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篇Science Immunology聚焦:病毒阻斷抗體生成的罪魁禍首
生物探索
編者按
10月21日,Science子刊《Science Immunology》連發3篇文章揭示,慢性感染病毒抑制免疫響應的「罪魁禍首」是Ⅰ型干擾素。他們發現,病毒感染初期,細胞因子Ⅰ型干擾素會過早啟動清除B淋巴細胞的通路,最終阻斷B細胞生成對抗病毒的中和性抗體。
淋巴細胞是免疫系統的基本成分,主要包括T淋巴細胞(T細胞)和B淋巴細胞(B細胞)。其中,B細胞通過生產多種抗體,發揮體液免疫,抵禦外來病原物。而T細胞則不合成抗體,通過直接作用行使細胞免疫及免疫調節。
絕大多數病毒感染後,都會啟動B細胞生成中和性抗體。但是對於少數引起慢性感染的病毒,例如HIV、乙肝病毒(HBV)以及小鼠淋巴細胞性脈絡叢腦膜炎病毒(LCMV),B細胞卻因為某些原因無法啟動抗體保護機制。
為了揭開這些原因的真面目,來自於美國神經類疾病和中風研究所、義大利聖拉斐爾科學研究所、瑞士巴塞爾大學的3支研究團隊分別獨立試驗,發現小鼠淋巴細胞性脈絡叢腦膜炎病毒(LCMV)之所以能夠抑制B細胞生成抗體,得益於Ⅰ型干擾素(IFN-I)的「壞影響」。3篇文章於同一天發表在《Science Immunology》期刊。
1
Ⅰ型干擾素的「叛變」
Ⅰ型干擾素原本是參與抗病毒免疫的重要細胞因子,但是卻在面對LCMV病毒時表現出「壞」的一面。
他們發現:病毒感染初期,Ⅰ型干擾素表達量上調,會過早啟動清除B淋巴細胞的通路,從而阻斷B細胞生成中和性抗體。當封鎖Ⅰ型干擾素信號後,B細胞數量會增加。雖然這3篇研究表明,Ⅰ型干擾素並不會直接作用於B細胞,但是它們會調控其他不同的免疫細胞參與清除B細胞。
幾十年來,免疫學家以淋巴細胞性脈絡叢腦膜炎病毒為模型,用於研究T細胞主導的免疫反應,因為該病毒會減弱或者延遲B細胞產生抗體的能力。考慮到HIV、HBV等病毒同樣也會抑制抗體生成,科學家們選擇以LCMV病毒作為模型,試圖解析病毒持續感染抑制體液免疫的原因。
其中一支團隊的帶頭人、聖拉斐爾科學研究所的免疫學家Matteo Iannacone表示:「3篇研究都證實,Ⅰ型干擾素是『罪魁禍首』。」
2
Type I interferon suppresses virus-specific B cell responses by modulating CD8+ T cell differentiation
美國神經類疾病和中風研究所的病毒免疫學家Dorian McGavern帶領團隊以健康小鼠為研究模型,通過注射特異性靶向LCMV病毒的B細胞後發現,LCMV病毒感染的一周內,B細胞都消失了。
正常情況下,病毒感染初期,機體免疫系統會高表達Ⅰ型干擾素,從而進一步促進B細胞的分化,最終增加中和性抗體的表達量。McGavern 表示:「Ⅰ型干擾素是敲響免疫警鐘的最重要因子。」
但是,對於LCMV病毒而言,Ⅰ型干擾素似乎表現出「壞」的一面。當研究團隊在感染之前「封鎖」Ⅰ型干擾素受體後,小鼠脾臟內B細胞的數量會急劇上升,促使B細胞表達更多的病毒中和抗體。
McGavern團隊發現,在LCMV病毒感染最初,CD8+ T細胞會攻擊B細胞。因為通常CD8+ T細胞響應病毒感染至少需要一周時間,感染最初T細胞的反應讓研究團隊很意外。但是他們通過反覆試驗,找到了T細胞識別並消滅B細胞的直接證據。
依據McGavern的研究,LCMV病毒通過與B細胞表面的受體結合而入侵B細胞,這些攜帶病毒的B細胞最終被CD8+ T細胞消滅,從而剝奪了它們生成中和性抗體的機會。
但是,辛辛那提大學醫學院的免疫學家Steven Waggoner表示,LCMV病毒並不會特異性入侵B細胞。所以,目前並不清楚為什麼CD8+ T細胞會優先攻擊帶有LCMV特異性受體的B細胞。
3
Interferon-driven deletion of antiviral B cells at the onset of chronic infection
在這一篇學術文章中,巴塞爾大學的病毒學家Daniel Pinschewer團隊同樣發現了LCMV病毒感染初期B細胞被清除的現象。他們證實,B細胞的失活由Ⅰ型干擾素信號介導。而且他們發現,骨髓細胞、樹突狀細胞和T細胞都參與其中。
Pinschewer表示,Ⅰ型干擾素信號涉及眾多下游因子,這可能是多種因素參與的共同結果。他認為,Ⅰ型干擾素抑制B細胞響應抗體免疫的機理可以給其他包括HIV、HBV等病毒感染提供研究的新線索。
Pinschewer強調,Ⅰ型干擾素對於防禦病毒至關重要,所以科學家們有必要快速找到消除它們負面效應的方法,做到「揚長避短」。
4
Inflammatory monocytes hinder antiviral B cell responses
Iannacone團隊給小鼠注射的B細胞都攜帶有熒游標記,且這些B細胞都能夠與LCMV病毒或者水泡性口炎病毒(VSV)特異性識別。VSV病毒同樣會引發強烈的抗體反應。
注射B細胞之後,研究人員將LCMV病毒或者VSV病毒通過皮膚感染響應的小鼠,並記錄小鼠體內B細胞在淋巴結附近的運動軌跡。
結果顯示,病毒感染後,兩種B細胞都離開淋巴結濾泡,與淋巴結其他區域的被感染細胞互作。但是,僅僅只有靶向VSV病毒的B細胞會重新返回濾泡,在這一場所它們會繼續成熟,並生成中和抗體。而靶向LCMV病毒的B細胞會在濾泡外逗留至少3天,並與附近的單核細胞互作。
最糟糕的是,單核細胞會分泌一氧化氮合成酶,吞噬掉B細胞。在這一過程中,Ⅰ型干擾素起著關鍵作用。在缺乏Ⅰ型干擾素受體的小鼠模型中,單核細胞並不會遷移至淋巴結位置,從而確保B細胞「免於一死」。
與McGavern團隊不同的是,Iannacone團隊並未發現CD8+ T細胞攻擊B細胞的證據。相應得,McGavern團隊也未報道任何單核細胞吞噬B細胞的結論。
Iannacone解釋說:「Ⅰ型干擾素對免疫細胞不同的影響可能取決於病毒感染的位置和時間。」
參考資料:
Culprit for Antibody Blockade Identified
※Cancer:1527例患者「揭秘」基因測序如何幫助癌症治療?
※下巴從何而來?中國科學家發Science揭示奧秘
※報告:2024年,全球過敏原診斷市場將達38億美元
※Neuron、J NEUROSCI:科學家揭秘弱視形成的分子機制
※一個癌症相關通路居然是男性生殖的關鍵
TAG:生物探索 |
※抗Trop-2抗體耦聯物Sacituzumab Govitecan在既往多線治療的轉移性三陰性乳腺癌患者中的療效和安全性
※免疫療法大牛James Allison最新Cell:PD-1抗體與CTLA-4抗體原來如此不同
※Western Blot 免疫印記 內參抗體選擇原則
※Science:PD-1抗體成「廣譜抗癌藥」論文
※Nature Methods:這篇抗體論文想挽救每年8億損失
※Science:「3合1」新抗體,有效對抗多種HIV
※創下里程碑!PD-1抗體成「廣譜抗癌藥」Science論文出爐
※Nature子刊:溶瘤病毒可協同PD-L1抗體抗癌
※專訪Mathias Uhlén:拯救「重現危機」,首篇抗體特異性驗證指南出爐
※FDA批准PD-1抗體Keytruda可用於胃癌晚期治療
※從無糖基化抗體Atezolizumab談糖基化修飾重要性
※Nature:抗體成像助力癌症研究
※Science子刊:發現一種迄今為止最為強效的HIV中和抗體
※Science子刊:PD-1、CTLA-4抗體聯合對付最兇險乳腺癌
※登上Science!創下里程碑!PD-1抗體成「廣譜抗癌藥」論文出爐
※FDA批准第3個PD-L1抗體:阿斯利康Durvalumab
※Nature:PD-1抗體為何對有些患者無效?腫瘤大小在「作祟」!
※Nature重磅:奶牛能快速產生HIV廣譜中和抗體,HIV疫苗或將成功
※microRNA聯合PD-1抗體或能讓免疫治療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