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好地毯的地方一定有好家具?
安思远的家
◆前言◆
「天堂为蓝」
在北京高碑店,周小寒在地上为我展开一张清代地毯,中间是没有任何图案的一整块蓝,他揪住毯子的一角,轻轻一抖,毯子就像一片月夜下的海面,波光粼粼,而我就像一只随波的夜船,心无羁绊。
年轻时的放浪形骸,最终让周小寒幡然醒悟,回到了他心爱的中国地毯上。
「我认为家具和地毯的关系就好似衣服和鞋的关系。人的视觉一定是向下斜视的,谁会昂头仰望天空走路呢?好的室内陈设,应该成为一体,所以家具和地毯是密不可分的。可以没想,有好家具的地方不见得有好的地毯,而有好地毯的地方一定有好的家具。」周小寒说。
◆一◆
「
最初的地毯可能只是人类为了代替草或兽皮防湿御寒的一种简单的生活用品,但是它的诞生却是人类从依赖自然生活,走向创造生活条件的重要标志。在这个世界上,无论各个角落或各种民族都曾与它息息相关,进而它也是一件内容极其丰富的载体,它传递着人类各个种族,各个历史阶段的文明,进步,信仰和希望。
它怎么用?在哪里用?它的图案代表着什么?有什么意义?它的色彩是如何造就的?它的编织方法是怎样形成的?它们相互之间都有什么区别?所有这些都是值得人们去探讨的话题。正是如此,它才是全世界公认的人类文化遗产。
」
—— 周小寒
卢林斯顿堡中的陈设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用中国清代宫廷地毯布置
美国白宫议事厅陈设
国外豪宅中的地毯
二十岁出头,周小寒在长城书画社卖老地毯,几乎都是外国人在买,包括英国前首相希斯等政界要人。
彼时陪同瑞典前外交部长一起来的中方人员,悄悄走到周小寒跟前说,「好东西不准卖给洋人」。
但当时,国人大多没有财力,也不识货,很多老地毯还是流失到了国外。
◆二◆
「
中国地毯自有文字参考的历史以来,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由于中华民族是以‘席地而坐’为生活起居习惯的(这种习惯至今为日本和韩国等民族所保留),因而席的发明可追溯到上古时期(公元前三千年)。
据《席上腐谈》称,‘上古之时,席,毯,毡,褥只名异而实同事物,原始谓毡之异名曰毛席,毯之异名曰毛褥。’
明罗欣《物原》记载,‘神农坐席,尧名毯,伊尹谓之承坐,周公名为簟,汉称氍毹。’
《通俗文》(东汉末,服虔撰)载,‘氍毹细者,施于大床之前,小榻之上,所以登而上床也。’
由此可见,古人用毯席已极为普遍。
」
—— 周小寒
彩色毛毯残片 东汉 新疆若羌县楼兰古城城郊孤台2号墓出土用红、蓝、黑、黄四色毛线织成条状几何图案
双面栽绒彩色地毯 东汉 新疆若羌县楼兰古城城郊孤台2号墓出土 用黄褐色线编织地纹,每两根地纬嵌结绒纬一根,一正一反纬一组。
狮纹栽绒毯 汉—西晋 新疆尉犁县营盘15号墓出土 出土时覆盖在木棺上
对他影响至深的,是意大利人朗伦佐。
1982年,朗伦佐沿陆路坐火车、拖拉机甚至骑毛驴,辗转来到中国。途经南疆,住在县招待所。
此时,进门处铺的一块地毯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知晓,这块地毯若拿到国际市场,将市值两万美金。
但那个时期,国人并不懂,在上面捻烟头、泼茶渍,俨然视其为无物。
朗伦佐觉得可惜,提议将地毯卖给他,可根本没人搭理他。
直到回了意大利,此后多年这块样式精美的地毯仍让他魂牵梦萦。
唐三彩骆驼背上的毯子
出土文物 水壶
看报道说中国因改革开放发生了巨变,他觉得这块地毯应该可以出售了,又千里迢迢去到了招待所。
此时,那块地毯却已破烂不堪,连修复的可能性都没有了。
朗伦佐甚感惋惜,极为伤心。
这份心疼感染了周小寒。
「外国人对中国地毯都有这么深厚的感情,都有这样的研究,咱们中国人自己干嘛呢?后来我就开始钻研老地毯。」
◆三◆
「
上世纪中期,中国的考古人员在中国的新疆地区,先后数次从汉代的古墓群中发掘出土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后200年期间编织的毛毯实物和编织地毯的工具。然而,人类为了追求生存和发展,探索和反映尽善尽美的生活方式和形象,又会进行不断的努力和创造。
《异物志》载,‘大秦国以野蚕丝织成氍毹,以群兽五色毛杂之,织成鸟兽,人物,草木,千变万化,为意所作,远望之则轩轩然若动。’
由此可见,毯席已从人们生活的简单需求,发展演变成了室内的主要陈设物和艺术品。
据日本遗唐使记载,一千年前中国唐代皇帝李隆基宴请各国宾客时,大堂内铺设的地毯有数千平方英尺,一百匹白马跑到地毯前整齐排列,口衔银制杯给在座宾客献酒,场面非常壮观。可喜的是日本奈良正仓院数年前用遗唐使带回的中国唐代皇室赠送给日本皇室的毛毯恢复布置出了中国唐代人的室内陈设。
中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赞美道,‘披香殿广十余丈,红线织成可殿铺,彩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美人踏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
」
—— 周小寒
日本正仓院用中国唐代皇帝赠送给日本皇室的地毯布置的唐代中国人的家居生活
他和朋友承包了长城书画社的地毯部。
1989年至1991年间,藏文化中心塔尔寺整修经费不足,把很多没有列入文物部门记载的文物出售,周小寒把所有老地毯都买了下来。
「在当时很多人眼里,这些老地毯就是‘垃圾’。」
就这样,这批有100多年历史的老地毯,有的直接进了国外的博物馆,有的被国外名人所购。
◆四◆
「
在中国的甘肃省,敦煌市有个世界著名的‘莫高窟’,里面有许多更为直观而生动的隋至元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壁画,这些壁画对在这块土地上栖息的人们有着真实的描述,其中那些色彩鲜艳,图案富丽的地毯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基于数辈前人的发现研究,在临摹绘画的基础上,我们复制出了那些精美的地毯实物,并应用到了当代人们的现实生活中。使得今天的人们能够继续与那些古人创造出的美好的生活用品朝夕相伴,延续了那些不知名的艺术大师们的创作气息。
」
—— 周小寒
唐敦煌莫高窟壁画
唐墓中壁画
临摹古画
他成了改革开放后最先富起来的一拨人之一。
他开始周游世界,并染上了赌博的嗜好。赶上1991年做国债期货一下赔了数百万,于是卖房补窟窿,包括北京西四地界最好的房子。
周小寒瞬时变得一贫如洗,可头脑反而清晰起来。
「当一个人冲晕了头脑,再冷静下来,就会反思:在一生中终究什么最吸引你,能让你从中得到快乐和满足?我想来想去,还是做地毯于我最有乐趣。」
◆五◆
「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她以自己无比广阔的胸怀容纳着各个民族的生活习惯,以及她们各自的文化和信仰,这点在地毯图案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这些图案有些是反映了大自然中常见的各种花朵,如茶花,桃花等,有则是利用了她们其中的某一枝叶,组成理想中的花朵,如宝相花。古人对自然界中那些奇异的现象也非常好奇和崇拜,因此,用线条描绘出了对这种现象的理解,如勾连云雷纹就是准确地捕捉到了声音的轨迹。而对于各自的理想和追求,更是充满了无限美好的希望,如皮球花就是反映了内心的祈求之意,而金银花(外国人称之忍冬草)则是希望子孙后代生生不息,繁衍昌盛。
所有这些美好的设计至今为当代世人所沿用。毫无疑问,这也应是我们的祖先为这个世界的文化艺术作出的伟大贡献。
」
—— 周小寒
古画中的地毯 仇英绘
晋竹林七贤(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宋 《文姬图》 局部 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藏
「祖先有这么多美好的设计,都没散播开来,为什么?因为不懂。所以中国人应该在这方面做进一步研究。」
他决定自己制造宫廷地毯。
做宫廷地毯面临的核心问题是:纯植物染色工艺没了,都是化学染色,而植物染色才是中国传统织毯艺术的精髓所在。它不仅自然环保,而且产生的色彩层次丰富、柔和而醇厚,历经数百年不褪色,是化学染色所无法企及的,同时也是鉴别宫廷地毯的重要依据。
老照片中的地毯 正中人物:李鸿章
老照片中的地毯 正中人物:张作霖
老照片中的地毯 1926年班禅喇嘛在北京
因为工艺配方复杂和成本高昂,纯手工植物染色工艺已经断代。
没有师傅,他就自己钻研,多方查找古籍资料。又去内蒙古、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多方讨教,等慢慢摸索出了门道,就开始自己动手做。
◆六◆
「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手工业的发展,自元,明,清以后,社会的分工更为细化,中国元代即有了专门为宫廷贵族设立的服务机构‘匠作院’,清代宫廷则有‘如意馆’,那些专为宫廷皇室和官府贵族提供的生活用品需求更高,设计更严谨,即所谓,‘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这样也就极大地推动了地毯业的完善和成熟。
1904年,中国清代的皇室成员溥伦受慈禧太后派遣,率团参加美国圣路易斯举办的世博会,‘京师工艺局’选送的地毯一举获得金奖,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
—— 周小寒
北京故宫中的地毯
黄地回纹边四合如意八方万字栽绒地毯 清宫旧藏
画中乾隆皇帝坐的地毯
贝子溥伦参加在美国举办的世界博览会
一张精美的宫廷地毯的诞生,要历经选毛、清洗、梳弹、纺线、天然植物染色、织作、打磨等一系列严格的工序,并全部以纯手工完成。
那时,每天早上天还没亮,他就开始调制植物染色配方。他一个人烧柴添火,围着槽子上上下下,「整个脚脖子都肿了」。天然染料染出的东西是否耐得住酸碱,都需用手试,手极容易烧伤。只有他自己知道老地毯的图案纹样,每每夜深人静,他还要绘图、设计。
老照片:地毯编织
原毛
染料
染后
编织
「我热爱古法织就的地毯,它让我着迷,不管付出多少,我都心甘情愿。」
随着手艺的日益精湛,他对老地毯工艺进行了改进,比如原先每平方英尺只有4900个扣,他将其改为10000个扣,图案线条于是变得更加细腻。
◆七◆
「
著名纺织品学家、《HALI》杂志的前出版人迈克尔·弗朗西斯(Michael Frances)曾这样描述这些精美的古典中式地毯:
‘拥有无比卓越的宁静和平衡,这些特性不是简单地偶然获得的,而是数世纪的传统提炼积累而成,为了创造这些美好的物品,中国的织作大师使用了比任何其它地毯织作区都更精巧的编织方式和打结织法,宽广的色域及多重色调的使用,是两千年多年来应用并发展植物染料的结果,毫无疑问,古典中式地毯属世界上最精美的地毯之列。’
」
—— 周小寒
给保利博物馆配制的地毯
给北京大学斯坦福中心配制的地毯
给隈研吾天同茶室配制的地毯
给观复博物馆配制的地毯
某天,一位自称贝夫人的女士约他在友谊商店门口见面,说想看看他制作的地毯。
他带了两条地毯过去,在场之人纷纷惊诧于它们的瑰美,说我们要的就是这种地毯,并马上给他图纸让他订做。
后来他才知晓,这批地毯是给故宫做的。
至今,贝聿铭为故宫地毯设计的图纸还在他手中。
如今,购买他地毯的有商界显要、影视名人,还有国外皇室。但周小寒并不希望自己的顾客仅停留在上流阶层,遇到普通购买者,他会在价格上让利,希望这些地毯也能走进中国普通家庭。
◆八◆
「
人类的历史源远流长,一个人的生命与之相比只是短短的瞬间。中华民族的文明史灿烂辉煌,每一点滴想要参透都需要一往情深。我几十年以此为生,对祖先留下的这门技艺心存无限的感激。对从中得到的乐趣和收获愿意和大家分享。我希望这门古老的技术不要被排山倒海般的工业化生产所埋没。因为我们的子孙后代,有一天也可能需要用一件充满个性的美妙物品来点缀他们自己的生活。
」
—— 周小寒
周小寒的个人收藏
他做的地毯有流行款,也有经典款,后者基本都是为买家订做的。
他曾制作过一张地毯,是宋徽宗临摹的唐代画家张萱的一幅画作《捣练图》。
这张地毯,用了240万个八字扣,仅编织就花费400个工作日。
他的愿望是用千年传承的技艺续写宫廷地毯的历史,但现状是纯手工植物染色的宫廷地毯制作同样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况。
一位技师一天只能编7000个扣,一条12平米的宫廷地毯,仅编织就要耗费200个工作日,经过上万次编织扣捶,繁杂枯燥的制作技艺提不起年轻学徒的兴趣。
用他们的话说,「宁可端盘子,也不学这个。」
陈设中的中国地毯
「中国人对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美好东西太不珍惜了。」周小寒说。
北京故宫博物院存有700余条宫廷地毯。
三年前,英国一位地毯收藏家去故宫参观,当在库房看到满屋的地毯时,「扑通」一下就跪了,说:「我终于见到最古老的皇家地毯了。」
1993年创刊的《收藏》杂志, 是中国创刊最早、发行量最大的、最具影响力的收藏类期刊。《收藏》填补了中国期刊界无一本收藏类期刊的空白,背靠丰富的文物资源和强大文博专家顾问团,全方位拓展杂志的活动空间,反作用于中国的民间收藏,促进了收藏知识和收藏经验的传播和普及,催发了收藏品艺术市场的发育和成熟,推动了收藏理论的研讨和收藏学的建立,影响和带动了收藏类传媒,包括收藏类报刊、收藏类专栏专版、收藏类书籍的创办、出版热。
新浪微博:收藏杂志
微信公众号:收藏杂志
※一定有你能用到的地方!
※故宫里为什么有的地方种树,有的地方却严令不准种呢
※這幾個地方有痣原來這麼好!
※有你的地方,才是家
※家裡有寶寶的 這幾處地方一定看好!
※有你的地方便是梅格妮有夢的地方
※有一個地方,只有你知道
※有尷尬的地方,一定會有金秀賢,心疼都教授,有木有
※想不到家裡這些地方最臟!一定要好好打掃
※有哪些地方小吃除了當地沒有之外全國都有?
※酸菜魚是哪個地方的菜 有什麼好處
※這個顏值我真是太服氣了,該瘦的地方瘦,該有肉的地方有肉!
※家裡哪些地方適合做照片牆?掛在這些地方好溫馨!
※有牆的地方就是我創作的地方!
※裸睡的好處有很多 但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家裡好多過期護膚品,有什麼地方能用到?
※這個地方的景色看著有點面熟,但是又有些獨特
※家裡有這樣的地方,才是真的懂生活吧。
※我們隔壁有個特殊的地方,這裡是唯一一個沒有寡婦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