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將代替法官?成功預測數百例人權案審判結果準確率達8成
說起現在的人工智慧(簡稱AI)革命熱潮,就不得不提到今年AlphaGo對戰李世石的圍棋大戰,而且現在的人工智慧不僅能輕鬆玩轉科技圈,也越來越多地應用於諸如新聞、法律和金融等領域。而現在,一支英美研究團隊稱,人工智慧已經具備了預測審判結果的能力。
這支英美研究團隊由來自倫敦大學學院、謝菲爾德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科學家組成。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有一款人工智慧系統已經能成功預測數百例歐洲人權法院(European Court of Human Rights)的案件審判結果,正確率達到8成左右。
該項研究的領頭人是倫敦大學學院的Nikolaos Aletras博士,他說:「雖然現在AI的新聞鋪天蓋地,但我們不認為它在短期內能取代法官或者律師,AI主要有助於快速識別案件中的典型,進而做出某種預測。這款AI也有助於判斷哪些案件可能違背了《歐洲人權公約》。」
首先,該研究團隊讓人工智慧識別了584個案件的英語數據資料,而這些案件都有關於《歐洲人權公約》中的3條條款:第3條(有關酷刑或侮辱虐待)、第6條(保護公平審判權)和第8條(尊重私生活)。而之所以挑出這些條款,是因為它們不僅是代表基本權利的案件,還有大量的公開數據可供參考。然後,人工智慧分析所有信息,在每個案件上標記是「違背」或「不違背」人權公約,其中79%的預測審判結果和當時的法庭判決相同。
為了減少人工智慧的偏差和「錯誤學習」,在研究小組挑選的案件里,違背和不違背人權公約的案件數量各佔一半。該研究報告的另一位作者Vasileios Lampos 說:「在理想情況下,我們應該使用向法院提交的案件來測試和改善我們的演算法,而不是根據公開的審判文件,但由於我們沒有渠道獲取那些數據,所以我們只能使用法院公開的案件概要。」
而人工智慧出錯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存在兩個類似的案件——一個違背了公約而另一個沒有,表明人工智慧不能理解法律的精妙之處,研究人員稱人工智慧並不會讓律師丟飯碗,他們的下一步工作是用更多的數據對系統做進一步測試。
目前,越來越多的律師事務所轉向運用人工智慧,用以完成海量法律數據工作。比如IBM今年利用沃森(Watson)人工智慧程序開發的人工智慧律師Ross,現在就在Baker & Hostetler律師事務所「上班」,處理破產案件。(實習編譯:曾鈺婷 審稿:劉洋)
TAG: |
※寧波紅光羅浮宮產權案結案 法院認定股權合作
※又被割肉!蘋果專利侵權案敗訴將支付巨額賠償
※猴子自拍版權案可能可以決定AI版權的未來
※我院辦理的嘉興市首例檢察機關支持起訴撤銷監護權案宣判
※「或將被罰16億!蘋果A7/A8晶元專利侵權案敗訴」
※ZARA媒體價值排第一;LV贏得亞馬遜售假侵權案;聯合利華首次收購彩妝品牌;VICE估值高達57億美元;Fendi榮譽董事長去世
※新百倫商標維權案在中國勝訴 此前被判賠500萬
※遊戲侵權案件激增 加大判賠力度可有效果?
※商標侵權案件解說
※工商總局:去年查處消費侵權案6.5萬件 案值4.84億元
※華為狀告三星專利侵權案一審勝訴 獲賠8000萬元
※吳亦凡名譽維權案勝訴,細數明星們打官司的那些事
※吳亦凡名譽維權案勝訴
※高校常見侵權案例解讀,你有遇到嗎?
※白葯股權案分析企業法律風險防範1701
※永安行侵權案原告舉報證監會發行部 要求暫停前者IPO
※代孕子女監護權的認定與保護——以中國首例代孕龍鳳胎監護權案為起點
※英軍十餘年在伊拉克犯千餘侵權案件,不得不賠付1.89億元
※獲賠8000萬 華為勝訴三星的專利侵權案究竟咋回事?