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宋超:向著詩與遠方的跋涉

宋超:向著詩與遠方的跋涉

除了日常的艱辛,我們還擁有詩和遠方。我以為,這所說的詩,應該是美好與快樂;這所說的遠方,應該是在內心深處,決不為眼前的困擾所束縛。然而,我更以為,我們不但需要擁有,更應該,向著詩和遠方跋涉!一如上海女記者合唱團二十年。


——上海女記者合唱團20年序



宋超:向著詩與遠方的跋涉


上海女記者合唱團影響力、感染力之大是很出人意料的。但下面這些場景卻又是令人十分信服的真實存在。


2012年夏天,她們身著旗袍,代表中國出現在了法國南部普羅旺斯國際合唱藝術節的各地舞台上,12天,走了11個不同的劇場演出了11場,其中9場為女記者們的專場音樂會,她們的演唱風格極具中國特色,同時也兼備了流行、爵士、美聲、阿卡貝拉(人聲無伴奏合唱)和中國戲曲等豐富的合唱藝術元素,受到了當地民眾的追捧,甚至有熱情的「粉絲」,自己開著車追隨合唱團連續觀看,最多的跟了5個晚上。2014年10月,受瑞典駐華大使館和隆德音樂節組委會的盛情邀請,合唱團在這個全世界聲譽頗高的隆德音樂節閉幕式上,作了一次充分展示中國合唱藝術的專場演出。現場觀眾的熱烈掌聲貫穿始終,組委會負責人在演出結束後,聲情並茂地給了合唱團一個高度評價:Very very very wonderful!(非常非常非常棒!)


今年適逢上海女記者合唱團建團二十年,平素這批就是活力四射的人物,當下的活躍狀態完全可以想像。撇開若干場合唱演出以志紀念之外,又是橫空出世,自編、自導、自排,原創頗具規模的音樂劇《呼·吸》,糅合獨唱、對唱、領唱、群唱、合唱、朗誦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形式,呈現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工作與生活、事業與家庭,衝撞、相融、有時乃至撕裂狀態中,女記者的人性、人情、入職初心的堅持與發展。當然,很重要的事項,是還要出一本上海女記者合唱團二十年紀念冊。上海市新聞工作者協會副主席兼女新聞工作者委員會主任繆國琴,上海市人大常委、上海廣播電視台主任記者、女新聞工作者委員會主任江小青,分別對我提出要求,必須為這本紀念冊寫篇序言。上海女記者合唱團成員來自解放日報、文匯報、新民晚報、上海廣播電視台、人民日報上海分社、中國婦女報上海記者站、香港文匯報、青年報、第一財經、東方網、人民網、文匯網、東方體育報、新民周刊等等,幾乎涵蓋了上海市的主要媒體和部分新媒體。我供職於上海市新聞工作者協會、上海市新聞學會,落實這一任務,雖然實屬勉為其難,但用句套話:必須的!

實際上,對於大合唱這一集體演唱多聲部聲樂作品的藝術門類,我知之不多,學之則更少。作為一個受眾,真正對其有較深體會,並為之而感染,也是在1995年5月,於德國訪問時的幾次邂逅。那天是在下午四點左右,我們在海德堡公園遊覽,綠色山崗上的哲學家小道蜿蜒而去,遠眺下方,可見海德堡古城、金色斜陽下波光鱗鱗流淌的內卡河水、浪漫的老橋,景色秀美異常,清新、濃郁,幽靜,屏心靜氣間彷彿可聽到,當年黑格爾、路德維希·費爾巴哈、馬克斯·韋伯、歌德、席勒、馬克·吐溫……哲學、文學、藝術先賢流連於此的足音。真有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之感。然而轉至一古城堡較為開闊的小廣場處,我遽然見到,彷彿是一個遊覽團隊,四五十歲左右的男女人等,從各個方向陸續聚攏過來,他們沿著周邊的台階,分別以男女區別,形成隊列拾級而上,有五階隊伍,約計達六七十人。可以看得出來,他們並非海德堡當地市民,堆放在隊列一側小廣場上的行囊不少,有的還裝了好多旅遊物件。一位個子不高、頭髮稀疏的老先生悄然移步,駐足於隊列前方的中央位置。何為?我瞬間明白,這是無伴奏純自然的露天合唱。當老先生的左右手呈一斜線狀,徐徐升起之時,合唱團隊的所有成員不但無一喧雜之音,而且每個人的體姿既柔軟自然,又含胸拔背的挺立著,六七十雙眼睛的目光一致地投聚在指揮那停滯於空間的指掌上。無他,此時,惟有空氣溜過樹葉輕拂千年城堡,於有無之間的游吟聲,背景則是遠處稱之為詩人河的內卡河水流淌,樹叢中鳥兒間歇的鳴聲。其實,這是短暫的不可再短暫的時光,一陣圓潤又頗含力度的女低音,隨著指揮右手的緩緩下沉而徐徐升起,我發現這是第三隊列女士的歌聲,因為她們的面部表情和身姿發生了十分明顯的變化,這些變化又均歸納於十分整齊劃一之中。一個腔節之後,另外兩隊的男中音趁勢而上,齊唱、對唱、重唱、獨唱與合唱,不同聲部、不同音量,乃至不同聲域的聲音,在同一旋律的統領下,分分合合、輪番交替,作出整體音樂性的呈現。人家唱的是外語歌曲,我不知曉曲調名目,是世界十大合唱曲目中的《那不勒斯的塔蘭泰拉舞曲》《倫敦德里小調》抑或還是《船歌》,只是感覺胸臆漸次打開,耳際回蕩著不止是樂曲的旋律,而是推動旋律發展的平順、輕鬆、純凈的聲音,眼瞳中不由自主亮起欣喜的神色。我驚愕在如此簡潔環境氛圍中,合唱這種最為自然的聲音,竟然會形成這樣巨大的感染力!那天,我足足聽了三十多分鐘,以一種洗禮般的心情,平生第一次見識了真正意義上的合唱。


之後,我又在漢堡、慕尼黑,包括薩爾布呂肯這樣小而美麗的城市,隨機路過,於各種不同的公共場合常能聽到各類人士的合唱。由於歌聲音質優美,有種特別的表現力,每次都會停步聆聽一刻鐘以上。雖然是匆匆而遇,但那一波波頗具別種意味,幾近直擊靈魂的合唱歌聲,歷久而難忘。之後,我了解到德國人喜歡唱歌。八千多萬人人口的國家,活躍著六萬多個合唱團。有中小學生、大學生合唱團,有工人、警察合唱團、廣播合唱團,以及各種形式的合唱團。1212年組建的萊比錫聖托馬斯合唱團,至今已達八百年。其實,重視和熱愛合唱,這種現象在歐美許多地方都存在。說這些,也僅僅是講,因為偶然的觸發,我對合唱這一藝術門類開始有所留意,稍稍有了淺層的了解。



韌性可贊




宋超:向著詩與遠方的跋涉


五年前,上海女記者合唱團團長、新民晚報高級記者宋錚和市女新聞工作者委員會主任江小青來找我談情況,其中特別希望,上海市新聞工作者協會能夠重視和支持女記者合唱團的活動。聊談中,隨著兩位對過往歷史的回顧、合唱團當下活動的介紹、以後繼續堅持和不斷創新的表述,我聽得初為驚訝、繼之振奮,乃至自豪。既是為女記者合唱團,更是為上海的女新聞工作者其堅持前行的韌性可贊。在上海新聞界,男女的比例女性約佔百分之五十左右,據新近調查表明,於采、編、播一線,女性已佔百分之六十以上。每逢大事、急事、難事、「技術含量」高的業務活兒,女新聞工作者以其特有的堅強和靈性奮勇而上,業務成績十分搶眼。一年一度上海記者節大會表彰授獎,大有巾幗勝出鬚眉之勢。以社會家庭角色而言,或為女兒,或為人妻,或為母親,平心而論,其所謂責任與壓力的狀況,完全可以說擔得起「重大」二字。上海女記者合唱團成員是所供職媒體的業務骨幹,還不乏業務管理者,近幾年來,一些年輕的成員轉型加入網路新媒體,工作時間更無常。即使如此,卻願意千方百計擠出時間,還自掏腰包繳納團費來參加每周一次的合唱排練,在工作與生活的雙重壓力下,一路前行,人員有變動,堅韌性始終未斷。歷時二十年,合唱團先後成員累計有八十人,至今正式成員達四十二人。有的人多次獲得過中國新聞大獎和上海市的各類新聞獎項,也有的成為上海市的人大代表。



抱負可頌




宋超:向著詩與遠方的跋涉



其不忘初心的抱負可頌。二十年艱辛、二十年歌聲,上海女記者合唱團之所以在工作與生活的雙重壓力下,依然存在並不斷生髮,我認為基礎是價值認同。她們有一個共同的理念:以美好的歌聲溫暖自己,更溫暖別人。團里有新媽媽生孩子,這是大喜事,又是人生責任的重大轉折階段。團員們呼啦啦跑去祝賀,並圍著她和新生兒唱《當孩子出生的時候》,同是新聞界爬高坡、蹚河水的人,這歌聲帶來的就不僅是祝賀,更是激勵和溫暖……

合唱團成立不久,女記者們就給自己定位:不要商業氣息,多做慈善公益。成立後的第一場專場演出,是為盲童學校孩子捐款。二十年來,女記者們自覺地參加各項慈善活動:每年為孤殘、失學兒童舉辦慈善合唱音樂會,至今已不計其數。其中有一項和上海心音兒童合唱團合作主辦的慈善晚會「特別的愛」,每年在六一兒童節前夕舉行,今年進入第六年,並逐漸形成了一個有組織、有規範的長期公益項目,每年演出募捐的善款都會有專門指定對象。前3年,通過公益合作夥伴捐給中國貧困地區的孩子,讓他們能每天吃一個雞蛋。現在捐給貴州小黃村學校,資助那裡的少年兒童傳承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侗族大歌」。另一個堅持了4年的活動是,每年新春,都會參與復旦大學萌基金資助貧困學生的慈善晚會。新年,以做慈善開頭,讓女記者們覺得整年心裡都很踏實!二十年,她們為建鄉村圖書館捐書捐錢,為希望小學捐課桌椅,為地震災區捐款義演。人若懷善,清風自來。2008年,合唱團曾榮獲市政府和市慈善基金會頒發的標誌著最高榮譽的「上海市慈善之星」稱號。於此,我們不能不深刻感受到,人最強大的,不僅是堅持,更是給予。



自信可歌




宋超:向著詩與遠方的跋涉


其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可歌。我們不迴避這樣的景況,就近現代意義上的聲樂合唱而言,西方許多國家有著更為完備的理論體系、更為深厚的教學和演唱基礎。然而,作為東方音樂傑出優秀的代表,中國聲樂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無與倫比的美妙內涵。於此,上海女記者合唱團始終保持著自己的清醒認識,學中西方的各自優長,體現和傳播新時期中國文化的新形象、新風采。這種自信、這種風風火火闖九州的自信,實在遠出於任何人的意料!


2002年的第一次在國外作專場演出,是在菲律賓馬尼拉市中心音樂廳。當女記者們隨著優美的鋼琴聲走上舞台時,大家驚呆了:眼前這個能容納近千人的音樂廳,無論是座位中間的走道還是後排靠牆的空地,濟濟一堂,站滿了觀眾,甚至有人還在前排席地而坐……也是從那時起,合唱團員們意識到了自己正自然而然地擔負著「傳播中國文化使者」的職責,榮光又自豪!奧地利的著名古城格拉茲,有個建在山洞裡的音樂廳,其特殊的建築環境,造就了非同一般的音響效果,讓身在其中的演員和觀眾都能格外享受音樂的美妙。2004那年,舞台上出現了一群來自上海的女記者,她們獻演了一首改編自流行歌曲的《家鄉》,無伴奏合唱,溫婉深情的女聲在「山洞」里顯得格外悅耳動人,受到了來自各國的合唱同道的稱讚。以上場景,只是合唱團許多海外演出交流活動中的一些片段,作為文化交流的使者,女記者合唱團的足跡多年來曾踏訪了亞洲、歐洲、澳洲、美洲,她們把快樂而優美的歌聲留在奧地利薩爾茨堡、格拉茲,美國夏威夷、菲律賓馬尼拉、德國的波茨坦、加拿大溫哥華、法國的普羅旺斯、瑞典的隆德……這是一群完全「自信」、「自覺」的文化傳播使者——自己承擔出國演出的費用,滿懷熱情地承擔起了「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的使命。


音樂無國界,好的合唱非但沒有語言交流障礙,還可以直達各種膚色、各類人群的心底!十多年來,沒有領導的指派,沒有行政命令,女記者合唱團到世界上去唱歌,運用中國的合唱藝術,以優雅知性藝術的方式,從一個側面,將中國文化傳播到了世界許多地方,影響深遠悠長。



好學可嘉




宋超:向著詩與遠方的跋涉



其不畏艱難、積跬步以至千里的好學可嘉。如果深入一步去體會,聲樂合唱,實際上是一門比較抽象的藝術技巧。儘管合唱的訓練與演出不需要特別高標準的硬體設施。如前所說的,在海德堡公園千年古城堡前的小廣場上,憑藉自然空間的空曠幽寂,也可作出極富感染力、非同凡響的演出。因而,合唱可以成為普及性最強、參與面最廣的音樂演出形式之一。但是,進入門檻容易,跨上台階,一步步向較為專業的方向提升,難度十分之大。我曾向較有經驗的合唱人士請教過,加入合唱初期,必須經過一般發聲練習、跳音練習、三部發聲、音感訓練。合唱要求歌唱群體音響的高度統一與協調,因而,一開始就要透過以下步驟進行分部練習:熟悉曲調;各聲部合唱調整音量的均勻;曲子表情的強調與修改;研習整體音樂性的呈現。於每一個合唱團成員聲音的把控要求特別嚴格。發出聲音後,必須藉助共鳴才能使聲音更有厚度更響亮,尤其是低音部分胸腦共鳴要更多些,在合唱訓練中必須讓團員找出整個音域中每個音的最佳共鳴位置。而演唱時,身體姿勢的要求、表情的運用,又有另一番的規律。比如,在合唱時相當強調身體的直立,因為身體豎直時,聲帶在中間,整個身體都是氣柱,發出的聲音平順、輕鬆。直白地說,合唱是要求每一位成員運用自己的身體姿勢唱出優美的歌聲,而身體姿勢的表達如何,甚至要依靠人們的想像來達成。說實在的,我完全沒有必要介紹關於合唱的基礎知識,是如此繁瑣又這樣嚴密。但是,又不能不作這樣的介紹。由此,可讓我們更簡單、明白的想見,二十年,上海女記者合唱團的新老成員,是以何等追求、意志和好學的精神,從一個十分專業化的新聞領域,負重進入另一個完全不一樣的,又十分專業化的聲樂演唱領域。每一周、每一月、每一年,時空錯換、角色輪替,作為業餘聲樂合唱的愛好者、探索者,始終不舍,沿著陡峭的台階向上。這不是觀光遠遊,這是具有明確追求目標的跋涉!


上海女記者合唱團在起步之後,通過觀摩國內外優秀團隊高水準的演出並與之交流,早就不滿足過去那種停留在一般性歌詠、缺乏藝術品位的演唱。請來專家指導,不斷地追求進步;認真精選曲目、由作曲家量身定做;自我完善,定期錄製自己的專輯唱片……這是最好學,也是善於學習的一群知識女性,追求藝術高度的過程也是追求夢與美的過程。這一追求取得了可喜的進步,也給每個人帶來了更多的快樂。多年不懈努力,合唱團形成了自己知性、清新的演唱風格。作為自身的特色成果,還出版了兩張CD《可愛的家》《清流》。上海大劇院、東方藝術中心、上海音樂廳等滬上著名演出場所,都已成為女記者們的演出舞台。合唱團不懈的好學,堅持由業餘向高水準的發展,也因此在上海有了相當的知名度和好口碑。


回望翻越了多少山山水水的二十年,我認為值得為上海女記者合唱團寫下如許文字。這不僅是對一個社會團體的評析,這是上海新聞界中女新聞工作者這一重要群體代表的意象!穿越二十年時光所投射的韌性、抱負、自覺、好學的精神風貌,完全可以鼓舞上海的新聞工作者在迅速變化的時代,作出自身應有的新貢獻。


有一句話很令人鼓舞:除了日常的艱辛,我們還擁有詩和遠方。我以為,這所說的詩,應該是美好與快樂;這所說的遠方,應該是在內心深處,決不為眼前的困擾所束縛。然而,我更以為,我們不但需要擁有,更應該,向著詩和遠方跋涉!一如上海女記者合唱團二十年。(文/宋超 上海市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上海市新聞學會會長)


寫於2016年中國記者節前夕



宋超:向著詩與遠方的跋涉




宋超:向著詩與遠方的跋涉


(瑞典隆德音樂節閉幕式專場演出)



轉自「夜光杯」微信公眾號(yeguangbeifukan),騰訊文化合作媒體,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夜光杯 的精彩文章:

周克希:生活,意味著有你

TAG:夜光杯 |

您可能感興趣

岐黃路上的跋涉者——陳亞征
鄧超花多少錢,竟讓卓偉長途跋涉親自證明孫儷的清白
邁開你的雙腿,歷經跋涉方能抵達彼岸
越南萌寶小和尚走紅網路,遊客千里跋涉只為和他合影
想看童話般的城堡和小鎮,不用長途跋涉去歐洲啦
如山的父愛:印度一父親在洪流中高舉襁褓中女兒,跋涉兩小時
追美劇之《西部世界》:S1O4,我看見一群朝聖者跋涉在追尋的路上
邱祖長途跋涉三萬里,見到成吉思汗後說了什麼?
邱祖長途跋涉三萬里,見到成吉思汗後說了什麼?
跋涉千年,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史迪威跋涉赴印度壯舉背後的隱憂:緬甸戰敗誰之過?
北冰洋沿岸小國,跋涉上萬里,遠赴中原只為朝貢天朝
烈士吳亞魯——革命路上的跋涉者
路與路的距離,總可以跋涉,遲與早的距離,總可以追趕
與朝聖隊伍同住1年跋涉千里 張楊《岡仁波齊》將映
周雲蓬:即便不出門,心靈也可以在跋涉
賞花=長途跋涉、人山人海?其實在家也能看個痛快
深圳,長途跋涉只為你,大海
聖誕島蟹長途跋涉找海產崽,鋪滿路面的場景好特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