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草船借箭的十種另類結局會是怎樣的

草船借箭的十種另類結局會是怎樣的

一場戰爭,一次行動講究的是:「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缺少了一樣都有可能失敗,我們就拿草船借箭來說,如果三者缺少了任何一樣結果會有什麼不同?草船借箭的十種另類結局是怎樣的呢?


結局1——只差一枝箭


草船上的草人中了很多箭,約有十萬餘枝,但是仔細一數,只有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枝。結果周瑜依軍法處斬諸葛亮。

結局2——禁不住急拐彎

草船借箭的十種另類結局會是怎樣的



船行到曹營附近,曹軍射以亂箭,箭極多,插滿船身的一面,於是諸葛亮把船身掉一下,船即失去平衡,側翻了,箭、船、舵手、鼓手、孔明、魯肅皆入江餵魚。

結局3——曹軍請來張藝謀


曹軍方面請張藝謀來指導弓箭手,亂箭齊發,草船無甚護甲,結果(可以想一下《英雄》里秦軍攻城時,勁弩亂箭射穿牆瓦的情景)箭是借到了,可舵手,鼓手,孔明,子敬一干人等俱成刺蝟,船也被射穿,全部入江餵魚(魚們條件改善,吃起了關東煮)。


結局4——超載


船行到曹營附近,曹軍射以亂箭,箭極多,插滿船身的一面,諸葛亮及時掉轉船頭,箭插滿船身的另一面。諸葛亮令軍士大喊:「謝謝曹丞相贈箭!」霧散,曹軍發現後追擊,孔明船隊負重太多,來不及逃走,皆被曹軍俘獲。


結局5——曹軍射的是火箭

船行到曹營附近,曹軍以火箭射之,火箭遇草立即引起大火,同時又使草船在大霧中顯得分外明顯(就像霧天汽車開霧燈一樣),曹軍紛紛繼續瞄準火船射箭。

草船借箭的十種另類結局會是怎樣的



結局6——新式武器


船行到曹營附近,突然看見曹軍推來了數十台投石機……

結局7——曹操也不傻


話說諸葛亮和魯肅率領船隊借著大霧來到曹營附近,下令擂鼓吶喊,誰知曹營也同樣擂鼓吶喊,而且聲音居然比諸葛亮他們還大,諸葛亮心虛,下令船隊放箭,結果天亮後諸葛亮返航時候非但沒有借到一枝箭,反而賠了數萬枝,背後還傳來曹操士兵的齊聲高喊:「謝謝孔明先生箭!」回到軍營,周瑜大怒,將諸葛亮斬首。


結局8——喊錯地兒了


諸葛亮亮和魯肅率船隊來到曹營附近,擂鼓吶喊,卻半天不見曹營有迴音,諸葛亮怒,下令全力吶喊,仍不見迴音,諸葛亮大怒,下令不全力喊者斬,士兵害怕,都喊破了嗓子。但曹營居然還是沒動靜。天亮後才發現原來因為天黑霧大,船隊走錯了方向,開到了荒郊野外。諸葛亮暈倒。

結局9——曹操是個二百五


曹操聽到水寨外的喊殺聲,心中冷笑:「就東吳這幾萬人馬也敢來挑戰?」當即下令全軍出擊。諸葛亮和魯肅見勢不妙,掉頭逃跑,好容易借著天黑霧大逃脫了曹操軍的追趕,不想曹操軍不肯善罷甘休,順勢來到周瑜水寨前叫罵,周瑜不知就裡心中害怕,下令調撥所有弓箭手到江邊,好容易將曹軍射退,倒把東吳的箭射了個精光。諸葛亮聽說知道不妙,也不回東吳軍營,直接逃回夏口去了。


結局10——討債的來了


草船借箭完美成功,諸葛亮借得10餘萬枝箭,周瑜雖然為沒有除掉諸葛亮而遺憾,卻也不得不佩服。第二天還是個大霧天,諸葛亮正和周瑜、魯肅在營中飲酒作樂,卻聽到水寨外曹軍擂鼓吶喊,諸葛亮笑道:「曹賊吃了我草船借箭的虧,也想如法炮製,可我這麼聰明,怎麼會上他的當?」下令不予理會……天色大亮後才發現原來曹軍是玩真的,東吳軍營已被佔領。只見曹操理直氣壯地來到諸葛亮跟前伸出右手:「孔明先生,你是不是把昨天借我的箭還給我呀?」

草船借箭的十種另類結局會是怎樣的



成功需要三個因素:勤勞,智慧和運氣,缺一不可。當然像諸葛亮這種曠世奇才可以省去勤勞,但卻少不了運氣,少了一點點歷史上就有可能沒有「草船借箭」這個壯舉了。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歷史 的精彩文章:

劉秀的雲台二十八將都有誰?最厲害的是誰
柳如是為何會當妓女?柳如是與錢謙益有何故事
解密:李世民為什麼不立吳王李恪為皇太子?
辜鴻銘是誰?辜鴻銘身上有哪些奇聞趣事

TAG:趣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牛皮哄哄的草船借箭故事 原來只是個烏龍事件
草船借箭的主角竟然不是諸葛亮
歷史欺騙了你!三國時期的草船借箭是假的,草船借箭主人公是他
是不是諸葛亮想出來的草船借箭嗎?
草船借箭的歷史原型都有哪些版本?
火燒赤壁的六個小秘密 草船借箭竟是孫權的傑作
諸葛亮草船借箭之時,曹操為何不放射火箭?原來共有六個原因
草船借箭,曹操為什麼就是不放火箭呢?
三國草船借箭主角的主角其實不是諸葛亮,而是這個人
為何諸葛亮滿懷信心的去草船借箭,萬一是火箭豈不是變成屈原了?
草船借箭不是諸葛亮的主意,這個人和周瑜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歷史記載草船借箭主角其實不是諸葛亮而是這個人
草船借箭並不是諸葛亮所為,也不是發生在赤壁之戰
「草船借箭」的不是諸葛亮, 而是孫權?
草船借箭的主角是孫權
無須能掐會算,也能草船借箭
諸葛亮只是草船借箭,此人不但草人借箭,更加是挽救整個大唐王朝
草船借箭是借來的故事:既生瑜何生亮也是冤案
草船借箭非諸葛亮而是另有其人,原來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