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朱震亨:從「大俠」到名醫

朱震亨:從「大俠」到名醫

"大俠"改學醫


「哇-哇-哇!」公元1281年11月28日,浙江省義烏丹溪邊的一處院府里,一個男嬰呱呱墜地。出身書香門第的父親給嬰兒取了一個很有氣魄的名字:朱震亨。


按理,祖父、父親都是讀書人,母親也是名門之後,朱震亨應該讀聖賢書,考科舉,博功名。然而,老天和朱震亨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他15歲時,父親因病不治去世;接著,家族的大伯、叔叔相繼因病而亡,家族一落千丈。

家族男丁故去,同門便備受欺凌。朱震亨放棄學業,開始走向一個偏激的方向。十多歲時,他成為聞名鄉里的「大俠」。這位「大俠」先是維護自家權益:如果誰敢欺凌朱家,我就寫狀紙,鄉里不理告縣裡,縣裡不理告州里,不搞個天翻地覆不罷休。如果案件長期得不到處理,朱震亨就帶著一幫小弟堵上門去,讓對方「破財免災」。久而久之,周圍的大戶人家都談「朱」色變。



朱震亨:從「大俠」到名醫



朱震亨畫像(網路圖)

朱震亨畢竟受過正統的儒家教育,也深刻理解「大俠」的含義:為國為民者才是真正的「俠」。朱氏家族不被欺凌後,他的俠義之舉便體現為為民出頭。


朱震亨22歲那年,郡府要求各州縣村民交類似「人頭稅」的包銀稅。義烏當地百姓本來很貧苦,哪有錢交?急民眾所急的朱震亨帶領鄉里抗命。郡守抓了他,威脅說:「你小子不想要腦袋了嗎?」朱震亨據理力爭,機智地回答:「我一介草民,腦袋值幾個錢?但朝廷不久就會認識到,包銀制度必將使社會動亂,危及子孫。朝廷追查起來,總要人抵罪,那時候,大人的腦袋還保得住嗎?」郡守想想也是,只得用商量的語氣問應該怎麼辦。朱震亨提出早準備好的「建議」:村民貧苦,納稅不易;可以找幾位鄉里的富戶,讓他們多交些。郡守沒有別的辦法,便照此做了。


當大俠不是朱震亨的終極夢想。十多年後,36歲的朱震亨突然發覺自己很無能。因為,有一天,母親生了病,他花費很多金錢請來一堆醫生,結果都說治不好。「你母親的病只能拖延,不能治本!」


看著醫生們一個個搖頭而去,孝順的朱震亨五內俱焚,他當即作了一個決定:學醫! 他先找古代的經典醫籍仔細觀看,晝夜不息。後來,他聽說東陽八華山中有擅長儒學和醫學的名士許謙,是大儒朱熹的四傳弟子。朱震亨前往拜見,苦學醫術。他苦學5年,自己開方抓藥,竟然治好了母親的重病!


許謙常年生病,怕耽誤朱震亨等弟子的前程,便讓其下山。為了更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朱震亨告別母親,外出遊學。儘管他清楚「父母在,不遠遊」的古訓,但更明白自己需要什麼。此後,他遊學於江蘇、安徽等地,可惜未遇名師。


朱震亨:從「大俠」到名醫



位於義烏的朱丹溪陵園(網路圖)


羅門立風雨


公元1325年,朱震亨來到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時,聽朋友說,城外有一位學識淵博的醫學名宿,名喚羅知悌(注一)。但這人性格古怪,對外聲稱,此生不收門徒。

「心誠則靈,我就不信!」性格執拗的朱震亨下定決心,要拜羅知悌為師。


錢塘城外的八方莊院,氣象恢宏,規模壯大。


院內,一株老杏孤零零地長著,似乎所有的寂寞都種在它的根下。


院大門刷紅漆,金環裝飾,戶對石獅高立。門楣上四個顏體大字「懸壺八方」,兩邊對聯:「業繼神農仙丹起死,才奇扁鵲妙術回春。」

儘管朱震亨被八方莊院的家丁趕出來很多次,但依然站在門前,堅如磐石,任風雨飄搖。



朱震亨:從「大俠」到名醫



朱震亨一直期待著風雨中那扇打開的門(網路圖)


八方莊院的主人羅知悌,字子敬,錢塘人,時年82歲。他是南宋末期的雜家:不但精通天文、地理、書法、文學,還對醫學深有研究。年輕時,羅知悌受業於名醫荊山浮屠(別號,未知其真名)。荊山浮屠是劉完素的學生,劉完素則是著名的「金元四大家」(注)之一。中年時,羅知悌進入南宋朝廷當御醫,很受重視。宋亡後,這位遺老不願做元朝的官,便隱居鄉里,鑽研醫術。通過努力,北方張從正等醫學名家的學術傳到了江南。年邁的羅知悌自感時日不多,便潛心整理醫學著作,很少會客。當他聽說一位中年人在院外求見時,料想是窺欲他真傳的俗人,便不待接見。


朱震亨的行動最終打動了羅知悌。在八方莊院的大廳里,兩人就中醫學進行交流,相談甚歡,都有相見恨晚之意。很快,朱震亨以師徒之禮行拜,羅知悌沒有推辭。每個名醫都希望自己的才學有傳人,羅知悌也不例外。


「醫學精華主要來自於《素問》(注一)、《難經》(注二)兩部書。但是,病人中患濕熱病的很多,光從書中得不到最佳答案。而張從正等醫家的理論,或重外傷,或重內傷,都不是最好的辦法。」羅知悌語重心長地說。



朱震亨:從「大俠」到名醫



《黃帝內經素問》簡稱《素問》內頁,清代宏道堂道光二十年(1840年)木刻本(海南日報)



朱震亨:從「大俠」到名醫



《黃帝八十一難經》簡稱《難經》內頁(網路圖)


「謹遵師命。我當潛心研究如何滋陰降火,徹底治癒濕熱病。」朱震亨當即表示。


從此,朱震亨便住在八方莊院,潛心學習。羅知悌常常半卧床上,不親自診視,而是讓朱震亨在大廳察脈觀色,然後讓其回稟病情,兩人商議後開處方。


不到半年,朱震亨居然也學會了老師的「遠程看病」:通過弟子對遠處病人的描述來開藥方,並且藥到病除。


福澤後世人


在羅知悌的指導下,朱震亨博採眾長,系統學習了張仲景的外感病治法、李東垣的內傷病治法等醫學理論。後來回到家鄉,他不但治好了母親多年不愈的病,還讓半身不遂十多年的老師許謙下床走路。同時,他勤於筆耕,為後人留下了一大批重要的醫學著作,包括《格致餘論》《丹溪心法》《賓士薈萃》《語法機要》《丹溪醫要》《脈因證治》等。這些著作,為我們後人研究朱震亨的學術思想提供了寶貴的史料。


朱震亨雖然學醫起步較晚,但聰明過人,又加上刻苦鑽研,終於提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著名論斷,並開創滋陰學派(又稱丹溪學派)。而他,也與醫家劉完素、李東垣、張子和一起,被後人合稱為醫學界的「金元四大家」(注三)。



朱震亨:從「大俠」到名醫



朱震亨開創的滋陰學派(又稱丹溪學派),對後世產生的影響更是不可估量。


作為中醫七大醫學門派之一,滋陰學派強調治病多用滋陰降火之法。這是朱震亨總結劉完素「火熱論」、李杲「內傷論」的觀點,多年研究所得。滋陰學派強調正常人體有火的存在,而這存在於人體之火是通過生命的各種活動表現出來的。這種「火」,朱氏又分為君火與相火。君火屬於五形之火,其是有形之體與無形之氣的相互化生而成,在人體則歸於有形之體中,故心臟在五行屬火,稱其陽氣為君火。而相火是由虛無而生,這裡的虛無是指來源於先天之無。以人體來說,則是產生人體形氣之本源,其在人體之中的存在是藏而不外露,只能通過人的生命活動而表現出來,其不同於隸屬五行的心火,故稱之為相火。要去「火」,一是要飲食清淡,二是清心寡欲。


朱震亨所說的「火」,實際上是指人體內的陽氣。明、清時代醫家在養陰、治火、治痰、解郁等方面的成就,與朱震亨的啟發是分不開的。明代的許多名醫,如趙震道、趙以德、王履、戴原禮等都繼承了他的學說。朱震亨的醫學思想甚至遠傳海外,為日本醫學家所推崇。



朱震亨:從「大俠」到名醫



朱震亨著有《格致餘論》、《局方發揮》、《金匱鉤玄》、《本草衍義補遺》等。此外,流傳有關丹溪之書亦很多,其中以《丹溪心法》、《丹溪心法附余》最有代表性,但均非丹溪本人所著,系後人將朱氏臨床經驗整理而成。


朱震亨的丹溪學派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現代都市人,由於生活節奏加快,精神壓力增大,夜生活日益豐富,體力、精力透支明顯,人到中年便出現氣虛體弱等癥狀,於是大量食用人蔘、鹿茸、冬蟲夏草等補氣補陽產品。


根據丹溪學派的理論,因煙酒過度、壓力過大、身體老化等原因引起的心煩易怒、失眠多夢、頭暈眼花、煩渴多飲、溺多量少、心跳偏快、夜間盜汗、手足心熱、雙目乾澀、耳鳴等都是陰虛的表現,是人體缺少津血濡養所致,也即現代醫學所稱的亞健康狀態。這種情況下,不宜大量進食補藥,而是要從飲食上進行控制,從心理上進行調節。


700多年前提出先進的醫學理論及相應解決辦法,運用到現代醫學理論,這正是從大俠成長為大師的朱震亨給世人最重要的貢獻。


---------------------------------


【人物小檔案】:朱震亨(1281—1358年),元代醫藥學家,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市)人,人稱丹溪翁,又稱為朱丹溪,「金元四大家」之一。接受金元諸家之說,結合個人見解和臨床所得,加以發揮,提出人身之中「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觀點。



朱震亨:從「大俠」到名醫



注釋:


注一:《黃帝內經素問》簡稱《素問》,中醫四大經典之一,是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和奠基之作,相傳為黃帝創作,大約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


注二:《黃帝八十一難經》簡稱《難經》,古代中醫學著作之一,傳說為戰國時期秦越人(扁鵲)所作。該書以問答解釋疑難的形式編撰而成,共討論了81個問題,故又稱《八十一難》。


注三:金元四大家:金元時期,醫學產生了許多流派,在學術上爭鳴,最具代表性的有劉完素、張從正、李東垣和朱丹溪,被稱為金元四大家。金元四大家的產生,與長期戰亂,人民生活困苦,疫病流行有關,與宋代醫學理論和實踐的豐富與革新思想有關。其中朱震亨創滋陰派,在治療上提倡滋陰降火之法。李東垣創補土派,治療上當以升發脾陽為主。張從正創攻下派。劉完素創寒涼派,強調治療上以清熱通利為主,善用寒涼藥物。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蝌蚪五線譜 的精彩文章:

重慶火鍋底料是用什麼做的?
恆星是如何形成的呢?
遇到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時如何急救?
人為什麼會做噩夢呢?
紐西蘭國鳥「大斑幾維」的巨蛋

TAG:蝌蚪五線譜 |

您可能感興趣

「金元四大家」朱震亨創製的二妙丸真是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