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一位民謠音樂人,卻成為諾貝爾文學獎的第一次「意外」

一位民謠音樂人,卻成為諾貝爾文學獎的第一次「意外」



鮑勃·迪倫


2016年10月13日,

有史以來諾貝爾文學獎

第一次頒給了一位音樂家,

這項獎也許讓許多文學愛好者跌破眼鏡,

但是這些人也許沒有意識到,

獲獎人是一位拿著吉他,

掛著口琴,

用沙啞聲音傳達

思想

的詩人。



 

諾貝爾獎委員會對他的評價是:

「他把詩歌的形式

以及關注社會問題的思想融入到音樂當中,

這一點就足以獲得諾貝爾的關注。

他的歌充滿激情地表達了對

民權、世界和平、環境保護

以及其他嚴重的全球問題的關注。」

 


他就是鮑勃·迪倫,身上帶有各式頭銜:

民謠、搖滾奠基人、詩人、畫家、

08年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獲得者、

近50年來音樂史上的關鍵角色。

 

即便縱觀整個音樂界,

年逾75歲的鮑勃迪倫,

也依然是一個近乎神的存在。

 


作為天才的詞作家、

二流的作曲家和三流的演唱者,

鮑勃迪倫還帶有很多鮮明的反差。

他能抱起木吉他唱民謠,

也能操著電吉他玩電子搖滾,

昨天還是反戰英雄,

下一秒就是迷幻抒情。

他在不斷地形成一個標籤,

也在不斷地親手撕碎標籤。

所以,當鮑勃迪倫的獲獎消息傳來,

左右為難的媒體於是只能替他戴上

一頂不倫不類的帽子:民謠藝術家。

 


1


鮑勃

迪倫

1941

5

月出生於一個猶太家庭,

五歲時搬到位於美國北方明尼蘇達州的一個小鎮希賓。

要了解他的傳奇一生,

就得先從這個小鎮說起,

那裡氣候嚴酷、

生活封閉乏味只有電台傳送著來自外界的信息。

 

另外鎮上的工人們也不喜歡這些富裕的猶太人,

這給年幼的迪倫帶來的最大後果就是孤獨。

寂寞的迪倫只能與僅有的收音機為伴,

那是10歲的一天,

他第一次從那破舊的收音機里聽到了

一種新的聲音鄉村音樂,

而這個聲音讓他覺得自己是另一個人,

就像是自己投錯了胎,

也是那一刻他彷彿覺察到了此生的使命。



 

受音樂啟發的他,

瘋狂地投入到學習演唱和樂器,

因此使他成為了校園明星

也輕而易舉地俘獲了女生的心。

但他仍無法滿足於眼下的生活,

他心心念念著外面的世界,

他要走出這裡。

於是在中學畢業的第二天他就離開了小鎮,

去了當時他能去的最遠的地方

Fargo

市,

和別人一起組建了樂隊,到處表演。

 


不過很快,

他就又厭倦了那種缺乏內涵的音樂。

等到上大學時,

他已經完全無心學業,醉心於彈琴唱歌。

那時他還迷上了詩歌,

長時間沉浸在垮掉派詩人凱魯亞克癲狂的詩作世界中,

深信自己也是其中瘋狂而有趣的一員。

 

為了吸取各種音樂養分,

迪倫最常光顧的就是唱片店。

但他幾乎不買唱片,

而是去試聽室埋頭狂聽。

他只需要聽一兩遍就能把一首歌學懂,

直到有一天他聽到了Woody Guthrie的歌,

詩與音樂的完美結合,

他這才恍然明白自己以後前進的方向。


 


於是迪倫立馬將自己融入到民歌中,

並開始苦練民歌。

與別人不同的是,

他不僅是簡單地學唱,

而是在每一首歌里加入了自己的演唱風格,

並把它們變成屬於自己的歌,

他還形成了總是帶有一點兒卓別林式幽默的表演風格。

 


1961

1

月,迪倫從大學輟學,

還不滿

20

歲的他選擇朝偶像

Guthrie

的所在地出發,

提著旅行箱和吉他,一路搭便車,

隻身

來到了紐約曼哈頓區的格林尼治村,

這裡聚集著大批的

音樂人、藝術家,

被稱作民謠聖地。

迪倫卸下心中的夢,

安放在這個地方,

他想在這裡的酒吧演唱,

去當一名真正的歌手,

這段史詩般的征程也就此開始。

 


2


那年

9

26

小小的酒吧他為大家演唱,

這也是他人生中

第一次在這樣正式的場合下公開演出。

那天晚上,他的表演讓台下掌聲雷動,

在場的觀眾中,

坐著資深的樂評人

Robert Shelton

三天後,紐約時報出現了關於

迪倫的文章。

 


與此同時,他不僅認識了偶像

Guthrie

還在之後定期舉辦的民歌手聚會中,

成了

Guthrie

最喜歡的民歌手。

這段時間,

他寫了第一首完整的歌曲《給伍迪的歌》(

Song to Woody

非正式地向人們宣告:

迪倫將是民歌鼻祖

Guthrie

的接班人。

 

1962年3月,

迪倫錄製了一張名為《鮑勃·迪倫》的專輯,

收錄的大多是翻唱的老民謠,

同年9月,

他被傳奇製片人哈蒙德相中,

簽約哥倫比亞,

成為新生代男民歌手中第一個被主流大唱片公司簽下來的藝人,

此後他便開始了自主創作。

 


這番幸運之神的眷顧很快讓

Bob Dylan

成為一顆

發燙的新星,

就連

資深樂評人

Robbert Shelton

都讚歎道:

一顆閃亮的新星在

Gerde』s Folk City

的舞台上冉冉升起。

即便年輕得不像話,

他也是這些天來,

整個曼哈頓最獨特的藝術家之一。

他的音樂瀰漫著非凡的創造力,

讓人印象深刻。


於是,整個格林尼治村乃至整個曼哈頓區,

都知道了這個年輕人。

那一年,他才二十歲。

 


也就是從60年代開始,

迪倫似乎始終領先時代半步。

對,只要半步。

他既能敏銳察覺到一個時代的主題並保持藝術家的距離,

同時,又不至於領先太久,

以至於成為了曲高和寡的空頭理論家。

 


1962年,

在政治

「就像空氣一樣」籠罩在紐約的上空,

迪倫花了一個晚上,

寫出了《答案在風中飄揚》

「要飛過多少炮彈,才能再也沒有硝煙?」、

「要經過多少時間,他們才能獲得自由?」

 

這首歌帶動了一大批歌手嘗試自己創作反映時事的新民歌。

 


半年後,受到「古巴導彈危機」觸動,

迪倫又創作了一首美國民歌史上的經典作品

《大雨將至》,

第一次將民歌和現代詩歌結合起來,

徹底改變了流行歌曲的面貌。

這兩首歌曲都收錄在了他第二張專輯

《自由自在的鮑勃·迪倫》里。

 

1963年,肯尼迪遇刺、

馬丁路德金組織了黑人遊行,

美國人才發現了迪倫的提問,

青年人順著迪倫的思想追尋時代的答案。

如今我們都知道,

那是影響了美國乃至全世界的一次文化運動的開篇。

 


3


1964年1月13日,

他的專輯《時代變了》出版,

進一步確立了迪倫作為抗議歌曲之王的地位,

但是在專輯的末尾,

迪倫通過《不平靜的告別》

這首歌明白地向世界宣告:

他已經決意告別民歌之王的生活,

主動離開自己剛剛登上的寶座

向一個沒人能猜得出的方向前進。

 

一年後,

迪倫出版了一張名為《鮑勃·迪倫的另一面》的專輯,

正式向政治告別,

唱起了兒女情長。

這個看上去聰明的標題彷佛在宣布那不是真正的迪倫,

但整專輯所表現的其實不是迪倫的「另一面」,

而是他的真面目。

 


然而沒等大家適應迪倫的真面目,

1965年3月22日,

一張名為《回到根源》(BringingIt All Back Home)

的專輯出版。

專輯裡面收錄的歌曲一方面全是原聲民歌,

一方面則是插了電的搖滾樂,

一種「背叛」了民歌傳統的嶄新音樂風格

——民歌搖滾誕生了。

從此,搖滾樂也有了思想。

 

同年,在抗議運動的高潮中,

在粉絲追捧的人流中,

迪倫突然帶上電吉他在

《重返61號公路》的專輯裡,

默默給下一個時代的精神焦慮症下了定義:

「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你孑然一身,你無家可歸,

你默默無聞,像一顆滾石。」

 

「像一顆滾石」,

這首被稱為美國第二國歌的歌曲,

以描述一個中產階級破滅的外殼,

為存在主義和後現代主義

迄今仍在爭論不休的

人類生存困境中畫出了完美的藝術形象。



 

從反戰和抗議的時代中走來,

卻又不活在過往的主題和榮光里,

每一個時刻,

迪倫都像一塊滾石,

時刻保持著對精神自由和個體性的思考。

因此,他既要用吉他擊敗法西斯,

也要在大眾文化的意識形態中砸碎標籤。

 

於是他迅速進行了另一番改頭換面,

他從民謠陣線的旗幟歌手變成了一個搖滾歌手。


 


皺巴巴的牛仔褲和工裝服被Carnaby街出品的時髦西裝、

不分晝夜架在鼻樑上的太陽鏡和

「披頭士」式的尖頭皮鞋代替,

他甚至越來越多地以超現實的方式調侃記者。

 

他說,只要能繼續做我喜歡做的事,

我不在乎被標籤,或者媒體怎麼看,

因為我每天晚上都在面對人們演出。

 


而此時,

迪倫又結交了一大批「垮掉派」詩人,

並開始吸毒。

他寫的歌詞逐漸變得不知所云,

充滿了晦澀的意象和場景。

他在紐約和來訪的「披頭士」結為好友,

從此邁入了明星行列。

他到處開演唱會,

在機場、音樂廳和豪華旅館之間穿梭。

根據他1965年英國巡演為素材製作的紀錄片《別回頭看》,

忠實地記錄了他這一時期的形象:

極度消瘦、神經質、煙不離手、精力旺盛。

可這一切,

都是由各式各樣的興奮劑在支撐著。


 


4


沒過多久他就駕摩托車出了車禍。

他的經紀人向媒體封鎖了一切消息,

迪倫徹底從公眾的視野中消失。

在此後長達

8年的時間裡他都極少露面,

這一事件至今仍被蒙上一層迷霧。

 

但是這次車禍可以說救了迪倫一命,

他就像快要燒盡的蠟燭,

毒品和過度的工作已經快把他燒盡了。

車禍讓他的身心靜了下來,

他終於反思起自己之前的狀態,

他發現生活已經越來越偏離航向,

毒品成為了自己正常生活的敵人。


 


於是,他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

推掉了所有演出,

在醫生的幫助下戒了毒,

躲在伍德斯托克的家中一邊和伴奏樂手們彈琴唱歌,

一邊和妻子薩拉接連生了兩個孩子,

這也是他在這一年半的時間裡最舒適的時刻。

 

當然,在休養的這段時間裡,

他們也製作出60多首歌曲,

一半為改編曲目,

另一半則是創新曲目。

而這批珍貴的錄音帶卻不知怎麼被傳了出去,

盜版商們立刻抓住機遇紛紛錄製又偷偷銷售,

單在美國就售出了35萬張,

也開創了盜版時代的新紀元。


 


而迪倫的聽眾,

很久後才從《隨風而逝》的時間裡開始了思考,

體會到那首偉大的《像一塊滾石》的意義,

他們也才明白從迪倫這裡,

搖滾的意義才變得豐富,

搖滾也能成為一種新的寄託方式。

 

迪倫也用他的歌曲,

告訴世人他很早就明白的道理

——偶像是那種賦予你精神讓你覺醒、

讓你有能力站起來的傢伙,

而不是那種替你說話,

替你做一切的人。

等他做完了該做的一切,

不管你領悟與否,都沒資格再困住他們。



 

到1967年底,一張取名為《約翰·韋斯利·哈丁》

從頭到尾都和美國唱片界潮流唱反調的新專輯悄悄問世。

這張唱片封面是黑白色,

與以往搖滾封面截然不同。

迪倫身著一件黑夾克,

頭戴氈帽,縮著肩膀,

和3個陌生人站在一片茂密的樹林里。

這3人中有2人來自孟加拉的民族歌手,

剩下那位是伍德斯托克當地的一個木匠,

他們分別打扮成西部故事裡的盜馬賊、

逃犯和印第安人。

 

這張專輯共收錄12首歌,

卻全是原聲民歌,

伴奏也非常簡單,

只有吉他、口琴、一架鼓、和一把貝司。

整張專輯聽下來,

曲風突變沒有一句歌詞是重複的,

所有內容一遍過,

這在當時的流行歌壇可謂是獨一無二的。

更為不可思議的是,

歌迷們發現再也不能直接從他的歌詞中找出思想,

這一次迪倫不再堆砌辭藻,

反而開始講起了故事,

而且很多故事都和《聖經》有關。

 


例如,《沿著瞭望塔》這首寓言般歌曲,

一個小丑對小偷抱怨別人剝削自己

小偷回答說,這沒什麼,

生活本身就是一個笑話。

兩人說話間,

王子們沿著瞭望塔四處張望,

兩個騎馬的人漸漸走近。

 

這個騎馬的典故就來自《聖經》中的《以賽亞書》,

當時有人站在瞭望塔上發現遠處有兩個騎馬的人向塔的方向走來,

便去問以賽亞,

這位希伯來的大預言家立刻說道:

巴比倫王朝毀滅了!迪倫借用了這一典故,

寫在歌里隱含的向世人發出了一種聲音。

 


這張唱片出版10年後,

迪倫終於對這張唱片做出了一個自我評價:

「這是一張關於恐懼的唱片。

不光是關於恐懼本身,

而是用恐懼的心態來談論魔鬼。」

他還說,自己做出了

「流行音樂史上第一張宗教搖滾唱片」,

可見那時的迪倫已經完全被宗教迷住了,

他想從《聖經》中尋找自己心中的方向。

 

另外迪倫也一直非常討厭一些「腦殘粉」。

在這張唱片中他還寫了一個短故事,

諷刺他們:

三個國王想要找到理解這些新歌的鑰匙,

他們去問一個自稱弗蘭克的人。

蘭克是個像精神導師般的奇怪的傢伙,

他撕碎了襯衣,

從口袋裡掉出一個電燈泡,

他用腳踩住電燈泡,

並一拳打碎了玻璃窗,

然後他問這三個國王:「你們滿意了嗎?」

三個國王居然從弗蘭克的瘋狂舉止中發現迪倫的新歌

確實是有許多隱含的意義的,

於是三個人滿意地離去。

 


就在人們還在慢慢理解、

深挖那些寓言曲目時,

1969年4月,《納什維爾地平線》出版。

專輯的歌曲再一次變換了風格,

轉換了口味,

裡面沒有一首包含隱晦意義的歌曲,

也沒有任何一首帶有之前鮮明的社會責任感意義,

它們全部變成了愛情歌曲。

 

連迪倫的嗓音也從粗獷的搖滾味完全變成了鄉村音樂的「娘娘腔」,

這下又把人們徹底驚呆了,

那些歌迷一致認為:迪倫變了!

 

而迪倫的回答是,

我要做的就是做我自己,你管我是誰。

 


自1966年車禍到60年代結束這四年時間裡,

迪倫總共就出版了這兩張專輯,

在這個全世界都在風雨飄搖中激動不已的年代,

他選擇回歸農村,

過著安靜的田園生活,

在音樂和《聖經》中重新思考人生。

而這兩張專輯正是這種生活和思考的結晶,

他又一次為流行音樂開創了一個新方向:鄉村搖滾。


 


5


1974年5月9日,

迪倫參加了一次紀念在智利政變中遇難的民歌手

維克多·哈拉(Victor Jara)的音樂會,

再次與紐約的老朋友們相見,

他找回了久違的輕鬆感。

幾個月後,

他又回到了當初自己實現夢想的地方

——格林尼治村,

打算在這個熟悉的環境里,

重新喚起當年的熱情,

再現60年代初的輝煌。

 

1975年1月,

一張定名為《血跡》(Blood on the Track)

的專輯經過兩次錄製後出版。

出版後好評如潮,

並登上排行榜榜首,

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人認為這是迪倫歌唱生涯中一張堪稱完美的作品,

並又一次引發了美國樂評界的一股挖掘所謂

「歌曲意義」的風潮。

 


半個世紀過去了

迪倫和樂隊已

有過

2000

多場演出,

個人獲得了

10

次格萊美獎,

甚至

幾次

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

是名副其實的樂壇

活化石

 

2010年2月,

白宮舉行的一場紀念美國民權運動的音樂會邀請了迪倫。

迪倫上台獻唱完,

還沒和總統合影就匆匆離開,

他說:「政治就是娛樂,就是場運動會,

是為那些受過良好教育、

西裝革履的有錢人預備的。」

 


鮑勃迪倫的存在,

讓我們重新記起了那個年代,

文字與音樂仍有著優雅的聯動。

歷史記載行吟詩人才是最早的民謠歌手,

也是最早的詩人和小說家,

而鮑勃迪倫的Mr. Tambourine Man歌詞

也早已入選全美中學和大學通用的《諾頓文學入門》。

 


那麼鮑勃迪倫是民謠藝術家嗎?

在藝術家和民謠中似乎都不能展現他的全部,

或許行吟詩人才更符合鮑勃迪倫的身份。

正如荷爾德林所言,

貧困的時代里,

詩人是酒神的神聖祭司,

在黑夜中走遍大地,

為遭受苦難的人照亮前路。

 

這恰巧正是諾貝爾文學獎所偏愛的「政治理由」。

歷史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中,

喜歡錶彰獲獎者「對人類處境的關注」,

不論現實還是精神處境。

 


所以諾貝爾文學獎公布鮑勃迪倫獲獎的理由是,

「用美國傳統歌曲創造了新的詩意表達」。

而對於無數從鮑勃迪倫的歌曲中吸取精神養分的人來說,

鮑勃迪倫的歌詞更符合保羅·策蘭賦予詩歌的使命:

詩人應該穿過這個時代。

 

 

諾貝爾文學獎是鮑勃迪倫的殊榮,

但鮑勃迪倫也是文學界的一束獨特光芒。

滾石不生苔,而鮑勃迪倫,

就是其中最堅實的一塊滾石。

 

圖:網路

文:沫情舒  責任編輯:蔓延

看道原創編撰,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 END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道,你想看的

...


長按以上二維碼

即刻關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版權聲明


內容為看道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如需轉載,請後台回復「轉載」,

並嚴格按照轉載須知中要求中的格式轉載,

凡未嚴格按照要求格式轉載的,一律視為抄襲,將被舉報。

主編微信:selfdoing2016

投稿/合作請聯繫:2966987522@qq.com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他是格萊美唯一的亞洲評審,最NB的亞洲音樂人非他莫屬!
阿黛爾今天獨攬格萊美五項大獎,但最有意思的還是這幫音樂人的紅毯造型
樂壇絕對不抄襲的十大原創音樂人,黃家駒第四,林俊傑第五
獨立民謠音樂新經濟課 一把吉他的獨立民謠音樂人能掙多錢?
世界十大鬼才音樂人排行榜,全亞洲只有一人上榜,他就是周杰倫!
黃家駒樂壇的奇蹟 一個站在音樂巔峰的音樂人
全球最頂級的八位鬼才音樂人,周杰倫墊底,第一被粉絲捧成神
樂壇神話,他才配稱得上是一個「音樂人」
一名師大音樂人的追夢之路
音樂人是他唯一的標籤,而他更是一位好的生活家
有一種音樂人叫朴樹、薛之謙
世界8大頂級鬼才音樂人,中國上榜一位,他上榜所有人都笑了!
音樂人張洪量爆料:郭富城五音不全,羅文錄歌一遍過
全球最強的七大鬼才音樂人,周杰倫墊底,傑克遜僅排第二
柴子文:一群邊緣音樂人給這個世界開出的解藥
然羽,一個音樂人的愛情故事
全世界最牛的遊戲音樂人居然給一款國產遊戲配樂?!驚了個呆!
今日推薦:英國樂壇傳奇音樂人詹姆斯?布朗特成名作《美麗的你》
專業音樂人選擇的耳膜女友,花一樣的季節花一樣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