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英宗復辟之謎

明英宗復辟之謎

微信ID


EYEONHISTORY

明英宗復辟之謎


明英宗朱祁鎮


文|趙爽 蘇生文


明英宗朱祁鎮(以下簡稱英宗)是明代唯一擁有兩個年號(正統、天順)的皇帝。其人生平極富戲劇性,經歷了明代歷史上的兩次重大變故:「土木之變」和「奪門之變」。

前一次事變是受權監王振的蠱惑,御駕親征瓦剌,結果在土木堡被俘。英宗本人先是作為人質被瓦剌裹挾著進攻北京,後又被挾持到塞北苦寒之地(「北狩」),過著缺米少菜的游牧生活,很受了些苦。


所幸的是他沒有像宋代的欽、徽二帝那樣客死他鄉,而是不久後就被放了回來,被他的弟弟——已經替代他為新皇帝的朱祁鈺安置在紫禁城之外、皇城之內的「南宮」,度過了七年缺衣少食的軟禁生活。


而後一次事變英宗則時來運轉,稀里糊塗地被臣下從南宮「奪」回了皇宮(一說英宗事先已知此事,有預謀),重新登上了久違了的皇帝寶座。


英宗重登寶位後,沒有恢復從前的正統年號,而是新起了一個年號——天順。「奪門之變」被認為是明代「甚無意義」的皇位之爭,個中情節撲朔迷離,留下了不少謎團。追根溯源,這需要從「土木之變」說起。


「土木之變」,寶座易主

明英宗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長子,年僅九歲就以皇太子的身份順利繼位,是明朝的第六位皇帝,年號正統。正統初年,在太皇太后張氏的主持下,英宗重用幾朝元老楊士奇、楊榮、楊溥等主持政務(史稱「三楊輔政」),繼續推行仁宣兩朝的各項政策,政權穩固,國泰民安。


但好景不長,從正統五年至正統十一年,楊榮、張太后、楊士奇、楊溥相繼去世,已經長大的英宗開始變得不安分起來,試圖「有所作為」。


正統十四年(1449年),在身邊最親信的太監王振的蠱惑下,英宗貿然率領數十萬大軍「御駕親征」,出居庸關,經宣府,至大同,試圖尋找瓦剌主力決戰。


在大同,不學無術而又掌握軍事大權的王振在聽到前方戰敗、瓦剌軍驍勇善戰的消息後,突然間又害怕起來,竟鼓動英宗撤回北京。


大軍在距懷來城(懷來古城,1951年修官廳水庫被淹)二十里的土木堡被瓦剌騎兵追上,團團圍住,斷了水源。被圍人馬一二日不得飲水,渴極,掘地二丈也不見泉水,立即陷入極度的恐慌之中。

狡黠的瓦剌軍見明軍不動,知道明軍已經饑渴難忍,便心生一計,故意後撤,誘使明軍打亂隊形,各顧各地向不遠處的河邊狂奔(要喝水)。


明軍隊伍一亂,瓦剌騎兵又如從天而降一般,再次將明軍團團圍住,然後左砍右殺,將毫無抵抗之力的明軍砍殺大半,剩下的四散而逃。王振在亂軍之中被氣不打一處來的英宗護衛錘死。英宗本人則被圍困在一個小山包上,最後成了瓦刺的俘虜。


土木堡喪師、英宗被俘的消息傳到北京,朝廷內外大為震驚,一片混亂。兵部侍郎于謙等人挺身而出,力主死保北京。英宗之弟、監國朱祁鈺把于謙提升為兵部尚書,命其提督各營兵馬,保衛北京。


在英宗之母孫太后的主持下,朱祁鈺被立為皇帝,改年號為「景泰」,遙尊英宗為太上皇。

明英宗復辟之謎



明代宗朱祁鈺


瓦剌見英宗沒有利用價值,羈押一年後便將他放了回來,實際上是把難題留給了他的皇帝弟弟朱祁鈺和大明朝廷。果然,英宗被放回後,明廷出現了一系列與皇位之爭有關的問題。


英宗被釋,入居南宮


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英宗被瓦剌放回了北京。他的皇帝弟弟朱祁鈺將他安置在皇城與紫禁城之間的南宮(今北京南池子大街普度寺一帶)。

明英宗復辟之謎



北京普度寺,此地原是軟禁明英宗的南宮。


現在,一國之中同時出現了關係十分尷尬的一個皇帝和一個太上皇,這在中外歷史上恐怕都是很罕見的。一山不容二虎,遲早都是會出問題的。


英宗入居南宮後不久,適逢英宗生日,禮部尚書胡濙請求約群臣一起前往南宮賀壽,但被朱祁鈺制止了。胡濙又請求於第二年元旦率百官在延安門朝見英宗,又不許。甚至英宗叔父荊王朱瞻堈請求見英宗一面,也不允許。


朱祁鈺一開始雖然沒有限制英宗的人身自由,但看他的意思是要把英宗冷落在一邊,希望別人把這個太上皇忘掉。


在最初的幾年,住在南宮的英宗還算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孫太后曾數次入南宮省視,英宗的皇后錢氏也和英宗一起住在南宮。據說錢皇后還親自做針線活,託人帶到集市上去賣,以補家用。


後來發生了一系列事情,讓朱祁鈺警覺起來,對英宗的限制也越來越多,直至將他徹底禁錮起來。第一個比較重大的事件是改立太子事件。


英宗被俘、朱祁鈺被立為皇帝之後,英宗之子朱見深(而不是朱祁鈺之子朱見濟)被立為皇太子。這件事非常尷尬,也讓朱祁鈺非常不爽:他當然想讓自己的兒子當太子。


朱祁鈺想改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又怕群臣反對。左思右想,他想出了一個千古奇招——賄賂大臣!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鈺「分賜」(其實就是賄賂)內閣諸學士每人黃金五十兩、白銀一百兩,請他們支持改立太子。


當年五月,朱祁鈺正式頒詔天下,廢英宗之子朱見深為沂王,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皇太子,並立朱見濟的生母杭氏為皇后。


改立太子雖然成功,但過程並不順利,朝堂內外還是有不少人提出異議。看起來還是有很多人對英宗念念不忘,希望將來的皇位能傳回英宗一脈,這讓朱祁鈺高度警覺。


第二個比較大的事件是「金刀事件」。


英宗在南宮的時候,有一個叫阮浪的少監在身邊伺候他。為了感謝阮浪,英宗曾經將一個綉袋和一把鍍金束刀贈給阮浪。阮浪又將這兩件東西轉贈給徒弟王堯。


王堯有一次在錦衣衛指揮盧忠家喝酒。盧忠見到這兩件東西非同一般,自以為立功的時候到了,連忙將王堯灌醉,偷了金刀入內告變,說是「南宮謀復皇儲,遺刀求外應」。


朱祁鈺非常重視這件事,認為人贓俱在,是英宗謀復皇位(或英宗之子謀復皇太子位)的「鐵證」,下旨逮捕阮浪、王堯,大刑逼供,企圖挖出幕後主使。


好在阮浪和王堯都沒有亂咬,咬定此事與「求外應」無關。王堯被凌遲處死,阮浪死於獄中。一心想拍朱祁鈺馬屁的盧忠沒想到自己惹了這麼一場大禍,瘋了(據說是有人給他出主意讓他裝瘋)!


朱祁鈺還想窮究不舍,大學士商輅等以「盧忠狂言不可信」為由,勸止之,才沒有造成更大範圍的株連(英宗復辟後,自以為聰明的盧忠還是被凌遲處死了)。但這件事提醒了朱祁鈺,以後更加留意防範英宗的舉動了。


景泰四年(1453年)十一月,被改立為太子才一年多的朱祁鈺之子朱見濟病死了(一說被人合謀害死)。朱見濟是朱祁鈺的唯一兒子,太子之位空缺。這時又有一些「不識好歹」的大臣提出復立前太子(即英宗之子朱見深)為太子的主張。


朱祁鈺大怒,將提此主張的大臣逮系下獄,嚴刑拷打。其中一人竟死在了獄中。一時再也沒人敢提此事。


不久,朱祁鈺便派人將南宮的大門上鎖灌鉛,使之不能打開,被軟禁在南宮內的英宗等人的食物只能從小洞遞入。此外,還增高了南宮的宮牆,砍掉了靠牆的樹木(以免英宗交結外人)。時值盛夏,英宗卻連一塊納涼的樹蔭都不可得,過著囚徒一樣的生活。


「奪門之變」,英宗復辟


景泰七年(1456年)年底,朱祁鈺得了一場重病。第二年正月,朱祁鈺因病不能行動,將曾在京城保衛戰中立有大功的石亨召到病榻前,請他代行正月里例行的祭祀活動。


石亨親眼看見朱祁鈺病得不輕,內心開始盤算自己的後路,並把皇帝可能很快就不行了的消息透露了出去。此時,京師正流傳著一種說法,說于謙等人正力勸皇帝立襄王朱瞻墡的長子為太子。


石亨心想:如果襄王之子被迎立為太子,那將來於謙就是首功之臣,沒有他這個武將什麼事;即便是重立英宗之子朱見深為太子,功勞也是文臣的,也沒有他什麼事,還不如我拉幾個人將軟禁在南宮的太上皇抬出來當皇帝,那我就是新朝的第一功臣了。


於是,石亨聯絡並說服了都督張軏、太監曹吉祥和左副都御史徐有貞等人,謀劃著干一番「換皇帝」的大事。


正月十一日,群臣再次敦請朱祁鈺儘早冊立太子(「早擇元良」)。朱祁鈺當時沒有表態,傳諭十七日早朝再議此事。但等不到十七日早朝,就在十六日晚上,自稱懂星象之術的徐有貞夜觀天象,見紫微星移位,認定當天晚上即是下手的最好時機,決定馬上動手。


石亨等人的密謀,可能事先請示過孫太后,得到過她的准許。至於被軟禁在南宮的英宗事先是否知道此謀,還要打一個問號。以當時對英宗防範之嚴密,是很難互通消息的。


正月十六日夜,徐有貞、石亨、張軏等人會同太監曹吉祥等,以「邊境有警,須增兵入衛」為由,率領一千多京營兵,經長安門進入皇城。


進入皇城後,徐有貞將大門反鎖,把鑰匙拋到水中,做好了破釜沉舟的準備。看到這一大隊的人進入,皇城禁衛大驚,但又不明就裡,眼睜睜地看著他們開往南宮。


到了南宮,只見宮門緊閉,鎖頭已被灌鉛,怎麼也打不開。宮牆高大厚重,敲門也沒人回應。徐有貞令士兵取來一根巨木,幾十人舉著猛撞大門,仍沒能撞開。又令幾個士兵翻牆而入,與外兵合力砸開了一段牆壁,這才將大門打開。眾人一擁而入。


英宗此時早被驚醒,喝問何事?眾人跪在地上,異口同聲地說:「請陛下登位!」英宗默許。徐有貞等人立即招呼士兵將一乘肩輿抬了進來,扶英宗上轎。


這時天色已經微明,星月皎然。路上,英宗一一詢問徐有貞等人官居何職,姓甚名誰?徐有貞等一一作答。一行人到了東華門,守門衛士「呵止之」。英宗連忙出來答話:「吾太上皇也。」


衛士不敢阻擋,一行人順利地進入了東華門,直奔平時皇帝上朝的奉天殿。奉天殿武士見來者不善,以金瓜擊打徐有貞,被英宗喝止。眾人將放在一邊的皇帝寶座推到正中。時隔多年,英宗再次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這時,上朝的時間到了,百官從外面進入宮殿,準備朝見病中的皇帝朱祁鈺,心裡盤算著如何回答皇帝提出的立誰為太子的問題。然而,當百官進入奉天殿的時候,突然驚訝地發現,坐在寶座上的不是皇帝朱祁鈺而是太上皇朱祁鎮!


還沒有回過神來,只見徐有貞站在御前大聲地宣布:「太上皇復辟矣!」百官震駭,但都不敢有異議,只好按照平常的次序,依次排好隊,朝見新皇帝。英宗好言安撫,大家這才平靜了下來。


這就是明代歷史上著名的「奪門之變」(也稱「南宮復辟」)。「奪門之變」的「門」究竟指哪個門?還有爭議。有人說是長安門,也有人說是東華門。但如前所述,復辟隊伍進長安門、東華門都沒有發生任何暴力衝突,談不上「奪」。只有在進入南宮大門時,才有用巨木撞擊大門、翻牆而入、砸壞牆壁的行為,「奪門之變」的「門」應該指的就是這個門。

明英宗復辟之謎



于謙像


英宗復辟後,徐有貞、石亨、張軏、曹吉祥等一班擁立有功的人都加官進爵,而「再造社稷」有功的于謙卻被誣以「意欲」迎立外藩而慘遭殺害,「天下無不冤之」。


被廢掉的朱祁鈺被降為郕王,遷入西宮,十幾天後就死了。關於朱祁鈺之死,死得蹊蹺,正史上說是病死的,但很多人還是相信他是被英宗害死的。明人陸釴在《病逸漫記》里明確地說:「景泰帝(朱祁鈺)之崩,為宦者蔣安以帛勒死。」這也成了明代歷史上的一樁謎案。


且讀且評論。本周最佳評論得贈書《人間詞話》。

明英宗復辟之謎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歷史 的精彩文章:

大唐貴妃的長恨歌
昔日國寶今何在?
皇帝為何敢用自己的命來賭下雨
「發掘」張愛玲、錢鍾書的人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TAG:看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明英宗南宮復辟之謎:稀里糊塗地「奪」回了皇宮
明英宗竟是宮女所生 明英宗為何兩次做皇帝
明朝秘史:明英宗復辟後為什麼要殺忠臣于謙
明朝土木堡之變真相,新皇帝為何沒殺明英宗朱祁鎮?
于謙是明朝忠臣 明英宗為什麼
明英宗「奪門之變」後,明朝如何度過多事之秋?
明英宗南宮復辟是一場什麼政變
為何說明英宗朱祁鎮是被歷史埋沒的英明君主
大明江山敗在了明英宗手裡
宦官亂朝政,導致明朝五十萬大軍慘敗,明英宗被瓦剌活捉
土木之變後,明英宗被俘虜,也先派人去殺害明英宗,結果看到巨蟒
明英宗:性情皇帝,非我莫屬
新皇帝為什麼沒有殺明英宗朱祁鎮呢
先征麓川,後有土木堡:明英宗與麓川王國
冤杀于谦复辟皇位后,明英宗变成了一个怎样的皇帝?
他遭于謙羞辱 卻助明英宗朱祁鎮復辟稱帝!
從金刀案到奪門之變,明英宗奪位景泰帝,兩個版本,誰黑誰白?
「土木堡之變」中被俘的明英宗,如何躲過「美人計」的逼降?
冤殺于謙復辟皇位後,明英宗變成了一個怎樣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