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史遲早成歷史,看完這個你才能讀懂當下
主頁菌語
教人怎麼讀書的書,一種是概括講方法一二三,另一種則是開書單給書評,告訴我們哪本書值得讀、又要怎麼讀。史學在中國傳統悠長,「名著」頗多,可古代的書並不好讀,若不是專業搞歷史的人,要看么?能看么?又能看出什麼來?
《中國史學名著》是錢穆先生給出的指導,從學術史的勾勒,到歷史文化的點染,更旨在培養讀書的能力。一本書背後有一個人,更有一個時代的精神,你get到了么?
孫夢婷
中國社會科學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錢穆先生暮年曾在中國文化大學(台灣)講學,「中國史學名著」便是其中一門課程,本書即是其講課實錄。書中舉出了歷代史學的代表著作,並對其成書背景、涉及的人事物、以及蘊涵的深意,做一一解讀,旨在探究史學研究的門徑所在。此外,錢先生也提出,治學要求通,通不僅指專業內部知識的通達,更指要打破學問大範圍內的重重關牆,了解其他各學科的常識,因為學問做到最後,萬物之理都可一以貫之。因此,關於歷史,關於名著,各學科的小夥伴們都不妨一看。
一
秦以前的主要史籍
(1) 《尚書》
《尚書》是中國第一部古書和史學書。《尚書》分虞、夏、商、周四代。後人把夏、商、周稱三代,唐虞屬於五帝,因此《尚書》也可說是一部五帝三代之書。由於成書年代太為久遠,書中字句已經很難完全講通,我們今日去讀,掌握大義即可。
此外,古書有真偽,如何分辨又是一個問題。《尚書》流傳過程中,出現了兩個版本:《古文尚書》和《今文尚書》。前人通過考據各類材料,得出結論:古文版為假,今文版是真。錢穆先生又進一步提出,今文版也不儘是真,虞、夏、商書都有問題,只有《西周書》最為可靠。
在研讀《西周書》中,錢先生指出,了解《西周書》的重要作者周公的生平、思想是關鍵。因為錢認為研究歷史,不只是研究歷史材料和事件,更重要的是懂得歷史中的人,因為歷史由人所構建,人才是歷史的靈魂。了解了周公,自然也就領悟了書中蘊涵的精神。
(2)《春秋》
《春秋》由孔子所作,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始,至其後兩百四十年的歷史,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但《春秋》又非孔子首創,在孔子以前,各國就有周天子下派的史官採取編年體記載歷史,取名《春秋》,其中又屬魯國材料最為完整詳實。而正是以魯國材料為基礎,孔子採用自有的編纂體例和取捨標準,寫成了《春秋》,這也標誌著不由周王、史官控制的,私家史學著作的首次出現,「政治」開始轉歸為「學術」,中國史學由此而生。
此外,《春秋》的重要性還在於,孔子始終秉承著一種「天下大一統的寫作觀念,使得其書內容不僅僅限於魯國史或東周王室史,而是包含了當時整個諸夏歷史,也可以說是當時的世界史、大通史,在全世界人類文化史、史學史上有卓然無比的價值。
(3)春秋三傳:《公羊傳》、《穀梁傳》、《左傳》
後人推崇《春秋》,將其列為經學經典,並對其展開發揮:作傳、作記、寫說,《公羊傳》、《穀梁傳》、《左傳》即是成品。三部傳雖都傳自《春秋》,但書中內容重點不一。《左傳》重在傳其事,即將《春秋》里的事件進行詳細記錄;《公羊》《穀梁》重在講其義,略其事。漢代將《公羊》《穀梁》列為官學,倡導「通經致用」,即是希望將兩傳中的義理作為當時政治行為的依據,政治意義超過了學術價值。
我們再來看《左傳》。首先,對於其書作者是否為左丘明,史學界是有爭論的。考據的結果顯示,《左傳》並非左丘明所作,《左傳》成書應在戰國,要到秦孝公時。距離孔子和左丘明時代已遠,而《左傳》或許和吳起有關係。其次,對於其書內容的真偽、歷史的價值,史學界卻從未有過懷疑。原因在於:研究任一時代歷史所需的幾個項目,如天文、地理、家族姓氏、制度、人物、外交、食貨經濟、社會禮俗,以及中國與四裔關係等,《左傳》全都有,且內容真實、詳細。
最後,錢先生建議,研究中國古代史,應當先研究《左傳》,將其作為基準,即以此來建立一個基本的標準的看法。因為此前的書籍內容稍顯凌亂、簡單,我們會難以把握,研究也無從下手。而《左傳》內容完備詳細,我們可以通過掌握春秋時期的歷史,建立認識的基礎和歷史標準,再往上推索,事半功倍。同時,研究中國春秋之後的歷史,如漢唐明清史等,也同樣需要將古代史作為基準。上面都沒弄清,下面自然易有偏誤,而弄清上面的歷史,《左傳》仍是最好的選擇。其中道理就像,我要進廳堂學習,定要從大門進來,不能說我的目的地是客廳,就不管大門在哪了。今日治學大忌就在於,沒有一個做學問的「基準」、「立腳點」。
二
秦至隋時期的主要史籍
(1)《史記》
我們講歷史,每把秦朝做一重要分水嶺。上一部分我們總結了秦以前的主要史籍,秦之後的,首當講的就是司馬遷的《史記》。《史記》是中國第一部正史,其後的《二十四史》基本都是沿著《史記》創造的體例—— 列傳體而編寫,這即是本書的一偉大之處,也是中國史學的一極大創造。
中國史籍主要分三種體裁:一是重事的,一件件事情分別記下,如《西周書》;二是注重年代的,每一事都按年代先後編排,如《春秋》;三是注重人物,一人一人分開列傳,以人物為中心寫就歷史,即列傳體,這一思想和寫作體裁的首創者就是司馬遷。中西方歷學研究的一很大不同也體現於此:西人寫史,多以事為主,忽略了人;國人著史,以人為主,事為副,原因在於,中國歷史上有很多並無歷史事件的表現而成為重要人物的。錢穆以顏淵為例說明,《左傳》中因顏淵無歷史事件而並未對其有所記載,但顏淵在歷史上卻有著不可磨滅的地位,東漢以下仍舊十分看重其思想,講宋明理學時,也不可不提顏淵。因此,只要是一歷史人物,就該上歷史,列傳體裁即是這一思路的實踐。但需注意的是,太史公《史記》雖以人為主做傳,但在傳記的體裁內,又同樣包括記事和編年,是體裁的大融合。故我們說,記事、編年、列傳是中國史學的三個演進階段。
除卻對體裁的創造,《史記》內容也有其偉大精妙處。史學有三種:一是「考史」,遇到不清楚的便要考;二是「論史」,史事利害得失,該有一個評判;三是「著史」,歷史要能有人寫出來。而對於今人治史,錢穆先生評價道,多是下「考史」功夫,「論史」能力欠缺,自然無法「著史」。而《史記》不僅有紮實的史料梳理,更有司馬遷深刻的思想見識論述,當之無愧是中國史學和文學大作。
(2)《漢書》
史學家常將班固的《漢書》與《史記》立為同等地位,並稱「遷固」、「《史》《漢》」。原因之一就在於,班固首創了史書的斷代史寫法,《漢書》即為中國第一部斷代史書。在此之前的《史記》,實際上是一部紀傳體的通史,上至黃帝,下至漢武帝。後人想要承續,卻十分困難,因為精神不一,系統零碎,自然難成一書。班固在寫漢史時,卻另闢蹊徑,採用了斷代史寫法,即一朝代一歷史,漢代前半部的歷史採納《史記》中的材料,漢代後半部至西漢亡的歷史則重新書寫。此後的史學著作也多採用這一寫法,記述每一朝代的歷史直至清末,以成就了《二十五史》。
為什麼說斷代史寫法的創新是一偉大貢獻呢?錢穆先生指出,中國傳統政治與世界其他國家、民族的政治有所不同:中國是一個大一統政府,每一朝代都可說是長治久安。朝代的變革就意味著歷史的巨變、政治經濟文化的轉型。因此,以朝代做分界來寫就歷史,是十分合理的。
其次,錢先生提出,雖「《史》《漢》」並稱,但從內容深意上看,《漢書》仍略遜《史記》一籌。具體體現為,史記文直事核,漢書文贍事詳,即班固重「考史」而做不到「論史」,只能做到對事件的詳細記錄,卻無法像司馬遷那樣,傳遞出事件背後之精神。箇中原因還在於史學作者心胸、人格、境界之差異。若下筆之人,自有一番胸襟眼光,其所寫也自然有較高境界和情感;若所寫之事是作者見識所不能體會和領悟,在其筆下,也自然不能把事情的高深曲折一一達出。因此,閱讀史籍,不應當只重視材料,還應當存此審視眼光,這樣一來,不僅能增長見識,也能提高自身的人品。
當然,《漢書》也有其超越《史記》的地方,即其書中的《十志》。《漢書》的《志》在《史記》里稱作《書》。《史記·八書》都在舉一特定事件作題目,而在《漢書》這卻改成了一個會通的大題目,不限在一件特別之事上。《史記》本是一部通史,而其中《八書》的命題卻只偏重一時;《漢書》雖為斷代史,其《十志》卻可不以朝代為限斷,將事情從上至下、從古至今一路講下來,顯然棋高一著。
(3)《後漢書》和《三國志》
後人常將范曄的《後漢書》和陳壽的《三國志》,同《史記》、《漢書》一起,並稱「四史」,可見其二書的重要性。從朝代上看,後漢在前,三國在後;但從成書時間來看,卻是晉代成書的《三國志》在前,南朝劉宋的《後漢書》在後。
我們先看陳壽的《三國志》。這本書最大的特別之處就在於它有南朝宋人裴松之的注。經學上有「傳」有「記」,史書則無。但因陳書敘述簡單,篇幅不多,而當時其他的史書已經十分繁盛,裴松之便把其他人講三國史的,都采來注在陳書中,添加了許多人和事。因此,裴《注》是添加史料的注,從中可窺見許多久已失傳的史書,也可以說裴《注》的歷史價值,甚至超過了《三國志》之正史本文。《後漢書》也有唐初的章懷太子為其做注,雖其補充的內容遠不如裴《注》,但也增添了許多有益的歷史材料。
(4)《史通》
錢穆先生認為,中國人做學問,注重實際工作多,寫通論、概論類書則少。劉知幾的《史通》作為中國唯一的一部史學通論,自然地位特殊,但就其書的歷史價值而言,其實有限。
史學有三種工作:考史、論史、著史。《史通》向來被列為一部評史的書。但評史重在評論這一時代的歷史,而《史通》只是在評論唐以前的所有史書,而非在評論歷史。史書的最大作用在於,記載「史情」,即記敘一件事的實際情況,和傳達「史意」,即探究歷史事件後的時代意向,如當時歷史究竟在哪裡,要往哪一條路跑。史學家寫史的作用也在這裡,我們要來批評歷史、考證歷史、評論歷史,也該從這個地方去注意。然而,劉知幾的《史通》關注的卻是史書文字寫法上的好壞,忽略了對歷史事件意義的探究。因此,錢先生說,《史通》所論「史法」,並未觸及「史學」,如果沒有史學,一切史法都是膚淺、皮毛的。
再探究為何劉書只重史情、不談史意,想必也與劉知幾自身有關。錢穆言,讀其書,必讀其人。劉從幼年做學問就走到偏路,通史不通經,知識框架的缺陷,導致其不能有司馬遷那樣的大框架、大立場,總是被「史學」二字所限,做不到學問的融會貫通。
三
唐至清末時期的主要史籍
(1)杜佑通典
史學在唐朝有一番創造開新,論其成果,錢穆認為不比韓柳古文運動、李杜古詩之成果小,杜佑的《通典》就是其中代表。
首先,除記事體、編年體、記傳體這三大體例,杜佑以《通典》開創了第四種體例——政書,也稱「典」,專講政治制度。錢先生認為,「制度史」就是中國的「通史」,且政府的一切制度,都是相互配合的。制度的研究,應是一種通學。一方面,每一制度,必前有所因,無可憑空特起,即為「通古今」;另一方面,每一制度,同時必與其他制度想通合一,始得成為某一時代,某一政府之某一制度,即「通彼此」。
其次,講作者其人。杜佑曾與唐代做過宰相,通吏事、軍事、經濟等各方面。唐憲宗稱他:博聞強學,知歷代沿革之誼。為政惠人,審群黎利病之要。由此可見,杜佑懂得通過觀今古來分析社會民生利病。《通典》的《序》有一句就很好地反映了杜書之精髓:「君子致用在乎經邦,經邦在乎立事,立事在乎師古,師古在乎隨時。必參古今之宜,窮終始之要,始可以度其古,終可以行於今」。
再來,講書的內容。《通典》共分九門,《食貨》、《選舉》、《職官》、《禮》、《樂》、《兵》、《刑》、《州郡》、《邊防》,共兩百卷。書從黃帝、堯、舜講起,直講到唐玄宗天寶年間。世人評價此書「詳而不煩,簡而有要」,指杜書內容豐富,皆為精華。因此,錢先生建議,我們應細讀此書,學其寫法,學其為人,只有當知學了寫書的人,才能學到書的精神,而成為一種活的學問。
(2)歐陽修新五代史與新唐書
就中國的學術史而言,宋代是一個極盛的時期。論文學,唐詩宋詞各有長處;難分高下;講古文,雖然由唐代韓柳開始,可是宋代的古文卻勝過了唐代。在經學、史學等方面,宋之成就也高過唐,甚至明。其中,宋代的史學成就中,歐陽修的兩部著作《新五代史》和《新唐書》不可忽略。
首先,講《新五代史》的兩大亮點。第一,自唐以後中國人修史,多屬於官修,私家著史,只有歐陽修《新五代史》一部。第二,歐陽修著史,做到才學識兼備。《新五代史》並非一堆歷史材料的堆積,而是有其義法和論評。歐書效法《春秋》,以天下大一統之觀念貫通全書,同時,又能做到客觀論史,即在了解從前人對當時和過往的一切批評的前提下,針對當下時代做出自己的評斷。
再講《新唐書》。書中《志》《表》由歐陽修所寫,《紀》《傳》為宋祁所著,因此書其實是二人合力著成。但世人評此書時,多贊《志》《表》,因此認為歐陽修對此書的貢獻更大。歐陽修在《新唐書》中添加了許多《舊唐書》缺少的,且十分有用的內容,但就這一點,就可見歐陽修的史學修養不俗。
(3)司馬光資治通鑒
一提到史學名家,「兩個司馬」定不會被人所忘。第一個司馬指司馬遷,其作《史記》,前文已有,故不贅述;第二個司馬指司馬光,其作《資治通鑒》,被認為是《春秋》《左傳》以下第一部最成功最像樣的編年史書。
司馬光主要根據《十七史》,將紀傳體刪改為編年體,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到了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用兩百九十四卷涵蓋了16朝1362年的歷史。由此可見,司馬光的重要工作,不是在添加史料,而是在刪選史料。錢先生認為,善讀《通鑒》者,貴在能在其刪去處、添進處注意,細看刪與添之所以然,才能了解到作者的歷史主張和標準,以及體會到此書之大處與深處。
當然,書也有其不盡如人意,或者說易引爭議的地方,如有好多重要的歷史事件並無記載選入,記事的正統觀、以及年號記載等。但做學問,貴在采其長,會其意,而非一味索其瑕疵,置優點不顧。
(4)朱子通鑒綱目與袁樞通鑒紀事本末
前文說道司馬光《資治通鑒》中的正統觀,常為人所批評,例如三國史以魏為正統。南宋朱熹正是不滿意此寫法,才以司馬溫公《資治通鑒》、《目錄》、《通鑒舉要歷》和胡安國《舉要補遺》四部書為參考,寫就《通鑒綱目》,以對《通鑒》做增損隱括。
《通鑒綱目》全書不到六十卷,內容精簡,方便閱讀。對此,錢穆先生認為,在歷史年代愈久,內容愈複雜的當下,簡要的歷史讀本很有其意義,可以幫助我們在繁忙的生活中,起碼能對古今治亂興亡、人物奸賢有個大致了解。
袁樞的《通鑒記事本末》同樣也是根據《通鑒》而寫成,但值得一提的是,袁通過這本書在中國史書兩大體例——編年和記傳外,創立了一種新的體例——記事本末,即從頭到尾以記事為主。然而,書的內容則顯得差強人意。錢穆先生評價道:史事有輕重,袁書卻把該重視的放輕,把可輕視的放重,完全顛倒,是缺乏史識的表現。
總結朱子與袁樞二書,同樣是根據《通鑒》而作,寫作者自身史識的差距,直接影響了成書的精神高度。同時也給我們一啟發:時代在變,學問也當變,舊有的材料,在新的時代需求下,應當產生新的挖掘、解讀方法。
(5)鄭樵《通志》與馬端臨《文獻通考》
中國史學名著中有《三通》,一為杜佑的《通典》,二是鄭樵的《通志》,三是馬端臨的《文獻通考》,第一通我們此前講過,故這裡主要介紹後兩通。
相比於另外兩本書,鄭樵的《通志》一直默默無聞,直到近代從梁任公開始,才為人所注意。《通志》的一大亮點就在於,書博而會通,這一點書中的《二十略》部分有完美展示。梁代江淹曾言:修史之難,無出於「志」。鄭書中的「略」即為「志」,鄭樵寫了二十篇略,包括《氏族》、《六書》、《七音》、《天文》、《地理》、《都邑》等,內容已經遠超制度史,在文化史範圍內了,且大部分為原創,多開史學之先。鄭在寫作中還尤其注意對每一略中歷史材料的分類,並探求其源流演變。錢穆先生誇讚其能用學術史的眼光來論究各項學術,具備史學研究的大眼光大見識。
再來講馬端臨的《文獻通考》。為何取書名為「文獻」,馬端臨在自序中解釋:文,典籍也;獻,賢者也,簡單說就是文本與人物。錢穆先生在本書中反覆強調這二者的重要性,認為讀書要讀到書背後寫書的人,書本寫下的是死的,寫書的人才是活的,因此人比書重要。很明顯,《通考》即是書與人兼顧的佳作。
史學界常把《通考》與《通典》做對比,自是各有優劣。兩本書都是研究政治制度史,且在寫作中同樣兼顧到制度的來龍去脈和時人的各種評價。說馬端臨《通考》優於《通典》的理由在於,馬書內容涵蓋的歷史時期更長,材料也更豐富;說杜佑《通典》勝於《通考》的理由就是,杜書內容編排,輕重先後明晰,很好地體現出作者的政治意見和見識,而馬書只是增添了材料,不能見其精華要義所在。
小結《三通》書籍,我們可發現,同樣是寫政治制度,有過宰相經歷的杜佑、馬端臨二人,明顯比鄉間老儒的鄭樵寫的更見深度、洞見。因此,錢先生說,講政治,最好還得與政治有實緣。這又與中國歷史「士人政權」的大傳統有關,因此中國能出《通典》《通考》類專講政治制度又講的好的史籍,外國卻難上加難。
(6)黃黎洲的《明儒學案》
前文介紹了好幾部宋代的史學名著,此部分開始講明代。中國幾個大一統的朝代:漢唐宋明,論學術,惟明最差。因此,錢穆先生在講明代的史籍時,只選了一部清代黃宗曦的《明儒學案》。
《明儒學案》共62卷,以王守仁心學發端發展為主線,記載了明代210位理學家的學術思想和著作。有人或許會提出質疑,《明儒學案》是一部講哲學思想的書,並非史書。對此,錢穆先生做出了兩點解釋:一,今人做學問,多學西方道路,講專門之學。但在中國,我們讀中國書來做外國學問,其中就有很多困難。例如,從嚴格意義上來說,《論語》並不屬於文學和史學書籍,但如果一位研究中國歷史的學者,連《論語》都不曾讀過,他的史學知識也斷然不會高到哪裡去。二,歷史有多種講法,一種是講通史,一種是講專門史,《通典》《通考》是講政治制度的專門史,《明儒學案》則是講學術思想的專門史。
此外,就《明儒學案》的內容來看,其最有價值之處莫過於,黃黎洲能夠在介紹每一家的集子的同時提出每一家的講學宗旨。明人講學,各有宗旨,也各有其一偏之見,與他人各自獨立或各自相反。在此情況下,黃書能夠點出各家精義,不得不說作者「擇精語祥」(指能夠選擇精華的內容進行詳細講解)的功底之深厚。而「擇精語詳」的前提就是作者對於歷史有一番自己的見解和全局觀念。因此,我們讀《明儒學案》,不僅要了解書中介紹的思想內容,更要好好體會作者駕馭材料的法門。
(7)章實齋《文史通義》
清代的史學名著,錢穆先生也只選了一部章實齋《文史通義》來講。與劉知幾的《史通》一樣,《文史通義》也是一部史學理論著作,並常與前者一道被視作古代中國史學理論的雙璧。然而,兩書相較之下,錢先生卻更看重《文史通義》,認為此書有一劉書,甚至大部分史籍都不可及之處:作者不僅僅站在史學立場來講史學,而是站在整個學術史立場來講史學。
其次,章學齋在書中提出了一核心觀念:「六《經》皆史」。對此,章進一步解釋到「苟有志於學,則必求當代典章,以切於人倫日用。必求於官司掌故,而通於經術精微」,即《六經》都是古代的「官司掌故」,即官家的檔案,而這類檔案和管檔案的人又一起稱為「史」。簡單來說就是,要懂經學,就要懂得從自身所處政府的「官司掌故」中去求,不要專在古經書的舊紙堆中找,即做學問並非空言,而要經世致用。
最後,就書中所用的治史方法而言,章實齋重視對於學術之「流變」的探究,提出三代以上之史與三代以下之史有不同,應求其同異之故。章將史書分為兩大部分:記注和撰述。「記注」指的是把歷史經過的一切事實記載下來;「撰述」則指一種著作,史學家根據一切史料的記注來發揮自己對這段歷史的一種專家之學。錢穆先生認為此一提法對今人治史意義重大,因為今人研究史學,往往既不注重記注,也不注重著作,直接跳過治史的基本動作,學習西人作「考史」工作,這是治史的基本道路都走錯的表現。要知道,西人重考史,是因為其並沒有像樣的歷史,材料零碎,真偽待辨,與我們情況完全不一樣。
縱觀全書,我們可以總結出錢穆對於史學研究,甚至說是對於做學問的幾點核心看法。一,重貫通,學問有專,但專從通中來,因此,不論做小題目,還是大研究,做多方知識積累是十分有必要的。二,講淵源,即每每看待一事件、一制度,都應跳脫其本身,去挖掘其背後的人,背後的時代背景和歷史淵源,以求一個全面生動的了解。三,有學識。做學問離不開才、學、識,三者難度層層遞進,才是天分、悟性,學是勤勉、方法,識是修養、觀念。「才」不好求,但應該努力修習「學」與「識」,做學問和做人都是如此。
張心遠
閱讀小分隊負責人
點 評
我早先讀錢先生的書,尤其是學術史方面的,覺得比其他人寫得都好看,留下的印象特別深刻,很多觀念也不自覺地形成。後來想想,覺得他和別人最大的不同可能是,他寫書特別注重立意,講大局觀。無論材料多麼瑣碎、事情多麼複雜、對史實的分析應該有多少層次……錢先生要寫一本書,必然有一個很中心的意思,會反覆強調,不斷灌輸,務必幫讀者形成一個大的整體認識作為學習的底子。有了這個底子,再看複雜的材料,就容易分出主次、容易理出邏輯。有了這個底子,就有一套基本的觀點墊在肚裡,再看別的書,如果是弄得很瑣碎的,你就知道這主要是材料,要自己試著抓一抓主線;如果是觀點同樣很鮮明很有說服力的,你就可以讓它和錢先生給你墊好的觀點衝突碰撞一下看看,激發更深入的思考。這是特別好的教學路子,其實對我們來說也是種捷徑。這本書里「一本書背後有一個人」,研究歷史有那些項目,是這樣的「底子」;之後你如果看《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看他講「名」與「實」的關係,講君權相權(國家和官僚體系),也是這樣的底子。
「考史、論史、著史」的分類,錢先生這本書里很強調,這也是他的中心意思之一。不過這個看看就行了,我覺得不必牢牢記住,尤其不必以此為標準來閱讀評論史學著作。可能因為錢先生自己是史家,對史家的「境界」有心得、有理想,對自己也有要求,所以才特彆強調這一點。而我們不是史家,管他是考是論是著,我們更看重首先是書想解決的是什麼問題,是怎樣解決的,材料從哪裡來,作者怎樣分析材料。看現代著作如此,看古代著作同樣也可以這麼看。比如《漢書》的《十志》,班固寫作它就是要記錄、分析很多社會經濟的問題;《表》,把歷史人物分等,目的是討論(在當時意識形態環境中)應該怎麼評論社會道德、人的行為規範和成就的標準;而《紀》和《傳》呢,其實解決的是「什麼是好的政治」「怎樣才能有好的政治」,乃至「怎樣處理和周邊民族的關係」這樣的問題。司馬遷寫書處理的很多也是這類問題,被普遍認為寫得不是太好的《晉書》啦、《舊唐書》啦等書,同樣也是處理這些問題的。有處理得好的有處理得不太好的而已。
說起《三國志》的裴注,我自己覺得有一點也可以知道一下。除了史料上面很高的價值以外,裴松之對當時的意識形態和社會風氣也很熟悉、見解很透徹,他補充材料時有評論、剪裁和取捨,幾乎相當於自己又把這本書重寫了一遍,一本好書變成兩本好書,所以被人特別看重。而《史通》的問題,錢先生對這書的批評是史家的批評,十分中的。因為這書大概也可以看作是文學評論的書。
唐代以後這部分,錢先生有一點我覺得很有意思。一個是他後面明確說出來的:他更看重有實際政治經驗的人寫的史書。而且,不但是要有政治經驗,最好還是有卓越的政治才能——他最推崇的杜佑、歐陽修、司馬光都是一代名臣,做事很靠譜。這是因為,中國古代的史書,大部分回答的都是和政治有關的問題:比如什麼是好的政治,怎樣設計一個有效率的官僚系統,怎樣維持符合儒家意識形態的政治秩序……等等,因此歷史主要是政治的學問。我理解,錢先生這樣無疑是表示,沒有操練過政治的人,讀過再多的書,也更容易犯想當然、紙上談兵的錯誤;而實際會玩兒政治的人可能寫不出書,但一旦寫了就是好史書。這觀點對不對?還可以琢磨,更可以聯想一下西方、聯想一下近現代。
歡迎分享轉載。
如需轉載請聯繫微信公號:中國社科院公共政策中心 (publicpolicycass)
TAG: |
※真實的中國歷史,看完我沉默了。小時候我可能讀了本假的歷史書!
※看完這些還不會聊天,我只能為你默哀了
※男女之間,當不成戀人難道只能當路人?看完你就懂了!
※看完這些,你該好好練瑜伽了
※當今世界中那些可悲的事實,看完整個人都不好了
※當人死後多年,他們的房間變成了這樣!看完後,覺得後背發涼!
※「早教」對孩子而言真的好嗎?看完這個就明白到底是好還是壞?
※給你一條曲線,你能那把它變成什麼?看完這些你該明白和他們之間的差距到底在哪裡了
※驚悚,看完這個,你還敢說這是做夢嗎
※看完這篇文章,今晚你就能「約」到她了!
※原來這就是真相,每個人都該看看,看完你還會去騎大象嗎?
※看完這些塵封的歷史舊影,你就能讀懂一個真實的民國
※直發還是捲髮好看?看完這些你就知道了!
※到底是晨跑好還是夜跑好,看完這個你就知道了
※你的那個他還好嗎?看完這些會好受很多
※當你熟睡時,我就可以為所欲為了!看完不敢睡覺
※總是半夜醒來,再也睡不好怎麼辦?看完這裡你就能一覺到天亮
※卧槽,看完這個我都不會好好說話了!
※為什麼要健身,看完這些對比你就懂了,趕緊練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