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佛教徒之間如何「問訊」?

佛教徒之間如何「問訊」?

佛教徒之間如何「問訊」?



佛教徒之間的「問訊」

文/觀諸法如


「問訊」是佛教的基本禮儀之一。《釋氏要覽卷中》記載:


天竺九儀,西域記云:「天竺致敬之式,其儀有九:一、發言問訊;二、俯首致敬;三、柔首高揖;四、合掌手拱;五、屈膝;六、長跪;七、手肘據地;八、五輪著地;九、五體投地;凡斯九等極為一拜。」 (《釋氏要覽卷中》,《大正新修大正藏經》第五十四冊)


我們平常與人見面時的打招呼,也會問好。那麼佛教徒之間的問訊,可以是問候或者是慰問。在佛教三藏(經、律、論)裡面,處處有記載佛和佛、佛和弟子、佛弟子們之間如何問訊:

一、佛和佛問訊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爾時普明菩薩從寶積佛受千葉金色光明蓮花,與無數出家、在家菩薩及諸童男童女,俱共發引,皆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東方諸佛,持諸花香、瓔珞澤香、末香塗香、衣服幢蓋,向釋迦牟尼佛所。到已,頭面禮佛足一面立,白佛言:「世尊!寶積如來致問:『世尊!少惱少患、起居輕利、氣力安樂不?』又以此千葉金色蓮花供養世尊。」(《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一》,《大正新修大正藏經》第八冊)


二、菩薩向佛問訊


a、《妙法蓮華經》:

爾時四眾,亦以佛神力故,見諸菩薩遍滿無量百千萬億國土虛空。是菩薩眾中有四導師:一名上行,二名無邊行,三名凈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薩,於其眾中最為上首唱導之師,在大眾前,各共合掌,觀釋迦牟尼佛而問訊言:「世尊!少病、少惱,安樂行不?所應度者,受教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勞耶?」


爾時四大菩薩而說偈言:


「世尊安樂,少病少惱,教化眾生,


得無疲惓。又諸眾生,受化易不?


不令世尊,生疲勞耶?」

爾時世尊,於菩薩大眾中而作是言:「如是,如是!諸善男子!如來安樂,少病、少惱;諸眾生等,易可化度,無有疲勞。所以者何?是諸眾生,世世已來常受我化,亦於過去諸佛供養尊重,種諸善根。此諸眾生,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除先修習學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聞是經,入於佛慧。」(《妙法蓮華經卷第五》、從地踴出品第十五,《大正新修大正藏經》第九冊)


b、《維摩詰所說經》


於是維摩詰不起於座,居眾會前,化作菩薩,相好光明,威德殊勝,蔽於眾會,而告之曰:「汝往上方界分,度如四十二恆河沙佛土,有國名眾香,佛號香積,與諸菩薩方共坐食。汝往到彼,如我辭曰:『維摩詰稽首世尊足下!致敬無量,問訊起居,少病少惱,氣力安不?願得世尊所食之餘,當於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令此樂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來名聲普聞。』」

佛教徒之間如何「問訊」?


時化菩薩即於會前,升於上方,舉眾皆見其去,到眾香界,禮彼佛足,又聞其言:「維摩詰稽首世尊足下!致敬無量,問訊起居,少病少惱,氣力安不?願得世尊所食之餘,欲於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使此樂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來名聲普聞。」(《維摩詰所說經卷下》,《大正新修大正藏經》第十四冊)


三、佛弟子向佛問訊


時,跋迦梨語富鄰尼:「汝可詣世尊所,為我稽首禮世尊足,問訊世尊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住不?言:『跋迦梨住金師精舍,疾病困篤,委積床褥,願見世尊。疾病困苦,氣力羸惙,無由奉詣。唯願世尊降此金師精舍,以哀愍故!』」


時,富鄰尼受跋迦梨語已,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尊者跋迦梨稽首世尊足,問訊世尊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住不?」


世尊答言:「令彼安樂。」(《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七》?一二六五經,《大正新修大正藏經》第二冊)


四、佛問訊比丘


a、《五分律》


爾時波利邑諸比丘,來舍衛城,欲後安居。時到不及,便於娑鞞陀邑結坐。安居訖,十六日便進佛所,道經埿水,三衣麁重,極大疲極;到禮佛足,卻坐一面。佛問諸比丘:「安居和合,乞食不乏,道路不疲耶?」(《五分律卷第四》,《大正新修大正藏經》第二十二冊)


b、《四分律》


結安居自恣竟,詣舍衛國祇桓中,至佛所,頭面禮足各坐一面。時世尊慰勞諸比丘:「汝曹安樂不?飲食足不?住止和合不?不以飲食為疲苦耶?」(《四分律卷第三十七》,《大正新修大正藏經》第二十二冊)

佛教徒之間如何「問訊」?



五、佛弟子們之間問訊


《瑜伽師地論》:二種慰問


複次、同梵行者於余同梵行所,略有二種慰問:


一、問病苦,二、問安樂。


問病苦者,如問彼言:所受疹疾寧可忍不者,謂問氣息無擁滯乎?得支持不者,謂問苦受不至增乎?非無間乎?非不愛觸之所觸乎?非違慮乎?非笮身乎?或被笮者得除釋乎?


問安樂者:謂如有一隨所問言:少病不者,此問不為嬰疹惱耶?少惱不者,此問不為外諸災橫所侵逼耶?起居輕利不者,此問夜寐得安善耶?所進飲食易消化耶?有歡樂不者,此問得住無罪觸耶?如是等類差別言詞,如<聲聞地>,於所飲食知量中釋。當知此問,在四位中:一、內逼惱分,二、外逼惱分,三、住於夜分,四、住於晝分。(《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八》,《大正新修大正藏經》第三十冊)


六、居士問訊出家人


佛在王舍城。爾時王舍大臣語左右人言:「汝往跋難陀所,以我名字作禮問訊,持此衣直而供養之。」使受勅,至跋難陀所,語言:「某甲大臣問訊起居,送此衣直供養大德。大德受之!」跋難陀言:「我不應受此衣直。若得凈衣,當手受持。」使言:「大德!有執事人不?」跋難陀即指示處。使便到執事人所,語言:「某甲大臣送此衣直與跋難陀。汝為受作,來取便與。」使既與已,還跋難陀所,白言:「大德所示執事人,我已與竟。大德須衣,便可往取。」白已便還。


(《五分律卷第四》,《大正新修大正藏經》第二十二冊)

佛教徒之間如何「問訊」?



佛和佛問訊,為何「問訊釋迦牟尼佛少惱、少患,興居輕利,氣力安樂不」?《大智度論》解釋:「佛雖一切智,隨世界法,世人問訊,佛亦問訊,佛人中生,受人法,寒熱、生死與人等,問訊法亦應等。」(《大智度論卷第十》,《大正新修大正藏經》第二十五冊)


《大智度論》又說明:有二種問訊法:問訊身,問訊心。


若言「少惱、少病,興居輕利,及氣力」,是問訊身。


若言「安樂不」,是問訊心。


種種內、外諸病,名為身病;淫慾、瞋恚、嫉妬、慳貪、憂愁、怖畏等種種煩惱,九十八結,五百纏,種種欲願等,名為心病。


是一一病問訊故,言「少惱、少病,興居輕利,氣力安樂不」。(《大智度論卷第十》,《大正新修大正藏經》第二十五冊)。


受禮人不得如瘂羊不語,當相問訊。問訊時不得作如是語:「何處有多美飲食? 」應問:「少病、少惱、安樂不?道路不疲苦耶?」(《摩訶僧祇律卷第三十五》,《大正新修大正藏經》第二十二冊)


出家人受他人禮拜時,應當作出響應:不能像啞巴那樣一言不發,對之不理不睬。應當可以詢問對方:「是否少病、少惱、安樂否?路上辛苦否?」,說一些慰問關心的話。


此處所說的啞羊,指啞羊外道。《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云:「如啞羊者,彼有啞羊外道受不語法。世有持不語者謂為上行,此外道法,宜速舍之。」(《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下三》,《大正新修大正藏經》第四十冊)


佛弟子向佛陀請安,最常說的問候語是:「少病、少惱,起居輕便,安樂住不?」佛弟子們也應當請問彼此身心如何和關心他生活起居的事情。由此可見,「問訊」是佛教徒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行儀,也是非常人性化的禮貌。


由以上的經典綜合來說,「問訊」是佛和佛弟子的常行的禮儀,在三藏裡面也是常見的辭彙。問訊的用於打招呼問好,也是表達慰問。僧眾之間的問訊,也能幫忙彼此的關懷,增進彼此的互動,維繫僧團的六和敬。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佛教如何解釋精神病的病因
路上的小和尚——「憶」
九江廬山海會寺事件突破:「住持移交協議」非本人簽署,非法無效!
智者大師傳大師身後事
百法略說色法之「身」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

您可能感興趣

崔順實之女被檢方問訊至凌晨 韓媒:檢方不會就此放過她
崔順實之女再次被檢方調查問訊,鄭某將成為朴槿惠事件的突破口?
總統成嫌疑人!朴槿惠受問訊,真相能否水落石出?
「旋聞女子殷勤聲,九姑問訊聲,六姑寒暄聲,二婢慰勞聲,小兒喜笑聲,一齊嘈雜」
檢方為施壓崔順實心理,崔順實女兒被檢方高強度問訊到半夜回家
韓前總統朴槿惠結束問訊後返家 向支持者微笑致意
瑞典檢察院證實將於11月14日在倫敦問訊阿桑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