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掘火電台065:無方之樂(二)交響瘋人院

掘火電台065:無方之樂(二)交響瘋人院

節目製作/封面設計:楊寧


收聽方式:


2. 到掘火網頁將節目下載到本地播放

3. 使用掘火電台APP(只支持iOS,請到appstore免費下載 「掘火電台」)收聽 (掘火電台節目文件較大,首次使用APP的用戶請務必閱讀注意事項:http://digforfire.net/?p=10019


4. 使用iTunes Podcast(電腦或移動設備,手機用戶可在iTunes Store或播客app中搜索「掘火電台」)訂閱收聽: https://itunes.apple.com/us/podcast/jue-huo-dian-tai/id406140064?mt=2


5. 到網易雲頁面或app收聽:http://music.163.com/#/djradio?id=972068


6. 到荔枝fm頁面或app收聽:http://www.lizhi.fm/1061770/

無方之樂(二)——交響瘋人院


Musica non Grata (2) – Delirio Sinfonico


Program:


1. Vyacheslav Ovchinnikov: Symphony No. 1 24』05」


Extra 1.Locating a triad— Krzysztof Penderecki: Symphony No. 2

2. Sergei Prokofiev: Symphony No. 3 – I. 13』27」


III. (Excerpt) 2』24」


Extra 2. Dmitri Shostakovich: Symphony No. 2 (Excerpt) 3』56」


3. Gavriil Popov: Symphony No. 1 – I. 21』10」


4a. Dmitri Shostakovich: Symphony No. 4 – I. (Excerpt) 6』18」

4b Dmitri Shostakovich: Symphony No. 4 – III. Parts 2 & 3 16』13」


Extra 3.Variations on a theme— Shostakovich Symphonies Nos. 4 & 5


Extra 4. Alfred Schnittke: 8 Piano Pieces – Melodie 1』20」


5. Aram Khachaturian: Symphony No. 3 (Excerpt) 8』45」

6. Gavriil Popov: Symphony No. 6 – Part 3 17』06」


【Prelude: Gavriil Popov – Symphony No. 1 – Beginning 0』03」】


掘火電台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來到「無方之樂」系列的第二期。上次發布的第零期收到了兩條比較重要的回復。首先是一位聽眾說伯恩斯坦的《彌撒》里Paul Simon寫的那句詞:Half of the people are stoned / and the other half are swimming in the wrong direction,這裡面的stone不是「處以石刑」的意思,而應該是「吸了大麻神情痴呆」的意思,我覺得有道理,所以在這裡更正一下。然後是另一個聽眾說了一句很好玩的話。他說:「無方之樂,聽完我就方了。」我覺得很有意思,確實好像就應該是這樣的效果。那麼從這個角度看的話,今天的節目可能會讓大家方得更厲害一點,因為都是很重口味的音樂,節目標題就叫「交響瘋人院」。瘋子的世界一般來說都是比較大的,也不太講規矩,所以很符合「無方之樂」這個主題。至於聽不聽得出個中意味,或者能不能感應到發瘋的世界,我覺得不能強求。所以各位如果覺得聽不下去,那就關掉好了。


下面正式開始,先來一道口味不那麼重的前菜:維亞切斯拉夫·奧夫欽尼科夫的《第一交響曲》。這個名字比較陌生,但塔科夫斯基的影迷可能會注意到,《伊萬的童年》的配樂就是他寫的。我知道他也是因為看這部電影的時候覺得音樂好得不得了,就去找了他的其他作品,結果發現了這部《第一交響曲》。聽了之後,驚為天人。


奧夫欽尼科夫這首《第一交響曲》是19歲寫的。一般說到蘇聯的天才少年作曲家,都會提肖斯塔科維奇的《第一交響曲》,那是他20歲的時候寫完的。但要我說的話,奧夫欽尼科夫這首比老肖的高到不知道哪裡去了。


那為什麼肖斯塔科維奇這首地位這麼高,奧夫欽尼科夫的幾乎沒人聽過呢?我覺得有一個可能性是,肖斯塔科維奇的《第一交響曲》是1926年首演的,當時鐵幕還沒有拉起來,首演之後很快就傳遍了全世界,那肖斯塔科維奇就這樣奠定了「蘇聯作曲一哥」的地位。但30年之後,奧夫欽尼科夫的《第一交響曲》 就被關在鐵幕里了。所以藝術作品的命運很難說有多少是它自身的品質決定的。下面就來聽這首交響曲,一共24分鐘。


【Ovchinnikov: Symphony No. 1 24』05」】


聽完奧夫欽尼科夫,我想解釋一個問題,就是我為什麼要介紹這些奇怪的音樂,尤其是所謂的「現代音樂」?古典音樂界一直在頭疼一個問題:要普及所謂的「現代音樂」。這個問題我覺得真是樹錯靶子的典型,這裡就不吐槽了,只提一個我以前問過一些樂迷朋友的問題:你們聽現代音樂是出於怎樣的需求,是智識性的需求,生理性的需求,還是一種精神性或者心理性的需求?換言之,是腦子的需求,身體的需求,還是心靈的需求?腦子的需求,比如,我覺得勛伯格的十二音很有意思,我要把它到底是怎麼寫的給分析出來,分析出來了我很有成就感。身體的需求比如,我今天精力過剩,一邊放個馬勒,一邊就拿起一根筷子開始指揮我家音箱,運動完了也就爽了。很多人很喜歡這樣air conducting,拿根筷子指揮空氣,然後就覺得自己是卡拉揚君臨天下了。不過以我自己這樣發泄的經驗,air conducting其實並不會讓你聽得更爽,反而會更加趨於理性,因為經常你以為你記得很熟的音樂,等到要提示聲部了就會發現自己完全記錯了。那精神性的需求是什麼呢?聽這種所謂「不正常」的音樂是什麼需求呢?好多人說現代音樂難聽,你如果能夠在三和弦里穩穩地睡覺,那恭喜你,但是我做不到。我聽過最為震撼的大三和弦並不是哪個曲子的輝煌結尾,而是這樣的:


【Penderecki: Symphony No. 2 – E flat triad】


這個是潘德列茨基的《第二交響曲》已經接近結尾的地方。十年前我聽過潘德列茨基自己指揮的現場,當時進行到這個地方,兩組銅管先後吹起來,分布在舞台兩個角落和中間的幾面鑼先後敲起來,我差點就被震哭了。但是,這雖然可以說是一個高潮,但完全不是這個曲子的終點,相反,這是一個沒法達到的點。如果聽聽它前後的音樂,就會知道這個大三和弦高潮,其實是一個反高潮,是一個虛幻的東西,一種強行壓住的、幾乎要爆炸的狀態:


【Penderecki: Symphony No. 2 – Excerpt】


有沒有人注意到高潮結束之後出來的是什麼?是《平安夜》的旋律,《平安夜》的開頭也是一個大三和弦。潘德列茨基這首交響曲標題就叫《聖誕》。但你覺得這麼被打了一頓之後的平安夜還是平安夜嗎?那這個就是在我們這個時代很常見、很現實的東西。相反,那種非常affirmative的結尾,像貝多芬那樣不停地主音、屬音、主音、屬音交替,我反而覺得很陌生。就像我也一直說奏鳴曲式是一種大型的一廂情願,那種兩個對立的東西幹了一架之後就統一回歸到和諧一致的狀態,當成一種寓言來看也沒人相信啊。


所以我聽現代音樂,就是經常覺得那種聲音和我對這個世界的體驗、和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有很多的共鳴。另外,我喜歡的大都也不是音樂史上會提到的那種現代音樂,也就是發展了前人作曲技法和作曲理念的作品。就像這期節目要放的曲子,在音樂史上都很少提起。所以如果你跟著音樂史來聽古典音樂的話,在現代音樂領域你就會錯過不知道多少東西。當然,瘋人院這種不太可能傳承的性質,在哪裡都不會進入正典,只會被一代一代少數精神不太正常的人挖出來給大多數人看西洋鏡。


好了,下面正餐開始。接下來要放的是普羅科菲耶夫的《第三交響曲》。我還記得十多年前買這張唱片是什麼情況。那時候我喜歡買沒聽過的曲子,在盜版店裡看到這張就試了一下,結果一出聲就嚇了一大跳,當場就決定買了。後來經常在晚自習的時候聽,因為盜版碟沒有小冊子,所以不知道曲子的背景,只覺得很刺激,一直以為寫的是什麼戰爭。後來才知道這曲子是從一部叫《火天使》(The Fiery Angel)的歌劇改編過來的。這部歌劇講的是一個女人被魔鬼附身的故事。女主角Renata從小覺得自己愛上了一個天使,17歲的時候她要求和天使完成生命的大和諧,天使就答應變回人形和她見面。接下來,Renata遇到一個伯爵,以為他就是她生命中的天使,就和他和諧了,結果他不是,在一年後棄她而去。於是她決定報仇,先進了一家修女院修鍊。結果在修女院里,教士認定她被魔鬼附身,一邊給她做凈身儀式,一邊修女們一個接一個地發瘋,到最後沒法控制,就把她火刑處死了。這個情節非常cult,很有上世紀20年代的瘋狂氣質,再加上普羅科菲耶夫看中的是其中的肉慾成分,音樂寫得群魔亂舞。剛才已經說過這首曲子開頭有點嚇人,那下面就不客氣了:


【Prokofiev: Symphony No. 3 – I. 13』27」】


剛才這是第一樂章,實際上整個曲子我最喜歡的是第三樂章里的這句:

掘火電台065:無方之樂(二)交響瘋人院



這種聽起來像黑暗裡有一百隻蝙蝠竄來竄去撓著你的音樂,我除了在這部作品裡,就再也沒有聽到過。下面就稍微聽一段:


【Prokofiev: Symphony No. 3 – III. (Excerpt) 2』24」】


普羅科菲耶夫的《第三交響曲》並不是他最喪心病狂的音樂,而且那個年代全世界都處在一種亢奮狀態,一方面新的大機器像飛機啊什麼,另一方面新的媒介比如電影、電台等等,再就是19世紀末期以來的心理學研究,在感官和心理兩方面都顛覆了人們所習慣的那種田園牧歌、歲月靜好的生活。人所感受到的這種前所未有的速度感、空間感和心理縱深,也體現在新的藝術中。比如在義大利和俄羅斯有一大群未來主義者,在繪畫、音樂和詩作里製造各種奇觀,追求難以控制的速度感和非人的機械感,德國的表現主義音樂探索了極為陰暗的心理空間。普羅科菲耶夫當時主要在歐洲和美國混,這部《火天使》還有像他的《第二交響曲》等等,在這方面可以說是集大成的作品,是很有心理深度的奇觀。


那個時候,蘇聯建國不久,急著奔向共產主義,到處是熱血沸騰的建設景象。所以那個年代的獻禮作品也寫得非常浮誇,不是那種雄壯的銅管大三和弦或者號角齊鳴的偉光正式的浮誇,而是什麼都有,什麼都爭先恐後地出現,擠著上鏡頭,很熱鬧,很雜亂,高度緊張,感官過載。肖斯塔科維奇在1927年十月革命十周年的時候寫的《第二交響曲》就是這樣。這個交響曲的標題就叫「十月」。如果你所習慣的獻禮作品是《紅旗頌》那樣的,那就很難想像肖斯塔科維奇拿這部作品去獻禮會讓領導怎麼看。我們來聽一段:


【Shostakovich: Symphony No. 2 (Excerpt) 3』56」】


這真的是完全沒有道理的音樂,所以現在很少演,也就不難理解了。這樣的音樂他拿去獻禮,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這裡就有一個很有趣的歷史背景。我們知道,在1936年1月28日,肖斯塔科維奇已經走紅了兩年的歌劇《姆岑斯克縣的麥克白夫人》(Lady Macbeth of Mtsensk)被真理部的《真理報》點名批判了,導致他改變了整個創作風格,從一種激進的、先鋒的、誇張的風格變成了保守的、古典的、節制的、被官方認可的風格。這也導致音樂界到現在還爭論肖斯塔科維奇到底是不是反賊。但是,如果用這個思路來看的話,問題就很微妙了。一方面,如果他一直都是堅定的反賊,那迫於壓力改成能被官方接受的風格,變成偶爾打打游擊,好像不是很好看哦?另一方面,如果他在被批判之前不是反賊,那他寫這麼誇張的音樂到底是想表達什麼?


在繼續深究之前,我們先來聽一下老肖一個同學的作品:加弗里爾·波波夫的《第一交響曲》。本期節目開頭的那聲巨響就是這部作品的開頭。波波夫比肖斯塔科維奇大兩歲,就是1904年出生。這部《第一交響曲》他從24歲寫到30歲,磨了很長時間,但聽起來完全像一股不可阻擋的洪流傾瀉而出,每一段內容的連接聽起來沒有道理但又很自然,而且每一段都很有表現力,更接近表現主義那种放任自己內心流露的音樂,但不一樣的是,波波夫的音樂不是表現主義那種不停地說「我,我,我」「我有多麼不安」「我有多麼煎熬」「我有多麼驚惶不定」,而是更像內心本來就有的一些東西在外界刺激下做出的激烈反應。下面來聽第一樂章,長度是21分鐘。


【Popov: Symphony No. 1 – I. 21』10」】


波波夫這個曲子是1935年首演的,被當局定性為「敵對階級的作品」,禁掉了。雖然只禁了一個月就放出來,但對作品和作曲家的損害已經無法挽回。這部作品在他生前再也沒演過。他本人慌了手腳,馬上寫了一部政治正確的《第二交響曲》,標題叫「祖國」。但同時也就這樣一蹶不振,酗酒成性,當了一輩子醉拳派宗師。後面我還會放他的最後一部交響曲,叫「節日」。


波波夫被批,肖斯塔科維奇當然是知道的。他們倆互相非常敬重。波波夫這個曲子也啟發肖斯塔科維奇寫出他所有15部交響曲里最有野心也最為龐大而雜亂的一部:《第四交響曲》。這個曲子一共三個樂章,一小時出頭點,第一、第三樂章都差不多有半小時長。而且他用了一個巨大的樂隊,大到什麼程度?在上海音樂廳都擺不下,只能把兩邊的音罩打開。


他這個曲子是1935年9月開始寫的。1936年1月28日被批判的時候,正好寫了一半。於是就有了一個問題:這下怎麼辦?要不要繼續寫?肖斯塔科維奇的決定是繼續寫。不僅繼續寫,而且還寫完了,在5月份的時候。而且不光寫完了,還差點就要在12月首演。最後是在首演之前沒多久才決定撤回不演。於是就有了下一個問題:他不是被批判了么?為什麼堅持了這麼久才決定放棄這部作品、改變風格?


這兩個問題所有人都會問,但實際上,這兩個問題本身未必成立。在繼續說歷史之前,我們先來聽一下肖斯塔科維奇的這首《第四交響曲》到底有多錯亂。先來聽第一樂章里的一小段:


【Shostakovich: Symphony No. 4 – I. (Excerpt) 6』18」】


我想就不需要描述了吧,不如說一說錯亂表象之下的那些非常理性的東西。就說兩點:一是中間那一大段發瘋一樣的弦樂,是一段賦格。我們印象里的賦格是怎樣的?


【Bach: Well-Tempered Clavier – BWV 846 – Fugue】


老肖這裡的賦格是怎樣的?


【Shostakovich 4 – Strings fugato】


這是第一點。第二點是,這一段裡面,聽起來有這麼多東西,但都是從一個主題素材里變出來的,這個主題是這樣的:

掘火電台065:無方之樂(二)交響瘋人院



具體在哪裡變成什麼樣,我就不翻回去重新聽了。從這裡就可以看出,老肖這個曲子雖然寫得瘋狂,但絕對不是不受控制的亂寫,而是在有意識、有控制地嘗試一些東西。


但是第三樂章就不是這麼回事了。第三樂章整個分成三大段,第一段葬禮進行曲;第二段是各種光怪陸離的音樂一個接一個走,有的是嘻皮笑臉的,有的是進行曲,有的是圓舞曲,有的是抒情的,有時候又突然尖叫起來。今天的主題是瘋狂,我覺得把這樣看上去很平常的東西沒有規律也沒有目的地堆在一起,本身就可以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而在這段讓無數學者競折腰的東西後面,可能就是整個音樂史里最掙扎、最灰暗的一個結尾。下面我們就從第二段開始聽,一共16分鐘:


【Shostakovich: Symphony No. 4 – III. (Excerpt) 16』13」】


音樂聽完了,下面來正經講歷史,回到之前提出的問題:肖斯塔科維奇在被批判之前是反賊么?如果不是,他寫這麼混亂的音樂是想表達什麼?


這個問題涉及1932年到1935年的一段微觀歷史。當時蘇聯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出了問題,鬧出大饑荒等等,所以在政治空氣上有點自由化的鬆動跡象。文藝界出台了結構改革政策,這個「結構改革」和戈爾巴喬夫後來的經濟改革是同一個詞,就是perestroika。強調群眾文藝至上的極左組織取消了,由作曲家聯盟等等取而代之,有點藝術追求的創作者都鬆了口氣。另一方面,「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當時已經是官方的指導思想了,但具體要怎麼做,還沒有明確的規定。當時並沒有說交響曲一定要有標題性,要講故事,一定要引用民歌,一定要通俗易懂,一定要有光明宏偉的大調結尾等等,都還有很大的討論空間。所以,從1932年到1935年的這幾年裡,音樂界就在討論怎麼繼續發展「蘇維埃交響樂」。


在眾多不同的聲音當中,老肖的朋友、一個雜學家伊萬·索列爾金斯基(Ivan Sollertinsky)提出了一個很有影響力的理論。他號召蘇聯作曲家學習馬勒,因為馬勒把各種三教九流的民間音樂素材都用到了交響曲裡面,這樣就很民主,打破了資產階級的文化壟斷,所以馬勒是人民的作曲家。而西方的衰落已成定局,延續交響樂命脈的偉大任務就交到了蘇聯作曲家手上,所以我們要學習馬勒,用他的方法來反映社會主義現實。這就是索列爾金斯基眼中「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交響樂之道。


當時馬勒還沒有被音樂界接受,索列爾金斯基可以說是相當前衛。但為了保險,他說,馬勒的做法和貝多芬很像,貝多芬也是把各種民間的音調加到嚴肅音樂里的。因為貝多芬是高高在上的天神,那麼,把馬勒和貝多芬掛上鉤,也就安全了。


所以,肖斯塔科維奇早年那種敏銳而又亢奮的新潮風格,其實是很真誠的。不過,他這樣寫,並不是沒有人反對。就像現在在我國還會不時出現「雅」「俗」之爭,蘇聯作曲家當時就敏銳地意識到,把民間的通俗曲調納入交響性的龐大結構,是有危險的,因為前者輕鬆俏皮的基調和後者的嚴肅本質是有內在矛盾的,而「輕音樂」這個類型——比如20年代風靡一時的爵士、狐步舞等等——在當時更是被批判的。老肖早年有很多輕鬆俏皮的音樂,就有同行說他老不正經。他當然進行了反駁。從他的反駁當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真正尊重人民需求的藝術家是什麼樣的。他說:


蘇維埃聽眾[……]的要求就是音樂藝術要讓他們快樂。[……]我們一直說交響樂必須鼓舞他們,必須講述英雄事迹,必須批判不堅定的品格……但我從沒聽到有人說,蘇維埃交響樂應該給人快樂。這是一個不能忽視的嚴重問題……當公眾在一場演出時笑了,或者只是微笑了,那我就會覺得開心。


對於遭受批判的輕音樂,他還說:「我確實寫過輕音樂,也會繼續寫……我認為蘇維埃作曲家不應該忘記這種音樂,因為它能給蘇維埃聽眾帶來愉悅,帶來健康的消遣。」這才叫人民藝術家啊。


所以,把《第四交響曲》寫成這個樣子,甚至在遭到批判之後還繼續寫,應該說他是相信他所描繪的社會主義現實的。但最後那個整整5分鐘長的結尾,一點希望都看不到,到底是一開始的構思,還是被批判之後改過,就不知道了。


總之,《第四交響曲》在首演前被撤回,一等25年,一直到1961年才問世。據說演完之後老肖說,這首比他後來寫的交響曲都好多了。1961年的時候,他已經寫到第12了,其中5、8、10現在都是被人捧得很高的一流名作了。這些都不如《第四交響曲》的話,那是凝聚了多少心血啊!


老肖在被批判之後不到一年,就用一部新的交響曲成功地鹹魚翻身,恢復了蘇聯作曲一哥的身份。《第五交響曲》也是一首很陰暗的曲子,但沒有那麼瘋,而是大刀闊斧,直截了當,最後給了一個聽起來很主旋律的結尾,甚至有人給這曲子加了一個標題叫「革命」,因為正好是1937年、十月革命20周年寫的。於是老肖搖身一變,變成了主旋律作曲家。剛才已經說了老肖在被批判之前是不是反賊的問題,那麼在批判之後,他到底是什麼立場,就更為撲朔迷離。學界一直在辯論這個問題,6月份的《上海書評》有一篇文化學者高峰楓的文章,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詳細的梳理,有興趣的話可以找一下。


總之,《第五交響曲》到底是什麼含義,有很多很多解讀,絕對值得做一個專題。很多人把它看作肖斯塔科維奇創作生涯的分水嶺,這當然有道理,但是仔細聽一下就會發現《第五交響曲》有很多素材來自《第四交響曲》。這兩部作品,一部混亂、晦暗到極點,一部簡潔、清晰,讓今天的觀眾聽著無比high,看上去風格取向完全相反,但它們之間有的不只是一點點偶然的傳承關係,而是非常多。下面那就來舉一個例子,順便談一談一種讓音樂陷入瘋狂的反高潮手法。


這個例子就是,老肖《第五交響曲》第一樂章的主部主題,就是來自《第四交響曲》的。我們先來聽《第四交響曲》第二樂章的後半段:


【Shostakovich: Symphony No. 4 – II. (Excerpt) 4』51」】


我相信大家也聽出來了,這一段就是從一個很小的素材片段發展出來的,


一開始還挺正常的,到後面越來越面目猙獰。但這裡要注意的是這個圓號主題:


這個主題在這裡並不是第一次出現,選擇這個片段只是因為它和《第五交響曲》第一樂章的主部主題很像:


調性是一樣的,節奏是相似的。這只是給大家一個初步印象,表示這兩個曲子在聽覺上就能找到非同一般的關係。進一步研究就會發現,《第五交響曲》的這個主題,和《第四交響曲》第一樂章的第一主題,可以說其實就是同一個,只不過上下顛倒了一下,用術語說就是「倒影」(inversion)。具體是怎麼回事呢?前面在講《第四交響曲》的時候,聽了第一樂章里那一段很瘋的東西,然後說到那一段就是一個主題在變來變去,這個主題是這樣的:

掘火電台065:無方之樂(二)交響瘋人院



把節奏和伴奏聲部都去掉,再去掉頭上兩個短音:

掘火電台065:無方之樂(二)交響瘋人院



再聽《第五交響曲》第一樂章的主部主題:


把它的節奏和伴奏都去掉:


兩者互為倒影,非常明顯:

掘火電台065:無方之樂(二)交響瘋人院



所以,綜合起來看,這兩個曲子因為素材方面的關聯,說是同一個作品的一體兩面可能差不多。那這樣就很耐人尋味了。


剛才說要順便講一種讓音樂陷於瘋狂的反高潮手法。這種手法就在肖斯塔科維奇《第五交響曲》第一樂章的展開部裡面。前面已經聽了這個樂章的主部主題,在展開部里,這個主題以各種面貌出現,比如一開始是這樣的:

掘火電台065:無方之樂(二)交響瘋人院



一副氣勢洶洶的樣子,但進行到一半的時候,突然變成了一個進行曲,就是我所謂反高潮的地方:

掘火電台065:無方之樂(二)交響瘋人院



這大概是有史以來最猥瑣的小號了。


那是怎麼變成這個樣子的呢?這個進行曲雖然猥瑣,但不是也很high嘛,為什麼是反高潮呢?我們整個聽一下展開部就明白了:


【Shostakovich: Symphony No. 5 – Development 4』16」】


這個進行曲插入的時機非常好。速度越來越快,音高越來越高,然後正在急加速、快要失控的時候,你突然被一個節奏很規範的進行曲撞翻了,它看上去好像慢了一點,控制住了速度,但其實沒有帶來真正的秩序,走過之後又恢復到混亂的場面,速度越來越快,直到最後失控崩潰。真是五味雜陳。


然後呢,雖然我這裡說得頭頭是道,但我聽了20多個版本,還真的找不出一個理想的。好多指揮,要麼進行曲沒有慢下來,顯得太威風——拜託啊,這麼歪瓜裂棗的一個進行曲,搞得耀武揚威是不對的啊;要麼不是突然慢下來,而是在前一拍做了鋪墊,甚至還有漸慢,整個效果都被破壞掉了;要麼進行曲結束之後不夠混亂,這點我這裡選的伯恩斯坦1959年的錄音也沒有完全做到位。實際上現在越來越多的指揮演這個曲子都在瞎搞,單純追求感官刺激,譜子上一些很關鍵的指示都不遵守,把它真的演成了一個革命交響曲,還是很廉價的那種。結束之後觀眾嗷嗷鼓掌。真是應了一句名言:「你以為你在搞藝術,實際上大家都把你當妓女,爽完就走。」


好了,現在稍微休息一下。實際上,把人弄瘋並不需要這麼大動干戈,有時候改一個音就行了。剛才一直在說肖斯塔科維奇《第五交響曲》第一樂章的主部主題,這個主題聽著也是怪怪的,好像哪裡受傷了一樣:


那麼是哪裡受傷了呢?指揮家Michael Tilson Thomas在關於這部作品的紀錄片里是這麼解釋的:


為什麼這段音樂聽起來這麼特別?就像貝多芬或者柴可夫斯基的一首民歌。如果是他們寫的,這段聽起來可能會是這樣:

掘火電台065:無方之樂(二)交響瘋人院



但肖斯塔科維奇只改了一個音符,聽起來就這樣了:

掘火電台065:無方之樂(二)交響瘋人院



多麼驚人的差別!只改變一兩個音就能改變整部作品的含義。這就是肖斯塔科維奇所用的方法的一個精髓。他能喚起觀眾瞭然於心的音樂記憶和含義,稍稍改變音樂語言,恰好足夠暗示出他的情感、聽眾的情感,而這些沒有人敢大聲說的東西。


有一個作曲家是這方面的好手:阿爾弗雷德·施尼特克。下面放一首他的鋼琴小品,一共沒幾句,但是很受傷:


【Schnittke: Piano Pieces – 4. Melodie 1』20」】


肖斯塔科維奇在1937年、十月革命20周年的時候,用《第五交響曲》澎湃的結尾成功地鹹魚翻身,那當時在蘇聯,是不是極盡所能地寫一些華麗而盛大的頌歌,就會幸免於難呢?很不幸,不一定。又10年過去,到了十月革命30周年,哈恰圖良寫了一部氣勢恢宏、情感熾烈的《第三交響曲》,用了管風琴和15個小號,幾乎是想把音樂廳給炸了。他這樣擺開陣仗把作品獻給十月革命,結果在第二年的又一次大批判里,還是中彈了。那麼,他到底寫成什麼樣了呢?我們來聽一下後面一半,一共9分鐘:


【Khachaturian: Symphony No. 3 (Excerpt) 8』45」】


這樣的獻禮音樂被批判,讓我想到我國音樂外交史上的一件事。1973年,中美已經建交,費城樂團訪華,主管文藝的毛夫人當然也去看了。先演《「黃河」鋼琴協奏曲》,賓主皆歡,再演義大利作曲家雷斯皮基的《羅馬之松》,結果最後一個樂章震耳欲聾,毛夫人覺得太吵,就不高興了。然後,費城樂團回去之後,隨團到訪的《紐約時報》著名樂評人哈羅德·勛伯格(Harold Schonberg)在報紙上把《「黃河」》罵了一通。消息傳回國內,毛夫人大怒,由此掀起了又一輪鬥爭。


再回頭說哈恰圖良。這位作曲家,我們肯定都聽過他的《馬刀舞曲》。他是真正底層出身的一個老實人,進音樂學院之前基本上是個文盲。他的作品一直有非常濃郁的亞美尼亞民族風格,可以說是示範級的「讓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高雅音樂」。所以1948年的批判,他很不理解。批判之後,很多作品被禁演,他本人被下放回老家亞美尼亞。有一天,他聽到有人演自己的作品,就覺得很奇怪,是什麼人這麼大膽,敢演被禁掉的作品。於是他就上去問了,結果人家說:我演的是民歌,不是什麼人的作品。讓他哭笑不得。


在節目的最後,我們回到醉拳派宗師加弗里爾·波波夫,聽聽他的獻禮作品:《第六交響曲「節日」》。前面說波波夫在1935年氛圍還比較自由的時候就挨批了。1935、1936年那會兒,其實有一大批先鋒派挨批,很多人被迫改變了創作風格,然後再也沒寫出好作品。波波夫雖然一蹶不振,終日酗酒不可自拔,後來再也沒有躋身蘇聯一線作曲家,作品很多但演得很少,只能靠寫電影音樂過活,但從現有的錄音看,他的靈感一直是相當充沛的,《第一交響曲》里那種汪洋恣意,在最後的《第六交響曲》里也聽得到,而且傾泄得更忘我、更瘋魔。


這部「節日」交響曲的開頭聽起來很正常:


【Popov: Symphony No. 6 – I. Beginning 0』00」-


……竟然還是一個卡農…… 1』05」-


……背景里好像開始出問題了…… 1』30」-


……越來越不正常了…… 2』25」-


……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呢?…… 2』43」-


……好像開始崩壞了…… 3』10」-3』54」】


剛才這開頭的4分鐘,就是一個從一本正經開始逐漸被腐蝕,到最後崩壞的過程。所以有人猜測他寫這部《「節日」交響曲》動機不純。實際上,他到底為什麼寫這部作品,好像也不清楚,1969年到1970年那會兒,如果有什麼國家慶典的話,可能是列寧誕辰100周年。但無論他寫這部作品是出於什麼動機,出來的音樂是真的沒法形容。西方樂評人在這種時候就開始盡其所能地詞窮了:有人說它是mad symphony,發瘋的交響曲;delirium symphony,精神錯亂交響曲;wild to the point of Bacchanalian frenzy,狂野到有如酒神式的譫妄狀態;a drunk man looks at a Soviet jubilee,一個喝醉的人看著一場蘇維埃盛典……總之這些形容都不夠味兒,還是直接聽音樂吧。下面放的是後面一半,一共17分鐘。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大概11分鐘過後,剛才開頭的主題出現在驚濤駭浪之上,是一種什麼感覺:


【Popov: Symphony No. 6 – Part 3 17』06」】


這期節目差不多就到這裡了,感謝您陪我發瘋。聽過最喧鬧、瘋癲的音樂之後,下期無方之樂會介紹除了約翰·凱奇的《4』33」》之外最為安靜的音樂。如果聽完這期節目您還覺得不過癮的話,蘇聯和東歐音樂里應該有相當多可以挖掘的東西,我也只聽過很小一部分,期待和您共同開發。

掘火電台065:無方之樂(二)交響瘋人院


掘火電台065:無方之樂(二)交響瘋人院


掘火電台065:無方之樂(二)交響瘋人院


掘火電台065:無方之樂(二)交響瘋人院


掘火電台065:無方之樂(二)交響瘋人院


掘火電台065:無方之樂(二)交響瘋人院


掘火電台065:無方之樂(二)交響瘋人院


掘火電台065:無方之樂(二)交響瘋人院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掘火檔案 的精彩文章:

掘火電台061:巴赫與十字

TAG:掘火檔案 |

您可能感興趣

掘火電台061:巴赫與十字
電台美女主播的341天
MSR-8000軍用短波電台維日誌(一)
「MONSTA X」「新聞」170622 這麼帥的電台主持人打包出售啦!一套7個 七人七色
八雲紫的深夜秘密音樂電台 400期 心無掛礙
與1975年產「小八一」電台的親密接觸
北京電台2017聲音推廣季啟動 還原90年代播報場景
大崔老師電台走神1104+1次!
SHE電台第10期:玫瑰有刺
1957年德制7.5W間諜短波電台,又名FS-8?
「2PM」「分享」161204 電台中許下的公約即將達成 澤演表示有點方
第75期電台 | 超7000集的日本國寶級動漫,收視率完爆「海賊」「火影」
E3 2017遊戲時光直播/電台節目更新預告
59坦克曾用以色列8000電台,105線膛炮技術也來自該國
端午歌單 正午電台002
德國1985年研發的全數字間諜電台工作站
95後郝晶鑫辦網路電台 3年累計播放112萬次
170805 是乖巧敬業的muel歐巴!電台官方公開幕後合影
清明歌單 正午電台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