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並不是學術抱負唯一歸宿
學術,並不是學術抱負唯一歸宿
來源:學術中國(ID:xueshuzhongguo)原創編輯:學妹
談起學術抱負,不少人腦中會浮現出一個畫面:
蝸居素餐,青燈故紙,小字蠻箋 ……
科研之清貧,大多因為曲高和寡,而不是這干一行就活該得清貧。「學術抱負」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從中也會有許多類型。也許它的實現,不必非終老象牙塔不可。
當下,越來越多的學者默許了這樣一種觀點:
學術,並不是學術抱負唯一歸宿
學術抱負有更多的實現路徑和目標方向。
一.學術·研究抱負
一直都認為,天賦是一種奇妙的敏感。好比一顆新生種子,並不能承諾未來的茁壯。
然而,有這麼一些人,似乎天生就是搞學術的好苗子。
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的張暉,便是如此。
左為 學者張暉
一個上海高中生,一邊頂著升學壓力,一邊潛心閱讀高深的研究著作。大學以前,便產生學術抱負,確定研究領域並展開學習。
耗時2年完成的本科論文,水平已超越名牌大學的部分博士論文,甚至一些中年學者。歷經南京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台灣「中研院」等科研重鎮的傾心培養。
36年的人生,梳爬出4部專著,此外還有2部成稿,均極見功力,擲地有聲。
張暉的學術抱負,以科研本身為落腳點。他追求將個人懷抱、生命體驗、社會關懷等融入研究之中,並以最嚴謹的方式呈現出來。這是一種高度自足的狀態,「科研」和「人生」提供了他大部分的愉悅,擁有內驅力的科研狀態只需保障,而不需要考評、激勵,因為沒有人比他自己更珍惜時間,更珍惜學術生命。
錢鍾書先生 及 楊絳先生
在三聯書店編《錢鍾書集》時,楊絳先生曾轉述錢老的一句話:
我志氣不大,就想用一生精力,做做學問
具有研究型學術抱負的學者,生存狀態極不正常。
活著的時候,他們經常養不活自己;而死了以後,卻有一群人靠他養活。人在時一度默默無聞,蟄伏潛藏;當他走後,整個民族都要咀嚼著這份遺留的精神,悲痛、感嘆、自我療傷。
在任何時期、任何國度,學術研究都是小眾之事。
有張暉這樣的學者,是一種欣慰。即便中國學術界轟然崩塌,仰望星空之人也依然存在,而希望,正棲息於他們的肩膀上。
二.學術·發表抱負
什麼樣的學者,才叫好學者?
評論已過世的學者,終歸是比較容易。
好學者必然不能無學術,但有學術也未必是好學者。從整體上說,清代學者的學術成就,要高出民國學者一兩截。然而若論「好學者」,結果恐怕便不那麼明朗了。
當今的學者,又該如何評定呢?
不妨設想一下,你是一所高校人事部主考官,兩份簡歷的發文情況如下:
《中國社會科學》 某某師專學報
《文學遺產》 某某學院學報
《文史哲》 某某論壇半月刊
人海茫茫,面試官勢必不能了解每一個學科,每一位研究人員。在沒有交流的情況下,絕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左邊這份簡歷。同樣,在同行和業界看來,一位社科研究人員,論文能登上《中國社會科學》、《文學遺產》這些期刊,毫無疑問是一種巨大的榮耀。
既然是榮耀,追求便有了理由。一部分學者便萌生了這樣的學術抱負:
在頂級刊物、出版社平台上證明自己
當復旦大學的學子談起他們的母校時,心中自然感到無比自豪。而學者以在頂級刊物上發表論文為榮,也理所當然。他們自豪,不僅因為這些刊物的門檻極高,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難,但我征服過!
頂級刊物、出版社,對學術水平自然有較高的要求。懷揣著學術出版抱負的學者,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也為學術研究領域作出了貢獻,這一追求應該得到包容。
三.學術明星抱負
不少人在上學時,都有過一種經歷:
有些任課老師學術水平很高,為人正直和善,非常令人尊敬,唯獨在教育、知識傳授方面有點欠缺。
懷揣滿腔的知識,卻不能很好地傳授給學生、大眾,於教育者、受眾兩端,都非常可惜。
學術需要專研,同樣需要推廣
服務大眾,是知識分子的基本責任。既然如此,能不能在學術圈內選擇一些善於表達、傳授知識的內行學者,為普及和提高當下的社會認知水平?基於這個出發點,近十五年來,國內最成功的學術推廣平台——《百家講壇》誕生了。
「品三國」系列的推出,讓廈門大學的易中天,成為炙手可熱的「學術明星」。
在推廣傳播上,「品三國」在華夏大陸颳起一股「三國熱」。
且不論《講壇》的學術水平,「品三國」在學術圈的反響又如何呢?
節目開播於2006年,根據本、碩、博階段,以碩士3年周期最短。以下是《品三國》欄目開播3年後的碩博論文數據:
數據采自中國知網
自2010年以後,碩博論文中的「三國」選題出現一個大幅增長。雖然這一增長並不能判斷碩博論文的研究水平究竟如何,然而,「三國」話題在研究界的蓬勃興盛,卻是事實。
台灣畫家、美學家蔣勛先生曾言:「美之於自己,就是一種信仰。而我用佈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
一位立志成為學術明星的學者,不僅自己名利雙收,也給大眾提供一道知識快餐,回傳到學術圈內,點燃了多少莘莘學子追逐學術、知識的心燈。這些學者中,自然不乏嘩眾取寵,力圖以此來提高知名度的昏庸之人。炒作和包裝,總不能充當真才實學。有學識,有抱負,有傳播才能的學者,終究會得到人們的認可。
一位學術知識的傳播者,同樣令人尊敬。
四.學術·研究抱負
百年以前,詹天佑鑽研鐵路,曾國藩琢磨火器,為的啥?
要應用!因為不用就要挨打,被往死里打!
詹天佑及其創製的火車
無論個人還是社會整體,學術研究,和實用有著天然聯繫。
人類歷史上偉大的「科研全才」阿基米德,他的「槓桿原理」不僅推動了物理認識的進步,在幫助祖國抵禦羅馬人入侵時,75歲的阿基米德親自將這一原理實踐,製造成當時最強大的戰爭武器——「巨型投石機」。
如今,在回應為什麼要做學問時,「賺錢養家」、「造福社會」,人們可以很坦然地給出這兩個理由,因為,他們的作用確實不可或缺。
但如今有的學者,他們為依附大金主,竭力謀求將專業知識和技能變現,抬轎子,唱讚歌,毫無下限,給「知識分子」、「科研人員」的群體抹黑。這些人已完全喪失了學者的獨立人格和道德底線,為眾人所不齒。這種急功近利的做法,絕非我們所言的「經世致用」。
若人的學術抱負,在於以自身學識,為經世濟民做出一些貢獻。在成就他人的同時也成就自我,這一選擇亦不負初衷,同樣適得其所。他們在學術領域掌握的公共認知,專業知識及技能,強大的學習判斷能力等各種智力資源,將成為他們的寶貴財富。
結語
在現代社會,學者抱著一身學術抱負及能力終老空山,這種情形早已一去不復返。樹挪死人挪活,學術抱負,似乎也可以有諸多落腳點。可以說,如今我們最應該擔心的,不是應用,而是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據說學霸們都關注了這個公眾號
※青基難中?且看評審老師怎麼說
※TED掌門人:未來的知識需求完全不同,我們該如何應對?
※哈佛教授用10句話為你解開心智之謎!
※我是這樣選書的
※走進英國:公投夜的自省
TAG:學術中國 |
※你身邊的學術不端
※去美國留學的理由很多,學術自由恐怕不是其中一個
※南懷瑾老師:並非學者,只是讀了各式各樣的書,又學了不少雜家學術
※獨學術里能獲得真學問嗎?
※論學術與學術標準
※學術與家庭,究竟能否兼顧?
※美國留學,因學術不誠實被遣返是否正常?
※學問和學術
※醫學學術會議還可以這樣開?
※學術型學霸的論文修鍊秘籍,不看後悔一生
※不看學術不看排名,美國學生心目中的好大學是哪些
※風水術是自然規律之學術
※算命,學術上叫周易預測,研究算命的學術叫易學、也叫術數
※為什麼我不喜歡學術圈子
※7篇完全一樣的學術文章,學術剽竊還能更狠點嗎?
※地球上第一塊金屬氫丟失,科學家被懷疑學術造假
※學術是自我的劇場
※中國學生最過癮的事,就是用表情包調戲學術大師
※美地球物理學界希望將性騷擾定義為學術不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