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歐立德、葛兆光、汪榮祖、寶力格:熱議「中國」與「漢化」

歐立德、葛兆光、汪榮祖、寶力格:熱議「中國」與「漢化」

近日,一場主題為「歷史中國的內與外」的學者對話在北京師範大學英東學術講堂舉行,本次活動的主持人是北師大文學院教授方維規,對話嘉賓為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教授歐立德、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教授葛兆光、台灣「中央」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汪榮祖和英國劍橋大學考古與人類學教授烏·額·寶力格。近年來,「何謂中國」的話題在知識界受到了諸多學者的討論。葛兆光一直主張「從周邊看中國」;歐立德、汪榮祖就「新清史」研究的相關問題發表的一些觀點在學界和公共領域都頗受關注;而寶力格作為一位蒙古族學者,出生在中國,又在國外執教多年,對於「歷史中國的內與外」也有些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這四位學者坐在一起談論這樣一個話題,本身就引人注目,會場聚集了近五百名聽眾,而且活動中四位學者積极參与討論,互動頻繁,原本為時四個小時的對話延長至近五個小時。


這場對話由葛兆光、歐立德先做主題發言,再由汪榮祖、寶力格進行評論,最後是回應和交流時間。


葛兆光:為什麼要討論中國


歐立德、葛兆光、汪榮祖、寶力格:熱議「中國」與「漢化」


活動現場葛兆光在發言



在主題演講環節,葛兆光教授首先談的是「中國」何以成為問題。他認為,這個問題背後反映了一種焦慮。「什麼是中國」,這個問題的討論出現在中國的三個時代——北宋、晚清和當代。

葛兆光說,北宋澶淵之盟結束了兩個半世紀以來的變亂。從唐代到宋代,有五個問題成了當時關心的大問題,一是胡漢,一是南北,一是君臣,一是文武,一是儒佛,這反映了重建中國秩序的焦慮。彼時的中國已經不是漢唐時代籠罩天下的大中國,它的周邊出現了危機,中國成為在契丹、西夏、大理、安南等包圍下的一個縮小的國家。晚清中國面臨新的國際環境,國家再次面臨危機,於是「中國」又成了被討論的話題。康有為、梁啟超與章太炎、孫中山等人對「什麼是中國的問題」有不同的意見,這個爭論一直延續到抗戰時期。抗戰中,傅斯年、顧頡剛、蔣介石等人又談此問題,顧頡剛寫了《中華民族是一個》,蔣介石寫了《中國之命運》。而當下討論中國自然與這個時代中國迅速發展的態勢,以及相應地在國際環境中產生的一些麻煩有關,比如90年代以來的高句麗問題,比如新疆、西藏、南海等問題。中國的現實促使中國的學界開始反思,歷史學者思考的是,這個問題的來源是什麼,是什麼讓中國變成現在的模樣。於是,葛兆光提出了「從周邊看中國」的想法。談論「周邊」,就是要關注以往被忽略的邊緣,那麼就涉及「內」「外」的問題。


葛兆光談的第二個問題就是「內」和「外」,談不斷變化和移動的邊疆。秦漢時期基本奠定了中國疆域的大致範圍,而不同歷史時期,中國的疆域又在此基礎上有所伸縮。葛兆光認為,地理學家沒有理由拿空間最大的時代當作中國的疆域,歷史學家也不能把歷史上出現過人名、事件等,都寫在中國的歷史上。秦漢以來,中國始終存在一個核心區域,有一個核心的政治文化共同體始終延續,這種存在的基礎主要依賴於制度、文化和社會三個因素。但另一方面,這個核心區域的政治文化共同體還是五方雜糅的,有胡人不斷南下被漢化,漢人不斷被胡化,還有西南地區的漢化、夷化,這是一個互相交融的過程。


第三個問題是,為什麼要提出內和外的問題,是要回應什麼?為什麼特彆強調內和外的變化?葛兆光認為這是有意識地在回應中國歷史上過去的爭論。曾經兩種不同觀點,其中居於主流的是,從抗戰以後到譚其驤、白壽彝的觀點,即在中國版圖上的所有的歷史都是中國史,就是以現代中國的空間回溯歷史中國。這種做法從政治、文化背景上看,有其可以理解的地方,但是它存在一些的問題。首先,所謂「多元一體」,是現代不是歷史,「多元」是現實,「一體」還在建設中。其次,如此一來,中國歷史容易寫成百川歸海的歷史,這使周邊各國對此產生爭議。再者,民族史如何書寫,如何看待歷史上中央王朝周邊的一些少數民族政權,它是「內」還是「外」?這都是需要再思考的問題。


歐立德:當我們談帝國時,我們談些什麼


在這次演講中,歐立德教授特別從概念考古考察了「帝國」的概念。19世紀末以前,中國人的辭彙中沒有「帝國」,那麼這個概念是如何被運用在20世紀前中國的討論中的,是否可以用這個詞來討論古代中國,「帝國」在中國歷史研究的語境中意味著什麼。這是他思考的問題。

歐立德說,中國被認為是帝國經歷了三次話語轉移,前兩次發生在15世紀和17世紀,第三次就發生在21世紀。關於前兩次話語轉移,他曾在《讀書》雜誌發表過一篇文章對此進行過說明。而最近一次將中國與「帝國」相聯繫就發生在當代。檢索近百年來中國話語中「帝國」辭彙,在20世紀之初,幾乎全部是以「帝國主義」這一辭彙形式出現的,但是在近20年的出版物等話語環境中,用「帝國」來說中國歷史,說元明清時期的中國越來越多。而從西方歷史來看,近年研究新帝國史的趨勢也愈發凸顯,學者對帝國的興趣越來越大。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趨向,歐立德認為有兩個原因,一是蘇聯的解體,二是美國在阿富汗等地發起的戰爭。以往,人們認為帝國的歷史是屬於過去的,但事實上發現,帝國並不只存在於過去。


而且,帝國研究的轉向,也使學者認識到研究帝國的必要性。比如,在英國的歷史中,帝國和民族國家的歷史是交織在一起的,一些歷史經驗並非生髮於英國本土,而是來自帝國經驗。以往談及帝國,更多關注的可能是政治、經濟方面,但新帝國史學者更感興趣的,是主權、文化、法律、文學等,希望由此理解帝國內部的思想和結構,進一步了解,帝國消失之後,這些因素是如何影響現代國家的。歐立德認為,對研究中國歷史來說,帝國是一個很重要的辭彙。「帝國形態背後的相似性,對思考不同族群的政治組織的人來說非常有用,以往對帝國的思考大部分集中在歐洲,一部分注意力也會放在亞洲、非洲等地,但新帝國史呈現的是全球化,是全球史,我覺得在這個歷史中應該有中國的位置。」


寶力格、汪榮祖的評議



歐立德、葛兆光、汪榮祖、寶力格:熱議「中國」與「漢化」


評議環節歐立德在回應


在評議環節,人類學者寶力格從自身經驗出發,與聽眾分享了他對「內」、「外」的感知。歷史上,蒙古曾是中國的「外」,而後入主中原成了中國的「內」,再後,蒙古自身又分化為外蒙古、內蒙古,而就其個人而言,寶力格生長在內蒙,而又在國外執教幾十年,他說,自己就是遊動邊界的化身。相較於葛兆光提出的「內」、「外」,寶力格認為自己所感受到的「內」,其中更有一種「中間地帶」的味道,既有吸引力,又有張力。


因為汪榮祖曾就「新清史」問題發表過自己的看法,此番,他的發言頗受聽眾關注。汪榮祖說,雖神交已久,但這還是他與歐立德的第一次見面。談到本次對話的核心問題「什麼是中國」,汪榮祖談了些自己的看法,他說,中國現代學者研究中國,從梁啟超開始超過一百年了,而在美國,從費正清教授研究中國算起,也有超過半個世紀的時間,為什麼到今天還沒有搞清楚「什麼是中國」這個問題?那是因為從康、梁開始的現代學者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視之為當然。


為什麼「什麼是中國」就是個大問題,而「什麼是美國」就不是大問題?汪榮祖認為,中國的疆域歷經兩千多年的伸縮變化,而美國只經歷兩三百年就穩定下來的,在兩千多年的時間裡,中國疆域不斷變化,所以,「什麼是中國」才成了問題。如今我們不必講「自古以來是中國」這樣的話,我們需要關注的是,中國的疆域是怎麼演變到今天的過程,最重要的是現在這個疆域。而所謂「民族國家」絕不是單一民族國家。外國學者把中國人等同於漢人,事實上,中國和美國一樣,都是多民族國家。現在,西方概念中的「國」與中國古代的「國」意義不同,歷史上的王朝更替大部分是軍事征服,滿清入關是征服了明朝的中國,但這種征服是「爭天下」,而不是殖民。清朝入關之後,清朝皇帝取代明朝皇帝,清朝皇帝就是中國的皇帝,這是承繼關係。

另外,汪榮祖還針對內外問題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他以為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不同,人文社會中有不同的文化、價值觀,看同樣的問題就有不同的看法,其中包含了各自的主體性,是多元的。而人文科學還沒有實現真正的universal,還沒有真正的全球史。歐立德提到要將中國的歷史融入全球史中,這一點他本人也很贊同,還提出了「環球史」這一概念,「我提倡環球史,這是動態的」。對此,葛兆光認為,清朝有帝國的特徵,用帝國研究清朝的好處就是可以和全球史聯繫起來,這樣我們也能理解中國的跨地域、跨族群、跨文化的特點,以及大清皇帝既是大汗,又是皇帝,還是菩薩的特殊性。


交鋒:什麼是「漢化」


「漢化」是「新清史」討論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在這次對話的提問環節,即有聽眾提問:「什麼是漢化」。對此問題,四位學者都給出了自己的回答。


葛兆光認為,漢族不是一個一成不變的民族。漢化是指採用漢族長期以來形成和習慣的制度、文化、書寫方式等。新清史討論的「漢化」,有的是漢化,有的不是漢化,但就清朝的文化狀況而言,漢化是存在的。他還指出,漢化不是漢族化,而是文明化,是一種普世的文明化,只是在近代西洋文明的衝擊下,這種文明的普世性被取代,成了一種地方化。


「漢化不是漢族化」,歐立德隨即表示這是他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說法。他說,歷來說到漢化,就是漢族化。歐立德以啟功先生為例,認為啟功先生有很好的書法造詣,接受了漢族的文化,如果以葛教授的觀點看,那麼,啟功先生是被「漢化」了的,但啟功並不認為自己是漢人。歐立德說:「一般我們認為,漢化的終點是漢人。」葛兆光回應道,啟功先生也曾自陳不懂滿文,而且清朝西南地區的改土歸流,其主導者就是滿人——而改土歸流確是西南地區漢化的一個重要手段,所以,漢化是一種文明化。談到此,歐立德說不要把自我認同和文化接受看作是一回事兒,認同的問題很複雜。而且,對於「漢化」,學者的理解都不一樣。在他看來,何炳棣和羅友枝的辯論,也在於二人對漢化的認識不同。葛兆光則進一步表示,漢化是指文化的接受,與認同不同。


寶力格的發言特別談及了蒙古人的漢化問題。他說,對於不同民族,漢化可能有不同的含義。對蒙古族來說,漢化問題主要指制度上改變,一直以來的焦點就是要不要改變盟旗制度。但是盟旗制度本身是滿人強加給蒙古人的,而行省是元朝時蒙古人自己提出的。這其中似乎有個矛盾之處,蒙古人若不接受「漢化」,堅持既有的盟旗制度,那麼是否還意味著對自身文化的背離?所以,在寶力格看來,更為關鍵的問題是,「我是不是改變了自己的意願,是不是有自主權」。


汪榮祖的看法是,非漢人才有「漢化」,具體來講,就是說,在文字、風俗習慣、語言,制度等方面接受漢人的文化影響。歷史上,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也採用的是中央集權制,風俗習慣受到的儒家影響非常之大,這就是「漢化」。(文/於淑娟,澎湃新聞記者)


轉載自澎湃新聞http://www.thepaper.cn/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蘇格拉底:美是一種偏見,不要討論
《釜山行》喪屍文化:血腥暴力背後隱含深刻社會隱喻
法蘭克福書展:年度最佳德語小說是個難民題材的愛情故事
日本值得出口的是書店
法蘭克福書展:世界最大圖書博覽會是怎樣經營的?

TAG:澎湃新聞 |

您可能感興趣

歐美宅熱議:《小林家的龍女僕》康娜是萌王?
曹雲金和郭德綱師徒之戰引起網路熱議 王自健曾力挺曹雲金
知名學者熱議「中華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李光洙和李善彬緋聞引熱議 與宋仲基為被譽為圈中好基友
網友熱議戰狼3人選:古天樂段奕宏劉德華
黃曉明跟史泰龍合影遭美國網友熱議
凱特王妃膝蓋似精靈臉,英國網民沸騰熱議
歐豪、李現、劉昊然、李易峰四位穿軍裝同框照引熱議,網友:劉昊然一身正氣!
美球迷熱議周琦模板,窮人版杜蘭特、波神、德克還是更像馬紹爾?
宋仲基蘇志燮《軍艦島》票房大賣 韓影迷熱議點贊【組圖】
宗教界委員熱議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重視宗教文化
《龍珠》熱議:全王的來歷分析 與界王神出自界芯樹有密切關聯!
NBA球星熱議歐冠:大帝恩比德為皇馬點贊 諾天王嘲諷主裁判
冠軍教頭什麼水平?美國球迷熱議泰倫盧執教能力
網友熱議鄭秀晶短髮 鮑勃頭的鄭秀晶
日宅熱議:為什麼《航海王》無法超越《龍珠》?
張曉龍《鳳凰無雙》龍鬚劉海引熱議
美國大歌星也是《龍珠》迷 開孫悟空蘭博基尼引熱議
宋慧喬「懵」照引網友熱議:「懵喬」也是美的【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