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儒家養生大道:朱熹養生觀

儒家養生大道:朱熹養生觀

《儒家養生大道》


點擊音頻,即可聆聽(播講者:杭凱)

儒家養生大道:朱熹養生觀


朱熹是中華文化史上的一位聖人,前有孔夫子,後有朱夫子。被視為中國哲學範式演進的關鍵性人物。研究歷史,我們有時會發現一個學派的興盛與學宗的養生不無關係。比如說朱熹,我們知道朱熹所處的年代賢哲輩出,比如湖湘學派的宗師張栻與朱熹年紀相仿,張栻曾主持嶽麓書院,他與朱熹、呂祖謙並稱「東南三賢」。可張栻47歲就逝世了,而朱熹善於養生,又持敬修習,精進不止,後來的影響力就比張栻要大了。


朱熹的養生思想中處於學理根基位置的應該說是《周易》,朱熹把天地四時的變化看作是陰陽二氣消長往複的結果,在《周易本義》中用十二消息卦來解釋一年12個月的變化和養氣要領。然後,天地四時的這種規律也會落實到人的一呼一吸之間,所以,朱熹認為「人之所以生,理與氣合而已」,氣就反映陰陽的消長變化,而理則是一種本源性的、始基性的東西,在人身上類似於精神意識層面的本性、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規定等內容。養生抑或為學修養,都是從「養氣」入手,到「窮理」終了。


朱熹是全才(古時的賢達多是如此,對傳統學術的各個門類均有所涉獵),清人全祖望說:「兩宋諸儒,門庭徑路半出於佛老。」出入佛、老後,自成一家,也同樣是朱熹學說的特點。比如朱熹說人由「氣」「理」相合而有了生命,朱熹認為「理」無所不在的思路和「佛性」本來就在的思路是類似的。更重要的是朱熹的養生歸根到底強調的是「修心」,這一點和佛家禪宗重視心靈洞悟完全一致。比如朱熹認為心是人的根本,他說:「此心泛濫無所收拾,將甚處做管轄處?其他用功總嫌慢,須先就自心上立得定,決不雜,則自然光明四達,照用有餘。」心收攏了,沒有雜質了,其他功夫才可能顯出效果來。

今天從操作性的視角來歸納朱熹的養生,首先要把握的就是修心,用朱熹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明天理,滅人慾」,所謂的「滅人慾」就是消除多餘的慾望,防止縱慾。其次的方法是格物,這種格物是在身心上體驗,不是站在物的外面去剖析、觀察,而是融為一體去感受。兩宋時候的「格物」有一個很好的設置——書院,在這裡賢哲會講,師生共修,是學習修養,是文脈傳承的擔當,也是養生實踐。再次就是修心、格物的深入和推而廣之,深入進去就是窮理。要窮理就要持敬、專註地下功夫,窮理的外在表現第一條就是窮人倫之理,也就是道德信仰的健全,對自己身上的社會責任有擔當。而朱熹的養生到最後會變成一種自覺行為,內化成一種基本素養,而這種氣質、境界,絕不是單單懂得醫療知識或者儒學經典能解決的,朱熹把這種狀態描述為「聖賢千言萬語,教人且從近處做去」——從近處做去,篤行下去,自然有了聖賢在我身的氣象。具體做法上,朱熹提出:「半日讀書,半日靜生。」靜坐可以內省,可以思過。


內省就是要不斷叩問自心,它跟慎獨也不無關係,慎獨強調的是獨處時的行為約束,在什麼樣的情境下規範自己的行為,內省強調的是內心深處的反思,從心而求。慎獨是對實時的做法的約束,內省則既可以反思過去,又可以思考未來、現在,重在思過、懺悔。


內省對養生有莫大的幫助。如果身體有問題的話,我們可以問問自己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哪些因素是我們可以避免可以控制的,內省的一個重要層面就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自身的原因也是我們最容易解決和操控的。是不是吃得多了,吃得油膩了,沒有運動,有想不開的事才讓我們生病了?從現在開始改變這些不好的習慣是不是身體狀態就會變好?我因何動怒?能不能使心緒平和下去?在不斷的自省中,我們可以探尋出一條出路來,如果不自問,不思考,那我們可能根本意識不到問題的存在,即使認識到了也很難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其成 的精彩文章:

國學與養生(1)
儒家養生大道:儒家修行的第一種方法——內省
先秦典籍中「氣」的意義
中醫文化的命運與復興
守望中醫文化,重建精神家園

TAG:張其成 |

您可能感興趣

道家養生與養炁
道家養生:以氣養生
琴與道家養生
儒家養生大道:創造適合養生的起居環境(上)
道家養生十原則和養生操
粥道與養生
養生寶典:中醫教你夏季養生的小技巧
中醫養生——大暑如何養生
儒家養生大道:養生的兩大功夫——慎獨知幾(下)
儒家養生大道:露鋒芒(下)
營養靚湯養生之道健康生活
道教養生方法·道德養生
儒家養生大道:先賢論孝
三理養生觀:生理養生、心理養生、哲理養生
道家養生重丹田
張三丰與養生
藥王孫思邈的六大養生之道
洞簫與養生
養生《黃帝內經》七大養生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