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言必信,行必果——從「季札掛劍」看春秋寶劍!
吳王壽夢少子,孔子的老師,與孔子齊名的聖人,同時也是孔子最仰慕的聖人。稱為「南季北孔」,歷史上南方第一位儒學大師,也被稱為「南方第一聖人」。先秦時代最偉大的預言家、美學家、藝術評論家,中華文明史上禮儀和誠信的代表人物。封於延陵,稱延陵季子。後又封州來,稱延州來季子。
典出《史記·吳太伯世家》。
春秋後期,吳國的四公子季札為人十分重義氣,對功名財富看得很淡,因此在吳國很有賢名。吳王壽夢曾經想立他為太子,但季札怎麼也不肯接受,並且盡心儘力地輔助兄長樊諸治理國家,受到了大臣們和百姓們的愛戴。
公元前544年,季札奉命出使魯、齊、衛、晉等國。途中經過徐國,徐國君主十分好客,他久仰季札的大名,就挽留他住了幾天,天天設宴款待,並且讓太子和大臣們出席作陪。
季札文武雙全,劍術精湛。席上,徐君乘興請他一顯身手。季札推辭不過,走下殿來。只見他的劍剛出鞘,滿殿銀光四射。徐君看得眼睛也直了,連連稱讚:「好劍!好劍!」
圖:龍泉寶劍·春秋劍(仿古)
舞罷劍後,季札回到座上。徐國的大臣們紛紛交口稱讚,上前敬酒。這時,徐君已經深深地喜歡上了這把好劍,眼光不住地瞟向它,但想到自己和季札不過是初次見面,不好意思開口。
季札早已看出了徐君的心思,只是由於自己出使的任務還沒有完成,因此不能把這把標誌著使者身份的寶劍送人。他決定等自己的使命完成後,回來經過徐國時,再將這件吳國的國寶送給徐君。
離開徐國後,季札風塵僕僕地訪問了各國。當他重新回到徐國時,突然傳來了一個噩耗:徐君在不久前出訪楚國時,在路上不幸暴病而亡。
季札聽後非常震驚,他深深地自責,當初為什麼沒有立即把寶劍贈給徐君,以致留下了無法彌補的缺憾。經過慎重的考慮,季札馬上命令駕車前往王宮,準備把寶劍送給徐國的新君。
隨從的官員勸季札說:「季子,這是吳國的國寶,送人恐有不便吧?」
季札說:「當時,徐君想要這把劍的時候,我在心裡已經答應他了,只是因為使命沒有完成,不便將寶劍送給他。現在徐君去世,我就心生反悔,這不是一個正直的人所應該做的!」
季札見到徐國的新君,對新君說明了來意後。準備呈上寶劍。新君連忙辭謝說:
「先君並未留下遺命,寡人不敢接受這樣貴重的禮物。」
季札沒有辦法,只好來到徐君的墓地,把寶劍掛在墓旁的樹上。徐國的百姓知道季札的這一舉動後,對他恪守信用的美德都讚不絕口。
後來,「季札掛劍」這一典故,用來表示對亡友的弔唁、追懷;或用來形容恪守信義。
圖:徐州季札掛劍台
【知識延伸】
根據下面小知識,你能猜出季札所掛之劍的大概長短、大小及材質嗎?
時期:
季札:春秋(前576年一前484年)時吳王壽夢第四子。
歐冶子:約公元前514年前後,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越國人,中國古代鑄劍鼻祖,龍泉與湛盧劍的創始人。鑄造的一系列赫赫青銅名劍,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鈞,冠絕華夏。發現銅和鐵性能的不同之處,冶鑄出第一把鐵劍「龍淵」(後改名龍泉),開創中國冷兵器之先河。
材質和尺寸:
劍,脫胎於矛形刺兵及短匕首,創始自軒轅黃帝時代。據黃帝本紀云:「帝采首山之銅鑄劍,以天文古字銘之」。早期是匕首式短劍,脫胎於矛形刺兵及短匕首,殷商以前,形極為短小,僅有短平莖,而無管筒。古人用此劍插腰,可割可刺,抵禦匪寇與野獸。到了周代,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已成為主要短兵器,士類必有之佩備。春秋末年,開始流行長劍。質地精良的寶劍大多出自南方,主要是吳、越(閩越)、楚、巴蜀。長劍出,短劍也不廢。劍的歷史源遠流長。
鐵劍開始於春秋早期。我國最早的人工冶鐵製品,出現在距今2900年前後的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晚期。
1990年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國君虢季墓中出土了一件珍貴文物——玉柄鐵劍,經北京科技大學冶金史研究所鑒定為:塊煉滲碳鋼,是公元前9一8世紀的早期人工冶鐵製品,也是迄今發現最早的一把鐵劍。劍棲裝飾著華美的玉劍首。劍身與劍倆的結合處鑲嵌綠松石片,這也是目前所見玉裝劍的最旱實物,為漢代「玉具劍」的雛形。
↑長柄鐵劍—最旱的中國鐵劍
此劍玉質劍柄刃為鐵質,於1990年在河南省三門峽市出土。殘長34.2CM,通體由鐵、銅、玉三種材料複合而成。
↑春秋晚期·楊家山鋼劍(塊煉鐵)·
長度38.4cm 寬2-2.6cm
此時期的劍是熟鐵,熟稱「塊煉鐵」,是有礦石在800-1000度的條件下,有木炭還原得到的,出爐是含有大量雜質和固體塊。缺點:生產效率低,產量小。二是需要經過反覆鍛打才能造出一些形狀簡單的器物。三十含碳量很低,質地很軟。由於上訴缺點所以為得到普遍應用。
青銅劍始於商代。那個時候,它的劍身一般較短,形狀就像柳樹的葉子,製作也比較粗糙。春秋晚期以後,青銅劍的製作達到成熟,「越王勾踐」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是青銅劍發展的第一個巔峰時期。此時期的青銅劍劍身普遍被加長到五六十厘米。比較講究的青銅劍,「格」的上面都有一些裝飾物,以此顯示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這些裝飾通常使用玉質材料,所以這種劍也叫「玉首劍」。
↑春秋晚期·越王勾踐劍
用青銅鑄劍的歷史一直要延續到西漢前期,雖然鐵器在西周晚期就已經問世了,但是從秦始皇兵馬俑坑和西漢前期墓葬中出土的絕大部分仍然是青銅劍,可以說在這一漫長的歷史時期內,是青銅劍一統天下。西漢以後,鐵制兵器完全取代了青銅兵器,青銅劍從此退出了歷史舞台。
↑春秋晚期·越王勾踐劍 劍格鑲嵌綠松石
關於怎麼掛?
春秋晚期可能出現的3種掛劍方法。
1、佩劍通常都是懸掛於腰間,因為早期劍都比較短,無鞘,所以早期佩劍一般都是在劍首設有一個圓環,將繩子穿入圓環並系在腰間。季札的劍有劍鞘,且可以舞,可見不是短劍,所以不是這種懸掛佩戴方法。
2、西周晚期起出現劍鞘,劍亦加長。於劍鞘上部設環或耳,穿繩系腰間,以一種合適的角度,佩戴於身側或身後。為使系卸方便,則在繩子系腰一端固定一顆大珠子。系腰時塞入腰帶,卸劍時拔出珠子,十分方便。大概是由於珠子容易滑脫,並且佩戴腰間也不舒服。而後被劍鉤替代。變成一端固定於劍鞘,一端勾扣於腰帶。
3、春秋時起出現「璏」(zhi:玉制劍鼻.)。可以直接穿腰帶,璏其實是一個裝設在劍鞘正面的長方框。將劍鞘的背面貼著佩戴者的腰際,腰帶穿過長方框,束緊腰帶,劍就不會晃蕩。這種方法一致流傳到漢代,此後的佩劍方法越來越複雜,但都萬變不離其宗。
看過以上小知識,你知道季札的劍的大概長短大小、材質、以及掛劍方法了嗎?
=========全文完==========
?更多刀劍作品及鍛造工藝、訂購歡迎加師傅微信:liu15268786772
? 更多刀劍、冷兵器知識,鎖定微信公眾號: 龍泉寶劍 (longquanbj)
※真的應該言必信,行必果嗎?
※言必信,行必果
※為什麼孔子說「言必信,行必果」的人是小人?
※言必行,行必果
※言必行行必果!《戰狼2》破33億,「大謙戰狼」已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