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繼承中醫衣缽:經典是基礎,師傳是關鍵

繼承中醫衣缽:經典是基礎,師傳是關鍵

繼承中醫衣缽:經典是基礎,師傳是關鍵(本文來自中醫古籍APP,中醫古籍收錄了二千多本珍貴中醫書籍,是您了解中醫學習養生的好幫手,各大應用商店搜索「中醫古籍」均可下載)

導讀:又是一個「學經典」「要師承」的老話題,朱良春老師此文從心而出,非常感人。裡面談到了劉力紅老師《思考中醫》中的「內證實驗」,說「(內證實驗)是非常重要的認識,我完全贊同。」並結合臨床舉了幾個案例,說明了這一觀點,可謂「有情」,亦「有貨」,分享給各位。繼承中醫衣缽:經典是基礎,師傳是關鍵任何一門科學的發展,都離不開繼承與創新兩個方面。能繼承者始能創新,否則便成為無源之水,無根之木;知創新者始善繼承,否則便不免抱殘守缺,墨守成規。

中醫學術也不例外,故歷代卓有成就的醫家,無一不是學術上的精研經典、勤求古訓者,亦無一不是學術上的推演發揚、革新創造者。同時師傳授業,也是技術提高的重要一環,不可忽視。

1經典是基礎

繼承中醫衣缽:經典是基礎,師傳是關鍵先賢墨子說得好:「志不堅,智不達」。中醫藥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要想真正掌握它、運用它,不熟讀經典,深入鑽研,精思敏悟,通過實踐,融會貫通,是不可能得其精髓而有所造詣的。「自古醫家出經典」,歷代著名醫家多數都是依靠經典而獲得成就的。

中醫經典,特別是《內經》、《傷寒雜病論》(文中書籍均可在中醫古籍app查閱)兩部書,尤為重要。因為其中含有許多深奧的精義,要經過刻苦鑽研,下一番苦功夫去「心悟」,才能有所得,正所謂智莫大於心悟也。

梁漱溟先生說它是「人類未來文明的早熟品」。著名科學家錢學森院士也說:「21世紀醫學的主宰者是中醫中藥」。鄧鐵濤教授說得更明確:「21世紀是中華文化的世紀,是中醫騰飛的世紀」。中醫經典里確實有許多內容是超時代的智慧結晶,直到現在我們明白了一些,但還有不少寶藏未被發掘,奧旨精義未被闡明。

1958年我向江蘇省衛生廳前廳長張克威彙報工作時提到中醫經典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並舉了一些例子加以引證。他聽了以後說:「中醫經典理論的內涵,可以用『偉大的真理,科學的預見』來概括,應當努力學習、研究,不斷發掘、弘揚。」

但是近數十年來,中醫藥學術是有發展的一面,但對經典著作的學習、研究則是很不夠的,甚至是淡化了,認為是落後陳腐的東西,不值得一提了,所以不少中醫院校,經典著作已成為選修課,怎不令人痛心長嘆!

廣西中醫學院劉力紅教授是一位了不起的中年學者,他所寫的《思考中醫》一書,值得大家認真地去讀一下。我認為他是當代學習經典、深入領悟、窮幽抉微、創新發揚的楷模,他列舉的許多生動的事例,很有啟發,有很大的說服力,例如肺主治節、肝為罷極之本、厥陰病等的新認識,是破千古之謎題,發前人之未發的。

他的成就來自兩方面,一是深入學習經典,二是師承授業。但最根本的前提,還是他自己對中醫學術堅信不疑的熱愛,艱辛刻苦的求索,並具有「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的心態,才能心領神會,得個中三昧。

他指出:「在傳統文化里,存在很細微、很精深的『內證實驗』,卻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正是因為這個內證實驗和理性思考的結合,才產生了傳統文化,才構建了中醫理論。」

這裡他提出了一個「內證實驗」的論點,是非常重要的認識,我完全贊同。因為中醫許多理論、許多事實,光憑一個思考是不行的,「顯然,如果沒有內證實驗的參與,沒有非常精微實驗的參與,是不可能的。」例如經絡、穴位等,絕不是思考能夠出來的。

《內經?五色篇》:「闕上者,咽喉也」,不通過內證實驗,你怎麼知道闕上與咽喉有關呢?

20世紀50年代白喉流行,白喉血清供應不上,只有求助中醫和針灸。我們曾根據這兩句話,就用短針在印堂(闕)上一寸向下平剌闕上穴留針,止痛快,消腫速,白腐脫落平均不超過3天,退熱平均2天,觀察137例,痊癒133例,治癒率達97.1%。

同篇「面王以下者,膀胱、子處也」,指出「面王以下」與「膀胱、子處」的關係,也就是說「膀胱、子處」有病,可以從「面王以下」的部位表現出來。人中主膀胱,所以人中又叫水溝,子處則是指男女生殖系統,在臨床上經常作為望診的參考。

我的學生林緯芬醫師根據所見所聞,便在臨床上檢測300例男女人中形態、色澤的變化,進一步證實它的診斷價值。

《內經?瘧論》:「日下一節」,瘧疾患者可以從大椎向下按壓,能夠測出已發作幾次,在壓痛點旁開1寸處按揉至全身有熱感(約半小時),就能控制瘧疾的發作,複查瘧原蟲也找不到了。

又如《本經》謂庵閭子主「五臟瘀血,腹中水氣」,《別錄》謂其「療心下堅,膈中寒熱」,「五臟瘀血」,肝脾大,心肺腎亦有瘀滯存在;「腹中水氣」,是明確說明有腹水存在,這不是具體指出它擅治肝硬化腹水嗎?我結合辨證之葯,屢用得效。類似能指導實踐的理論,舉不勝舉,充分說明這些理論之發現,不通過「內證實驗」、「內視反觀」是不可能的。

但是,「內證實驗不是一個有形的實驗室,它完全是通過艱辛訓練而構建起來的,是超有形的東西,這就關係到一個潛能的問題」。「從理論上我們完全可以推斷這個內證實驗的存在,經過特殊的『培育』過程,這個內證條件是完全可以獲得的。

有了這個條件,就可以自在地進行經典所需要的各種內證實驗。內證實驗加上理性思考,這個經典就建立起來了」。

他惋惜地說:「可惜後來醫家只學習理論,而不去感受這個內證實驗的過程,內證條件逐步喪失,甚至不相信內證實驗,所以張仲景在《傷寒論》序言中以『余宿尚方術,諸事斯語』來結尾。」

張仲景的方術,有很大一部分是指的「內證」。「要獲得內證的能力,格物是一個最基本的條件,這個條件不具備,或者弄錯了,內證實驗就無從談起」。 「

通過學習,接近經典,其實就接近了這些大師,通過學習經典,最後把我們自己造就成雷公、少俞、少師,這有什麼不好呢?這也是學習經典最根本的意義。」劉博士這些話說得多麼的明晰暢達,我們應該深思踐行。

我有一個朋友,50多歲,他長期打坐練功,近10年來出現了「內視反觀」功能,他清楚地看到經絡路線及內臟,能用針灸治好不少疑難雜症,這充分說明「內證實驗」的存在,關鍵是我們如何堅持去鍛煉和體悟。希望有志之士,下一番苦功,多出幾個具有「內證實驗」功能的醫家,必能解決更多的疑難雜症,為患者造福,為弘揚中醫學術多做貢獻。

2師傳是關鍵

繼承中醫衣缽:經典是基礎,師傳是關鍵學習中醫,自古以來都是依靠師帶徒的方式傳授的,所以「師傳」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關鍵,正如雨路教授所說:「中醫這個東西要想真正學好,只有兩個字,就是應當『師傳』」。這是非常中肯的教導。要找到名師,以虔誠尊敬的心態去拜師,勤奮地學習請教,有聞必錄,有疑必問,特別是老師在診治患者時的辨證思路、用藥技巧,要認真筆錄,然後再加以分析體悟,這樣往往能舉一反三,得到真傳,啟迪心智,充實提高。

張仲景、金元四大家都有師傳的記載。清代葉天士先後拜師達17人之多,兼收並蓄,才能成為大家。劉力紅同志他畢業後先後拜了好幾位高明的老師,去年聽到山西李可老大夫善治危急重症,便立即前往請益拜師,這種永不滿足的謙遜好學態度,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長江後浪推前浪,一個好的老師,往往能培育出較多的高徒。我就有切身的體會。章次公先生是我終身難忘的恩師,我感到很幸運,在實習階段,就拜章先生為師,跟隨臨證抄方,遇到關鍵性的環節時,章師每每提醒一下,對我們的啟發是深刻的,獲益也很大。章師治學很嚴謹,待人很隨和,對患者很體貼,對學生很關愛,我們對老師也很尊敬,在這「尊師愛徒」的氛圍里,學習是很愉快的、幸福的。

章師提出的「發皇古義,融會新知」,就是繼承、創新的意思。在畢業臨別時,章師還贈送了一枚印章給我:「兒女性情,英雄肝膽,神仙手眼,菩薩心腸」。

語重心長地說:「這四句話是做一個好醫生的必俱原則,要遵而行之。」我謹守師訓,行醫做人,但做得還很不夠,距離「上工」的要求還很遠,還要堅持學習才是。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作為一名醫生,是學無止境的,只有孜孜不倦、鍥而不捨地追求,才能達到「上工治未病」的境界,才算是一個好醫生。每一位老中醫,通過幾十年的實踐積累,都各有獨到的經驗,這些的經驗是很寶貴的,我們不僅要認真地繼承,還要發揚光大,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為振興中醫藥事業,多做一點有益的貢獻。

中醫藥是傳統文化中的一支奇葩,是歷久彌新的一門技術,不僅政府十分重視,而且世界各國的有識之士也頗為青睞,我們責無旁貸,一定要做好「承接岐黃薪火,繼承中醫衣缽」的工作,為振興中醫藥事業而不懈奮進。

友情提示:現在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很多疾病都開始年輕化,學習中醫養生,保養身體健康,首選中醫古籍APP

神黃信息》》》》》》》》》》神黃招聘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