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篆刻技藝

中國篆刻技藝

中國篆刻技藝

中國篆刻技藝

中國篆刻技藝

印章多用篆文刻成,故稱篆刻。篆刻是一門與書法密切結合的漢族傳統藝術,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歷史,又稱璽印、印或印章等。印章是一種實用藝術品。篆刻的作品與刻字鋪印章的根本區別,在於前者講究章法、篆法和刀法,有系統的理論,技法和審美取向,以刻在朱明之母龜殼上為主。 後者主要靠描和修反覆而成,並不計較章法、篆法和刀法的藝術。

中國篆刻技藝

(1).比喻書寫和精心為文。漢揚雄《法言·吾子》:「或問:『吾子少而好賦?』曰:『然,童子雕蟲篆刻。』俄而曰:『壯夫不為也。』」《文選·任昉<為范尚書讓吏部封侯第一表>》:「固嘗鑽厲求學,而一經不治;篆刻為文,而三冬靡就。」 呂延濟 註:「篆謂篆書,刻謂雕刻文章也。」 宋秦觀《贈劉使君景文》詩:「拈筆古心生篆刻,引觴俠氣上雲空。」

(2).謂雕琢,過分修飾文字。明高啟《跋溝南詩後》:「格律深穩,不尚篆刻,而往往有會理切事之理。」

(3).雕刻印章。《明史·文苑傳三·文徵明》:「﹝文彭、文嘉﹞並能詩,工書畫篆刻,世其家。」 清葉廷琯《鷗陂漁話·米紫來自書詩卷》:「﹝ 米紫來 ﹞詩畫皆工秀,兼善篆刻。」郭沫若《芍藥及其他·竹陰讀畫》:「 抱石 ,我看是一位標準的中國藝術家,他多才多藝,會篆刻,又會書畫,長於文事。」

中國篆刻技藝

篆刻綜述:

早在殷商時代,人們就用刀在龜甲上刻「字」(即現代稱為甲骨文)。這些文字刀鋒挺銳,筆意勁秀,具有較高的「刻字」水平。在春秋戰國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稱為「璽」。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規定「璽」為天子所專用,大臣以下和民間私人用印統稱「印」。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稱「璽」或「寶」,官印稱「印」,將軍用印稱「章」,私人用印稱「印信」。

篆刻的「篆」字,古時寫作「瑑」,從玉字旁。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紋,都叫做「瑑」。後來竹帛成為通行的書寫用具,於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為「竹」。其實在古代凡屬於雕玉、刻石、鏤竹、銘銅的範圍,都可稱為「篆刻」,印章的刻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到了秦始皇時,將全國書體作綜合整理,書分八體,印面上的文字叫「摹印篆」;王莽定六書時,稱為「繆篆」,從此便明定篆書為印章印文的使用字體。唐宋之際,由於文人、墨客的喜好,雖然改變了印章的體制,但仍以篆書作印,直到明清兩代,印人輩出,篆刻便成為以篆書為基礎,利用雕刻方法,在印面中表現疏密、離合的藝術型態,篆刻也由廣義的雕鏤銘刻,轉為狹義的治印之學。而此治印之學也有人直接稱為「刻印」、「鐵筆」、「鐵書」、「刻圖章」等。

在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中國申報的端午節、中國書法、中國篆刻、中國剪紙、中國雕版印刷技藝、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中國傳統桑蠶絲織技藝、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媽祖信俗、南音、南京雲錦織造技藝、宣紙傳統製作技藝、侗族大歌、粵劇、格薩(斯)爾、熱貢藝術、藏戲、瑪納斯、花兒、西安鼓樂、中國朝鮮族農樂舞、呼麥等22個項目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中國篆刻技藝

篆刻起源:

篆刻,自起源至今的三千七百多年的漫長歷史中,歷經了十餘個朝代。在這個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篆刻藝術出現了兩個高度發展的歷史階段。

一個是戰國、秦漢、魏晉六朝時期,這一時期的篆刻用料主要為玉石、金、 牙、角等。它被稱為「古代篆刻藝術時期」,它的篆刻藝術特點主要是以時代來劃分。篆刻發展到了唐、宋、元時期,則處於衰微的時期。在這一時期,由於楷書的應用取代了篆書,同時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篆刻藝術走上了下坡路。這種形勢到了元末出現了轉機,畫家王冕發現了花乳石可以入印,從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到了明代,篆刻藝術進入了復興時期。

明清以來,篆刻又迎來了它的第二個發展高峰期,它的篆刻藝術特點主要是流派紛呈。在這一時期文彭、何震對流派篆刻藝術的開創起了重大的作用。文彭是文徵明的兒子,是他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發現了「燈光石」凍石可以當做治印材料。經過他的倡導,石材被廣泛的應用。在這以後的一段時期內篆刻藝術流派紛呈現,出現了程邃、丁敬、鄧石如、黃牧甫、趙之謙、吳讓之等篆刻藝術家,一時間篆刻藝術呈現出了一派繁榮的景象。

直至近現代篆刻大師吳昌碩、齊白石,從而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國篆刻歷史。篆刻藝術是書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結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壯飄逸的書法筆意,又有優美悅目的繪畫構圖,並且更兼得刀法生動的雕刻神韻。可稱得上「方寸之間,氣象萬千」。

在我們游心賞玩之前,先要弄清楚篆刻的定義。篆刻是什麼呢 它的解釋,有廣義與狹義的兩種。篆刻的「篆」宇,古寫作「瑑」,從玉(說文的注釋上說明:「圭璧起兆,瑑也。」),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紋都叫做「瑑」,後來,竹帛成為通行的書寫工具,於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從「竹」。

篆刻印章起源甚早,據《漢書 祭祀志》載:「自五帝始有書契,至於三王,俗化雕文,詐偽漸興,始有印璽,以檢奸萌」。

遠在三千七百多年前的殷商時代,便盛行刻字藝術。但印面並無本來意思的文字,只有象徵血緣集團的記號,附加在同時代的青銅器或旗子上。雖說是記號,確有一定的讀音。到了周代,以青銅質為主的「周璽」大為興起。各種大小形狀都有,一般分為白文,朱文兩種。秦代是中國文字由「籀書」演變成為篆書的時期,印的形式也更為廣泛,印文圓潤蒼勁,筆勢挺拔。

漢代印章到達興盛,史稱漢印,字體由小篆演變成「繆篆」。漢印的印形制、印紐亦十分精美。西泠八家的奚岡曾說:「印之宗漢也,如詩文宗唐,字文宗晉」。唐宋之際,由於文人墨客的喜好,雖然改變了印章的體制,但仍以篆書作印。直到明清兩代,印人輩出,篆刻便成為以篆書為基礎,利用雕刻方法,在即面中表現疏密、離合的藝術型態,篆刻遂由廣義的雕鏤銘刻,轉為狹義的治印之舉。

中國篆刻技藝

篆刻種類:

周璽印、

秦朝以前,不論官印或私印都不稱為印,統稱為「璽」。

這是中國印章最早的名稱。璽有大有小,大的幾寸見方,小的只有幾分。印質有銅有玉。璽印採用大篆、籀文,布局松而不散,舒展自如,氣勢雄健挺拔。小璽則比較清麗。

秦漢官印: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對混亂的六國文字作了改革,制定了統一的字體─小篆。在當時社會,小篆是規範用字,因此也是印章上的規範用字。

秦印的形式與以往不同:四周多採用「田」形框。印文平均分配在框內。

唐宋以來的官私印:

唐代印章仍用篆體,但和六朝以前有很大區別。

秦漢印印文多用謬篆,刻白文。

唐代因用印色直接蓋在棉紙上,官印一律採用朱文,當時也有人用隸書入印。

宋代官印接近唐代。但到金代則用「九疊篆」入印。宋元私印變化很多,用途廣泛,質地除銅、玉外,又增用象牙、犀角之類。當時並且以能看到朱紅印泥印在書畫作品上,產生藝術效果。

明代官印也沿用「九疊篆」,尺寸比宋代、元代更大。多數是闊邊粗朱文。

清代官印半邊用漢篆,半邊用滿文。常設正規官,官印是方形;臨時派遣的官,官印是長方形,叫做「關防」。

中國篆刻技藝

篆刻藝術的發展:

先秦及秦、漢的璽印,是古代人們在交往時,作為權力和憑證的信物。此外,吉語印、肖形印、黃神越章等印,也反映了古代的社會生活習俗和人們的思想意識。

當時不分尊卑都稱為璽。璽文分朱文(文字凸起,亦稱陽文)和白文(文字凹入,亦稱陰文)兩種,古璽的形狀、大小不一,有長方形、方形、圓形和其他異形。內容有官職、姓名、吉語和肖形圖案等。古璽製作精工,或鑿或鑄;璽文精細,章法生動。朱文璽有的邊欄寬闊,白文璽多有界格,還有一種朱白文相間的古璽也很別緻,可見當時璽的製作已趨成熟。在河南安陽殷墟曾發現過3枚類似古璽的實物,有人據此推斷古璽的起源當在商代,但尚須進一步探討。到了秦代,皇帝的印稱璽,一般人的則稱印。秦印文字是秦書八體之一的摹印篆,與秦代使用的小篆相近。秦印印文莊重秀麗,在方形的官印上加"口"字格和"田"字格,在長方形印上(又稱半通印)加"日"字格,這是秦印顯著的特點。秦印除官印、私印之外,還有以成語入印的,已開後世閑文印的先河。

漢代是璽印發展空前燦爛輝煌的時期。漢代除帝王印仍稱璽外,其餘都稱印。在官印中有的稱章或印章,私印中有的稱信印或印信。現代通常使用的印章一詞,即來源於此。漢印無論從內容到形式比以前都更為豐富,尤以私印的種類最為繁多。漢印以繆篆體入印。這種字體與漢代隸書的興起有關係,結體簡化,筆畫平整方直。漢印中還有以鳥蟲書入印的,裝飾性很強,是古代的一種美術字體。漢印分鑄、鑿兩種。西漢的印章多為鑄造,其中以西漢末年新莽時期的印章製作最為精美。東漢的印章以鑿印最有特色,因為東漢末期社會動蕩,戰亂不已,官員將領經常調動或陣亡,造成封拜頻繁,往往印章來不及鑄造,就在預先準備好的印坯上臨時急就刻鑿而成,印文多不加修飾。漢代鑄印莊重雄渾,鑿印健拔奇肆,這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都給後世的篆刻以很大的影響和啟發。

古代璽印的材料質地,多為金屬和玉石等。這些印材雖有耗損極慢和垂諸久遠的優點,但是由於硬度高,堅澀難刻,古代璽印製作須出自專門的工匠之手。據傳元末畫家王冕最早採用花乳石來刻印。早在古代的璽印中,曾發現有石質印章,在唐、宋私印中也有石刻的印章。花乳石易於鐫刻,自王冕採用之後,就為文人和藝術家用刀刻印開闢了新的天地。明代文彭也有用燈光石(即凍石)刻印的記載。石質印材的廣泛使用,為篆刻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極好的物質條件。

中國篆刻技藝

解讀篆刻:

面對一件篆刻作品,有些人可能會無法解讀(無法從中獲取信息),就是所謂審美的「失語症」。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著手去解讀呢?  既然是審美,那麼,它除了具有一些主觀因素外,必然會有一些客觀的評判標準。我根據自己平時的一些經驗,借用平時用來評點菜肴的「色、香、味、意、養、形」六大方面,試著講講對如何進行篆刻作品解讀,或許對一些初涉篆刻的朋友有所啟發。

一、色,「色」,主要是指視覺效果、觀感。我們面對一件篆刻作品,首先要大處著眼。解讀作品時,要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覺。章法要看分紅布白是否視覺平衡,是否醒目精神,是否安妥停勻,是否氣韻生動。字法要看配篆是否統一和諧,是否騰挪變形有度,是否生造誇張過度,是否相互關照呼應。刀法要看技法是否使用得當,是否自然,是否刀筆相融筆意傳達到位,是否輕重徐疾富於節奏。總之,在大的視覺效果上要首先把握一個基本的定位。

二、意,「意」就是指意態、意韻、意境、用意、創意。「意」是判斷作品是否具有生命力、表現力、藝術感染力的重要因素。無論寫意或是工整,缺乏意態意趣的篆刻作品是不成功的創作。用意貴自然,忌做作或用意太顯。

三、形,「形」,是指形制、形式、樣式,一些可視的外部特點。篆刻中的三要素章法、字法、刀法都會通過一定的「形」表現出來。我們要看作品所採用的形制形式是否適當(比如,隨意形、加分欄是否應用得當),陰刻陽刻的使用是否得當,印文布局配篆是否合理,章法字法刀法是否配合協調到位,邊欄與印文是否和諧,等等。

以上方面的發揮,直接影響作品的效果。另外,每一種藝術都具有自身特質,但是它們之間也會存在一些共性的東西,譬如,篆刻之於文學繪畫的意境,篆刻之於書法的筆情墨趣,篆刻之於音樂舞蹈的旋律節奏,篆刻之於建築雕塑的空間結構,等等,所有這些,都為我們在解讀篆刻作品時提供更廣闊的聯想空間,我們可以「印外讀印」,可以從作品中獲取到更多的信息。  總之,解讀篆刻作品的過程是複雜而有趣的。從某種意義上講,解讀是「二度創作」當我們掌握了一套解讀的路徑,可以對一件篆刻作品從外而內地層層分析理解,那麼,解讀的過程就成為我們不斷提高自身水平的一個很好的途徑了。

中國篆刻技藝

中國篆刻技藝

中國篆刻技藝

中國篆刻技藝

中國篆刻技藝

中國篆刻技藝

中國篆刻技藝

中國篆刻技藝

中國篆刻技藝

中國篆刻技藝

中國篆刻技藝

中國篆刻技藝

中國篆刻技藝

中國篆刻技藝

中國篆刻技藝

中國篆刻技藝

中國篆刻技藝

中國篆刻技藝

中國篆刻技藝

中國篆刻技藝

中國篆刻技藝

中國篆刻技藝

中國篆刻技藝

中國篆刻技藝

中國篆刻技藝

中國篆刻技藝

中國篆刻技藝

中國篆刻技藝

中國篆刻技藝

中國篆刻技藝

中國篆刻技藝

中國篆刻技藝

中國篆刻技藝

中國篆刻技藝

中國篆刻技藝

中國篆刻技藝

中國篆刻技藝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 篆刻藝術 欣賞
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篆刻藝術院研究員作品選登·張奕辰
學篆刻之《篆刻藝術欣賞》
中國璽印篆刻全集
汕頭青年藝術家魏懌群書法篆刻藝術
中藝拍賣書畫篆刻精品專場之七
篆刻,中國人獨有的藝術情趣
篆刻,方寸之間的中國文化
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美術、書法篆刻、攝影三展觀展手記
小林斗庵的篆刻藝術
尹海龍書法篆刻展在中國美術館隆重開幕
「西泠印社」篆刻書法藝術之美
中國 篆刻 章法秘訣
中國篆刻章法秘訣
篆刻人物:鄧石如——中國篆刻史的分界點
「中國篆刻網培訓中心」李平篆刻工作室首屆研修班招生 & 篆刻常規班招生
書畫家李俊邑:方寸之間展現篆刻藝術
「西泠八家」篆刻書法藝術精賞
「老九報道」山西省第三屆晉陽杯篆刻藝術大賽暨晉陽印·社蒼文篆會——中日篆刻交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