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無聊的語文問題:作者想要表達什麼?
「作者想要表達什麼?」這是英語老師們最經常問的問題。童鞋們往往一臉懵逼,這時候輪到老師展示自己的水平了,「這部小說講述了...揭示了...讚揚了...抨擊了...」,好像這些內涵都用油紙包好了一樣,只待我們小心翼翼地解開。但實際上,寫作中充滿了伏筆和偽裝,這些線索都指向作者的真實意圖,但是也徒增過度詮釋的可能性。
加拿大的小說家,獲獎無數的瑪格麗特·阿特伍德認為這種思維方式完全搞錯了重點。意義就是文字本身,而不是作品裡隱藏的含義。阿特伍德最近出版了《巫婆的子嗣》,一個當代詮釋版的莎翁名著《暴風雨》。在紐約公共圖書館舉辦的一場活動中,一位英語老師問安特伍德,在寫作中是否想過讓讀者分析隱藏的主題和意義。
「高中老師教的全是錯的,只有老師看懂了這本書,然後開始在黑板上分析。這讓我們感覺作者明明想表達一種意思,可是偏要用一堆廢話做鋪墊,」安特伍德說。「所以結論就是:作家到底想表達什麼?這傢伙太可憐了,他就是沒辦法有話直說。他一定要搞這麼浮誇。他真的存在表達問題。」
任何文學作品的意義都不在於人們可以將其提煉成一個簡單的理論,安特伍德認為。「我不是一個柏拉圖學派的人,」她說。「我不認為作品的意義在別處,然後要用一堆空話來表達。我相信意義就存在於語言本身,讀者自己就是文字的主人。」
每個人對文學文本的解讀都有些許不同,這是由於不同的個人經歷和對不同篇章的喜好造成的。安特伍德說,也存在一個解讀的範圍,比如《李爾王》就不可能被視作喜劇。
「但是在這個範圍內,解讀的角度和意義的層次幾乎是無限的,因為每個閱讀者都講自己帶入進去,」她說。「閱讀是一件非常具有交互性的事情。」
於是問題來了,作者在寫作時到底想要喚起怎樣的共鳴呢?如果作者心中沒有「黑板上的分析」,那麼如此多的意義和伏筆怎麼就呈現在作品中呢?安特伍德也說了,有人提到莎士比亞將《麥克白》里三位女巫的五步抑揚格顛倒了順序。在她們的話中,「麥克白」這個詞在句子中稍顯突兀了,似乎超越了其他詞。
「這有一點像音樂,沒有人會有意識地注意它,但是如果演員知道的話則很有用,」提問者說。「但是真正的問題是,作者知道嗎?」
安特伍德對此下了決定性的結論,莎士比亞肯定知道。「他可能不是帶著心機去做,但是他仍然知道每個詞的影響。這是直覺。有點像,『這帘子跟沙發不搭』那種。」
[許叔 via Quartz]
※塔羅占卜你最想要的是什麼?
※心理測試:愛情里你最想要的是什麼?
※目前你最想要什麼?
※龍應台妙語集錦,作文想要有文采就要向她看齊!
※心理測試:你最想要的幸福是什麼?
※你的心裡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你真的知道你想要的是什麼嗎?
※想要寫出好論文,應注意這些問題
※想要出家,會被問什麼問題?
※你們想要了解的吸脂問題,答案全在這裡!
※孩子最想要的是什麼?
※動漫迷最想要的十樣東西,你又想要什麼呢?UR卡?漫畫書?
※說說你想要的求婚是什麼樣的?
※測試:你想要的幸福是什麼?
※心理測試:你在愛情中最想要什麼?
※親愛的,你想要什麼
※想要無限流量又嫌貴?這篇文章教你怎麼選!
※你以為女生最想要的是什麼?其實答案一直在那裡
※你想要的愛情是什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