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周平:我們為什麼要用那麼多錢去買兩室一廳?
本文來源:一席(ID:yixiclub)
來自日本廣島的建築師青山周平 ,因為改造了一戶被稱作「史上最小學區房」的北京老四合院而被人熟知——35平方米三代5口人逼仄的居住環境得到改善,重新詮釋了在胡同生活的可能性。
現在已經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共享社區、共享生活方式。我們現在已經不需要買車,有滴滴、優步;同樣有各種外賣的APP。那為什麼我們的生活、我們居住的地方還是這樣子?
未來的家青山周平
大家好,我是青山周平。我是來自日本的建築師,今天很高興來到上海。我平時住在北京,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內容,是我對家的概念的理解,以及最近一直思考的關於未來的家。
為什麼我一直在思考家的概念呢?大家也知道,中國幾十年的城市化的進展,很多在上海、北京的年輕人春節的時候回家,可能父母的家還在,但是那已經不是原來小時候住的房子了。他們搬到新的城市、新的住宅了。我現在如果回日本的老家,父母住的地方是我原來小時候住的房子,我小時候學習的桌子、用的房間都在。
所以我認為中國的年輕人是缺少家的概念的一個群體,包括他們自己在城市裡面的家也一樣。他們可能有小的房子,但是從早晨到晚一直在外面工作,晚上回家基本上就是一個人生活。這種房子也不能說是他們的家,因為家是家庭的容器,或者說家是家庭的衣服一樣的東西。
家庭一直在變化,家也一直在變化。我們的家庭原來是很大的家庭,可能在中國和日本都一樣。過去十幾個人一起生活,奶奶爺爺、爸爸媽媽、孩子孫子一起生活。這個情況慢慢變了,中國是爸爸媽媽還有孩子三個人,日本的話一般來講就是爸爸媽媽兩個孩子四個人,就是變成這樣的一個小家庭的標準模式了。
最近這個情況又有大的變化。現在上海、北京、東京這些大城市的家庭已經更多地變成了一個人的狀態。比如說右邊的這個數就是現在東京的家庭的情況。
可以看到,最多的已經變成一個人的家庭了。第二是兩個人的家庭。我們所認為的四個人的標準家庭,已經變成15%左右的很小的一部分。
所以現在我們思考家,或者思考未來的家的時候需要考慮這種情況。因為我們原來有這樣的一個大家族,很多人住在一起,所以這種大家族的家庭裡面有各種各樣的事情發生,你可以教育、交流、體驗,各種各樣的行為都在我們的家庭裡面完成。現在已經沒有這樣的家庭,原來在家庭完成的這種行為現在到底在哪裡完成?這是一個問題。
我們原來的房子是這樣子的,可以看到後面有山跟自然聯繫,可以看到中間有室外的部分。這個是對自然開放、對別人開放的,因為這是工作的區域,所以很多人可以隨便進來。
但是我們的房子慢慢變成這樣子,也可以說我們慢慢被洗腦了,我們想像中的房子越來越多地變成這樣子。
這種房子的模式其實歷史並不是特別長久。我認為這個模式大概是工業革命的時候開始,也就是十九世紀末、大概一百多年前慢慢開始的。工業革命的時代到底具體發生了什麼?是我們的工作方式變了。因為噪音因為污染,我們沒有辦法在家裡工作,必須要把工作和生活分離,工作的地方慢慢變成上面這樣,生活的地方慢慢變成下面那樣。
家庭的、封閉的、私密的空間,一個我們腦子裡面的家的模式就是這樣開始的。我認為家跟房子不一樣,房子可能就是物理的空間,可能就是我們的財產,但是家不僅僅是這些。
家到底是什麼?其實我最近一直思考這個問題。
我在中國11年了,其中的7年一直住在北京的胡同裡面。我對家的理解,我對家的概念的思考,都是從我自己在胡同裡面生活的經驗來慢慢形成的一個概念。
這個紅點就是現在我住的地方,在北京的二環內,是老城區。
這是我現在住的房子。其實很小,大概四十平米左右。左邊是我家,對面是一對年輕夫婦,中間有一個院子。
下面這個圖裡,是從我家走路兩三分鐘的距離的一個菜市場。對我來講,其實這個地方是我的冰箱的一部分。我家的廚房很小,但是我有它,我需要菜的時候就走幾分鐘就可以買回來新鮮的菜。
其實這樣的生活方式,跟我們所了解的,比如說美國的那種生活方式不一樣。我們了解的美國的生活方式可能就是開車20分鐘30分鐘,去很大的超市,買一個星期兩個星期的菜,把它們放在車裡面然後回家,回家後把所有的東西放在很大的冰箱裡面。我們想像中的美國的廚房和冰箱都很大。
但是如果我走路幾分鐘的距離有這樣的買菜的地方,那我其實不需要那麼大的冰箱,不需要那麼大的廚房。
一樣的,我也有這樣的一個客廳,其實這是我的客廳的一部分。
我的客廳很小,我可以去這個餐館吃飯,另外一個是義大利人開的義大利餐館,我可以選不同的有意思的好吃的菜。
我要工作的時候可以去這個咖啡廳,其實這個是我工作的地方,我的書房。
如果我要喝啤酒的話也可以去這個地方,其實這家也是專門自己做啤酒的地方,離我家也是三四分鐘的距離。
所以其實我家沒有書房,我家的廚房很小,客廳很小,沒有健身房,但是後面各種各樣的點都是我的生活範圍。這是我的家的一部分,家的延伸。這個對我來講是胡同的家最有意思的一點。
我們在胡同裡面經常看到這種情況。
剛到北京的時候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他們可以不穿衣服,但是後來我越來越理解了這個胡同的生活方式。我也在胡同里生活了幾年,理解了他們。因為他們覺得這個地方不是公共的空間,他們覺得這是家的一部分,他們家的客廳,或者他們家的哪裡哪裡——為什麼在自己的家裡面要穿衣服。
這個對我來講很有意思。我相信他們如果是去稍微遠一點的地方,如果超出他們心裡的家的範圍的時候,他們一定覺得不好意思不穿衣服。
所以我認為家應該是開放的,家應該跟城市融合在一起。城市可以引入到家裡面,家可以延伸到城市裡面。家應該是跟自然有關,跟生活有關。在這種基礎上,我最近一直思考未來的家到底是什麼。
我們大概十幾個建築師,在中國各地一起研究中國的家的未來,中國的生活方式的未來,各個建築師都有不同的主題,我自己的主題是年輕人的共享社區。
它的題目是「四百盒子的社區」,這個研究項目我們一直在做,最近變成一本書了,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可以看一下。
在日本,這種共享社區越來越多。這個是日本的案例。這是他們的公共客廳,下面是餐廳,後面這個地方是廚房。後面這個白色的盒子是每個人的自己的房間。個人的房間其實很小很小,基本上是一張床、一個衣櫃,其他的都沒有。沒有洗手間,沒有淋浴,沒有廚房——這些是都是公用的。
其實這種共享社區的模式在中國也越來越多。這個是我上次在上海參觀的一個項目。他們的模式是樓上都是他們的房間,但是跟日本稍微不一樣的是,他們的房間雖然很小,但是有衛生間和淋浴,不過也沒有廚房。下面是一起看電影的地方、工作的地方、吃飯的地方,再下面是大家的廚房。
所以現在日本也好,中國也好,已經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這種共享社區、共享生活方式。我們現在已經不需要買車,有滴滴、優步;同樣有各種外賣的APP——我不是做廣告啊。音樂也一樣,我們現在已經不買CD光碟了,需要聽的時候通過互聯網去聽就好了。那為什麼我們的生活、我們居住的地方還是這樣子?
我們需要用那麼多的錢買三室一廳、兩室一廳,我們為什麼需要那樣的居住方式?我們居住的地方能不能跟交通一樣,跟吃飯、聽音樂一樣,更放鬆、更輕鬆、更簡單?這是我們的一個出發點。
其實我很多設計的靈感,是通過自己在胡同生活的體驗得來的。這個是我家對面的胡同的一個場景,每天都是這樣子。
他們把自己房子裡面的椅子放在胡同的公共區域裡面,我開始研究各種各樣的胡同裡面的傢具。
這個可能是他的晾衣杠,因為他們家裡面沒有地方放這種東西,或者在房子裡面通風不好、採光不好。他們把自己的東西放在外面,但是又不想別人拿走,所以用這種鏈子來連接。
這個是桌子,可能他的房間沒有那麼大的空間工作,所以他把自己的桌子放在公共區域裡面。桌上是幾個要發的快遞或者要收的快遞,這是他在工作的一個場景。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張圖。可能這是已經七八十歲的老阿姨的凳子,後面這個地方已經彎了,下面的這個墊子也可能是經過很長時間的自己的一個創意。她不想別人拿走,所以用這種金屬的鏈子來連接。
我們可以看到的是,阿姨已經放棄了這個凳子的使用權,但是她不放棄所有權。一般來講是我所有的東西我使用,別人所有的東西我不使用,這是我們現在社會的一個規則。但是我們在胡同裡面看到的是「所有」和「使用」之間很曖昧的關係,這個很有意思。
我認為北京胡同的共享社區、共享生活就是這樣半公共的家居空間。所以我們的方案就是房子可以變成這樣,一個有點像盒子、有點像傢具一樣的東西。
具體來講,中間白色的地方是一個盒子——大概是剛剛可以放下床的一個盒子,中間是一張床,周圍紅色的地方是各個傢具。
傢具各種各樣,有雜物櫃、玄關櫃、書櫃、衣櫃,各種各樣的柜子、各種各樣的傢具都有,可以根據我們自己的喜好或者生活方式來選。
這個盒子你可以租一個,也可以租兩個、三個,如果你需要的話四五個也可以。你可以住在一個盒子里,其他兩個用於生意。
如果你多裝一些書架的傢具模塊的話,這個盒子可以變成書店;如果是衣櫃模塊裝得多,這個盒子也可以變成服裝店。它是你可以根據需求來租的。
平面的話可以看到,這裡各種各樣的盒子都是他們住的。有書店、咖啡廳,有賣花的、賣衣服的。中間這些地方是衛生間、廚房和淋浴間。中間比較大的這個盒子是很大的一個電梯,因為這個電梯很大,所以可以直接把這個盒子放在電梯裡面。
也可以上到二層三層四層,天氣好的時候其實可以去屋頂,在屋頂上睡覺。因為這個盒子都可以動,所以其實根據他的使用方式,有時候可以做這樣幾個不同的活動。
如果需要的話,比如像我們今天這樣的活動,可以把盒子一起挪過去,空出這樣的一個大的活動區域。如果大家一起把所有的盒子都往裡移動的話,我們可以做一圈這樣的一個公共的區域,可以做馬拉松、跑步等類似的比賽,各種各樣的活動都可以考慮。
很多人說這個不可能,覺得這樣的生活方式不可能。因為所有的傢具都放在外邊,我們的衣服、書所有的東西都放在外邊,別人拿走怎麼辦?就像我們剛才在胡同裡面看到的那個場景一樣,他們把自己的傢具放在外邊,但是不想讓別人拿走,所以只能通過金屬的鏈子來固定。
但是我這個方案其實不是現在馬上要實施的,可能是十年十五年後的一個方案。十年十五年後,我們的技術會變成很有意思的一個階段。現在已經有IC的標籤、電子的標籤,如果我們把所有的東西,衣服、褲子、書,各種各樣的東西都貼上這種電子標籤,我們需要的時候隨便通過手機或者電腦就可以知道我的書在哪裡,我的那件衣服在哪裡。有這樣的技術的時候,我們已經不用在乎東西在哪裡。我的生活空間、我的時間、我的物品都可以在這個共享社區裡面被共享。
回到我自己的家的一個情況。我的房間正好是朝南的,所以很多鄰居把他們的東西都放在我的窗台上。其實這些都不是我的,這些衣服也不是我的。
我的鄰居有兩個孩子,如果我在家,他們可以隨便來我的房子,玩兒一會兒就回去了,因為他覺得我家也是他們的空間。但是我們想一想,如果同樣的事情在公寓裡面發生,我肯定不允許別人家的孩子隨便進入我的房間。同樣的事情發生在胡同裡面和公寓裡面,感覺完全不一樣,這個很有意思。我覺得這個是空間的力量,是設計的力量,我今天想說的大概是這個。謝謝大家。
獲取第一手日本資訊
微信公眾號:全日本愛好者社區(帳號:ijapan520)
日本良品介紹。
微信公眾號:日本淘(帳號:riben517)
微信運營者:ribentao08
※為什麼我們要花費那麼多時間來持咒?
※我們為什麼那麼喜歡講八卦?
※什麼時候吃枸杞子最好,每天是多少粒?我們都錯了!
※這兩年我們都做了什麼?
※為什麼我們每天都會這麼累!
※好美好仙!這還是我們家那隻二狗子嗎?
※為什麼我們那麼喜歡下雪?
※我們賺錢到底是為了什麼呢?
※這種夾子你見過吧,原來我們白用了這麼多年!
※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雙十一,活兒姐都買了什麼?我們把清單拉出來啦!
※我們去月球做什麼?
※一杯茶,原來教會我們這麼多!
※我們為什麼要「吃苦」?
※10月,我們應該多吃什麼蔬菜?轉給家裡買菜的人!
※為什麼我們不喜歡星期一?
※這就是我們的青春
※婆婆痴迷炒股不帶孩子,還要我們每月給她一千塊
※二十多歲,我們為什麼要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