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洪燭:川端康成獲諾貝爾獎後為何還自殺?

洪燭:川端康成獲諾貝爾獎後為何還自殺?

我常常想,花朵對我們的生活意味著什麼?久忙俗事,渾身抖不盡的煙火味,對花花草草視若無睹,況且它們在現代社會所佔據的位置、出現的機會本來就漸趨稀少,倒是新上市哪種蔬菜更容易喚起衣食大眾的注意力。若有閑暇,便分外懷念民間的插花——這簡直快成為一門帶有古典主義色彩的技藝了,任其失傳的話,未免過於殘酷了,等於宣布一種美離我們越來越遠。


和茶道一樣,插花的藝術也是在日本達到巔峰狀態的,並由此產生了所謂「花道」。日本的花道歷史久遠、派別繁多,其中最負盛名的號稱「池坊派」,創始人池坊專應有口傳的格言:「僅以點滴之水,咫尺之樹,表現江山萬里景象,瞬息呈現千變萬化之佳興。正可謂仙家妙術也。」

洪燭:川端康成獲諾貝爾獎後為何還自殺?


這也未嘗不可用來代表整個日本花道的理論。什麼事物一旦上升為理論則顯得玄妙且高深莫測了。池坊專應生卒年不詳,約在十五世紀初到十五世紀中期,他講求以心智從事插花的活動,即插花者本身又必須作為旁觀者,藉助超凡脫俗的想像力來欣賞自己的創造和自己的性情。茶道與花道的區別在於:前者重在品味與領悟,後者重在模擬與觀賞,後者的審美外化形式要超過前者。它們也有共同點,那就是都與禪宗有關,都是為修養心神所採取的手段。


川端康成領取諾貝爾文學獎時,做了題為《我在美麗的日本》的演講,其中闡述日本文化精神之美,特意以花道作為例據。他首先引用道元禪師的偈語:「雖未見,聞竹聲而悟道,賞桃花以明心」,彷彿人面桃花相映成趣確能使心靈漸趨清朗,直至如明鏡高懸。


接著指出了花道的真諦:「要使人覺得一朵花比一百朵花更美。」這簡直是耐人尋味的一句禪詩。挑選的插花與整個大自然生長的花卉相比,數量是有限的,但正是要從中參悟出無限的美、美的無限。在聰慧的靈魂面前,一朵花和一座花園是沒有區別的,在具備共性同時,它甚至更擁有個性。看一百朵花,你只注意到它們的共性;如果你眼前只有一朵花呢,這特殊的陳列品,它的色彩、芳香、形狀,反倒使你過目不忘。桃山時代的花道家千利休說盛開的花不能用作插花,因而日本茶屋的壁龕里,不僅只插一朵花,而且大多是含苞待放的。

在斯德哥爾摩巍峨的領獎台上,白髮蒼蒼的川端康成不厭其煩地向世界講授插花的技藝,譬如怎樣讓蓓蕾沾上露珠,怎樣預先用清水濡濕精心選擇的陶瓷花瓶,怎樣使花瓶及其供物如天造地設般柔和默契……那時候他的神態不像是文學大師,倒近似於京都郊區的花匠。他呢喃著:「五月間,在青瓷花瓶里插上一株牡丹花,這是花道中最富麗的花!」他彷彿在意念中不斷重複那個柔若無骨又重若千鈞的動作呢。

洪燭:川端康成獲諾貝爾獎後為何還自殺?



插花是大自然之美的樣品,它擺設的姿態及那份匠心獨運的精巧、雅緻,又帶有人工成分,對自然美的剪輯、烘托,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插花,都有與自身審美觀甚至性格相吻合的手法。尤其是體態婀娜的美女將新採摘的野花插入高挽的髮髻,比插往瓶頸或壁龕,要溫柔與從容一百倍;因為它點綴了自己,自己也陪伴這朵花構成環境的裝飾品。


花與花的品種之間,也是大可以比較一番的。川端康成的作品據說體現東方精神的美學,除了《花未眠》里情有獨鐘的海棠,還常涉筆夜來香、山茶、合歡花、百合之類,都是些孕育得清苦、開放時亦以暗香徐來的種類,品味它需類似茶道的功夫、禪宗的修養。我讀過一部舊書,叫《菊花與刀》,形容的是日本文化精神。字面上透露出的冷艷與孤傲,籠罩著凜冽到人骨髓里的美感。有菊花而無刀,是陶淵明式的隱士的事情,書生的菊花,契合了東方人追求澄澈、淡泊的品質;但若僅僅有刀而無菊花,則顯得強蠻與野性了。菊花與刀,是一種重複的修鍊、互補的涵養。

所以我讀川端康成偏愛在萬籟俱寂的如水月夜,心很快即可隨之浮沉,而不適宜在炫目的太陽下坐讀。比照歐洲古今文學,他們也歌頌花,但西國之花大多熱烈、外向、血性,如玫瑰、鬱金香、紫羅蘭,很能渲染氣氛,且使歌者的激情直露而無拘束。花的種類、品格看來與賴以生存的土壤、氣候不無聯繫——而插花的技巧與風格尤其能暗示文化的差異。

洪燭:川端康成獲諾貝爾獎後為何還自殺?



關於日本的插花,我還能說些什麼嗎?我又能記得多少種花的名字呢?最難忘是上野的櫻花,赫赫有名:穿著絢爛的和服在飄落如雪的櫻花樹下漫步,構成一代又一代日本人的記憶。我一直弄不懂,這個產生過武士道、明治維新、幕府與軍國主義、《源氏物語》、松下電器的民族,又是如此愛花的民族,而且是從靈魂里愛著的。


川端康成這樣解釋:「在破了的花瓶、枯萎的枝葉上都有『花』,在那裡由花可以悟道。『古人均由插花而悟道』,就是受禪宗的影響,由此也喚醒了日本人美的心靈。大概也是這種心靈使在長期內戰的荒蕪中的人們得以繼續生活下來的吧。」

我不禁重溫佛典《五燈會元》中的故事:「世尊(釋迦牟尼)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的,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就像考試通過了,迦葉面對一朵花時的會心一笑被指認為得道者的心情。金代詩人元好問說:「詩為禪家添花錦,禪是詩家切玉刀。」插花的同時,我們是否也在自我欣賞呢,或者更深奧點,是否也在尋根、求道呢?我常常想,花朵對我們的生活意味著什麼?久忙俗事,渾身抖不盡的煙火味,對花花草草視若無睹,況且它們在現代社會所佔據的位置、出現的機會本來就漸趨稀少,倒是新上市哪種蔬菜更容易喚起衣食大眾的注意力。若有閑暇,便分外懷念民間的插花——這簡直快成為一門帶有古典主義色彩的技藝了,任其失傳的話,未免過於殘酷了,等於宣布一種美離我們越來越遠。


和茶道一樣,插花的藝術也是在日本達到巔峰狀態的,並由此產生了所謂「花道」。日本的花道歷史久遠、派別繁多,其中最負盛名的號稱「池坊派」,創始人池坊專應有口傳的格言:「僅以點滴之水,咫尺之樹,表現江山萬里景象,瞬息呈現千變萬化之佳興。正可謂仙家妙術也。」


這也未嘗不可用來代表整個日本花道的理論。什麼事物一旦上升為理論則顯得玄妙且高深莫測了。池坊專應生卒年不詳,約在十五世紀初到十五世紀中期,他講求以心智從事插花的活動,即插花者本身又必須作為旁觀者,藉助超凡脫俗的想像力來欣賞自己的創造和自己的性情。茶道與花道的區別在於:前者重在品味與領悟,後者重在模擬與觀賞,後者的審美外化形式要超過前者。它們也有共同點,那就是都與禪宗有關,都是為修養心神所採取的手段。


川端康成領取諾貝爾文學獎時,做了題為《我在美麗的日本》的演講,其中闡述日本文化精神之美,特意以花道作為例據。他首先引用道元禪師的偈語:「雖未見,聞竹聲而悟道,賞桃花以明心」,彷彿人面桃花相映成趣確能使心靈漸趨清朗,直至如明鏡高懸。

接著指出了花道的真諦:「要使人覺得一朵花比一百朵花更美。」這簡直是耐人尋味的一句禪詩。挑選的插花與整個大自然生長的花卉相比,數量是有限的,但正是要從中參悟出無限的美、美的無限。在聰慧的靈魂面前,一朵花和一座花園是沒有區別的,在具備共性同時,它甚至更擁有個性。看一百朵花,你只注意到它們的共性;如果你眼前只有一朵花呢,這特殊的陳列品,它的色彩、芳香、形狀,反倒使你過目不忘。桃山時代的花道家千利休說盛開的花不能用作插花,因而日本茶屋的壁龕里,不僅只插一朵花,而且大多是含苞待放的。


在斯德哥爾摩巍峨的領獎台上,白髮蒼蒼的川端康成不厭其煩地向世界講授插花的技藝,譬如怎樣讓蓓蕾沾上露珠,怎樣預先用清水濡濕精心選擇的陶瓷花瓶,怎樣使花瓶及其供物如天造地設般柔和默契……那時候他的神態不像是文學大師,倒近似於京都郊區的花匠。他呢喃著:「五月間,在青瓷花瓶里插上一株牡丹花,這是花道中最富麗的花!」他彷彿在意念中不斷重複那個柔若無骨又重若千鈞的動作呢。


插花是大自然之美的樣品,它擺設的姿態及那份匠心獨運的精巧、雅緻,又帶有人工成分,對自然美的剪輯、烘托,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插花,都有與自身審美觀甚至性格相吻合的手法。尤其是體態婀娜的美女將新採摘的野花插入高挽的髮髻,比插往瓶頸或壁龕,要溫柔與從容一百倍;因為它點綴了自己,自己也陪伴這朵花構成環境的裝飾品。

洪燭:川端康成獲諾貝爾獎後為何還自殺?



花與花的品種之間,也是大可以比較一番的。川端康成的作品據說體現東方精神的美學,除了《花未眠》里情有獨鐘的海棠,還常涉筆夜來香、山茶、合歡花、百合之類,都是些孕育得清苦、開放時亦以暗香徐來的種類,品味它需類似茶道的功夫、禪宗的修養。我讀過一部舊書,叫《菊花與刀》,形容的是日本文化精神。字面上透露出的冷艷與孤傲,籠罩著凜冽到人骨髓里的美感。有菊花而無刀,是陶淵明式的隱士的事情,書生的菊花,契合了東方人追求澄澈、淡泊的品質;但若僅僅有刀而無菊花,則顯得強蠻與野性了。菊花與刀,是一種重複的修鍊、互補的涵養。


所以我讀川端康成偏愛在萬籟俱寂的如水月夜,心很快即可隨之浮沉,而不適宜在炫目的太陽下坐讀。比照歐洲古今文學,他們也歌頌花,但西國之花大多熱烈、外向、血性,如玫瑰、鬱金香、紫羅蘭,很能渲染氣氛,且使歌者的激情直露而無拘束。花的種類、品格看來與賴以生存的土壤、氣候不無聯繫——而插花的技巧與風格尤其能暗示文化的差異。


關於日本的插花,我還能說些什麼嗎?我又能記得多少種花的名字呢?最難忘是上野的櫻花,赫赫有名:穿著絢爛的和服在飄落如雪的櫻花樹下漫步,構成一代又一代日本人的記憶。我一直弄不懂,這個產生過武士道、明治維新、幕府與軍國主義、《源氏物語》、松下電器的民族,又是如此愛花的民族,而且是從靈魂里愛著的。


川端康成這樣解釋:「在破了的花瓶、枯萎的枝葉上都有『花』,在那裡由花可以悟道。『古人均由插花而悟道』,就是受禪宗的影響,由此也喚醒了日本人美的心靈。大概也是這種心靈使在長期內戰的荒蕪中的人們得以繼續生活下來的吧。」


我不禁重溫佛典《五燈會元》中的故事:「世尊(釋迦牟尼)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的,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就像考試通過了,迦葉面對一朵花時的會心一笑被指認為得道者的心情。金代詩人元好問說:「詩為禪家添花錦,禪是詩家切玉刀。」插花的同時,我們是否也在自我欣賞呢,或者更深奧點,是否也在尋根、求道呢?


作者:洪燭,中國著名作家,二馬看天下特邀專欄作家


責編:紅紅

洪燭:川端康成獲諾貝爾獎後為何還自殺?



洪燭,原名王軍,1967年生於南京,現任中國文聯出版社編輯室主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出版有詩集、散文集、長篇小說等多部作品。曾獲中國散文學會第五屆冰心散文獎,獲2008年中國散文年度金獎,2013年《海外詩刊》年度詩人獎等多種獎項。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二馬看天下 的精彩文章:

周慶榮:井岡山
惜福當惜物 鋦瓷成非遺
二馬影評:關於復仇和寬恕的社會意義
洪燭:沈從文如何向美女張兆和巧妙求愛?
19世紀的對話與21世紀的問答

TAG:二馬看天下 |

您可能感興趣

洪燭:沈從文如何向美女張兆和巧妙求愛?
洪燭:風流才子李叔同為何斬斷塵緣成為弘一法師?
洪燭:你是古琴台,我就是黃鶴樓
洪燭:呼喚新世紀的「新抒情詩」
洪燭:我看中國散文
洪燭2800行長詩《屈原》:只要還有一個人愛你
洪燭2800行長詩《屈原》:那條路在端午的粽子上系了一個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