蕅益大師開示的三種念佛
念佛理觀與事修之應用:
一、惟念他佛──專註佛境──凈土法門
二、惟念自佛──返觀自心──聖道法門
三、自他兼念──自他不二──禪凈雙修
一、事一心──不為見思所亂──達妄本空
二、理一心──不為無明所亂──知真本有
我們講到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在執持名號的時候,我們根據蕅益大師的開示,有三種念佛:
第一個惟念他佛,專註佛境,這個叫凈土法門。
他佛這個他是指心外的十萬億佛土外的阿彌陀佛,所以一般來說,專修事修的,他的所觀境就是觀察彌陀的相好、或者是彌陀的名號,來感應道交。
在凈土宗的傳承當中,以善導大師提倡專念他佛最為得力,善導大師強調三業專修:身業,所有佛都不拜,只專拜阿彌陀佛;口業,只稱嘆阿彌陀佛;意業,只觀想阿彌陀佛:三業專修,能夠萬修萬人去。這當然是有它的特色。
第二個惟念自佛,返觀自心,聖道法門,這個就不是凈土了,這個自就是自性彌陀。
他修行的時候,他可能念佛,但是他的重點在念佛是誰,所以他的所觀境,就是觀照現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或者說是遍計本空,依他如幻。
所以他的整個修行,是在恢復他的本來面目,所謂的返妄歸真。
所以他的所觀境不是佛的功德,他的所觀境是一念心,這個是完全的自力法門。
第三個是末期祖師所強調的自他兼念,自他不二,禪凈雙修。
這個自指的是我們的心,他指的是佛的心──自他不二,簡單的講,就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以這樣同體的現前一念心性,來修習所謂的禪凈雙修。
這個禪凈雙修的理論,我看凈土宗的祖師當中,最早的是第六祖永明延壽大師,他在《宗鏡錄》有很多禪凈雙修的觀念。
到了第八祖蓮池大師,你看《阿彌陀經疏鈔》就有很多這種思想;到了第九祖的蕅益大師,就把禪凈雙修的思想,發揮得淋漓盡致。
我看過歷代的祖師,很少說一句佛號,三力具足──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本願功德不可思議、心力不可思議。
你看以前的時候,善導大師在念佛,他所強調的是所念的佛不可思議,他很少在乎能念的心是什麼,反正你就是一句佛號通身靠倒就對了,可能那個時候的人煩惱淡薄。
但是到了宋朝六祖以後,可能這個法門有問題了,眾生在歸依阿彌陀佛的時候,沒有一些破障法門,可能會有困難。
所以在六祖的時候,凈土宗就開始調整了,開始在所念的佛不可思議之外,又加一個能念的心也不可思議,開始注意到調伏現行煩惱的問題,你不是歸依就行了,你心中要有一定的覺悟的力量在,你心中要是顛倒,你歸依也沒有用。
當然,這個思想是有傳承的,為什麼?
《無量壽經》就是這個觀念,《無量壽經》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甚至有一些古德,把發菩提心當往生的正因,他認為念佛是助緣:這二個是有爭議。
總而言之,到了六祖永明延壽大師以後,已經知道你心中的覺悟,對往生來說是扮演一半的角色,就是佛力的加被,還有你自身的覺悟,這二個要加強。所以到了蕅益大師,他講到一心不亂的時候,他就講到事一心跟理一心。
我們剛開始的時候強調事一心,不為見思所亂,達妄本空,這個見思就是貪嗔的煩惱,枝末無明。你剛開始要有無常、無我的智慧,心常覺照,不隨妄轉,你要有一些不隨妄轉的力量。你的心被妄想牽動,你要歸依阿彌陀佛是沒有用的,所以第二個理一心,不為無明所亂,知真本有,這更難了。前面是達妄本空,這個是消除人我的對立。
我們講有所得心,你要能夠正念真如,真實的體驗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才能夠消滅人跟人之間對立的思考。
※佛法僧三寶——何謂佛
※皈依三寶在修學佛法中的地位:皈依三寶是佛法的根本
※皈依有哪些儀式,皈依後要注意什麼
※一切法顯而無自性和一切顯現都是佛是否矛盾?
※佛教常識答問:為什麼稱他為佛呢
TAG:南普陀在線 |
※凈界法師:蕅益大師開示的三種念佛
※蕅益大師:賦四念處
※蕅益大師:勸母念佛
※蕅益大師病中念佛的感悟
※蕅益大師:老實念佛能往生!但念佛的三種境界須掌握
※蕅益大師說念佛法門
※蕅益大師:持戒念佛 本是一門
※【佛典故事】蕅益大師
※蕅益大師與《楞嚴經》
※蕅益大師:一心念佛六度萬行就圓滿了
※藕益大師寄母書:努力念佛 求出輪迴!
※蕅益大師:一心念佛,六度萬行就圓滿了
※三則蕅益大師講的因果故事
※蕅益大師:學佛成道 要具備三個要素
※蕅益大師:十不求行
※蕅益大師:學道偈
※蕅益大師:學佛參禪了生脫死 必須具備三大要求!
※傳記 蕅益大師
※蕅益大師:現前一舉一動 皆可迴向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