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內翻、外翻,真有這麼恐怖嗎?
近期,許多跑友都比較關心和糾結「內翻、外翻」的問題,如果自己存在內翻、外翻的現
象,常常會懷疑自己是否適合跑步。並且大家在選跑鞋的時候,也經常會糾結要不要選一雙抗內翻或抗外翻的跑鞋。
那麼到底什麼樣的足是內翻,什麼樣的是外翻?內翻和外翻對跑步的影響有多大?
什麼是內翻和外翻?
正常足型時,腳底的受力線應該垂直向正下方,也就是沿著小腿中心的軸線。
相對正常足而言,腳底偏向內側,即為內翻;
反之腳底偏向外側,即為外翻
不過,要注意的是,在正常的步態周期中,我們在腳落地前都會有一個輕微「內翻」的時刻,然後腳外側先著地,再整個腳掌著地、受力點再向內側轉移、位置恢復中正。這個過程稱為「內旋」,是每個人跑步中都有的正常過程,比如下圖中的貝克勒(圖中第二位)就是典型例子。
但是如果內旋超出了正常的範圍,角度過大了,就會變成內旋過度,也就是外翻;如果內旋不足,也就是內翻了。
內翻、外翻產生的原因是複雜的,韌帶的緊張度不平衡、肌力不平衡都會引起內翻、外翻。
內翻、外翻真的不適合跑步嗎?
跑步時,正常的腿部的受力線應該是沿著腳掌中心的軸線上。但是腳踝內翻後,腳踝以下的軸線也隨之偏轉,與小腿受力線形成一個夾角,並導致足底受力點偏向外側。而外翻的結果恰恰相反,足底受力點偏向內側。無論是內翻還是外翻,都是一種受力不平衡,從某種角度看確實使得運動時的效能可能有所降低,損傷概率增加。
但內翻、外翻的危害真有說的那麼嚴重嗎?事實上一些優秀長跑運動員也存在內翻、外翻的現象,比如5000米、10000米世界紀錄保持者貝克勒就有明顯的內翻。但這並沒有妨礙他們成為頂尖跑者。
這與他們良好的技術、足夠的力量(特別是足踝小腿力量)密切相關。良好的力量可以通過肌肉發揮「減震器」的作用。而正確的技術(落地點接近重心正下方、不過度前伸,著地時間短,髖帶動腿)使得動作輕快,從源頭減輕了腳部承受的衝擊和壓力。所以,這些優秀運動員雖然腳型「不正」,卻照樣跑得快、少受傷。這至少說明了一個道理:內翻、外翻的危害被過度誇大,說內翻、外翻不適合跑步的科學依據不足。
內翻、外翻只能靠專用跑鞋來解決嗎?
現在許多品牌的跑鞋,比如是Asics、美津濃,都為不同的腳型提供了相應的款式(注意內外翻往往和一定的足弓形態伴隨,內翻經常伴隨著高弓足、外翻經常伴隨著扁平足),具體分類如下:
但是,我們一定要按照上述規律來選擇跑鞋嗎?
其實未必。最好的例子就是專業運動員,即使有內翻、外翻,也基本不會穿內翻、外翻的跑鞋。這是因為控制型、支撐型、緩衝型跑鞋往往帶有較多的支撐和緩衝材料,結果就是重量比較大,鞋底也比較厚、比較軟,但這樣一來必然會損失一部分蹬地的力量,發不上力。所以專業運動員在訓練和比賽中一般喜歡較薄、較硬的鞋子,一是因為適合發力、滿足速度的需求,二是自身技術和力量好、不需要跑鞋來提供太多的緩衝和保護。
並且,除了Asics等少數特別專業的跑鞋品牌以外,像李寧、耐克、多威等傳統跑鞋品牌基本沒有針對內翻、外翻的款式,但那麼多年來並沒有大面積出現問題。許多資深跑友跑了很多年都沒聽說過內翻、外翻的概念,也不知道自己有內翻、外翻,但從未出現過問題。
所以,內翻、外翻就必須穿對應的跑鞋是沒有依據的。只是如今很多跑鞋廠商為了吸引和說服顧客、推銷其產品,過分誇大了內翻、外翻的危害。
對於大部分跑友來說,想提高跑步效率、減少傷病,最首要的是通過訓練來提高自己的技術和力量,而裝備永遠是其次。通過足部和小腿的肌力訓練(點擊閱讀:跑步,你必須知道腳踝訓練的必要性),首先增強踝關節的平衡性和穩定性,這樣不僅可以對內翻、外翻造成的崴腳起到干預作用,也可以減少內翻和外翻本身的程度;其次還可以提升下肢的緩衝功能。也就是說無論是否有內翻、外翻,腳踝部位的力量訓練訓練都是必要的,也是跑友們需要經常加強訓練的內容。
剛剛入門的跑友,如果力量差、體重大並且存在嚴重的內翻或外翻(跑步時感覺明顯),可以選擇專門的跑鞋來控制一下。但隨著水平的提高,像很多資深跑友,力量和技術已經比較好,跑步已經比較輕鬆和協調、沒有感覺到任何不適,那麼出現內翻和外翻並不需要太糾結,因為並沒有傳說的那麼「恐怖」。
本文為98跑原創,文章屬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
猜你 喜歡
//
跑的再多,永遠不夠
想要了解
更專業跑步訓練的乾貨指導
一切盡在9 8 跑
/ 更多跑步乾貨·關注98跑 /
※最新營養研究幫你跑得更快,恢復得更好
※跑完真的很辛苦,所以恢復超重要
TAG:98跑 |
※在夜宵店吃小龍蝦喝啤酒後,回家後發現右腳內側紅腫疼痛...竟是因為...
※足球基礎:如何使用腳內側接停球?
※提高穩定性!用腳內側停球的動作細節
※官方:葡萄牙國腳內維斯加盟狼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