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駭人!醫學SCI論文的造假生態鏈

駭人!醫學SCI論文的造假生態鏈

提要


美國「剽竊監督網」指出,多篇發表在同一SCI期刊同一期上的中國醫學論文,涉嫌數據造假或抄襲。這是不是中國第三方論文代寫公司造假?國際「掠奪性」期刊或出版商是否針對中國作者收取發表費獲利?


文/ 王明婷

一起醫學論文造假事件被曝出,讓中國醫學學術界頓時處於風口浪尖。


9月20日,美國反論文抄襲網站「剽竊監督網」(Plagiarism Watch)編輯林賽?韋恩指出,經檢測發現多篇中國醫學論文涉嫌數據造假或抄襲。至少存在5篇有著相似圖表、由中國作者署名的論文都發表在《遺傳學和分子研究》(Genetics and Molecular Research)的同一期上,部分涉事論文甚至於同一個月份投遞到同一個期刊並被發表在同一期上。


韋恩據此推斷,這背後一定存在第三方論文代寫公司為中國作者發表造假醫學論文,並從中牟利;而部分針對中國作者的「掠奪性」期刊或出版商在監管上存在漏洞,甚至可能通過收取論文發表費用獲利。

駭人!醫學SCI論文的造假生態鏈


Plagiarism Watch網站揭露中國醫學論文造假的頁面


韋恩的判斷,被財新記者的一個採訪所證實。沈南,一位專職醫學SCI論文的寫手,對此早已見怪不怪。「操作這批造假論文的,可能大多是論文買賣公司,數據都是造的。」他對財新記者說。


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簡稱SCI)是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創辦出版的引文資料庫,是世界最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獻檢索系統之一。


2015年12月,中國科協、教育部、科技部、衛生計生委、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學基金會,聯合發布了《發表學術論文「五不準」》,提到不準由「第三方」代寫、代投論文,不準由「第三方」對論文內容進行修改,不準提供虛假同行評審人信息,且不準違反論文署名規範。其中,「第三方」指除作者和期刊以外的任何機構和個人。

然而,在中國,由第三方操作代寫代投SCI論文的行為,並未因此終止。


雖然大多數醫學論文代理公司都沒有直接在業務介紹中寫上「代寫」二字,但財新記者質詢多家第三方中介公司後發現,買賣或轉手已經撰寫完成的SCI論文的現象頻繁,公司也可以按照客戶要求,「定製」一篇論文。


當被問及是否和國際SCI期刊存在合作關係時,大多數工作人員則表示,僅和國內期刊建立有合作渠道,而國際SCI雜誌對文章質量仍有要求,無法直接跳過審稿流程、同行評議流程。


財新記者以客戶身份質詢一家廣州的醫學論文「期刊網」,表明醫學論文代寫並代發到國際SCI期刊上的需求。


該公司銷售人員稱,若時間緊急,確可提供內部關係稿,「就是說我們這些編譯公司和國外SCI雜誌合作,在審稿和錄用上都可以提供便利。」

該銷售人員表示,和公司存在關係稿合作的SCI期刊多來自南美洲以及非洲地區。而對於造假與撤稿的現象,他直言不諱:「之前確實有編譯公司代投稿件,出現過多人共用數據的問題,最後結果是撤稿,害慘了那些醫生。」


「掠奪性」期刊和出版商的生意經


?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副教授Jeffrey Beall從2009年開始涉足學術不端問題研究。近年來,他不斷更新相關期刊和出版社的黑名單,稱它們為「掠奪性」期刊和出版商,靠不正當手段向作者掠取錢財。

Beall告訴財新記者,很多「掠奪性」的出版商確實會偽造同行評議的過程,或者他們根本不進行同行評議環節,「但又自稱自己具備這一流程」。


韋恩指出,此次涉事巴西SCI期刊《遺傳學與分子研究》的影響因子僅為0.764,但僅2015年一年,該期刊就有1605篇論文來自中國作者,當年發文總數為2056篇,中國作者的論文佔78.1%之多。

駭人!醫學SCI論文的造假生態鏈



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信息研究所研究員許培揚在其科學網博客中揭露,《遺傳學與分子研究》從2002年創刊至今,發表中國大陸地區的論文共3646篇,占發表論文總量的54.901%。


數據顯示,2007年,該期刊發表來自中國大陸地區的論文數量仍為個位數,但此後逐年遞增,從2011年開始增長勢頭迅猛。


「剽竊監督網」報告稱,此次疑似抄襲情況最嚴重的文章,主要出自《遺傳學和分子研究》《醫學科學評議雜誌》(Medical Science Monitor)《腫瘤研究與治療》(Onco Targets and Therapy),以及《診斷病理學》(Diagnostic Pathology)。


韋恩對上述期刊的同行評審環節、使用反抄襲軟體的情況以及編輯的能力提出質疑。


「我們一般不投出事的那四本期刊,它們基本的問題是見錢眼開,才會有造假文章扎堆投稿」,德亨文生物科技公司客服人員表示,公司向客戶提供醫學SCI論文代寫代發業務時,會比客戶更加謹慎,「畢竟我們想長期生存」。


Beall告訴財新記者,簡要概括來說,「掠奪性」期刊和出版商最重要的三個特徵為:使用欺詐手段,業務不夠公開透明,以及並不遵循學術出版行業的標準。沈南認為,「掠奪性」期刊的特點主要是收錢發文章,但並不直接參与文章買賣,「只能說這種雜誌利用了現在國際科研圈的評價體系」。


涉事巴西期刊的h指數僅為34,h代表「高引用次數」(high citations),即創刊以來至少有34篇論文被引用頻次不低於34次。許培揚指出,「這個期刊的影響因子和h指數都屬於比較低的」。


沈南坦言,國際上確實存在一些SCI「水刊」,他們以賺錢為目的,不會對論文質量作嚴格的把關,「有些會收取高額版面費,也會有收取審稿費的情況。」


在沈南看來,「掠奪性」期刊中,有些本身就是「野雞雜誌」,「有可能今年發了文章,明年它就被踢出SCI資料庫了,或者業內根本就不認可」。


《遺傳學和分子研究》等期刊被收錄在湯森路透集團運營的SCI(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中。據新華社報道,湯森路透集團發言人海迪?西格爾回應,將會監督涉事期刊,「對於任何不合規的期刊,都將會被SCI資料庫刪除」。


實際上,就在今年7月份,湯森路透公司宣布將旗下包括科學引文索引(SCI)、影響因子(IF)在內的知識產權業務和科學信息業務高價出售給兩家投資公司。


SCI被賣第二天,美國微生物學會(ASM)即發文稱,以後將不在ASM期刊網站上公布影響因子,文章指出,影響因子仍被廣泛濫用於出版、求職、項目申請和職務晉陞等各種科研環節。


對於「掠奪性」期刊和出版商的制約措施,Beall提出,SCI資料庫的新東家可以嘗試促進這一資料庫的甄選更為嚴格,而政府不應當限制出版自由,再者,學術出版行業也應更好地規範自身。


「內部關係稿」猜測


日前,《遺傳學和分析研究》已對部分有問題的論文展開撤稿行動,並表示撤稿文章或偽造同行評議過程,或一搞多投,有的甚至存在實質的抄襲行為。


曾有媒體報道,2014年初,武漢科技大學附屬天佑醫院感染性疾病科由萬方匯智(北京)國際文化傳播中心(下稱萬方匯智)代為投稿發表了一篇SCI論文,將一篇早已在國內發表的論文修改、翻譯、潤色並且代投代發,存在重複發表、不當署名等問題。而這篇論文正是發表在此次涉事的巴西SCI期刊《遺傳學和分子研究》上。


萬方匯智的客服人員表示,對於此次涉事的SCI期刊,該公司在投遞過程中確實會有涉及,但由於數據來源於客戶且無造假成分,「沒有一篇被撤過稿」。


萬方匯智的官網介紹提到,該公司在醫學論文領域,與20多位SCI雜誌審稿人有長期合作關係。對此,客服人員表示,國際SCI期刊對文章質量有要求,並非通過合作就能保證稿件的發表,「不像國內的期刊,比如北大核心,你給錢就能發」。


但是,當財新記者以客戶身份質詢廣州某醫學論文「期刊網」銷售人員時,他表示,確實可以提供進程較快的「內部關係稿」,且能夠保證發表。但他提醒道,近幾年出問題的都是內部關係稿,所以除非時間高度緊張,否則不推薦非正常渠道的投遞。這類內部關係稿,一般投遞在影響因子較低的期刊上,「一般是3分以下,0-1分最多」。


該銷售人員介紹,內部關係稿的整個操作流程會較正常渠道快速一些,因為正常渠道投遞的稿件在被錄用後需要一兩個月才能被在線發表,隨後,仍需要一兩個月,才能在SCI資料庫中檢索到。


「關係稿是跳過這些,就直接可以檢索到了。」該銷售人員表示,內部關係稿在從投遞到發表整個流程的時間控制和後期修改上都會提供便利。


「但在錄用發表的時間上,仍然不能確保。」該「期刊網」銷售人員表示,所合作的雜誌社不僅僅與中國的第三方論文公司合作,還有其他國家的合作關係,因此,雜誌有時需要處理的稿件較多,「可能我們排的時間就久一點」。


據了解,內部關係稿由第三方論文公司直接發給雜誌社內部進行審稿,所以沒有投稿記錄,但可以直接在資料庫中進行檢索。


該「期刊網」銷售人員指出,今年開始,整個行業對SCI關係稿的操作都在變少,且並不推薦客戶選擇關係稿,「關係稿一般不會是一篇、兩篇地投遞到合作的期刊上,其接收量很多,就怕太泛濫最終都被撤稿。」


當被問及是否關係稿也較容易出現造假或共用數據的現象時,該銷售人員表示,「不會,關係稿也僅是形式不同」,審稿流程仍是需要的,只是大部分都是小範圍修改,稿件質量仍然有保障,並表示發表不成功可以全額退款。


生產線上的造假風險


李凡亮大學畢業後即開始從事醫療論文代寫公司的銷售工作。他介紹說,一些醫學論文編譯公司確實存在數據造假的行為,「有些是直接編造的」。


李凡亮說,據同行透露,此次「剽竊監督網」曝光的涉嫌數據造假的論文中,部分由廣州一家行業內「巨頭」旗下的編譯子公司操作,「出問題的文章應該出自大公司、小公司的都有,只是巨頭的銷量比較大,所以出問題的概率高」。


在兼職兩年、全職一年的寫手生涯中,沈南經手發表的醫學類SCI論文數量在30篇以上,所發期刊影響因子介於1到5分之間。他目前所在的外包公司採取流水線作業的模式,有專門的技術部門和實驗部門,分工明確,「現在,這個公司各個環節都很規範,不過,之前我做兼職的那家公司確實存在不規範的操作行為」。


據沈南介紹,結合財新記者檢索發現,目前,市面上提供醫學論文代生產服務的,主要存在三類公司:第一類是以實驗為核心環節的公司,一般以生物科技類公司為名,其中最系統的能夠提供從課題設計、實驗、數據分析、撰寫到賣試劑,甚至開展科研培訓等「一條龍」服務;第二類是以文字工作為核心的代理公司,提供翻譯、修改、潤色、代發等服務,需要購買數據或由客戶自己提供數據;第三類則是直接買賣文章的第三方中介。另外,在淘寶上也存在由個人或團隊提供的醫學SCI論文代寫、修改等服務。


「生物科技公司」德亨文的客服人員介紹,對於一篇保證投遞到影響因子3分以上SCI期刊上的醫學論文,代寫代發的整體服務費用為11萬元或以上,對於影響因子1-2分的,收取6萬元,2-3分則為8萬元。費用主要包括實驗成本以及代寫代發費用,期刊版面費自理,基本能保證一年內收到期刊的接收函。


「寫手」沈南目前主要負責課題設計、數據分析和文章撰寫的工作,他強調自己的職業應該被稱為「科學編輯」或「醫學寫作者」,「這行是灰色地帶,也談不上性價比。但想長久幹下去的,千萬不要抄襲、造數據,也不要在第三方評審上造假」。


國際學術界對公開發表的中國醫學論文提出質疑並非首次。


2015年3月,英國BMC(BioMed Central)出版社撤回43篇醫學論文,其中41篇來自中國,發現有第三方有組織地提供虛假的同行評審服務,甚至直接偽造全文。


同年8月,德國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集團宣布撤回64篇論文,稱同行評審過程涉嫌造假。涉事論文中有61篇來自中國。而此次美國「剽竊監督網」的質疑,則直指醫學論文的數據環節造假。


目前,確實有第三方代寫公司在論文操作上存在造假或其他不規範行為。沈南說,這類公司在代寫行業里不佔少數,「他們不打算長久做下去,也不怕被查出來。在現行機制下,就算出了問題,也很難知道是哪家公司乾的」。

駭人!醫學SCI論文的造假生態鏈



廣州某醫學論文「期刊網」的寫手,包括全職和兼職兩種形態,公司向急於用稿的客戶提供轉讓服務,轉讓撰寫團隊正在寫或已經完成的論文。


該網站銷售人員介紹,大部分論文都由專業的撰稿老師撰寫,除非在客戶需要加急服務,且存貨無法滿足其需求時,會向團隊以外的撰稿老師諮詢文章的轉讓和買賣。


該「期刊網」的銷售人員並未提及醫學論文代寫過程中的實驗成本,且其報價較低,對影響因子在3-4分的期刊,代寫代發的費用僅為7.2萬元。對此,他解釋稱,由於業務都由一手團隊操作,沒有外包行為,所以少了中間環節的價格。


在其發來的30篇影響因子可供挑選的論文中,影響因子0-1分和1-2分的居多,僅有5篇的投遞目標為2-3分。據介紹,其中包括已被錄用並需轉讓的文章,可以在返回修改時修改原作者中的一個作者信息,「這種情況比較少,快的話一個多月就可以發表,大部分是撰稿人還沒有找到買家」。


以沈南的業內經驗,「轉讓」其實就是買賣文章,「別人手裡有寫好的文章,自己不發表,然後賣給需要文章的人」。


沈南表示,一般直接轉讓的論文不涉及額外實驗,文章的數據可能本來就來自某個研究人員,或是其中數據操作是零成本的Meta分析。


「兼職人員一般都來自高校的研究所,他們手裡有一部分數據。」在沈南看來,買賣文章是造假或抄襲出現的高風險地帶,因為兼職寫手並不一定長期以代寫為生,「很多人沒有那麼誠信,很可能賣給你的文章里的數據不止賣給一家」。


「造假的論文破壞了文獻的自然規律,特別是當它們進入大型醫學資料庫,會在檢索過程中將錯誤放大。」許培揚表示,存在造假情況的論文,甚至會影響本來沒有問題的論文,並將嚴重影響中國科研在國際學術界的聲譽,會造成學界對中國科研人員的不信任。


「把控制學術不端的埠前移,可以達到減少學術不端發生的可能性。」重慶醫科大學特聘研究員譚新傑認為,對發表英文文章的狂熱是最近數年才在中國興起的,所以英文查重的概念仍沒有得到其應有的重視,「各個單位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認為發表到國外受到的關注會更少,不會出事」。


譚新傑建議,國家層面的科研部委應率先啟用可信賴的查重系統,以引導科研單位和科研工作者對查重工作的重視,儘快將防控抄襲造假的埠前移,以此震懾抄襲的動機,從而減少學術不端的批量發生。


在沈南的經驗里,不設置查重環節的國際SCI期刊很多,「科研的宗旨本來就是開放的,只要數據支持結論,理論上任何研究都是一個完整的研究」。


對此,Beall指出,一般來說,越高品質的出版社越有可能檢查剽竊行為。如果出版社都能夠進行查重,那將會是個好現象,「但是,我們沒辦法強制他們這麼做」。


文中沈南、李凡亮為化名,本文發表於10月17日的《財新周刊》


-end-

駭人!醫學SCI論文的造假生態鏈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健康點 的精彩文章:

醫學論文造假背後的制度之惡
我們贏得癌症戰爭了嗎?
「糖」統天下:FDA青睞怎樣的數字健康產品?
多位學者實名質疑韓春雨 期刊方稱還在調查
好大夫裁員50%?王航:大家現在對行業信心不足

TAG:健康點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學術論文又造假?代寫公司與巴西SCI合作「淘金」
國之哀傷?中國醫學論文造假事件引人深思
524名中國醫生論文造假:醫生為何容易「感染」學術不端
2016年的科學爭議事件:學術造假、CRISPR專利、三親嬰兒……
醫學論文造假背後的制度之惡
中國芯超越AMD戰平Intel?買辦馬甲CPU造假騙經費
FBI調查中國留學生顧問公司造假違法
中國學者百篇論文造假被撤多涉醫學 專家:如何指望治病救人
造假藝人再加1?陳沂開炮質疑Paul學歷
造假藝人再加1?陳沂開炮質疑Paul學歷
524名醫生被曝學術造假背後 有「槍手」開始放棄SCI業務
近代造假第一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PS照片,PS和皇帝合影
23歲大學生利用PS技術造假幣,作!
論文造假遭國際期刊曝光,山東醫學科學院附院取消兩名醫生主任醫師資格
英國大學校長作死!竟然幫學生考試造假
比107篇造假論文更可怕的,是SCI論文都能買
我在論文「造假」工廠打工,牛津的學生都來下單
日本學術造假事件 小保方成功起訴NHK「侵犯人權」
Magic Leap從未承認造假 創始人發文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