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所長:自主水下機器人的發展

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所長:自主水下機器人的發展


  新浪科技訊 10月22日消息,2016世界機器人論壇昨日開始舉行,大會邀請國內外機器人領域知名學者、專家圍繞「共創共享共贏,開啟智能時代」這一主題進行交流研討。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所長於海斌先生以《自主水下機器人的發展》為題發言,他表示,無人的水下系統將替代有人的系統,也是一個大的發展趨勢,更是探索和開發海洋的利器。


  以下為演講實錄:


  各位同仁,今天我會向大家介紹海洋開發和海洋探測走向深海必需的裝備,就是自主水下機器人方面的工作。我的報告分為三個部分的內容:首先介紹一下中國要建設成為一個海洋強國的話必須走向深海,然後是自主水下機器人的發展趨勢和現狀,最後是中國水下機器人發展的具體情況。

  海洋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國家十八大提出要建設一個海洋強國,習總書記也多次強調建設一個海洋強國的要求。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平時我們打交道大部分都是在陸地上,可是海洋佔到整個地球面積的百分之七十一,從資源的角度也是非常豐富,包括礦產資源和能源等等。但同時這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因為海洋資源處於非常極端的環境,所以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困難。國際經濟開發署看到了我們對資源有100Billion,分布的這些資源大部分都是深海當中,中間的是一個最大的生態系統,基因、蛋白和新的化合物都在裡面,沒有很好地發掘和發現,而且占的比例又非常高。海洋也在運輸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風能和能源分布都有很多,但如何去開發它是一個巨大的問題。海洋石油的開發越來越走向深海,現在已經到了三千米深的地方。


  除了船舶和海石油鑽井平台,很重要的就是水下自主機器人,這個需求還是非常大的。中國要走向深海的話有一個不可迴避的選擇,這個噴口周邊有很多豐富的生物資源和基因資源,海溝裡面還有很多情況我們也都不了解。為此國際上放了很多浮標,但是這些浮標基本上都是不動的狀態,所以分布起來還是很困難的。水下自主機器人會發揮很多作用,我講一講國際上的發展情況。水下機器人的分類很多,一種就是有人操控機器人HOA,另一種就是人不操控,但是地面上可以遙控的ROA,還有自主自製下去自己幹活的AOA。機器人有些標誌性的東西,其實1964年美國的奧爾良號就下潛到了六千五百米,1966年無人遙控的又誕生了,到了1995年日本海溝號機器人也誕生了,下潛到了一萬一千米。無人自主的從美國六千年的三千米到法國的六千米,再到2001年就變成了這樣的情況。


  這種發展應該是有一個次序的,有人操作從技術上講還是比較容易實現的,那麼未來是什麼?水下要實現很多工作是非常困難的,物理條件落後於地面對機器人工程化的程度,那麼談智能可能會更加遙遠一些。ROA現在已經工程化了,產業規模也相對穩定,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這些標誌性的ROA也都在這個裡面發揮作用,六千米深的有很多。AOA應該是一個新興的領域,最近的五年左右AOA做的也比較多了,但是畢竟沒有形成產業,個性化的比較多一點。這次馬航事件的時候下去找殘骸,看來海洋還是太大了,我們人類能力還是有限。


  剛才講了ROA和AOA,新概念的水下機器人層出不窮,有點像現在我們講服務機器人各式各樣,但是並沒有形成量和發揮巨大作用的狀態。技術方面水下機器人涉及的領域比陸上機器人更複雜一些,涉及到海洋環境、機械技術和海洋工程,軟體和硬體都比較複雜。可以看到主要研發機構都是一些海洋大國,也是經濟技術比較發達的國家,都在做這樣的一些事情。總體來看,中國水下機器人的開發落後國外三十年左右,國外已經走了七十年的歷程,我們是從1970年開始,現在瀋陽自動化所的工作在這些方面基本完成了七十年走的過程,但是還有很多差距。中國是從1986年有可以下海的機器人產出了,我們是七十年代末開始做,1986年就已經有了成型的機器人,一直到現在二者的結合。中國主要的研發團隊也都在沿海這一段相對比較多,但是內陸有些大學和研究所也在做這樣的一些工作。

  應該說中國的研發工作首先是從瀋陽自動化所的首席科學家開始,七十年代末開始一直到現在都在做這樣的一些工作。早期的實驗床一直到2013年四千五百米的潛龍二號,六千米的在2012年就已經實現工程化了,AOA最近的進步還是比較大的,7月29日下到一萬米的馬里納海溝。中國起步階段還是自主研發的,但是做的東西今天差距還是比較大,所以從1985年就可以下海做一些基本的實驗,但是海洋一號確實是中國水下機器人發展標誌性的一個東西。後來我們開始走到國際合作的階段,最標誌性的有三台設備,左邊的是跟美國Parel合作的,最早是三百米的ROA用於救援的工作,然後是和俄羅斯合作的C201水下機器人。通過這些合作,我們逐漸掌握了工程技術,也走到了一個相對自主發展的階段。


  我們的發展從縱的寬度、淺的深度達到了一萬一千米,因為海洋實在是太大了,我們現在可以做到一千公里的滑翔機,所以整體來看進步很大,但是並沒有把所有的輔系都填滿。這麼多機器人還是在定製化的階段,主要還是工程需求,並沒有形成產業的跡象。這是各種機器人的圖譜,AOA的潛龍一號是中間橫的,科技考察的就是探索號。


  這是我們可操作的救援ROA,它的深度是一千米,下面可以看到的是蛟龍號,蛟龍號是702所牽頭做的。蛟龍號是在下放回收的時候,水底下沒有辦法知道情況,因為能見度很差,蛟龍號下去可以看到外面的東西,誰也沒有在水底下看到蛟龍號是什麼樣。這是龍珠看蛟龍號,第一次看到這麼深的蛟龍號的圖像。我再介紹一個比較重要的工作就是潛龍一號六千米,2013年大概可以長時間在海底做地形地貌的調查,我們做了很多攝像和探討淺深的探索,所以要做海洋這件事是相當有難度的,走起來挺好玩,但是做起來還是相當有難度的,回收也是相當的有困難,所以有些工作做起來比較原始。


  現在我們做的滑翔機是探索一百到探索一千,最近七千米的滑翔機也已經跑了一千公里。部件上也要國產化,這是一個機械手,就是在發現號的ROA上已經開始試用了,就是水下抓取的情況,需要做密封和水動力的抵銷,現在我們也可以用自己研發的機械手做這樣的一些工作。這個需要兩到三個小時能夠下潛到萬米,得到了那個存留的數據和水團空間分布梯度情況,這個對科學家認識深淵的特點還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情。


  剛才講的是幾個代表性的工作,未來的水下機器人發展方向從有人到無人,我們認為未來是自製,並沒有提太多的智能。個人認為,水下機器人研發要比陸地的研發難度大得多,因為環境太惡劣了,所以對工程化進度要比水面的落後一些。現在航天裡面的空間需求就變得很大,其實水下的資源有這麼多,也需要我們有很多的裝備去做,所以從這個角度發展潛力是巨大的。我們認為難度主要體現在極端環境下的應對,包括能源系統、通信系統、基礎設施都變得很困難,探測的能力就更不用說了。我們每年百分之二十幾的增長還是比較快的,海洋科學的研究ROA也好、AOA也好,科技發表的論文數也在增長,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需求也在不斷增長。未來是混合型的網路化怎麼做,南北極的極端環境下怎麼做,獨立自主操作的能力和高度的智能性,我們把它放到了最頂層。

  總之,無人的水下系統將替代有人的系統,也是一個大的發展趨勢,更是探索和開發海洋的利器。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先進智能研究中心主任杉山將:弱監督機器學習的研究進展
美國機械工程是學會副主席:創立機器人製造業創新研究所
外媒:中國加快工業自動化發展進程 機器人發展迅猛
韓國科學技術院教授:韓國科學技術院醫療機器研究微創手術
科學機器人子刊:從機器人社交與醫療自動化分級到機器人建築平台
中國學者研發機器人會「彈指」「跳躍」
上海中醫藥大學學生團隊參與研發中醫健康服務機器人
心理學領域的機器人
讓「望聞問切」站上人工智慧「風口」 上海中醫藥大學學生團隊參與研發中醫健康服務機器人
科學家建造出可統計海洋生物資源的水下機器人
英國專家研發食微生物的機器人 望為環保出力
中科院瀋陽自動化所三款機器人首次亮相
美國海軍自主水下機器人AUV
中國日報:「甘中學:機器人的發展利於促進中國實體經濟」
無人化發展已經是大趨勢,科學家造出能自主學習的機器人
中科院微納機器人與生物醫學交叉研究獲突破
自學成才:輟學中學生在卧室里造出格鬥機器人
來自華盛頓大學教授的機器學習「內功心法」
華裔女科學家實現天才的想法:發明全自動DNA分子機器人 | 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