是大家都太熟悉這首詩的含義了,所以就在這裡調侃一下,逗大家一樂而已。千萬不要拍磚啊!
《回鄉偶書》一共兩首,我們學過的課文都是選的第一首,第二首幾乎是從未被選入過的。但其實,這兩首詩是不可以分開的,尤其是對於更好地理解詩的含義的話,這兩首詩是一個整體。一言以蔽之,這兩首詩闡釋的其實是三個字。哪三個字呢?是借點錢?或者是I love you?或者是算了吧?打住。說人話。三個字,一個字是:變。改變的變。兩個字是:不變。不改變的不變。而且妙的是,這兩首詩最突出的特點都是用了對比的手法,詩中的形象與內涵前後有對比,不僅如此,這兩首詩也構成了一個對比。所以,《回鄉偶書》寫的是很巧妙的。
第一首詩里的詩眼是「笑問客從何處來」的「客」這個字。為什麼是這個字呢?因為這個字最有分量。為什麼說最有分量呢?因為它最有內涵。它到底有哪些內涵呢?對不起,不知道。你信嗎?
這首詩里的對比,是老大的作者與兒童之間的對比。客這個字呢,正是告訴讀者:借家鄉來找到心靈的歸宿是件困難的事。人可以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我們稱之為家鄉,試圖藉此找到心靈的歸宿,這就是我們一直說的落葉歸根的含義。但即使你回去了,你的心是很難再回去的。雖然你一直以為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就能找到心靈的歸宿,但那只是你的以為。當你回到家鄉的時候,你依然是一個過客,一個客人。甚至,正是因為你「少小離家老大回」了,才更能體會到自己反主為客的心情。因為你的心理預期與現實情況產生一個巨大的落差。本來賀知章高高興興地告老還鄉了,本以為回到家鄉後會如何如何的,結果,一個兒童的一句問話:「客官,您打哪兒來找誰呀?」一下子就讓詩人愣住了:這還是我的家鄉嗎?是我在長安時一直心心念念的家鄉嗎?它其實已經成為了我的一個陌生的地方。它已經不是我的地方了,我只是身體回到了這裡,家鄉的人物對我已經很陌生了,這樣的話,我的心還能回來嗎?客,這個字告訴我們:一切都變了。而所謂的鄉音不改,更突出了變化的巨大。時間可以滄海桑田,人的心也一樣。還告訴我們:家鄉是個哲學命題,在現實中只要一離開,就再也無法回去了。
延伸的思考是:主與客二者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呢?在家鄉,人認為是家鄉的主人的,可是多年之後再回到家鄉就變成了家鄉的客人。那麼那些從未離開過家鄉的人呢?他是家鄉的主人嗎?但毫無疑問對於外面的世界來說,他是一個客,就像詩中的兒童,他是賀知章家鄉的主嗎?擴大一下我們就可以明白:其實是沒有主客的分別的,對於時間來說。身份的錯位是時時刻刻都存在於人的身上的。生命時時刻刻都是一個各種矛盾交集的狀態,只不過在某種情境下特別地體現出來而已。
詩的最後一句:「笑問客從何處來。」讀到這句詩的時候,大家想到什麼了呢?是不是想到了高更的一幅名畫《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這個題目是哲學的三個基本問題。在這幅名畫里,高更以他巨大的消極表達了對永恆的思考,又對生命的狀態的進行了消極的展現。它的畫面色調冷暖對比鮮明,給人一種距離感縹緲感。最突出的是畫面中人物的表情:清一色的哀傷。欣賞這幅畫,給人的感受是:生命在高更的筆下彷彿沒有值得快樂的地方可以展現。所以我們剛才說他是以巨大的消極來表現這幅畫的。
而賀知章的這首詩呢,也同樣表現出: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這兩個問題。我們向何處去?這個問題暗含在其中,並且在《回鄉偶書》的第二首中得到了回答。為什麼這麼說呢?「笑問客從何處來」這句詩,就體現了那兩個問題。「客從何處來」,對應「我們從何處來」這個問題;「客」這個字,對應「我們是誰」這個問題。但這首詩與高更這幅畫的感情基調是不一樣的。為什麼呢?「笑問客從何處來」,一個「笑」字就把塵世的那種溫情表現了出來。雖然賀知章少小離家老大回,白髮蒼蒼,鄉音未改,家鄉的人已經不再認識他,他的內心對時間可能有一種巨大的滄桑感,但兒童的笑問還是讓他內心有一種回到家鄉的溫暖。因為鄉音未改,他還能聽懂小孩的問話,這本身就是家鄉才能給予的溫情啊。「笑問客從何處來」,是個問句。那它的答案呢?很可能是這樣的:你這個小屁孩兒,俺怎麼會是客人呢?俺當年在這裡玩泥巴的時候你還不知道在什麼地方等待投胎轉世呢!
這首詩寫得很節制,沒有任何作者的情感外露。不僅如此,而且這首詩讀起來有一種幽默感,幽默感就體現在賀知章選取了小孩問話這個畫面,讓人覺得很天真可愛。讓我們聯想到賀知章與這個小孩之間一定有一場很有趣的對話。很顯然是賀知章被這個兒童的問話所觸動,所以才把它寫進了詩中。而且歷史上的賀知章確實是以幽默風趣著稱的,所以他的幽默感反映在詩里也是毫不奇怪的。從這首詩的節制來看,賀知章是理性的,他很清楚自己的變化,也很清楚回到家鄉會遇到的狀況,所以,「笑」這個字,就讓全詩沒有簡單地淪為對滄海桑田的感慨,哀傷,而是發現了一種生活的常態之後的達觀。其實「兒童相見不相識」這個是很正常的生活現象,一個人離家太久回去後總是很遇見這種狀況的。所以,雖然是兒童的笑問,其實,也是詩人的笑對人生的反映。客從何處來呢?我們從何處來呢?無解的哲學終極問題。但其實從何處來並不重要,要向何處去才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所在。
第二首詩:「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也非常的簡單,一看就懂。
「離別家鄉歲月多」,與第一首的「少小離家老大回」照應,意思差不多。「近來人事半消磨」補充上一首詩沒有說出來的內容,就是家鄉變化太大了,以前的方方面面已經不一樣了。最後兩句以鏡湖的湖水來說明,只有它還保持不變,在春風的吹拂下依然泛起少小時的波紋。其實這兩句與上一首的「鄉音無改」有一種內容上的照應,因為它們都是說的不變的東西。而這首詩談論的主題也正好是不變。
作者回到自己的家鄉,感受到的是自己已經成為了家鄉的客人,再也不可能找到自己所情願的那個家鄉了。時間的改變,人事的改變,一切都讓作者的心靈感受到一種錯位。這正是「客」這個字是詩眼的原因。而第二首呢,雖然人事消磨,自己也成老大,可是家鄉畢竟有個不變的鏡湖,它的湖水還和自己少小時一樣。它讓作者感到,宇宙中有永恆的東西存在。鏡湖就代表著一種永恆。而這種永恆,正是作者之所以告老還鄉以為能在家鄉找尋到的東西,也正是中國傳統的理念落葉歸根的言外之意。家鄉的面貌及人事的改變之大讓作者的心有一種幻滅感,但鏡湖水又讓作者的心找到了一種歸屬感,讓詩人明白:無論時間多麼滄海桑田,人事多麼消磨變幻,只要人心真正找到一種心靈的歸宿,那麼就找到了永恆。而這個永恆,正是人活在這個世上內心所一直嚮往與葆有的,也是人生心靈的終點,這才是我們應該去的地方。這就是對我們向何處去的一種解答。到這個境界,詩人毫無疑問,又反客為主了。其實這樣說不對,到這個境界,詩人已經泯滅了主客的身份,只剩下一個真實的存在。主客,只是人為的劃分,真實的存在卻是不需要有任何外界人力的干擾的。無論人事如何,自己的歲月變化如何,鏡湖讓詩人找到了一種心靈的溫暖,為什麼呢?「春風不改舊時波」中的「春風」二字很關鍵。春風,在這裡有著特殊的含義。一方面,春風本來就溫暖的,因為「吹面不寒楊柳風」嘛。它讓整首詩的情緒又為之一揚,不再那麼低沉,變得開朗起來。另一方面,其實春風也是不變的,它與鏡湖一樣,也代表著一種永恆。這種永恆是溫暖的永恆,正是作者心靈找到歸宿的反映。最後,值得注意的是「春風不改舊時波」的「波」字。波這個字在這裡一語雙關。既指鏡湖泛起的水波,也指作者內心的波瀾。一切波瀾終歸平靜,這是人生到暮年的自然心路歷程。當然,這是這首詩能讓我們聯想到的,也是賀知章為何告老還鄉落葉歸根的原因。
綜上,第二首詩,拿自然與人事進行對比,突出不變。第一首拿老大與兒童對比,突出變。而且,第一首與第二首又是變與不變的對比,同時,第二首與第一首又有結構上的照應。所以,我們認為,這兩首詩是不可以分開來理解的。它們是一個完整的整體。它們由變與不變中寫出了詩人人生暮年回到家鄉後的心理波動與心路歷程,這種心情可能是每個人到暮年後,由早年的漂泊他鄉到落葉歸根的人都要體驗的。正因為如此,《回鄉偶書》才值得千古流傳。值得注意的是,《回鄉偶書》的「偶」這個字,它表明作者只是偶然為之,並非刻意來寫這兩首詩的。偶然為之,卻又條理分明,結構緊湊,手法統一,真的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啊!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來,《回鄉偶書二首》給我們多種閱讀體驗,它可以讓我們聯想到變與不變,讓我們聯想到存在的主與客二者之間的關係,聯想到人的心靈歸宿問題。這些都是《回鄉偶書》高超的地方,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啊。
本期的問題:落葉歸根一直是中國傳統的生存理念,在當下的社會,你對它有什麼看法?
(地瓜講堂,100%傳播經典。QQ公眾號、微信公眾號、喜馬拉雅FM,歡迎搜索「地瓜講堂」關注。)
※這篇文章,教師們可以讀讀
※《醉翁亭記》里的14個快樂,你找到幾個
※中秋詩詞PK,蘇軾會完勝嗎
※唐代的逃犯,把「糾結」寫成了絕唱
※教師節,教師要讀的一篇文章
TAG:地瓜講堂 |
※你真的理解《那年花開》中的周瑩了嗎?其實她在告訴我們這些
※所有的中國人都錯了,這句話被你這樣理解了幾千年
※這幾個難以理解的未解之謎,你有聽說過嗎?
※《周易》和《易經》是同一本書嗎?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中醫看診的問題,家長們應該怎麼理解呢?看完這篇文章讓你一目了然
※除了《烏合之眾》,還可以通過這些書理解集體| 推薦一些好書
※王羲之書法,是一般人理解不了的
※想要理解一首詩?這個是你必須知道的
※10首被後人曲解的古詩,你理解對了嗎?
※10首被後人曲解的古詩,你理解對了嗎?
※為什麼要請月嫂,給那些不理解的人看!
※孔夫子說的這十句話,你都理解錯啦!
※養花好幾年,干透則澆透,你真的理解對了嗎?
※最有内涵的句子,完全就看你怎么理解的了!
※難以理解的一些未解之謎你看懂了嗎?神秘
※讀完這本書 還怕不理解《道德經》嗎?
※搞笑內涵:那窮字也是這麼理解的嗎?
※突然能理解郭敬明了,因為我看了這部美國版的《小時代》
※陶淵明詩六首,你都理解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