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強弩在前,錟戈在後」秦始皇兵馬俑的真實陣列

「強弩在前,錟戈在後」秦始皇兵馬俑的真實陣列

目前已經出土的「兵馬俑坑」,一共有4 處,分別編號為一、二、三、四號坑。坑中共有總共8 千餘件「兵俑」加「馬俑」,另有駟馬戰車130 余輛。各坑中的兵馬俑均列成方陣排列,構成了一個宏偉的古代軍陣。

「強弩在前,錟戈在後」秦始皇兵馬俑的真實陣列

一號坑長230米,寬62米。根據發掘的情況推算,坑內共有徒步步兵和車兵俑六千左右,駟馬戰車三十餘輛。坑內雖有馬俑,但均為戰車用馬。

二號坑長124米,寬98米,分為四個不同編組的小方陣。第一小陣為弩兵陣,共有160個跪射重裝俑和有172個立射輕裝俑,並有軍官俑和軍吏俑各一。第二小陣為戰車陣,共有戰車64乘,每車有甲士三人,無配屬步兵。第三小陣為步、騎、戰車混編指揮方陣;合計戰車19輛,其中指揮車一輛,264個步兵俑,8個騎兵俑。第四小陣為車騎混編陣,共計戰車6輛、108個騎兵俑。

三號坑佔地520平方米,共有戰車一輛,68個武士俑,判斷為兵馬俑的指揮機關所在。

四號坑則空無一物,可能未建成,就被迫停工。

「強弩在前,錟戈在後」秦始皇兵馬俑的真實陣列

▲秦始皇兵馬俑坑布局圖

根據秦俑和相關文獻的配合研究來看。秦軍的基層步兵編製為六級:五人為伍,設伍長一人;二伍為仕,設仕長一人;五仕為屯,設屯長一人;二屯為百,設百將一人;五百設五百主一人;兩五百,設千人將一人。騎兵編製為四騎一組,三組為一列,九列一百零八騎為一隊。車兵編製為八乘為一偏,二偏為一組,四組六十四乘為一隊。

「強弩在前,錟戈在後」秦始皇兵馬俑的真實陣列

一般說,一個千人隊,再配屬一定的獨立騎兵與戰車部隊,就構成了一個具有獨立作戰效力的曲,曲有軍侯一人。若干個曲構成一部,部的長官為校尉。一般秦軍由將軍統領若干個校尉,但咸陽衛戍軍作為秦帝國皇帝的直屬部隊,其校尉直轄於皇帝本人。這正和三號坑中未見統帥俑相對應。另外,五百主以上的軍官就擁有自己的親兵衛隊,其兵力大約是該軍官所轄兵力的十分之一,也正和三號坑的情況相對應。

「強弩在前,錟戈在後」秦始皇兵馬俑的真實陣列

不過說到這裡,我們特別要提出陣法的概念與兵馬俑所處的態勢。為了戰勝敵人,指揮官就必須按一定組織形式將戰士統合起來,便於指揮和控制,以適應不同的戰鬥模式,這就是陣法。不過陣法其實是兩個詞,陣是某個狀態下軍隊的組織形態,法是如何指揮陣變化的方法。陣法總體而言是動態的,是不斷變化的。

「強弩在前,錟戈在後」秦始皇兵馬俑的真實陣列

兵馬俑所處的態勢則屬於「陳兵」狀態,類似咸陽衛戍軍處於檢閱狀態而非臨戰狀態。如果轉入行軍或接戰狀態,咸陽衛戍軍的布局和組織形式必然發生變化。因此不能形而上學地從靜態理解兵馬俑所提供給我們的軍陣信息配合「強弩在前,錟戈在後」的記述來看,秦軍步兵的核心打擊手段是強弩掩護下,陣列步兵所發動的長鈹衝鋒。

「強弩在前,錟戈在後」秦始皇兵馬俑的真實陣列

這正與兵馬俑一號坑的兵源構成和武器配備想對應。一號俑坑,由前鋒、本陣、兩翼和後衛構成。前鋒為3橫列、每列68人,共204人,其中3人帶甲,201人輕裝。這204人大部分為弓弩兵,但還夾雜少量持戟士兵。前鋒士兵之後的本陣,是由38列縱隊組成的戰車與步兵本陣,其中少量使用弓弩與劍戟的輕裝戰士,絕大部分都是手持鈹戟的重裝戰士。在方陣兩翼各是170人的單列警戒部隊,其中135人重裝,35人輕裝。方陣後衛也為3橫列、每列68個,共204人,但是全員重裝著甲。兩翼和後衛都是大部分手持弓弩,少部分持劍戟。總體而言,方陣中,重裝步兵的比例要佔到72.7%。這種布局符合中國傳統的兵力布局「前輕後重」,以及「陣以密則固,鋒以疏則達」理論,即列陣要緊密,遇敵進攻時則攻不破;前鋒要疏鬆,向敵進攻時便於戰鬥。

「強弩在前,錟戈在後」秦始皇兵馬俑的真實陣列

當然兵馬俑所處的是一種面對檢閱時候的「陳兵」狀態。如果臨戰,必然是前鋒和本陣中的輕裝戰士,也就是秦軍中的銳士前出散開,組成散兵群,襲擾敵人。重裝戰士變陣,減少縱深,擴大正面,以便發動長鈹衝鋒。至於方陣中的戰車,考慮到其極少的數量,以及戰國時代步兵的興盛。其在方陣中應該更多起到指揮車和運輸車的作用,並不直接參与戰鬥。

本文經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權發布,文章作者原廓。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熊朝忠復出已是強弩之末,鄒市明慘敗前車之鑒,何不安心退役
強弩之末!火箭一場傷兩大將,真能跟庫里約戰西決?
強弩之末!火箭一場傷兩大將,真能跟庫里約戰西決
敘利亞小城即將全面解圍!俄空軍密集轟炸 叛軍已是強弩之末
在太平天國的最後日子裡,洪秀全以是強弩之末,只能讓軍民吃這些
下周A股將上演生死之戰,市場過熱 牛市已是強弩之末
俄土伊這次聯手給老美上了一課:美軍已是強弩之末!再也無法翻身
古代兵器:強弩攻城略地功不可沒
三千強弩射潮低:敵將出陣,為何不一箭將他射死?
一個戰爭瘋子的瘋狂戰術實驗:竟用五千強弩步兵擊敗了三萬騎兵
紅木行業還能走多久,會是「強弩之末」?
全世界唯有中美兩國五代機可以匹敵:俄羅斯已是強弩之末
國民政府已是強弩之末,宋慶齡上了暗殺名單,宋美齡得知請她出山
《權力的遊戲》中小惡魔弒父之弩-歐洲鋼臂強弩連侏儒也能用?
強弩之末?樂視宣布新手機計劃仍在進行
本周浙江氣溫「前高後低」 高溫已成「強弩之末」
塗聖凱:現貨黃金已成強弩之末 待英國大選解救
空方已是強弩之末,該股遭主力僅僅一周吸籌10億股,下周必將井噴爆發
ETH再次投下難度炸彈,挖礦事業已成強弩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