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鐵生:一直生活在地壇里的「孩子」
往期推薦:妙趣橫生的 反腐對聯
文/莫玉林
【作者簡介】莫玉林,四川儀隴人。干過建築,修過鐵路,進過工廠,閑暇時愛好文字。作品散見於《深圳特區報》《江門文藝》《西江文藝》《大鵬灣》《嘉應文學》《打工知音》《中華手工》等。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六年前,當我在報紙上看到史鐵生(2010年12月31日因突發腦溢血)去世的消息時,心裡咯噔一下,他真的走了嗎?我在腦海中一次又一次地反問,這個一直生活在地壇里的「孩子」,是永遠離開了地壇?還是永遠留在了地壇?
史鐵生,北京人,1951年生於北京。歷任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
自從看了散文《我與地壇》,史鐵生的名字就留存在我的心中,我說不出那篇文章寫得多好,只記得看完文字,我感到臉頰上有毛毛蟲一樣的東西在爬行,用手一摸,全是淚。後來,讀到了史鐵生與陳希米的愛情故事,又零零碎碎地看過一些他的書籍《病隙碎筆》、《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等,他的《命若琴弦》曾被導演陳凱歌拍成電影《邊走邊唱》。
史鐵生的身軀倒下了,但以他非凡的文學才華和熱情,構築那座文學的高峰,永遠都不會倒踏。21歲時,風華正茂的史鐵生,坐上了輪椅,突如其來的變故,對一個青年來說,身心遭受到了嚴重的打擊。那不僅僅是一種身體切膚的痛,更是一種心靈深處的傷,讓人感覺生不如死。史鐵生能堅強地活下來,我覺得與地壇有很大的關係。你看,地壇的景物,在史鐵生的心中和筆下,是多麼令人陶醉。
「坐在那園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個角落,任何地方,喧囂都在遠處。近旁只有荒藤老樹,只有棲居了鳥兒的廢殿頹檐、長滿了野草的殘牆斷壁,暮鴉吵鬧著歸來,雨燕盤桓吟唱,風過檐鈴,雨落空林,蜂飛蝶舞,草動蟲鳴……四季的歌詠此起彼伏從不間斷。」
地壇給了史鐵生身心一個放逐的地方,地壇讓他用大自然的甘露,蕩滌了心靈的種種塵埃,地壇讓他看幾了世間萬物的勃勃生長,地壇讓他看見了朝陽似火,看見了霞光滿天,地壇讓他看見了希望,看見了未來,讓他的夢想在此起航。
「十五年前的一個下午,我搖著輪椅進入園中,它為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準備好了。那時,太陽循著亘古不變的路途正越來越大,也越紅。在滿園瀰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並看見自己的身影。自從那個下午我無意中進了這園子,就再沒長久地離開過它。」
這是史鐵生寫的出色的散文《我與地壇》,可以說,地壇情節融入了他的血液,進入了他的生命,貫穿了他起起落落的整個人生。莫言說得好「真正的創作是老老實實地寫自己熟悉的東西」。那樣才有真情實感,才會言之有物。地壇對史鐵生而言,其熟悉的程度,超乎了我們的想像,從他的許多文章中,都能聞到地壇的味道,看到地壇的身影。
「除去幾座殿堂我無法進去,除去那座祭壇我不能上去而只能從各個角度張望它,地壇的每一棵樹下我都去過,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過我的車輪印。無論是什麼季節,什麼天氣,什麼時間,我都在這園子里呆過。有時候呆一會兒就回家,有時候就呆到滿地上都亮起月光。」
史鐵生在地壇里玩耍時,是二十多歲,一方面是身體殘疾了,一方面又是個性倔強的年齡段,身體時好時壞,精神起起落落,影響著他的情緒。許多次,他不把母親放在眼裡,不顧母親心中有什麼感受,似乎還有種故意氣母親的樣子。但是,世上的每個母親,都會無條件地關愛孩子,把一生的愛和牽掛都會放在孩子身上,哪怕是一個坐著輪椅的殘疾孩子。史鐵生多年後才明白,當時在地壇里玩,有時躲著母親,讓母親多麼著急,多麼難過,他寫道:
「有一回我坐在矮樹叢中,樹叢很密,我看見她沒有找到我;她一個人在園子里走,走過我的身旁,走過我經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經找了多久還要找多久,我不知道為什麼我決意不喊她——但這絕不是小時候的捉迷藏,這也許是出於長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強或羞澀?但這倔只留給我痛侮,絲毫也沒有驕傲。我真想告誡所有長大了的男孩子,千萬不要跟母親來這套倔強,羞澀就更不必,我已經懂了可我已經來不及了。」
我們能夠清晰地看見一個母親在地壇里急匆匆走過的身影,東張西望的焦急面容,甚至跪在神廟前,拱手作揖,祈求保佑孩子平安無事。史鐵生對於地壇,已經進入了他的生命,溶入了他的血脈,只要他還能坐上輪椅,他都會去地壇里轉轉,只要生命有一息尚存,他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地壇,想起他在不少文章中提到過的地壇,因為這園子,他常感恩於自己的命運。「我甚至現在就能清楚地看見,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長久地離開它,我會怎樣想念它,我會怎樣想念它並且夢見它,我會怎樣因為不敢想念它而夢也夢不到它。」
史鐵生在地壇里,心是靜了下來,可他並沒有閑著,不是讀書,就是思考。作家邵燕華在讀史鐵生的作品時曾不由感慨:「史鐵生的隨筆也讓我拷問起自己的閱讀。說來慚愧,他書中提到的諸多國外的思想家、作家有不少是我不知道的。」
史鐵生的文章比較多,能夠一篇接一篇地寫出,他那麼多鮮活的素材從哪兒來?可能這是讓許多作家都不得不羨慕和佩服的事。常言道,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言下之意,讀書要和行路相結合,才可能奏效,才可能有益,才符合邏輯和哲學方面的思想——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事實上,我們有很多作者和作家,一旦找不到素材,寫不出東西了,就會出去採風,去旅行,親自動身走走,看名山大川,親近大自然,觀摩歷史古迹。就連三毛,余秋雨,這些文學大師許多書都是靠「走」出來的。一般普通的作家,要是不出去走走,不多看多記多觀察,就可能文思枯竭,江郎才盡,你看史鐵生是如何說的?
「你擔心要不了多久你就會文思枯竭,那樣你就又完了。憑什麼我總能寫出小說來呢?憑什麼那些適合作小說的生活素材就總能送到一個截癱者跟前來呢?人家滿世界跑都有枯竭的危險,而我坐在這園子里憑什麼可以一篇接一篇地寫呢?」
看來,史鐵生是個例外,他的身體不好,也讓他無法長途跋涉,很少去旅行之類。可他寫作的大量素材怎麼來的呢?我想,他除了有非凡的想像力之除,便是地壇賦予了他一種神奇的力量,給了他大量的靈感。地壇就像一個素材的大倉庫,裡邊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鮮活且真實,讓史鐵生的文字源源不斷地從地壇是流出,讓億萬讀者所熟知。
當然,讓史鐵生能文思泉湧,還得力另外一個人,他的妻子,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陳希米。右腿輕殘的陳希米,畢業於西北大學數學系。她漂亮,開朗,溫柔,假如她要嫁一個身體健康的男人,應是輕而易舉的事。可她偏偏看上了坐在輪椅上的史鐵生,除了緣分和崇拜以外,她更是一個富有愛心的女人,不然,她怎麼能夠與史鐵生,朝夕相處二十年之久?這中間要花多少的時間和心血,去料理丈夫的衣食住行,打針吃藥。在生活中,希米一直充當了史鐵生的眼睛和雙腿。
他們之間的默契和關愛,可以從一個小故事看出:史鐵生快去世前,陳希米去旁邊病房辦理史鐵生捐獻器官手續,希米剛走,史鐵生就「全身掙扎,心電圖立刻亂了」,可希米回來一弄,好了,陳再去,他又不安,陳只好把手續拿到病床旁邊辦理,史鐵生就「安安靜靜了」。真是應驗了那句話,「心有靈犀一點通」。史鐵生是幸福的,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刻,愛他的妻子仍守候在他的病床前。
地壇,在史鐵生一生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無容置疑的,他把地壇當成了一個知己,一個紅顏,一個情人。他把心安放在地壇里,同時,也把偌大的地壇安放在心中,他曾擁著地壇,淚流滿面地述說,「要是有些事我沒說,地壇,你別以為是我忘了,我什麼也沒忘,但是有些事只適合收藏。不能說,也不能想,卻又不能忘。它們不能變成語言,它們無法變成語言,一旦變成語言就不再是它們了。它們是一片朦朧的溫馨與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與絕望,它們的領地只有兩處:心與墳墓。比如說郵票,有些是用於寄信的,有些僅僅是為了收藏。」
十年前,我在北京呆過一段時間,去過天安門,去過長安街,有一次坐在公交車上,我的目光在窗外尋尋覓覓,突然「地壇」二字在眼前一亮,那是一個公交站牌,應該離史鐵生筆下的地壇公園不遠吧。只可惜沒有下車去地壇公園玩玩,說不定還能在地壇里遇見史鐵生,遇見那個坐在輪椅上依舊精神飽滿的男子,那時他還活著。
巴爾扎克說過,苦難對於天才是塊墊腳石。史鐵生把常人難以克服的苦難,統統踩在了腳下,成就了一個文學的傳奇。他獲華語文學傳媒大獎2002年度傑出成就獎時,正如授獎詞所說:他的寫作與他的生命完全同構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寫作之夜,史鐵生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內心。
這個「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的史鐵生,把他的「業餘」干出了非凡的成就,這是一種榜樣,值得我們學習。雖然他已經離開了人世,但他筆下的《我與地壇》,已經在無數的讀者心中形成了一道亮麗永恆的風景。每次看見這篇文章的題目時,我就看見一個坐著輪椅的人,頭戴禮帽,手握書卷,喜上眉梢,守候在地壇里的一棵槐樹下,無數的槐花像炸開的禮炮一樣,紛紛揚揚地飄落下來,將他團團圍住。他搖動著手中的書卷,口若懸河地向過往的人們講述有關地壇的點點滴滴……他就是史鐵生,一直生活在地壇里的一個天真快樂的「孩子」,從來也沒有離開過。
《寫乎》微信號:hongyupt
顧問:朱鷹、鄒開歧
主編:洪與、姚小紅
編輯:鄒舟、於偉
※妙趣橫生的 反腐對聯
※讀讀晚唐才子杜牧的詠史懷古詩,扒一扒背後的故事
※讀讀杜牧的寫景抒情詩,歇歇腳,喝喝酒,澆澆愁
※鋤奸隊鋤奸——記段廣高、楊剛夫婦抗戰的故事
※哪座漢墓的甬道,是迄今世界上打鑿精度最高的?
TAG:閱讀悅讀 |
※《我與地壇》:命若琴弦,別去找地壇,站到死里去看生
※中國「地壇廟會」在莫斯科火了
※李德南專輯之五:走向生命的澄明之境——重讀《我與地壇》及其周邊文本
※喜大普奔,地壇醫院成了中國胸痛中心
※患者注意啦:一撥兒中醫專家來地壇執業
※地壇杯Day4:最終6人桌誕生,王凱領跑全場,陸海燕獲大師賽冠軍
※北京地壇廟會在莫斯科開幕 為當地民眾介紹中國傳統文化
※北京地壇明天舉行祭地儀式
※地壇文化廟會全球行放眼全球格局探索品牌帶入美國新模式
※北京地壇啟動修繕壇牆壇門 仿效古人修舊如舊
※這個秋天去地壇公園看銀杏林,會讓人流連忘返!
※地壇大爺每天30秒,治好膝蓋痛!
※地壇科普大賽 | 煎煮中藥像亂燉?其中講究可真不少
※30年前,北京地壇公園的春節文化廟會
※中醫思維+亮相第九屆地壇中醫藥健康文化節
※北控外援蒂奧特突發猝死 地壇醫院眾多媒體守候
※年初一 近30萬人逛龍潭地壇
※鮮貨:2017年的北京地壇廟會
※地壇廟會全球行-2017莫斯科之旅啟幕 中國手藝驚艷俄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