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智慧,佛教中的因皈依和果皈依
在佛教一起乘的「外皈依」中,以佛陀為本師,將佛法做為修行擺脫依循的正路,以僧眾為修行助伴,以此為三寶而頂禮皈依。「無上導師是佛寶,無上救助是法寶,無上指引是僧寶。」
因皈依和果皈依
在不共的密乘「內皈依」中,以身、口、意三門供養上師,依止本尊修行,以空行動助伴,成果上師、本尊、空行三底子,以此皈依。
在殊勝善巧的金剛乘「密皈依」中,凈化脈、氣、明點,清凈脈而現化身,清凈氣而現報身,清凈明點而現法身,以密皈依成果法、報、化三身。
在終究實相的金剛乘「極密皈依」中,皈依諸聖眾尊相續的本體空性、自性大光亮,和周遍大悲等三相無其他才智,以此不斷修持,使自個的自相續生起無相之才智。
「實在善逝三寶三底子,脈氣明點清凈菩提心,體性自性大悲壇城中,甚至勝義菩提恆皈依。」這四句皈依文,包含了外、內、密及極密的皈依,具有「因皈依」和「果皈依」的意義。
在一起乘中,不論是小乘或是大乘,都是先從皈依佛、法、僧三寶開端修起。「皈依佛」的「佛」,分為法身、報身、和化身三身。法身是最終究的,咱們從開端的修行,一直到真實了解般若空性,證悟終究法身佛的果位停止,都必須不間斷地依託三寶,悔過業障,累積資糧。這種皈依稱為「因皈依」。
有關皈依的修法,因修行的辦法而有所不一樣,由皈依的對境,順次往「內」依止。對一切佛教徒來說,佛法僧三寶是因皈依的對境;在咱們還沒有徹底成果證悟之前,三寶一直是修行的對境所依。
在金剛乘里,並不著重以因找果的路徑,尋覓心性本體,來成果果位,這是為何呢?由於法身本是內涵心性的本體,不假外求,曩昔、如今、將來,一直無生無滅。於本體體性上,無任何舍取之心,也沒有任何好壞別離。咱們依託禪定和般若等各種修行辦法,讓本具的佛性,也即是初始的覺性,從「客塵障」中天然透脫,安住在空性中,現證法身佛果位,並不是在心性外面,別的去尋覓一個果位。這種直接對初始清凈的心性本體,本有的法身境地所作的皈依,稱之為「果皈依」。當然,這是十分難修的。
由於咱們對佛、法、僧的忠誠,從「因皈依」開端,依託三寶,透過佛、法、僧的慈善力,漸漸修行,從無明愚痴中覺悟,天然會發生法喜的覺受。在修行過程中,雜念和別離心越來越少,對塵俗各種的固執,也會漸漸消失,那時,會逐步體解心性本體。如是精進,最後會茅塞頓開,本來法身是人人本有的佛性。
可是,對如今正在修行或還沒修行的人來說,那清凈本有的佛性,無始以來,早已經被深沉無比的煩惱習氣所掩蓋,這即是所謂的「客塵障」。為何本有的清凈賦性會被掩蓋呢?由於二元敵對的別離心發生今後,由別離心形成很多雜亂的雜念和妄想,賦性覺受的光亮因而就被諱飾住了。為了要讓覺性光亮閃現出來,最好的捷徑,即是追本溯源,直接探求心性底子。關於一切二元敵對的別離,包含內涵我執和外境實有的固執,用「果皈依」的辦法去破除,破除到最後,賦性光亮天然會閃現。
同樣是處死,由於修行的辦法不一樣,往外依止和往內依止,兩者在速度上有快慢的差別。依靠外境,成果的速度比較緩慢;往內依止心性本體,成果的速度比較迅速。如果想要往內求,就要先從明白自個的各種心念開端,以「正知、正念」調查自個的身口意,不時安住在初始清凈的賦性中。要修到這麼終究證悟的成果,中心需求不斷跟隨具德上師聞思修佛法,並有百分百堅持不懈的決心,所以,咱們常說,修持密法需求上上根器的人。
※佛學智慧,滅定業咒的功德利益
※佛學智慧,極為殊勝的「文殊八字咒」
※佛學智慧,綠度母心咒的功德利益
TAG:佛學智慧 |
※皈依的功德
※皈依三寶在修學佛法中的地位:皈依三寶是佛法的根本
※皈依三寶是學佛的開始
※慈誠羅珠堪布:皈依佛 還要皈依僧
※皈依三寶的功德
※皈依後的林青霞談學佛
※我信佛,佛在心中,信佛為什麼要皈依?
※印度歷史中地位最高的阿育王是如何皈依佛教的
※學佛沒皈依能算是佛教徒嗎
※為何佛菩薩叫我們皈依佛為何要讚美佛?
※為何皈依「佛法僧」三寶比皈依世間的其他神靈更好?
※我信佛,佛在心中,可為什麼要皈依?
※佛在心中,為什麼還要皈依?
※聽潘宗光講科學與佛學——我的皈依學佛之路
※夢參老和尚:皈依三寶的因緣《二》
※太虛大師:為何要皈依佛、法、僧?
※夢參老和尚:皈依三寶的因緣《九》
※皈依僧不是和師父拉關係
※夢參老和尚:皈依三寶的因緣《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