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惜福當惜物 鋦瓷成非遺

惜福當惜物 鋦瓷成非遺

惜福當惜物 鋦瓷成非遺


——看古人是如何愛碗惜物的


有一謎語:「顏色白如雪,身子硬如鐵,一日洗三遍,夜晚櫃中歇」。打一生活用品。我想不論年長還是年幼都會脫口而出——碗。

惜福當惜物 鋦瓷成非遺



破碗破補為惜物


「孩提破碗是經常,最怕叱呵挨耳光」。碗不僅是生活器皿,還借喻著人生的「飯碗」。因此,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想用「碎碎」平安來搪塞打破「飯碗」的行為,除了「呵斥耳光」,那是很難平靜地平復長者的怒氣的。於是乎,「食不言」就成了家訓。吃飯要「聚精專吃」,目的之一就是「保碗」。

「破碗」代表著不吉利。生活中,店家也絕不能用殘破的碗來招待賓客。因為只有在乞討、坐牢或斷頭時才用破碗。


碗破了,也不能輕易言棄。看看古人是如何愛碗惜碗的。

惜福當惜物 鋦瓷成非遺



這隻碗淘於數年前的太原南宮。撇口,直徑18厘米,高度8.5厘米。整體胎質堅硬瓷實,器身較薄可透光,釉色白中帶青,圈足直立,底徑8厘米。足心內畫繪有青花雙圈,圈中印章般青花款。碗內心底繪一株青花蘭草。外壁繪有兩組青花喜鵲登梅紋圖,對稱地繪滿外壁:在梅樹的虯枝上,兩隻喜鵲張嘴鳴叫,振翅欲飛,畫風洒脫,動感十足。最難得的是樹上的朵朵梅花竟是「堆白」而成,宛如寒冬臘梅。梅花是春天的使者,喜鵲是好運與福氣的象徵,好一幅吉祥喜慶的畫片。器形、胎質、釉色、底足…沒錯,清早期奔康的民窯器物。哎,可惜是殘器——渾身開有多處裂紋,外壁有20多個鋦釘修補。

可就是這24個鋦釘,這隻殘碗好似心頭肉一樣,讓我闊綽拿下。除了年份,這隻碗更讓我動心的恰恰就是滿身裂紋殘而不缺的美,一種古老的金屬與瓷器碰撞而形成的民間手藝——鋦瓷之美。


鋦藝鋦活成非遺


收藏瓷器有句老話:「瓷器起毛,不值一毛。」意思是說,瓷器口沿由於極小磕碰,摸上去有些剌手,就不值錢了。更不用說裂紋破痕了。其原因與瓷器本身的材質和不易修復有關。瓷器器身薄,身子骨脆,在其身上動刀動鑽,猶如雞蛋與石頭碰撞,皮肉與利刃相搏。根本不在一個量級。而中國的古代工匠,「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還真正地在瓷器身上玩起了刀槍利刃,並使得一件件瓷器「死而復生」。這種民間手藝叫「鋦瓷」。

惜福當惜物 鋦瓷成非遺


「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說的就是「鋦瓷」這一手藝: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訂書釘一樣的金屬「鋦子」,再修復起來的技術。對於瓷器的殘缺部分,則用銀高溫融化後補回,或用錫等材料鑲嵌完好。使其恢復原樣,既能再使用,又有觀賞價值。在宋朝名畫《清明上河圖》里,就可以看到街邊「鋦瓷」的場景。明代旅居中國的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在《中國見聞札記》中對於鋦瓷技藝有著這樣的記載:「這種瓷器還可以耐受熱食的熱度而不破裂,而尤其令人驚異的是如果破了再用銅絲熔合起來就是盛湯水也不會漏。」

惜福當惜物 鋦瓷成非遺



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們仍然能看到挑著一副擔子,走街串巷的「鋦瓷匠」。我在童年時候曾依稀見過鋦碗鋦缸鋦漏鍋。那時的匠人肩挑一副擔子走街串巷,一頭是一個帶有抽屜的小木櫃,小木柜上面放著鋦碗鋦缸用的弓子,並有一個支架,上掛銅製小圓盤,用鐵鏈懸系著。銅盤兩邊各拴一個小銅碗,走動時,兩個銅碗碰撞作響,可以代替吆喝。擔子的另一頭放著小木凳,是供匠人坐著幹活的。匠人的主要工具為:金剛鑽、小鐵碗(扣鑽頭用),小鉗子,小鎚子,白灰盒以及裝各種規格鋦子的小鐵盒。

惜福當惜物 鋦瓷成非遺



缸、盆、碗哪怕摔成幾片,匠人先把碎片拼接後用繩子反覆紮緊,再用弓子和金剛鑽,沿著裂縫兩邊鑽出小孔。金鋼鑽的鑽頭硬度與鋒利程度遠遠超過鐵鑽頭,哪怕面對陶瓷,也能所向披靡無堅不摧。鑽孔後,接下來是釘鋦子,鋦子橫跨裂縫,一路排過去,把碎片釘得牢牢的,再經一番精細的敲打,又平整又光潔。最後一道工序是用油灰把裂縫抹一遍,就絕不會漏水了。

惜福當惜物 鋦瓷成非遺


惜福當惜物 鋦瓷成非遺



鋦匠的手藝活實屬不易。鋦活是按鋦子數收工錢的,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只有二、三分錢一個鋦子,最高不會超過新買瓷器的半價,否則人家就買新的。因此鋦匠發不了財,算小手藝,只能養家糊口。至「文革」前夕,絕大多數鋦匠老藝人已經逝去或年事已高,鋦技面臨失傳的危險。

惜福當惜物 鋦瓷成非遺



可喜的是,在好多地方,已將鋦瓷鋦藝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予以保護和傳承。如今的鋦瓷,已完全超越了「修補」之意,而是作為「修飾」使器物變成另一種形式的工藝品。他們採用各種辦法將器皿「漲破」,然後在裂紋的合理位置排列鋦釘,使鋦好的器皿不僅不會因鋦釘的存在而煞風景,有如人們佩戴耳釘、唇釘、鼻釘等飾物,反而更添韻味。加上鍛製成的花釘和嵌補、嵌口、包口,包邊、包嘴、鑲包、嵌飾、做件等使得瓷器錦上添花,增添了文化藝術魅力,成為一類獨具觀賞價值與藝術價值的瓷文化工藝美術品。


飯碗自古須珍惜


器物有魂靈,惜物自保福。鋦瓷器就是古代先民惜物如珍、樸素節儉的社會風尚的真實寫照。

惜福當惜物 鋦瓷成非遺



在過去,如果一個家庭擁有幾件做工細膩、畫工精良的陶瓷製品,都會將其視為珍寶。即使不慎破碎,聰明的工匠也會利用鋦瓷技藝修復如初。勤儉持家,崇尚節儉,愛惜器物,從來就是我國先民的優良傳統和美德。歷史上民間百姓都有「惜物保福」的情感和習俗,器物既使有破損,也不舍丟棄,加以修補,繼續使用。


朱子治家格言中云:「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風水上也講「若施破碗廁坑中,從此見貧窮。」也就是說,如果摔碎的碗隨意扔掉,就有可能將自己的「飯碗」砸了。

惜福當惜物 鋦瓷成非遺



因此,對手中「飯碗」,無論是生活中的「碗」,還是事業中的「碗」,無論是「新」是「舊」,無論是「鐵」是「金」,無論完好如新還是布滿鋦釘,定要好好努力,倍加珍惜。


鋦瓷已成非遺。而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都有無數的故事與人事破成的碎片。誰,又能幫我們撿拾這些珍貴的碎片,又能用一個個鋦釘拼合我們即將忘卻的美好呢?


作者:王新凱,晉中市工商局,二馬中國夢精神家園成員


約稿:千山獨一鳥


推薦閱讀


感謝您的關注和閱讀,


歡迎其他友情組織或個人轉載分享


尊重作者,尊重原創


轉載敬請註明出處「二馬看天下(EMKTXWTT)」


謝謝!


微信號:EMKTXWTT


以文會友,以文載道


貫通正能量,打造新思維


如果您喜歡,請點贊,您的支持是我們的動力!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二馬看天下 的精彩文章:

周慶榮:井岡山
二馬影評:關於復仇和寬恕的社會意義
洪燭:沈從文如何向美女張兆和巧妙求愛?
19世紀的對話與21世紀的問答
夢一樣的草原遇見夢一樣的清晨

TAG:二馬看天下 |

您可能感興趣

惜福
惜福就是惜命
惜福珍惜大自然
惜福、培福不能輕視小善!
弘一大師:惜福就是惜命
聖嚴法師:知福惜福最幸福
珍惜福報,得無盡因緣
懂得惜福,才會有福
修福 培福 惜福
佛說愛物即惜福,三位禪師為何決定度化居士
佛教 惜福感恩,知足常樂
修身五福:向善積福,虛心納福,守正養福,平和蓄福,自律惜福
守住福報,如何惜福?
從善惜福 以德敬天
向善積福,虛心納福,守正養福,平和蓄福,自律惜福!
從朴槿惠看人生無常,知足惜福
懂得惜福,才會福澤綿長
佛曰:吃虧決不虧,惜福才有福
林清玄:惜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