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朱元璋對待知識分子:為何從禮遇最後轉變為殺戮

朱元璋對待知識分子:為何從禮遇最後轉變為殺戮

禮遇


正如阿Q之不敢與趙秀才說話一樣,投奔起義軍以前,朱元璋沒「資格」也沒機會和讀書人打交道。對那些滿腹詩書的「老爺」,身處社會最底層的他滿懷敬慕,卻高攀不上。



朱元璋對待知識分子:為何從禮遇最後轉變為殺戮


起義使一切顛倒了。自領軍以來,知識分子居然主動前來投奔。朱元璋當然受寵若驚,畢恭畢敬。他們隨隨便便出幾個主意,就令朱茅塞頓開,見識大長。馮國用一見朱,就建議他取建康以為根本,再四齣征伐,平定天下。李善長一見面,就說他像劉邦,勸他「法其所為,不嗜殺人,天下不足定也」。這些建議讓在黑暗中摸索的他如遇明燈,通往皇位的道路一下子清晰起來。朱元璋深刻地認識到——「知識就是力量」。



朱元璋對待知識分子:為何從禮遇最後轉變為殺戮


嘗到了甜頭的朱元璋全力爭取知識分子。他專門派出手下,攜帶大量金銀財寶,四處打聽哪兒有讀書人。他知道,請讀書人出山其實成本不高:只要你客客氣氣,給足他們面子,再給個虛職,他們就會感激涕零,為你賣命。 「費得不多,賺頭極大,真是划算的買賣」。



朱元璋對待知識分子:為何從禮遇最後轉變為殺戮



聽說朱升很有學問,朱元璋就學劉備三顧茅廬,「微服從連嶺出石門,親臨其室」。


聽說鎮江的秦從龍學問很大,朱元璋特地派侄兒朱文正和外甥朱文忠前去邀請,並特意遠出南京城門迎接,安排他和自己住在一起,「事無大小,悉與咨謀」 ,「稱先生而不名」。每年秦從龍生日,朱元璋「皆有贈遺,或親至其家,與之燕飲,禮遇甚厚」。秦從龍感激得見人就流淚訴說朱的知遇之恩。

知識分子瞧不起他這個出身寒微的山大王,他也不以為忤,而是愈加低聲下氣。劉基「自以仕元,恥為他人用」,說什麼也不肯出山。朱元璋叫處州總制孫炎派人力請,又叫劉的朋友陶安和宋濂分別贈詩勸說。軟磨硬泡,終於把劉基請了出來。朱大喜過望,專門建了禮賢館給劉基等人居住,跟劉基說話,從來都稱「老先生」,在給劉基的信中這樣開頭:「元璋頓首奉書伯溫老先生閣下」 (《慰劉基書》、《諭劉基書》,《全明文》卷34),語氣恭敬虔誠得無以復加。



朱元璋對待知識分子:為何從禮遇最後轉變為殺戮



朱元璋的知識分子工作,做得確實太到位了。他的謙虛、熱情、耐心、豪爽、推心置腹傾倒了大批文化人。知識分子紛紛說,「吾輩今有主矣」,死心塌地為他賣命。朱元璋的投入獲得了百倍回報,最終獨步天下。論者多以為,朱元璋的知識分子政策是他最終從群雄中脫穎而出的根本。方孝孺就說:「地大兵強,據名號以雄視中國者十餘人,皆莫能得士;太祖高皇帝定都金陵,獨能聘至太史金華公(宋濂)而賓禮之。」


硬逼

建國之後,隨著形勢的發展,朱元璋的知識分子政策也發生了變化。


開國之初,百廢待興,各條戰線急需人才。為充實官僚隊伍,朱元璋掀起了一次訪求知識分子高潮。他繼續以前的老辦法,命人攜帶大量金錢分赴各地尋訪人才。對知識分子還是堅持「給足面子」,囑咐使臣們:「求賢之道,非禮不行……有司盡心詢訪,必求真材,以禮敦遣。」



朱元璋對待知識分子:為何從禮遇最後轉變為殺戮


不過,朱元璋這時的知識分子政策已由一手變成了兩手。天下未定之際,讀書人不出山他不硬逼。因為逼急了,這些人有可能跑到他的對手那裡去。他只能擺出寬懷大度的樣子,置之不問。如今天下已經姓朱,讀書人無處可逃,所以對那些太不給面子的知識分子,朱元璋不再介意偶爾顯露一下自己的獠牙。


江西貴溪的夏伯啟叔侄不願在新朝當官,乾脆把自己左手的大拇指砍掉,以示決心。朱元璋聞訊大怒,把夏伯啟叔侄抓到南京,親自審訊,梟首示眾,全家籍沒。蘇州人姚潤、王謨,同樣因為「被征不仕」,「皆誅而籍其家」。


《明朝小史》更記載:「帝既得天下,惡勝國頑民,竄入淄流,乃聚數十人,掘一泥坑,特露其頂,而用大斧削之。一削去頭數顆,名曰"剷頭會"。」就是說,他痛恨那些託身寺廟的遺民,將他們埋入地中,止露其頭,用大斧削去,稱為「剷頭會」。


在朱元璋以前,雖然君權嚴重,士大夫階層還是享有一定程度的人格獨立。 「山林隱逸」不但被寬容,甚至被尊崇。這是傳統社會留給人們最後一塊自由呼吸的空間,朱元璋卻毫不猶豫地封殺了。他認為,這些拒絕與他合作的人必定是看不起他這個前乞丐。他發布命令:「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寰中士大夫不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誅其身而沒其家,不為之過。」這就是所謂的「寰中士大夫不為君用」罪。天下是他朱元璋的天下,所有讀書人都是仰他朱家的陽光雨露而活,不為他朱家服務,就是滔天大罪。


胡蘿蔔加大棒政策效果十分明顯。天下知識分子再也不敢東躲西藏,都老老實實出來為新政權服務。大明王朝的官僚體系迅速建立,國家機器按計劃有效運轉起來了。


輕視


朱元璋原本大字不識幾筐,成為起義軍首領後,才開始學習讀書寫作。隨著讀書的增多,他對知識分子的崇拜之心也漸漸淡去:原來知識並不那麼高不可攀,只要下功夫,他朱元璋一樣可以博古通今,甚至寫出像模像樣的文章。朱元璋漸漸發現,知識分子既有突出的長處,也有明顯的短處。長處是知識廣博,足智多謀,弱點是多謀寡斷,缺乏行動力。朱元璋明白了為什麼古人說「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他們做事畏首畏尾,條條框框太多,缺乏膽氣魄力,只會做君子,不敢當小人,所以他們難以獨立成大事,只能追隨自己尋找功名富貴。真正的英雄,還得數他和劉邦這樣的大老粗。明白了這一點,朱元璋漸啟對文人的輕視之心。



朱元璋對待知識分子:為何從禮遇最後轉變為殺戮



建國之後,他在給宋濂的一封誥命中,不經意間顯示了他對文臣學士們的態度變化:「爾濂雖博通今古,惜乎臨事無為,每事牽制弗決。若使爾檢閱則有餘,用之於施行則甚有不足。」(《明太祖集》卷三?翰林承旨宋濂誥)


這樣的話,朱元璋在建國前是絕對不會說的。對開國文臣之首宋濂尚如此評價,別的文臣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事業的順利,使朱元璋不可避免地自我膨脹起來。


隨著政權越來越穩定,朱元璋不用像以前那樣費心費力地去尋訪、邀請,多如牛毛的知識分子主動投懷送抱依附到朱家政權這張皮上。朱元璋廣泛興建的教育系統也已開始培養車載斗量的文化人,一時間知識分子極大豐富,似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然而他們在朱元璋眼中的價值也越來越低,朱對他們的整體態度也越來越輕慢。


洪武七年,朱元璋的一位貴妃去世。貴妃相對於皇后,是小老婆。按古禮,庶母死,子孫不需服喪。朱元璋十分喜歡這位妃子,要求兒孫給她服喪。文臣們紛紛上書,反對他更改古禮,朱元璋因此寫了篇《孝慈錄序》,大罵這些知識分子為「迂儒」,說他們只知道死讀書,讀死書,以古非今,而不知道審時度勢,現實靈活地處理問題:「今之迂儒,止知其一,不知其二,是古非今,昭然矣。」又說,這些人其實不過是一群廢物,做不出什麼好事來,警告後世君主不要過於聽信他們:「朕觀宮生之君,好內山林之士,任為股肱爪牙,暴貴其身,致君牽制文義,優遊不斷,國之危亡,非迂儒者誰?其喪禮之論,時文之變態,儒乃不能審勢而制宜,是古非今,灼見其情,甚不難矣。」



朱元璋對待知識分子:為何從禮遇最後轉變為殺戮



在另一篇文章《辟阿奉文》中,他更諷刺當朝的文臣們不如唐代的女人。唐代的宮女在皇帝面前敢說真話,今天的文人們卻個個唯唯諾諾,毫無骨氣:「唐婦人,猶過今之儒者。」只是朱元璋沒有想過,唐代宮女之所以敢說真話,是因為她們面對的不是他朱元璋。


不但對知識分子的政治能力不屑一顧,對於文人學士們的文字本行,朱元璋也越來越敢於評頭品足,揮斥方遒。朱元璋雖然中年之後才開始學習寫文章,但因天分不錯,常有出色之作。他的一些文字雖粗頭亂服,卻風格獨特豪邁,氣勢吞吐千古,在古今帝王中獨樹一幟,他也頗以此自矜。洪武七年,朱元璋舉行詩文大會,命文臣們作《閱江樓記》。讀完之後無一當意者,於是親自動手寫了兩篇,給文臣們做示範。大臣們當然讚頌佩服不已,朱元璋照單全收,洋洋自得地登上了大明第一文學家的寶座。不久之後,對當世文壇第一人的地位也不滿意了,寫了《駁韓愈頌伯夷文》、《辨韓愈訟風伯文》等文章,開始對中國文學史的顯赫人物韓愈、柳宗元大加批駁,說韓愈對於「格物致知,尚未審其情」,說這些文人只會講究詞藻,不通人情物理。朱元璋儼然以帝王之尊,指導天下文人如何寫作,文章強詞奪理,滿紙咄咄逼人的霸氣。高己卑人、予智予雄達到了極點。


殺戮


到了晚年,朱元璋對知識分子大開殺戒。於是洪武朝的知識分子,遭遇了人類史上罕見的浩劫,上流精英幾乎被一掃而光。


雖然朱元璋越來越看不起知識分子,但他對知識分子的防範戒備心理卻絲毫沒有放鬆。起因是「士誠小人」這個典故。


洪武初年,因不滿朱元璋的重文輕武,一位武臣對朱元璋大講知識分子的壞處。他說,這些人心胸狹窄,嘴巴又刻薄,經常變著法地罵人:「讀書人用心歹毒,特擅譏訕,如不警覺,即受其愚弄。」還說張九四(張士誠)原為優禮文人,請他們給自己改名,哪成想他們竟給他取名「士誠」。


朱元璋說,這名字很好啊,有什麼毛病?



朱元璋對待知識分子:為何從禮遇最後轉變為殺戮



武臣說:毛病大了去了。我的幕僚跟我講,《孟子》上說了,士,誠小人也。這是罵張士誠小人啊!朱元璋聽後,立即找《孟子》來查,發現果然有這句話。他不禁竦然而驚:張士誠也算半個君王,給人叫了半輩子小人,到死都不知道,真是可憐。無非是讀書人欺負他鹽販子出身,瞧不起他,才敢這樣捉弄他。而他朱元璋出身和尚乞丐,肯定更被他們瞧不起。從此朱元璋就開始對文臣們大起疑心,閱讀奏章也多了個心眼兒。


朱元璋口口聲聲稱自己是「淮右布衣」、「江左布衣」、「起自田畝」、「出身寒微」,顯得十分豪爽坦率。但是這些話只能他自己來說,別人可千萬不能說。實際上,做過乞丐與和尚,這一直是朱元璋內心深處最大的一塊傷疤,萬萬觸碰不得。但凡「光」、「禿」、「僧」等與和尚沾邊兒的字眼兒,都會犯他禁忌。因為是起義起家,所以也討厭人提「賊」和「寇」。大明臣民其實誰也沒有膽子當著朱元璋提這壺水,也沒有興趣提這壺水,所以奏章中不用這些字,朱元璋卻更不放心,總懷疑別人會更加拐彎抹角地罵他,遂將防區無限擴大,到了極為可笑的程度。比如「生」字,因為近乎「僧」字,在他看來就不懷好意。而「則」字也很危險,因為「則」在淮西方言中發音與「賊」同。


按照明初習慣,逢年過節、皇帝生日之時,文武大臣都要上表慶賀。所上的表箋,照例由學校教官代作。雖然表箋中都是毫無營養的陳辭濫調,但因為都是頌揚自己的話,朱元璋很喜歡閱讀。但讀來讀去,越來越多的敏感詞蹦了出來。出現次數最多的敏感詞兒是「則」字。如浙江府學教授林元亮因所作《謝增俸表》中有「作則垂憲」句被殺;桂林府學訓導蔣質因所作《正旦賀表》中有「建中作則」被殺。北平府學訓導趙伯寧為都司作《萬壽表》,以表內有「垂子孫而作則」句被處死;福州府學訓導林伯璟為按察使作《賀冬表》,因表內有「以則天下」句而被處死。其次,表箋中若有「生」(近「僧」)、「法坤」(近「發髡」)等字樣,也以為這是諷刺他曾出家為僧之事。常州府學訓導蔣鎮因所作《正旦賀表》中有「睿性生知」句被殺。祥符縣教諭賈翥為本縣作《正旦賀表》,中有「取法象魏」句,因「取法」音同「去發」,賈翥亦未免一死。尉氏縣學教諭許元為本府作《萬壽賀表》,表中有「體干法坤,藻飾太平」一句,因「法坤」音同「發髡」,「藻飾太平」音同「早失太平」,許元送了性命。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事例,形形色色,五花八門。朱元璋的想像力實在驚人,他製造的文字獄也因此觸目驚心,駭人聽聞。亳州訓導林雲在所作《謝東宮賜宴箋》內有「式君父以班爵祿」句,朱元璋以為「式君父」為「弒君父」之隱語,林雲因此而被殺。德安府學訓導吳憲在所作《賀立太孫表》中有「永紹萬年,天下有道,望拜青門」句,朱元璋以為「有道」為「有盜」之諧語,吳憲也因此身首異處。懷慶府學訓導呂睿在所作《謝賜馬錶》中有「遙望帝扉」之語,朱元璋以為「帝扉」隱含「帝非」之譏,呂睿也遭殺頭之禍。此外,陳州府學訓導周冕為本州作《萬壽表》,以表內有「壽域千秋」句被殺,人們怎麼想也想不明白為什麼,後來只能揣測也許是因為「壽」字與「獸」字同音之故。


除了在表章里挑毛病之外,朱元璋還將文字獄擴展到文學作品當中,看到誰寫的詩文讓自己不舒服,就把作者抓來殺掉。


郎瑛《七修類稿》記載,洪武年間,四明僧人守仁應詔入京,閑著沒勁,作了《翡翠》詩:「見說炎州進翠衣,網羅一日遍東西。羽毛亦足為身累,那得秋林靜處棲。」朱元璋讀了之後,對守仁說:「你不想見我,說我法網密嗎?」於是以謗訕罪將他處死了。


顧公燮《消夏閑記摘抄》則記載,一位叫來複的和尚在給朱元璋的謝恩詩中有「金盤蘇合來殊域」和「自慚無德頌陶唐」兩句,朱元璋看後大怒,說:「汝詩用"殊"字,是謂我為歹朱也。又言無德頌陶唐,是謂我無德,雖欲以陶唐頌我而不能也。」將之斬首。



朱元璋對待知識分子:為何從禮遇最後轉變為殺戮



明初「吳中四傑」之首高啟是中國文學史上一位重要人物。洪武七年,朱元璋讀到高啟創作的《上樑文》中,以「龍蹯虎踞」一詞形容魏觀的府治。朱元璋以為此語只可用來形容帝王之居,非他人能用,故將高啟腰斬。


據說偷情時西門慶熱衷「燒情疤」,宋喆是否也如此?


今有馬蓉與經紀人偷情,古有岳家軍家屬與和尚偷情!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無風起念 的精彩文章:

你知道古人怎麼打架嗎?
今有馬蓉與經紀人偷情,古有岳家軍家屬與和尚偷情!
為什麼模範丈夫朱元璋會以睡對手老婆為榮?
啥?古代女人偷情都要帶枕頭!那麼馬蓉,你帶了嗎?
據說偷情時西門慶熱衷「燒情疤」,宋喆是否也如此?

TAG:無風起念 |

您可能感興趣

朱元璋對待知識分子:為何從禮遇後轉變為殺戮
蘇聯末期的知識分子,是如何害人害己的?
為什麼明朝對待知識分子是有史以來最差的,與朱元璋有關嗎?
知識分子的使命:傳承與變革
消逝的知識分子?
那些令人窘迫的知識分子
當年日本知識分子如何看待日軍的侵略罪惡?
知識分子的自戀及受虐傾向
對話錢理群:當知識分子遇到政治
世道變壞是從人們嘲笑知識分子開始的
中西醫之爭:成為病人的知識分子應當如何選擇?
文臣人人可殺!這個皇帝為什麼對知識分子這麼痛恨?
犯罪分子被當場擒獲,該如何處理?
瞿駿:中國近代知識分子是如何「煉成」的?
明亡之後為何大量知識分子選擇降清,原來都是受此人影響
漢武帝是如何消滅「體制外知識分子」的?
我的前半生當不了知識分子,來這裡當個知道分子嘛好了咯
謝泳:逝去年代裡的那些知識分子
他從未收受一分賄賂 卻比侵吞百億資產的腐敗分子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