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館怎麼就成了裝X的地方?
圖片來自網路
壹讀微信號:yiduiread
咖啡館是有故事的。
可能是傑瑞米為伊麗莎白保存鑰匙的那個藍莓之夜。
電影《藍莓之夜》
也可能是Fleabag不斷閃回的與好友共同經歷的記憶。
英劇《倫敦生活》
也可能是朵兒通過以物換物尋找生活價值的選擇。
電影《第36個故事》
也可能是好友共同見證Phoebe創作smelly cat的時刻。
美劇《Friends》
歪果仁伊麗莎白觀察到,在中國的咖啡館,人們常常離開的時候還剩下半杯咖啡,似乎人們想要的是咖啡館的體驗而不是咖啡本身。
在咖啡館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壹讀君打算從地球上有第一間咖啡館開始講起。
咳咳,首先不要以為咖啡館是資本主義西方世界的產物。咖啡最早起源是在衣索比亞,後傳到葉門。全世界最早的咖啡屋(Qahveh Khaneh)是兩名敘利亞人在十五世紀末在麥加開設,此後在阿拉伯世界迅速流行起來,各種咖啡館遍布街頭。
Qahveh Khaneh
直到17世紀,通過威尼斯商人和荷蘭商人的推波助瀾,咖啡才正式引進西方世界。歐洲第一批咖啡館於17世紀40年代在威尼斯開業。1652年倫敦第一家咖啡館開業,設在康希爾(Cornhill)的聖米歇爾山谷(St.Michael』s Alley)。紐約的第一家咖啡館是1696年開設的國王之臂咖啡館(King』s Arms)。
在阿拉伯世界流行的咖啡館,其實和宗教有關。因為禁絕酒精飲料,沒有酒館或者其它類似的場所,咖啡館就填補了阿拉伯人城鎮生活的空缺。但慢慢地,隨著咖啡的飲用變得世俗化,咖啡館就變成了人們重要的社交場所,人們喜歡聚集在這裡看書下棋,談論詩歌和文學,談論種種文化議題。
而在西方世界,咖啡館則有了更不一樣的發展。咖啡迅速成為科學家、知識分子、商人和普通白領鍾愛的飲品,咖啡館也成了信息交流的中心,在那裡人們可以讀到並討論最新出版的小冊子、單張新聞紙、公報和新聞信札。
從1667年流行的一首韻體詩可作為咖啡館是消息來源地的例證。
「全世界從國王到老鼠,任誰做了什麼事,不分日夜都能在咖啡館裡聽到消息。」(來自咖啡館的消息 news from the coffee-house)
咖啡館的體驗還不止這些。大城市的不同咖啡館根據所在地的主要活動還有不同的討論題目。在倫敦,聖詹姆斯教堂和威斯敏斯特周邊的咖啡館是政治家經常光臨的地方,聖保羅大教堂附近咖啡館的顧客則以教士和神學家為主。
在英國的咖啡館
在咖啡館討論文學也是很多知識分子的愛。在倫敦,文學界人士在科文特加登的威爾咖啡館聚集,詩人約翰 · 德萊頓和他圈子裡的同行就這裡對最新的詩作和劇作進行審評,嗯,整整30年的時間都如此。在巴黎,詩人們則聚集在普羅科佩咖啡館和巴那斯咖啡館,知識界人士則去布雷咖啡館。
科學家們也不甘落後,還有一個小插曲。1684年1月的一個晚上,胡克、哈雷和雷恩在咖啡館閑聊時談到了萬有引力的理論。幾個月後,哈雷造訪了住在劍橋的牛頓,他向牛頓轉述了在咖啡館與雷恩和胡克的談話,並向牛頓提出了同樣的問題。哈雷的問題推了牛頓一把,促使他把多年的研究結果正式組織起來,寫出了科學史上一部最偉大的著作《自然科學的數學原理》。但是胡克卻想說服大家他早已經有了這個想法,是他最初給了牛頓這項發明的提示。
咖啡館的討論和創新精神不僅限於科學問題,而且延伸到商業和金融領域。在倫敦交易所路的喬納森咖啡館,顧客根據牆上張貼的股票和大宗商品價格表從事買賣。倫敦證券交易所也是在這裡誕生的,始於1761年一群顧客建立的一個正式的股票經紀俱樂部。
喬納森咖啡館
噢對了,蘇格蘭經濟學家亞當 · 斯密的《國富論》就是在大英咖啡館裡寫成的。他在這裡把寫好的各個章節分發給在咖啡館相聚的蘇格蘭學者閱讀,聽取他們的意見。
這一切都得益於咖啡館的空間環境。咖啡館的氣氛鼓勵人們來到這裡相聚,交談,甚至是陌生人之間,沒有階級和社會地位的區分,只有觀點的不同。人們可以交換信息,暢所欲言。
咖啡館甚至可能還是革命的溫床。十八世紀中葉後,在啟蒙思想的影響下,巴黎咖啡館流傳著「上流社會代表的是特權,而咖啡館代表的是平等」的口號。1746年開始,以狄德羅為首的知識分子就聚集在普羅科佩咖啡館商議並著手撰寫《百科全書,或科學、藝術、技藝詳解詞典》 (Encyclopedie ou dictionnaire raisonne des sciences, des arts et des Metiers, par une societe de gens de letters)。包括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內克等作者群定期到這裡聚會討論。他們的思想言論通過書報及小冊子影響著法國人民的心靈。
電影《悲慘世界》Musain Cafe
1840 年代,馬克思和恩格斯就常在巴黎的咖啡館裡聚會,為了被資本家剝削的無產階級,擬定撰寫《共產主義宣言》。
天鵝咖啡館:《共產主義宣言》誕生地
就像哈貝馬斯說的,在機制上,咖啡館首先具備一種社會交往方式,人們不分地位階級,聚集在咖啡館,並討論公共事務,達成對事務理念的共識與了解,醞釀公眾觀念,形成公民社會的基礎。
不過時代變了,咖啡館的體驗也就隨之發生了變化,咖啡館在世界各地林立,但看起來再也不是那個味兒了。咖啡館變成了一個現代化的新興公共空間,人們更多是把它當成一個休憩的空間。星巴克很早就把這種體驗表達了出來。作為「第三空間」的存在,星巴克希望成為人們家庭客廳的延伸,價廉物美的社交場所,是工作和家庭之外的第三個最佳去處。
「第三空間」最早是美國社會學家Ray Oldenburg提出的。他認為像咖啡館、酒吧這樣的地方,是人們除了家庭和工作場所之外,自願自發愉快地相聚到一起的一個中立的公共空間。在他的定義里,「第三空間」為草根政治提供了一個前提,創造公共交往的習慣,為個人和社區群體提供了精神支持,促進社會平等,為民主的運轉構建了基礎。看起來和以前的咖啡館體驗沒什麼區別,但不是商業文明的想法。像星巴克,costa這樣的商業連鎖品牌,更希望人們關注的是咖啡館的交往和休憩屬性。
而在東方世界,咖啡館就更像是現代化的產物。咖啡館在日本的名字是「喫茶店」,這股西風是通過19世紀歐洲大陸思潮傳到日本這個小島。在中國(近現代),咖啡一開始是以雀巢、麥斯威爾等速溶咖啡的面貌出現,直到20世紀國外咖啡企業星巴克、costa進入中國市場之後,才慢慢有更多的咖啡館出現,但早期更多是歪果仁和有錢人才能消費得起。
咖啡館這種裝X消費的體驗通過社交媒體和市場營銷的發酵在21世紀變得愈發極致。咖啡館變成了中產階級風格清新的社交場所,是構建身份和地位的象徵,是一個為了消費而消費的場所。伊麗莎白觀察過三種在中國咖啡館的人群,一種是喝著咖啡吃著甜品的名媛太太們,一種是聊生意的商人,還有一種是抱著筆記本電腦在看電影視頻的年輕情侶們。壹讀君覺得還可以加多一種類別,就是拿著手機在不斷自拍的網紅們。「嗯,今天陽光很好,喝一杯卡布奇諾暖暖心。」
黑咖啡在中國咖啡館的消費不高,相較之下,卡布奇諾,摩卡這些本身就很甜的咖啡是中國市場消費較多的品類。這倒不是因為中國人更好甜口,而是因為很多時候喝咖啡是因為身份需要,而不是因為真正喜歡咖啡。壹讀君甚至聽過一個笑話,黑咖啡就是中國涼茶,苦得很。
何苦為難自己呢?
資料來源:
1. 《從莎草紙到互聯網:社交媒體2000年》,[英]湯姆 · 斯丹迪奇,中信出版集團
2. 《台北咖啡館之研究──以文人活動為中心的探討(1949-1989)》,吳美枝,歷史研究所
3. 《Early Modern Ottoman Coffeehouse Culture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Consumer Subject》, Em?negül Karababa and Gül?z Ger,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Vol. 37, No. 5 (February 2011), pp. 737-760
4. 《China』s Coffee Culture》, Maura Elizabeth Cunningham, Forbes
5. 《Has Starbucks Created a New Coffee Culture in China?》,Red Luxury
如果你覺得今天的文章還不錯
動動手指,給壹讀君點個讚唄
和壹讀君勾搭的傳送門
※老司機3分鐘帶你看懂黃金分割數
※你是否中了口香糖的毒?
※呼倫貝爾,只是一片草原嗎?(二)
※地鐵停電了,咋辦?
※呼倫貝爾,只是一片草原嗎?(一)
TAG:壹讀 |
※西方民間的調味品,怎麼就成魔法葯了?
※紅藍鉛筆成精了?機器人這麼配色好嗎?你怎麼看?
※體型大怎麼了?誰還不是個寶寶了咋地!
※苔蘚有彩色的嗎,跟地衣怎麼區分?
※這才是橘子的正確開吃方式!你是怎麼吃的呢?
※黑洞是怎麼形成的?
※火星怎麼就成了科幻界的「網紅」?
※搞笑圖:姑娘們怎麼跑工地搬磚了?
※【品酒德國】葡萄酒該怎麼喝、搭配吃什麼?都有什麼酒是葡萄釀造的?
※葡萄胎到底是怎麼形成的?
※雞蛋怎麼變顏色了?看了這個,你還敢吃雞蛋嗎?
※馬來玉是怎麼偽裝成翡翠的?
※成都機場怎麼就混進了X射線安檢儀呢?
※這樣的建築,怎麼就能「漂」在半山腰?
※西遊記的龍宮戲怎麼拍的?去過這個地方你就明白了!
※即將成熟的果子一夜間成了「麻子臉」,這是怎麼了?
※家裡太小洗衣機沒地方放?看看人家是怎麼做到的!
※這些建築是怎麼了?太神奇了吧!
※把廢棄的水泥塊改造成園藝作品,怎麼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