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個與眾不同的孩子,父母必須具備這項品質
我曾寫過一篇文章,《養孩子,拼爹拼媽不如拼它!》,講述了孩子成長過程中,榜樣的力量對孩子來說有多重要。因為身邊有很多人,自己玩手機,卻為孩子愛看手機而煩惱;自己工作按部就班,卻希望孩子積極上進;自己很少看書,卻發愁孩子不愛讀繪本……其實,從孩子出生那一天起,無論主動還是被動,父母已經進入一個學習的必然階段,這種學習,也包括為人處世上的修為。好友蘇媽這篇文章,清晰地指出面對這世界的不同,我們應該給孩子傳遞一種什麼樣的觀念,相信朋友們讀完,一定有所觸動。
小小蘇媽媽是我很喜歡的一個作者,她是哥倫比亞大學的教育碩士。和我一樣,為了更多陪伴孩子,當了全職媽媽。通過走心原創,向爸爸媽媽們介紹優秀兒童繪本、雙語啟蒙理念和靠譜育兒知識,文章里經常有讓人眼前一亮的觀點。
去年聖誕節的時候,我們社區舉辦了一個音樂會,名字非常普通,就叫節日音樂會(holiday concert),任何人都可以去聽。我想帶娃聽音樂會應該很有趣,那天早早帶蘇寶到了指定地點。
舞台裝扮得很有節日氣氛,觀眾席已經來了很多家長,帶著小朋友。開場,老師帶著兩排穿著聖誕服裝孩子登台了。從他們在台上的表現能看出,大部分應該是智力低下的孩子。後來我才知道這是為我們學區的特殊兒童舉辦的音樂會,讓他們也有和普通人一樣登台表演的機會。
觀眾席並沒有人因為台上出現的特殊兒童,表現出大驚小怪。這時候我聽見旁邊有個小男孩在問媽媽,他們為什麼這樣唱歌(指跑調)?他媽媽立刻把手指放在嘴唇上示意他別講話,然後小聲在他耳邊說,別人在演出時問問題是不禮貌的。
唱完一首,台下掌聲雷動,然後我聽到剛才的媽媽對孩子說,他們不是唱的不好,只是唱得和我們不同而已。"They are not singing in the wrong way, they are just singing differently."
我不是第一次遇到這樣的媽媽。好一個「不同」。
她們在向孩子傳遞一個信息:人與人之間是千差萬別的,我們需要尊重和理解這些差異,而不是用自己的標準去審判別人。這是一個人起碼的教養。孩子具備了這種教養,才會去接納不同。
但是我們身邊有很多成年人,並不明白這個道理。
比如這些事
這個剩女三十幾了還沒結婚,肯定很悲哀
那個孩子一看就是農村來的,真土氣
天哪,一歲多了還在喂母乳,根本就沒有營養了
你沒看到那個人是掃大街的嗎,離他遠點
那個媽怎麼帶娃的,寶寶才穿那麼一點衣服,也不怕娃凍著
那個姑娘滿身紋身和耳洞,肯定是問題青年
那個網紅小女孩的媽媽讓她吃那麼多,恐怕要得肥胖症吧
我們為什麼會去評判(judge)他人?
缺乏安全感和自信,需要用不斷否認別人來證明自己正確
無法理解與自己不同的行為和思維
無法忍受與自己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
評判別人可能會帶來什麼?
傷害到別人
讓你自己顯得很LOW
給這個世界帶來負面能量
聖經里多次告誡人類,每個人都有瑕疵,沒有誰是完美的,不要隨意去給其他人定罪(路加福音6:37)。審判別人不是我們的事,是上帝的事。況且很多時候我們眼中的瑕疵,只是我們自己對其他人的的偏見而已。美國的學校非常重視教孩子尊重和接納不同,而家長也會從小告誡孩子:judging是一件很沒有教養的事。
前段時間翻到周國平寫的《妞妞》,書里記錄了患眼癌的一歲女兒(盲人)和死神鬥爭的故事,裡面有段描述——
這天放療完畢,我們又帶妞妞在公園裡玩。她大約感覺到了樹香、鳥鳴和新鮮的空氣,漸漸從治療的委靡中活潑起來。為了逗她高興,我抱著她沿小山坡的石階奔跑下來。她喜歡由此產生的快速的墜落感,那樣快活,咯咯大笑,還不停地喊叫:「跑,跑!」
我們正這樣高興地嬉玩著,我聽見一個母親對她的孩子解釋道:「那是個瞎子,你沒看見她一隻眼睛全是白的?」
我們身邊充斥著這樣的「審判官」,不僅每天要在心裡judge一萬個人,還把自己充滿偏見的內心,耳濡目染的傳染給孩子。
在美國,如果有人公然對特殊兒童指指點點,是非常嚴重的事情,甚至可能引起公憤。其實美國對智障兒童、聾啞兒童和自閉症兒童的稱呼並不是retarded, deaf, blind這些帶冒犯性質的詞,而是統一用不帶否認色彩的方式來稱呼:特殊需求兒童(special needs children),這樣她們身邊的孩子們潛意識裡知道,他們並不比別人差,只是有特殊需求而已。在美國這些年,我發現孩子們都非常適應身邊的特殊兒童,從沒看到過其他正常孩子對他們指手畫腳。
孩子的世界是很原始的,他們會模仿和複製大人的行為和思路,如果我們給孩子傳遞的信息是:這世界上只有一個標準,就是我教給你的標準。他就會自然而然的用這個標準去判斷周圍的世界。那麼如果他遇到一個殘疾的孩子,第一反應是:他和我不同,第二反應是:他比我差。
偏見的種子就這樣在孩子心裡扎了根。小時候,評判別人的外貌、身體條件;長大一些後,他們會開始對那些和自己價值觀不同的人事帶有偏見,思路變得越來越封閉和狹隘。
然而這個世界是多元化的,而且在向著越來越多元的未來進發。我們的孩子會接觸形形色色的人,會和無數種生活方式、思維意識和價值觀碰撞。如果在碰撞發生的時候,他們不懂理解和接納,就會非常痛苦。
每個人成長的經歷接受的教育千差萬別,是造成人與人之間不同的原因。甚至在婚姻這種雙方高度相互認可的關係中,都不可能有價值觀100%一致的夫妻。很多成年人的痛苦,就來自於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別人。而那些感情和諧的家庭成員之間,往往都是懂得相互接納、求同存異的。
接納並不代表趨附對方的價值觀,而更多的是認識到「自己不喜歡什麼,不意味著它就是錯誤的」。一個懂得少評判,多理解的孩子,會在將來的人際關係中少一些痛苦,也會明白:It s OK to be different. 因此寫到這裡,我想我能回答標題中的問題:想要孩子將來敢於與眾不同,父母首先要有尊重和接納不同的能力,然後耳濡目染的傳遞給孩子。
那父母具體要怎樣做,才能讓孩子有獨立人格、多元化的視角、不去隨意評判和自己不同的人?
試試這些建議
讓孩子有機會接觸形形色色的人和文化
Expose Your Child to People and Cultures
在紐約生活這些年,體會到最大的文化差異之一,就是紐約這個城市對多樣性的接納程度驚人。美國社會是個多種文化融合在一起的大熔爐,走在紐約街頭,你會看到爆炸式髮型的黑人在街頭說唱,導盲犬陪著主人在路邊小店喝一杯咖啡,年薪百萬的華爾街高管和流浪漢一起擠進兩塊五的地鐵,地鐵站里缺了一條腿的女孩在投入的演奏大提琴。
如果有條件,帶孩子去旅行,嘗試當地的食物,感受不同的文化。即使不出國,中國境內的不同地區也有文化差異。旅行能讓孩子感受到世界的多元,價值觀也會在見多識廣中逐漸塑造起來,懂得理解和尊重人與人之間的不同。
保持客觀,少評判
Do Not Judge
當你想說「他這樣做不對」的時候;可以說:「我不贊同他的做法」
當你想說「他這樣做很奇怪」的時候;試試先說:「他這樣做很特別」,或者「我沒有想過要這樣做」
在美國,很多媽媽會在地上放一個床墊,讓孩子睡地鋪。這是典型的蒙特梭利兒童房的布置法,讓孩子在環境安全的前提下,有更多活動空間,促進自主探索。我一個朋友就是這麼給孩子布置房間的。
她婆婆從國內來美國探親的時候,看到小孫子的房間,大驚失色,連連指責媳婦:怎麼能讓孩子睡地上?地上寒氣重,不知道這樣會著涼嗎?她可能沒有意識到,媳婦家是木地板,孩子睡在三樓暖氣充足的房間,和婆婆自己曾經生活過的水泥地瓦房很不一樣,更不會因為睡地鋪著涼。
少在孩子面前評判對與錯,他們會逐漸明白,我不喜歡什麼並不意味著什麼就是錯誤的,我不需要同意別人的做法,但我可以尊重別人的選擇。
值得一提的是,避免評判別人,不代表摒棄是非觀念。是非觀和評判別人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比如,打人是不對的,搶玩具不禮貌的,這叫做有是非。「天哪,她的寶寶竟然光腳不穿鞋,當媽的真不負責」,這就是評判。前者是常識,後者是基於自己價值觀的偏見。因為說這句話的人,可能並不知道孩子光腳學走路的好處。
多講事實,少講觀點
State Facts, Not Opinions
這是個事實:可樂含糖量很高
這是個觀點:小朋友不應該喝可樂
比如寶寶從幼兒園回來,告訴你說,小明媽媽給他帶了好多零食。部分父母的第一反應可能是:吃那麼多零食,他媽媽不對。但這樣既不能說服孩子,又潛移默化的讓孩子學會批判他人。你可以說:小朋友吃那麼多零食,對身體不好、還容易蛀牙。科學家都已經證實了的呢。
多講事實,少講觀點不僅對寶寶的人格塑造有好處,對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也有幫助,因為嚴密的邏輯是基於事實的。
因此,美國的小學經常會訓練孩子們區分事實和觀點的不同,培養有理有據思路清晰的孩子。
有句老話說過: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父母懂得尊重別人的不同,孩子才敢與眾不同,才有勇氣去接受新事物,探索生活多種多樣的可能性。教育的目的,不就是為孩子提供多一種可能性嗎?懂得消除偏見,尊重和包容多樣性的父母,才可能培養真正獨立,自信,高貴的孩子。(全文完)
參考資料來源:
afineparent.com/building-character/judgemental-people.html
huffingtonpost.com/anna-partridge/how-to-raise-nonjudgmenta_b_7741172.html
歡迎轉發文章至朋友圈,歡迎留言、評論
閆涵媽媽新浪微博:閆涵媽媽2016
※毀掉寶寶的專註力只需一件事,也許你正這樣做
※寶寶看牙要綁起來?不想撕心裂肺一定要知道這些事
※4歲女童「校車」內身亡,這樣接送寶寶才安全!
※今天我們替孩子抵擋殘酷,明天誰為他們買單?
※沒想到,寶寶秋季腹瀉不用吃那麼多冤枉葯,有這一招就夠了!
TAG:北京閆涵 |
※異性相吸這個性質,在孩子父母身上也同樣適用
※體諒父母的孩子,不是量身定做,而是用愛滋養
※父母的修養,決定了孩子的素養
※孩子不吃飯、挑食,父母該不該追著喂,怎樣給孩子糾正這種惡習
※父母必知:這幾個現象不利於孩子性格的培養
※這種孩子將來容易沒出息,想要避免父母必須注重孩子的這個才能!
※這個女孩的父母都是吸毒者,他們的生活混亂不堪
※對於玩具,父母一定要注意,不是所有玩具孩子都能玩
※父母的這種做法,孩子可能一生都忘不了,家有兩個孩子要警惕了
※好父母是禍害,孩子不是我們的作品
※這樣的父母,孩子「服「
※父母須知,這些食物會害了孩子
※孩子想養一條狗,父母的做法卻是這樣的…
※種種跡象表明,這些孩子的確不是父母親生的
※父母應該培養孩子這三個好習慣,孩子成才有望
※父母如果這樣教育自己的孩子,不僅顯得他沒教養還沒別人嫌棄!
※美國父母從不打孩子,卻能把孩子教育好,只因為用了這兩種方式
※孩子的教育,只有父母才能做好
※不讓孩子哭,強制孩子分享,不讓孩子提問,這樣的父母合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