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殉夫,母親痛哭,而父親卻說「死的好!死得好!」
今天,當我們漫步在徽州的古村落里,不經意就會看到除馬頭牆和青石板鋪成的鄉間小道外,還有一座座出現在眼前的高大牌坊。
這些牌坊的建造初衷,並不是因為它們富麗堂皇的外表供人觀賞,而是通過它,來旌表「忠、孝、節、義」的封建倫理觀。其中,貞潔牌坊道德教化色彩最為強烈。
秦始皇時,巴邑有一個名叫清的婦人早年守寡,「用財自衛,不見侵犯,秦皇帝以為貞婦而客之,為築女懷清台」,這大概是統治階級最早為貞婦樹碑立傳的事例了。
貞節牌坊是為了表彰女性對自己丈夫的堅貞不渝而建立的牌坊。文學小說里有不少關於古代貞女與烈女的生動而悲涼的傳奇故事。據《古今圖書集成》記載:「烈女」「節婦」在唐代只有51人,宋代增至267人,明代猛增到36000人。而到了清代,僅安徽徽州休寧縣,就有2200多人。
徽州之所以會出現這麼多貞節烈女,主要跟徽商的崛起有關。15世紀的徽商崛起於中國東南,成為明清之際整個中國最重要的商業力量。男人們在外經商,取得成就之後,往往在外地納妾用以排解寂寞和苦悶。
而獨守徽州老家的女人們,卻不得不面對空房和冷床,成為封建禮教下的犧牲品。儘管許多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中表達過徽州女人的抗爭,但更多時候,她們只是被動地接受難以撼動的綱常禮教和悲慘的命運。
當時全國人口還不算很多,加上還有不少女子未被記載,這個數字明顯是很驚人的,一處牌坊下,就算沒有埋葬一個活潑的生命,至少也埋葬了一個女子數十年的青春。
經過金、元、明三代對貞節觀念的極端倡導,在進入清朝以後,貞節的含義變得十分偏狹了,似乎成了一種宗教,非但夫死守節成了天理,未嫁夫死,也要盡節,偶為男子調戲也要尋死。
總之,女子的生命緊緊維繫在貞節上,稍有變故,就要以死全節。清代的儒道學者們連看見唐人文章里有公主改嫁的話,也不免勃然大怒,「這是什麼事!你不為尊者諱,這還了得!」女子如果做幾句「閨中望月」、「園裡看花」的詩,也要被斥責為「邪念」、「懷春」。
清朝政府對殉夫現象,即讚揚,又有所保留。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以前,對於殉夫者多加以表彰。後來康熙所見此類事情漸多,因而說:「今見京師及諸省殉死者尚眾」,然而丈夫壽短,妻子何必自殞,這種輕生是反常的事,過去旌表,自今以後,嚴行禁止。
康熙表現出了開明的態度,但是殉夫乃是「夫為妻綱」的產物和一種表現,這種思想制度不改變,必定還會有殉夫的現象出現。
殉夫畢竟是大義凜然的事,統治者覺得不表彰頗為不合適,雍正六年(1728年)時,朝廷斟酌情形,表揚那些尤為節烈的女子。此列一開,地方官請旌的就多了起來,雍正十三年四月的頭幾天,請旌表的節烈婦女就多達數十人。
清政府儘管不是那麼積極倡導殉夫,但那時的婚姻制度和社會輿論決定了此不可根絕的現象。樹牌坊是彰德行、沐皇恩、流芳百世之舉,甚至是女人一生的最高追求。
《儒林外史》中記載,老秀才王玉輝的三女兒丈夫病亡,她發誓絕食殉夫,他的公婆、母親都勸她不要這樣做。而王玉輝卻勸女兒:「這是青史留名的事情。」女兒絕食八天後死了,她母親哭的死去活來,王玉輝卻仰天大笑:「死得好!死得好!」封建禮教讓人如此瘋狂無人性,真令人毛骨悚然。
當然了,明清的眾多牌坊也不多是貞潔牌坊,還有很多是以孝義為名而建造的,在封建社會的制度下,女人們即便功勞再大,最高名譽也只能是為自己身後博得一座冷冰冰的石頭牌坊!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女友上門被狗咬傷,兒子要打死老狗,父親說出真相,小伙跪地痛哭
※母親打來電話,我和妻子歡喜回老家,得知真相我抱著母親悔恨痛哭
※姐姐嫁有錢人卻對母親很摳,我結婚她卻送大禮,真相讓母親痛哭
※當初母親拋棄病重的父親,多年後知道了原因,我跪在母親面前痛哭
※父親要她嫁給一個瘸子,她死活不肯,事後卻痛哭不已
※妻子病死,丈夫不忍埋葬,抱於床痛哭,豈料竟因此救得一命
※的哥被乘客打劫,母親隻身制服歹徒,老人說出真相,兒子下跪痛哭
※女兒病重父親找人還錢,卻被逼殺人,女兒臨終寫信,大叔獄中痛哭
※水滸中死得最慘的七位好漢,宋江為其痛哭,說比死了父母還難過
※不同家庭,相同遭遇,母親不停說自己罪大惡極,父親的痛哭流涕,誰來承擔孩子的遭遇
※弟弟從小就被姐姐背著父母做這件事!結果卻令父母痛哭不已?
※兒子經常收禮,去世父親託夢讓他退回,男子跪遺像痛哭後才知真相
※兒子做皇帝,他失聲痛哭,這還是親爹嗎
※女兒病重,男子找債主還錢被逼殺人,女兒臨終寫信,父親獄中痛哭
※故事:抓住跟蹤猥瑣老頭,她竟跪地痛哭,原來是母親已變做鬼魂
※賭徒偷驢,被母驢拖拽幾十米,農民告知真相,男子對母親下跪痛哭
※老婆和姐夫行為親密,得知真相後,讓我失聲痛哭!
※妻子過世一年,女兒卻說媽媽常來看她,調查真相後父親抱頭痛哭
※故事:為前程,欲殺瞎眼親爺爺,爺死後,竟跪地痛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