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嵩:除了賺錢,李隆基還需要一個會打仗的宰相
文/歷史崔
上一集歷史崔講了,陝西人宇文融因為家世清白,成年後,順利進入公務員系統,可惜成績差了點,只能在底層當一個文員,在一次,日常的審查工作時,被長安市長源乾曜發掘,進入中央,擔任御史。
有人提拔,宇文融的仕途,走的很順利,進行人口普查後,解決了皇帝,最頭疼的資金和員工問題,破格提拔,成為宰相,卻遭遇黨爭,在政事堂,只待了99天,宰相的生涯,就結束了。
宇文融在御史任期內,交出的成績單是,將全國總人口提高了百分之十,帶來的效果是,稅收和兵源數量,都上了一個新台階,有錢有人了,下一個階段,自然就是對外的戰爭。
今天歷史崔要介紹的人物,最後的官職,也是宰相,而他主管的方向,就是對外,尤其是針對吐蕃的戰爭,這位人物的名字,叫蕭嵩,宇文融的老對手。
聊下面的話題前,先熟悉下前面的章節:
1、宇文融,唐玄宗身邊會賺錢的宰相
2、送孟浩然之廣陵
蕭嵩,典型的南方人,眉清目秀,很帥氣,祖籍在山東的蘭陵,西晉分家後,家族來到南方,和司馬家的後代一起,創建了東晉,對抗來自北方草原部落的入侵,建立了兩個政權,共21個皇帝。
楊堅在北境稱霸的時候,在湖北荊州一帶,還存在過一個小國家,史書上被稱為後梁,國王是蕭嵩的祖輩。
世界總是不公平的,孟浩然讀了一輩子書,想做公務員,卻沒有門路,只能喝喝酒,逛逛青樓,而蕭嵩對於讀書,似乎是沒有興趣的,雖然長得很帥,但是就個人能力來說,沒有引起過任何重視。
武則天時代,除了科舉考試,選取優秀的讀書人,還有武舉考試,目的就是選擇武將,充實部隊,這個制度,在李隆基時期,延續了下來,蕭嵩的成績中游,去河北永年,當了一名參軍。
因為家族勢力龐大,蕭嵩受到過,很多高級別官員的接見,比如參加神龍革命的桓彥范,還有河北監察史姜師度,當然,跟著這些人,都沒混出什麼模樣,依舊是個地方上的小職員。
什麼時候等來機會呢?姐夫陸象先將他引薦給皇帝的時候。
蕭嵩和陸象先,老婆都來自江南的會稽,姓賀,陸象先娶了大的,蕭嵩娶了小的,兩人的家世都不錯,慢慢就從親戚,變成了朋友。
作為宰相的兒子,陸象先的年紀比蕭嵩大,讀書的時候,悟性高,成績年年排第一,成年後,通過科舉,進入官場,靠著父親的運作,45歲,擔任中書侍郎,第二年就任宰相。
宰相的地位高,和皇帝的距離近,危險係數自然就升高了,為了保障自己的安全,宰相需要拉攏自己人,建立小團隊。
正因為這個原因,陸象先把蕭嵩帶到了中央,職務是監察御史。
這一年是公元710年,皇帝變成了李旦,帝國的權力,大部分給了太平公主,而陸象先就是太平提拔的宰相,到了公元713年,李隆基政變成功,曾經跟著太平的宰相們,都搬離了中央。
陸象先走了,去了山西,做刺史,蕭嵩卻得到了姚崇的推薦。
姚崇是什麼人?李隆基前期最重要的宰相。
得到了姚崇的賞識,蕭嵩又開始了升級:殿中侍御史、中書舍人、宋州刺史、尚書左丞、兵部侍郎。
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公元713年,到公元726年,十三年的時間,蕭嵩距離宰相,就差一步,這一步,他沒有等太久。
公元727年,朝廷的政事堂內,接到了一封緊急軍報,報告稱河西節度使王君毚被殺(讀 chan,字本身的意思是狡猾的兔子),瓜州刺史田元獻被吐蕃俘虜,整個與吐蕃、突厥接壤的隴右地區,陷入恐慌。
河西節度使控制的,是涼州、甘州、肅州、瓜州、沙州、伊州、西州等七個州的所有兵力,自秦朝以來,這裡的兵源,一直是最好的,騎馬射箭樣樣精通,王君毚被殺,等於國家最精銳的部隊,沒了統帥的將領,形勢很危險。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河西軍區的最高指揮官,選誰呢?
李隆基把成名的將領,按個挑了一遍,都覺得不合適,最後盯著下面的兵部侍郎蕭嵩,想聽聽他的看法。
59歲的蕭嵩,在中央待得這十多年,從一個英俊的中年大叔,變成了一個糟老頭子,年齡大了,心就容易定下來,話不多,但是說的,句句都講到了點上。
蕭嵩認為,河西問題,根源只在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吐蕃的軍事統帥,悉諾邏恭祿。
他是吐蕃國的三大統帥之一,贊普赤德祖贊的親信。
田元獻和王君毚的死,都和他有直接關係,是他率領部隊,突襲瓜州,生擒了瓜州刺史,然後帶著田元獻和王君毚的父親,逼降王君毚,結果,沒成。
老王向他爹磕了頭,愣是守著城門,沒出戰,也沒請降,後來悉諾邏把瓜州的糧食,搬回吐蕃,就撤退了。
王君毚也是沙場老將,在邊境,和吐蕃仗打過很多回了,和悉諾邏也是各有勝負。
當然,單從能力上來說,王君毚與悉諾邏相比,還是有差距的,能保證個不落敗的結果,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媳婦也在軍隊,武功還挺高,夫妻兩人才和悉諾邏,打了個平手。
最後王君毚的死,也是悉諾邏將他的行蹤,透露給了回紇,在一次遠征吐蕃,回程途中,遭遇了伏擊。
李隆基的皇帝時代,對於大臣的性格,確實下過功夫,每個人的特點都了解,認為有能力解決河西危機的,蕭嵩是正確人選。
王君毚被殺後,第一時間,蕭嵩進駐涼州,擔任河西節度使。
隨後安撫河西的所有軍政長官,將王君毚的親信,繼續安排在重要崗位,包括郭虛己和牛仙客,唯一的改變,是推薦張守珪,成為瓜州,新的刺史。
蕭嵩的安排,效果非常明顯,河西的七個州,迅速渡過了恐慌期,在吐蕃的下一波進攻前,加固了所有的防禦工事,特別是張守珪,守住了第一陣線。
後方安排妥當了,蕭嵩開始實行第二套方案,將大批偵察兵,派入吐蕃。
這批人的目的,只有一個,潛入吐蕃國內,散播消息,內容是,悉諾邏準備聯合大唐,把吐蕃國王拉下馬。
當時的吐蕃國王,叫赤德祖贊,剛出生的時候,老國王就死了,赤德祖贊被任命為繼承人,而吐蕃的權力,交給了赤德祖贊的奶奶,到了721年,才正式親政,隨後開始清理家族勢力。
吐蕃大臣取代皇帝,得到軍隊控制權的案例很多,近的比較有名的,就是祿東贊家族,除了吐蕃,臨近的東突厥,也是這麼被大唐吞併的。
史書上關於蕭嵩對付悉諾邏的辦法,記載的,是反間計。
名字很容易理解,就是識破了對方的陰謀,再將計就計,算計對方。
三國演義里,有一出蔣干說降周瑜的戲,結果曹操陣營中,最熟悉水戰的兩位將領,就因為公瑾的一封信,丟了性命,之後才有的鐵索連舟,和火燒赤壁。
蕭嵩的反間計,沒有詳細的記載,但是想來,過程也是差不多,結果君臣反目。
在吐蕃的國史里,對赤德祖贊的評價很高,而悉諾邏也是位名將,蕭嵩的計謀能得逞,只能說,他們倆本來的關係,就不夠牢固。
戰國時期,名將樂毅攻打齊國,同樣是田單的離間計,老國王燕昭王的反應,是更加信任樂毅,封大官,給錢給地給權力,為了回報老國王的信任,樂毅只有更加拚命的攻城。
老國王死後,新國王對樂毅不了解,田單的離間計實施成功,樂毅被迫下崗,之後才有了田單以火牛陣,復國。
悉諾邏死了,吐蕃的軍事實力,下降了一個檔次,第二年,準備充足的蕭嵩,命令軍隊,和吐蕃打了幾場硬仗,隨著捷報傳到京城,整個大河西,因為王君毚的死,引起的恐慌,算是消失了,邊境又安穩了。
這一次,蕭嵩的功勞最大,唐玄宗也毫不吝嗇,先封同中書門下三品,再封中書令,達到功業的頂點。
在成功面前,誰都會春風得意,囂張一段時間,蕭嵩也不例外,他希望按照自己的意志,安排政事堂成員。
在看人這方面,蕭嵩相比李林甫,確實要差了一截,李林甫提拔的牛仙客、陳希烈,凡事都聽李林甫的,一個老大當了十九年,蕭嵩提拔了一個韓休,當上宰相後,倒向了其他陣營,變成了政治對手。
韓休喜歡進諫,李隆基登基後,社會穩定了,通過幾代宰相的努力,老百姓有錢了,國家富裕了,皇帝就有更多時間,出去玩耍一下,每當這個時候,韓休的公文,就會準時的出現在皇帝的辦公桌上。
這樣的人,註定適應不了喜歡享受的李隆基,宰相的任期,沒到一年,就和蕭嵩一起,消失在了政事堂,此後蕭嵩擔任太子太師。
在中央的這段日子,蕭嵩還兼任河西節度使,原先的同事,裴寬、郭虛己、牛仙客還有張守珪,通通都升了官,在政界軍界,都保持著影響力。
公元739年,蕭嵩曾經的手下張守珪,打了敗仗,皇帝不高興,找了大太監牛仙童去調查。
按照往常慣例,有領導下鄉視察,張守珪意思意思,表示下也就過去了,但是這次敗仗,死的人有點多,張守珪就準備了份大禮,希望掩飾過去,沒想到,眼紅牛仙童的太監,太多了。
老牛剛從地方回到京城,就被其他同事給告發了,結果,牛仙童被凌遲,張守珪的節度使肯定沒了,被貶到浙江,當了刺史。
作為原來的老領導,蕭嵩受到牽連,而且在牛仙童的口供里,蕭嵩也賄賂過,一套房產。
結果,蕭嵩被貶到了山東,71歲的蕭嵩告別了政壇,向皇帝請了假,辭職不幹了,繼續在長安,悠哉的過了十年,在公元749年,去世。
蕭嵩死了,屬於蕭氏的傳奇,還在繼續,兩個兒子,一個是宰相,一個是駙馬,孫子呢,也出現了一個宰相,一個駙馬,官做的沒有李林甫久,但是在做人上,顯然更勝一籌。
-------------完---------------
謝謝轉載、分享
【中國歷史名人】系頭條號簽約作者,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李作鵬不怕「打仗第一」的林彪,為何卻怕這個人?
※張柏芝:哭夠了,我就去打仗
※孫權不會打仗,卻率兵擊敗了曹操,是哪一次?
※他被人評價不會打仗,但九大元帥都是他的兵,一仗讓蔣介石都汗顏
※天可汗李世民,還真是很會打仗的!
※秦國王翦沒等打仗,就從秦始皇要錢要地,看似貪婪卻被後人誇讚!
※請不要笑 我們真的是來打仗的!
※劉備到底會不會打仗?夷陵之戰慘敗的真相是什麼?
※有人說,養點龍也挺好的啊,幫忙打仗!
※打仗之前都會有哪些徵兆?毛主席一說這句話,就說明要開戰了
※在毛主席的眼中,他可是打仗比林彪都還要厲害的人!
※古代打仗,想要佔領地盤,只需攻打城池就行了,這是為何
※都說這位元帥打仗靠粟裕,不過比寫詩,誰也不是他的對手
※他是毛主席第一愛將,如果還活著,林彪絕不會有機會打仗!
※一個黑色會頭子居然頂一國兵力,打仗真的需要他們嗎?
※毛主席一說這句話,就表示要打仗了,而且肯定能贏
※歷史上的劉秀,為何打仗非要帶上一個女人呢?
※劉伯承眼中我軍最會打仗的兩個人:一個是粟裕,另一個不是林彪
※最會打仗的皇帝,為何要忍讓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